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D
4.有学者指出,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
对门第的看重,过度到对文化的看重……· 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
(1)时间:隋至唐前期
(2)内容: 租
纳粟为租(田租)
庸 纳帛或布代役为庸
土地税 代役税
调
纳帛或布为调
财产税
(3)意义:①以庸代役保证了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农民负担相对减轻,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 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 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 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 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 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D.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C
·
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
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
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8.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把之前的征税标准从个体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隋唐---清:科 举 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一、选官制度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学院、推荐、地方评论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基础: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 不断提高。
二 中枢政务机构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பைடு நூலகம்
商周时期
战国—秦汉
汉武帝后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制)
历史纵横 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选拨。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优质免费课件

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
不利的。
整,以(辅4)成削大一弱统门政阀府士之族团势结力巩,固。 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加强了中央—集—钱权穆;《国史大纲》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名门子弟初入仕
3、选官制度变化趋势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提示:选官标准、方 式、权力等方面思考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
均田制无法推行 原有的赋税制度无法实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三、顺应时弊改税制
3、两税法 • 内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十四】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 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
时期
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商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官位世袭
战国-秦 军功爵制
汉
察举制
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军功
德行
家世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才学
朝廷授予
自➢趋下向选而客官上观标推、准荐科学 ➢ 选官方式 趋官向员公推平荐、公开 ➢朝选廷官授权予力 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 中央组织考试
二、宦海浮沉终为相
——《旧唐书·杨炎传》
弘农杨氏
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 氏族,属于“关陇八大 家”,有着“天下杨氏 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 下”之说。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本课小结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黑水都督府(726年量)督府登安东都护府新赋税之变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人身控制减弱
公平公正今国界
工
黑水都督府 (726年量)课后思考与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给当今国家治理提 供哪些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都城O 府、州级驻所政权部族界米虚 今国界 南海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 ?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皇帝 皇帝决策程序化 减少决策
失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 和行政体 系日臻完 备。
相权三分彼此制约 相互牵制集体决议
关内道京兆府o 362921剑南道成都府160950
o 河南道河南府194746江南东道余杭郡 86258
河东道太原府 河北道赵郡124000 8157关内道京兆府o o 河南道河南府241202 18799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河东道太原府。 128905
东晋王羲之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 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 才 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宋书 ·列传第五十四》材料二: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 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南 海
第7课都督府
于都护府
一、选官之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二、中枢之度—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赋税之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

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
材料十: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 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认识从汉至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
制度的演变历程。
2.分析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
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
3.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令、侍郎 尚书令、仆射 侍中、给事中 政事堂
职责: 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中书、 门下决策,尚 书省下辖六部, 具体执行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中 书和门下省处于 枢纽位置;集体 宰相制(群相); 官僚政治的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家国异构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口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时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1、使负责宫廷饮食服饰起居等皇帝家务事的机构与 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截然分开,标志中国古代职官 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行政 效率的提高。 3、既避免大臣独揽大权,也避免了皇帝一人决策专 断带来的失误。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隋唐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更是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制度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介绍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古代史的影响。
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相较于前代有了不少创新和变化。
隋朝建立了皇帝直接管理州县的三省制,使得地方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集中,行政机构更加完善。
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等多个行政机构,史称“三省六部制”。
此外,唐朝实行选贤任能制,大力开展科举考试,提高官员选任的标准,从而确保了政治精英的选拔和政治体系的稳定。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还推行了法制改革,制定出了一系列法律,如《五礼》《九章》等,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这一法律体系,并进一步扩大了其适用范围,使得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中国历史上法律体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经济制度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也有了不少创新与变革。
在隋朝,大力推行均田制,实现了土地制度的统一和改良,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唐朝,进一步推行了“府兵制”,实行户籍制和税收制度的改革,使得经济、军事和政治相互联系,军队的编制更加有效,对国家的统治和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隋唐时期还开展了商业贸易和海外贸易,极大促进了国家的远洋交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尤其是唐朝在丝绸之路的中西交流中,将丝绸、茶叶、瓷器等文化宝贝输往海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方面,隋唐时期的变化和创新也十分显著。
隋朝推行了唐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选拔出了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精英,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唐朝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科举制度,开创了上元、进士等科目和考试制度,为后世的社会制度和学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件10: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1 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卿 世禄
军功 爵制
察举制
九品 中正制
科举制
商周时期
血缘关系
战国-秦朝
军功
汉代
品行学问
魏晋南北朝
门第德才
隋唐-1905
分科考试
发 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演变为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展 规
②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2.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3)特点: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①分工: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
核诏令,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 ②分权: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4)影响[补充]: ①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 君主专制; 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 深远影响,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
谢谢观看!
① 对 象 :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 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 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② 意 义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 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农民负担相对减轻。
名称
物品
租
粟
庸 绢或布代役
再收回
20亩
为户主者 有20亩
实质 土地税 代役税 财产税
以维持下去。赋税、徭役和兵役落在数量
不断减少的农民头上,而农民的田产则越
来越少。当农民实在难堪重负时,他们或
者逃离农庄,或者将土地认在一些豪族权
贵名下,这样他们只需缴纳收成一半的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1.魏晋赋税制度: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唐初土地制度:均田制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 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恢复; ②保证了政府的赋税来源; ③缓和了社会矛盾。 2.唐初:租庸调制
16
三、赋税制度
2.唐初:租庸调制
意义: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在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时唐时国 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 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一、选官制度
材料1:西周时,在原有的世袭制度基础上,又把世袭方式选官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 了世卿世禄制。这是一种嫡长子继承制,是通过宗族血缘关系裂土分封、设官分职、 子孙世袭的选官方式。它是西周时期一种主要的选官制度。
二、三省六部制
皇帝
同 意
特点:三分相权 彼此制约 职责分明 节制君权
后
影响: 加强皇权
交 审
提高行政效率
中书省 封驳 门下省 通过审议 尚书省 减少决策失误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 下 执行 对后世影响深远
达
政事堂 (中书门下)
执
行
吏户礼
兵刑 工
一体化:三省长官合议 部 部 部
部部 部
二、三省六部制
——王定保《唐掘言》卷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 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 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 儿当自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③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 流动 ④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
——王定宝《唐摭言》 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
与时俱进。
选官制度小结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依据出身
依据战功 依据品行 依据门第
科举制
依据才能
废除
西周
战国
汉朝 魏晋
隋唐
1905年
科举制使得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 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 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 集权的制度保障 ②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 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标准
人丁
缓和阶级矛盾,解决 财政困难
财产
①对农民人身控制强 ①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影响
②纳庸代役保证农时 ③政府赋税得到保障
②简化税收名目 ③扩大收税对象
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 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 徭悉省。
——[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二二六
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背景
均田制实施
均田制无法推行
目的
巩固统治,保证财政 收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和图片,对科 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变化和创新之处进行论述。
理解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大一统王朝鼎盛辉 煌的根源。
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从汉到唐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 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 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所谓中枢政务 机构,即在中 国古代中央官 僚机构中参与 决策、发布政 令、拥有实权 的部门。
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二)科举制
1.创立背景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 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 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 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 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下卷
2、演变过程:
2、演变过程:
①隋文帝 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太宗 增设明经; ④武则天 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 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十慈 七恩 人塔 中下 最题 少名 年处 。,
选官制度——科举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科举制的影响?
2.内容
决策
政 事 堂
三
省
审核
六 部
制
执行
示
意
图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源自03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互相牵制: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 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 提高行政效率。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 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04 影响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
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春秋至唐赋税制度的变革
1.租庸调制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 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 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 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 五十日。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1. 创立
时期
西 武帝前 汉 武帝后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中枢机构设置
三公九卿制
权力配置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 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中朝和外朝
中朝掌决策,外朝掌行政
三公和尚书台 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尚书省、中书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 门下省掌审议
朝代 制度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汉朝
察举制
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地方举荐
中正评定 自由报名 分科考试
品行 门第 才学
(一)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 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 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最初是家 世和才能并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