【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38张ppt)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 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 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 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影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家世 作状 定品
一、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隋唐的科举制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
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一、实行的原因:
①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力; ②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
二、特点:自由报考 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
一、选官制度
隋唐的科举制 三、发展历程
(二)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 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 科,科举 制度形成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 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 中。他们(交1结)朋基党于,汉严末重动干荡扰的了权人宜才之选计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 的选人方( (法23,) )曹出察丕于举继抑制魏制不王地适后方宜,大选采族拔纳的 的吏考 需部虑 求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 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家世”;二是“状”,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 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品的分类,受班固评议古代人物分类的影响,将 人物等级分为九个等级。中正所评等级越高,所受官职往往在比较清要的位置,以 后升迁就快。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42张ppt)

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 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九品中正制
背景:①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②抑制地方大族,集权中央; ③察举制自身弊端,不适应选拔需求。
⑦影响西方文官制度和当今各类考试。
局限: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 ③同年登科的进士易结成“朋党”,朋党之争 成为唐朝后期政治黑暗的重要因素。 ④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 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小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选官标准
从血缘、门第为主发展到以才学为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 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 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夏商周
中国的四次制度革新 战国、秦汉 魏晋、隋唐、宋
晚清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 让制,宗法分封成 就“家国一体”,
部族国家过渡到 华夏国家
汉代
品行 才能
魏晋南北朝
门第
隋唐—1905年
考试 能力
从西周到隋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察举制
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一为察举制, 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 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 考核,任以官职。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 “连中三元”。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革置于中国历史的时间轴上,理解其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史料,学生能够识别并评估关于隋唐制度变化的史料价值,理解这些变革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3.历史解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隋唐时期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
4.家国情怀:通过探讨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智慧的自豪感,以及对制度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中作用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等核心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隋唐制度变革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深入分析隋唐制度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理解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等制度变革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流动、推动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图示、科举考试场景复原图等)。
•课外历史读物(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科举制与中国文化》等)。
•互联网资源(历史网站、博物馆官网关于隋唐制度的介绍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系统讲述隋唐时期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与主要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隋唐制度变革的原因、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史料,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案例教学法:选取科举制度或三省六部制等具体制度作为案例,深入分析其运作机制与历史影响。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隋唐时期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历史人物故事,如唐太宗开科取士的典故,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新课教学1.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影响•背景介绍:简述隋朝建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及其弊端,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做铺垫。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24张ppt)

选官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 基
不断提高 础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特点: ①自下而上选拔; ②参考地方舆论; ③设置中正官管理; ④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⑤垄断性;封闭性。
【课堂探究】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与评价
【课堂探究】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与评价
历程: 隋:建立:隋炀帝:分科取士 唐: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人头税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汉书·高帝纪》
田亩税 税谓收其田入也。
——《汉书·食货志》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
三、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初税亩:实际上承认私田合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汉朝——编户制度: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征收对象以人为主 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唐朝后期——两税法:量出为入;人丁资产纳户税(钱);按田亩缴纳地 税(米粟);
统编版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纲要上: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 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 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选官制度
朝代
——朱熹《朱子语类》
严格程序,职责分明,宰相相互制约;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程序的完善;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高考链接】
(2018·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 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 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 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20ppt

政事堂之设立
唐代宰相议政的地方称为政事堂……唐王朝之所以要设 立这样一个决策机构,是因为中书、门下分掌出令和封驳, 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容易造成各持己见,争执不休,或者 互相依违,知错不改,都会对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从 唐初开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首脑,就在一起议政决策, 形成了政事堂决策会议。
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资治通鉴》卷226
影响: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概括租租 庸调交粮制食的特点调,并交评布价帛其影庸响。纳绢代役
特点: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 、税额固定
影响: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高中历史
减轻了政府对 农民的人身控
无侥利 。……其租庸调、杂徭 简化税收名 制。
悉省。
目
——《资治通鉴》卷226
高中历史
←《大唐六典》书影 《大唐六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行政法典。
高中历史
↑敦煌《唐律疏议》残卷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以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为代表的 一批政治家开明豁达,充满自信,既善于从历代兴亡 中总结出治国安邦的政治经验,又锐于制度的建设与 创新,开创了唐前期一百多年持续繁荣的局面……成 为以后中国古代政治的典范。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2.科举制的特点
朝代
制度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官吏推荐 朝廷授予
家世、道德和 才能→家世
隋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朝廷考核
才学
高中历史
据表,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怎样的特点? 选拔方式更加公开 、选拔标准更加公平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23张ppt)

了中央集权,选拔了不少人才; ②消极:九品中正制度成为维护士族特权
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 士族政治。
的工具,垄断性和封闭性是其显著特征,
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
央集权。
2.隋唐:科举制 (1)背景 ①社会经济发展,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②统治者为打破门阀士族的政治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2)发展历程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 颁布的法律向臣民 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 承担的无偿劳动
劳役 、军役、杂役等
1.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
(1)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
创立 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创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完善 唐太宗 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地位
(3)创新之处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
①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 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一、选官制度
选 官 方 式
商周时期
依 据 血缘关系 标 准
战国至秦朝 军功
汉朝 品德才能
北周灭 北齐 581年
魏晋南北朝 589年隋隋唐至晚清 灭陈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 ①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察举制不适宜选拔的需求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20张ppt)

工具(实质),最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
面形成。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5、隋唐——1905年:科举制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 马者……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 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1)乘背骑景,: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 故名为马乎?”其风俗①至随此着。经济的发展,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
——钱穆《国史大纲 》
材料二: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 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员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
(1)选官标准:军功 (2)作用:①提高军队战斗力; ②打破贵族世袭,维护新兴地主 阶级的利益。
3、汉朝:察举制
(1)选官标准:孝廉(品行) (2)选官程序:地方官举荐→考核→授官(自下而上推选人才) (3)评价:①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
②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 操 纵;
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北需齐要〕;颜之推《颜氏家训》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②落统,治九者品打中破正门制阀在世开族皇的年政间治被垄隋断文,帝为废扩除大,统改为主要通过察举 选拔官员。隋唐时期,治…基…,崛加起强的中庶央族集地权主,阶重级视强选烈拔要人求才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 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③针继上承确发立展了前“代人选尽官其制才度,。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 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课堂讨论:针对某一制度变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制度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历史制度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制度变迁的过程;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历史问题;
3.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制度变化与创新;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提高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府兵制、节度使制等;经济制度,如均田制、两税法等;文化制度,如科举制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应用。此外,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隋炀帝的改革、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历史故事、制度变迁等主题较为感兴趣,但可能对抽象的制度分析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但仍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督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考试
指出隋唐科举制度在选拔的标准和形式方面的创新之处。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 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 进士”。时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议政
决策机构
兵刑 部部
尚书省
执行 诏令
御 史 台 户 礼吏工 部 部部部
执行机构
中枢政务机构
对比秦汉和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关系图,分析其发展趋势。 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开,决策机构相互制约,行政机构分工 细化,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
赋税制度
请从时间、赋税制度、特点三方面自制表格,梳理秦汉以来赋税 制度的变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绘制汉代和唐代中枢政 务机构关系图。
汉代中枢政务机构
决策机构 中朝
皇 帝 执行机构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有事上报
汉武帝:设置中朝
丞御太 史 大
相夫尉 九卿
秦朝:三公九卿制
唐代中枢政务机构
皇帝
诏令 草拟
中书省
颁布 审核
门下省
政事堂
根据表格及所学,分析租调制和租庸调制有何区别?有何进 步性?
根据教材47页史料阅读,分析租庸调制难以实施下去的原因。
材料六: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 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 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 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 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 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 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 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 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 悉省。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材料五: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韩宰相是 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 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是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 定。……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 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 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 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 (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 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根据材料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图片1 江南贡院
图片2 号舍
结合图1,猜猜图2的用途。这样的设置有何目的和作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快速浏览课本43页,梳理从汉到唐的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察举制
(西汉)
地方向中央 举荐人才
地方举荐
九品中正制
(魏晋)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 各地人才评定等级, 共分九等,朝廷按 品授官
科举制
(隋唐)
1.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2.打破门第束缚,为出身寒门的下层文化精英提供入仕参政的 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3.提高了文官的素质
4.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四: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当时有所谓的“三公”“九 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 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 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来检查一切政治设施,他是副丞相。…… 再说汉代的九卿,那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 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这九卿,全都隶属于宰相。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六(教材47页史料阅读),对比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指出 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在何处?又有何作用?
赋税制度
时间 赋税制度
特点
汉代 编户制度 田租轻、人口税和更赋重
魏晋 租调制度 按户征粮和绢帛
唐初
唐德宗 时期
租庸调制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可以绢布代役,称庸
两税法
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无 主客,以见居为簿;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 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时间 赋税制度
特点
汉代 编户制度 田租轻、人口税和更赋重
魏晋 租调制度 按户征粮和绢帛
唐初
唐德宗 时期
租庸调制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可以绢布代役,称庸
两税法
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无 主客,以见居为簿;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 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 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
——钱穆
感谢
1. 取 样 要 有专 人 负 责 , 开始 时 隔 - 小 时取 样 一 次 , 以后 根 据 取 样 判定 结 果 再 决 定取 样 间 隔 时 间。 2. 经 化 验 冲洗 精 度 合 格 后, 油 冲 洗 工 作即 可 停 止 , 待油 温 降 至 室 温后 进 行 排 液 和管 道 系 统 恢 复, 充 填 工 作 油, 进 行试 运 转 。 3. 登 高 作 业绑 扎 用 的 直 爬梯 , 必 须 经 专人 检 查 绑 扎 牢固 后 方 可 使 用, 对 于 一 些 为了 安 装 方 便 而搭 设 的 临 时 操作 平 台, 除 必 须 绑 扎牢 固 , 并 且 其自 身 保 证 一 定的 安 全 强 度 。 4. 这 首 诗 以 现实 主 义 的 手 法叙 述 故 事 , 最后 一 段 中 , 松柏 梧 桐 覆 盖 相交 , 鸳 鸯 双 双和 鸣 , 是 运 用了 浪 漫 主 义 的 手 法, 既 象 征 了 刘、 焦 爱 情 的 不朽 , 又 象 征 了他 们 的 悲 愤 和控 诉 。 所 以 ,这 首 诗 是 浪 漫主 义 的 诗 歌 。 5. 这 首 诗 最 大的 艺 术 特 色 是通 过 大 量 的 人物 个 性 化 的 语言 刻 画 了 人 物的 性 格 , 一 些段 落 浓 墨 重 彩, 如 刘 、 焦 话 别 ,兰 芝 辞 母 等 ,使 人 物 形 象 更鲜 明 。 6. 春 夏 秋 冬 ,流 转 无 穷 ; 人的 一 生 , 就 像早 晨 的 露 水 ,太 阳 一 晒 就 消失 了 。 人 生 好像 旅 客 寄 宿 ,但 人 生 功 绩 却 能 刻入 金 石 永 远 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