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隋唐---清:科 举 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一、选官制度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学院、推荐、地方评论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基础: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 不断提高。
二 中枢政务机构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பைடு நூலகம்
商周时期
战国—秦汉
汉武帝后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制)
历史纵横 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选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国的四次制Biblioteka 革新春秋、战国隋唐、宋
晚清
部族国家过渡到了 华夏国家
大一统郡县制 国家的产生
制度更新奠定了后 面对外界压力进 世政治制度格局 行了社会变革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 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三.赋税制度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 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 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 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叁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承担的赋税种类
丁税——人头税(主要)
调税——户税 租税——土地税 徭役和兵役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二.中枢政务(权力)机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发展历程: (1)唐初:租庸调制 以均田制为基础。除租、调外,农民可纳“庸”(纺织品)代役,
保障了农时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谢生,出身名门 望族,父亲在朝中 担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微 ,高大俊朗,才学 渊博,能言善辩, 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 正直,是当地有名 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时代 先秦时期 战国至秦朝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 其管理水平。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隋唐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更是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制度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介绍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古代史的影响。
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相较于前代有了不少创新和变化。
隋朝建立了皇帝直接管理州县的三省制,使得地方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集中,行政机构更加完善。
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等多个行政机构,史称“三省六部制”。
此外,唐朝实行选贤任能制,大力开展科举考试,提高官员选任的标准,从而确保了政治精英的选拔和政治体系的稳定。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还推行了法制改革,制定出了一系列法律,如《五礼》《九章》等,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这一法律体系,并进一步扩大了其适用范围,使得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中国历史上法律体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经济制度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也有了不少创新与变革。
在隋朝,大力推行均田制,实现了土地制度的统一和改良,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唐朝,进一步推行了“府兵制”,实行户籍制和税收制度的改革,使得经济、军事和政治相互联系,军队的编制更加有效,对国家的统治和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隋唐时期还开展了商业贸易和海外贸易,极大促进了国家的远洋交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尤其是唐朝在丝绸之路的中西交流中,将丝绸、茶叶、瓷器等文化宝贝输往海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方面,隋唐时期的变化和创新也十分显著。
隋朝推行了唐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选拔出了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精英,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唐朝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科举制度,开创了上元、进士等科目和考试制度,为后世的社会制度和学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问题4-4:结合材料和教材,指出科举制的意义。 4使出身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 政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5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
秦朝至汉初:三公九卿制。
温故知新:梳理秦汉以 来中枢机构的变迁过程。
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 (中外朝制) 东汉:增强尚书台作用
3.科举制
材料四: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 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问题3-3:结合材料和教材,指出科举制的意义。 2社会地位高,考试难度大; 3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3.科举制
材料四:朝士为人田可舍以郎不,经暮过登荐天举子,堂直;接报名考 试……由政府将择相优本录无取种,从男而儿纠当正自了强魏。晋以来世 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宋官)汪的洙情《况神童。诗(节选)》
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问题5-5:与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
特点: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宰相人数增加,相权分散。
政事堂
材料五 唐代宰相议政的地方称为政事堂……所以要设 立这样一个决策机构,是因为中书、门下分掌出令和封驳, 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容易造成,各持己见,争执不休或者 互相依违,知错不改都会对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三 省首脑就在一起议政决策,形成了政事堂决策会议。
特点: 1扩大税收对象; 2征收标准:以财产为主; 3简化税收名目。
影响: 1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 标准
征税 内容
(不租论庸土征调地税制、标)财以产准“的转人多变丁少”,,为都以本要人, 丁为主(→两税以不法以财)丁产“身唯为为以本主资。产”为宗,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2: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有 才能的人)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 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由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削 弱地方化的倾向。具体方法是,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 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 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 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 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
面方 向式 更更 多加 阶公 层开 。和
公 平 ,
中央
行 政
制度 三 省 六 部 制
趋向科学规范
中央官制的沿革
秦朝 皇帝 三公 九卿
西汉 皇帝
东汉 皇帝
魏晋南北朝 皇帝
中朝
【决策】
三公 九卿
【执行】
尚书台
三公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结合材料,谈谈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有何影响?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丁
财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授田农民
户税、田税
不分主客农商, 一律纳税
一次
夏、秋两季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历史的认识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承上启下、趋向完备的时期。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 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极大地 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也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是隋唐国 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为如此,隋唐的制度对赵宋以降 的制度有深远影响。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1由.影地((汉响方12))朝:官历 特吏:①②史点察察在逐沿:访举一渐革自,定成:由制郡时为报。国科期维名是每举内护、一年制加士分种举强族科自孝了贵考下、中族试而廉央特(上各集权进推一权的士选人;工)人,具、才选。差为官额官权录的在取制地度方。。
2.(魏3)晋选南拔北标朝准::九品中正制。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朝代
制度
依据 方式
汉朝 察举制 品行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北朝
门第隋唐 科举制 才学来自举荐评定 授官
考试
(二)发展趋势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 ,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 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 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 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
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
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 两份名单犯了数学概率学的错误。。。
• 大众认知特点的错误。。。
• 欧阳修、曾巩、文天祥、王维、柳公权、郭子 仪、贺知章、张居正、张謇。。。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学三要 素是指史才,史识,史德。
• 所谓史才,即要有分析,综合之能。
• 所谓史识,即要能从历史事件中见其全,见其大, 见其深,见其远,见其人所不能见。
• 所谓史德,要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
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草政令、决策)
门下省(审核政令、谏议)
尚书省(执行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宰相的称谓。 • 中书门下的设立。
• 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 ,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 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 ”。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
三、赋税制度
1、魏晋:租调制(谷物为租,绢布为调) 2、唐初: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3、唐中后期:两税法(人丁、资产、土地,夏秋两季征收) ➢原因: • 均田制崩溃;户籍管理混乱;税制混乱。 ➢影响: •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本课小结:
•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顾炎武、金圣叹、 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问题】根据材料,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项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原因: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使门第不高的 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④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 的提高; ⑤有利于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目录
一、门阀兴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二、三省流变:从政事堂到中书门下 三、税制转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科荐人,《通典》记载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炀 帝
一、门阀兴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问题】根据材料,提取科举制相关信息。
武德四年(621年)诏:“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 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 唐贡士之始也。……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 十九人,进士三十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一、门阀兴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材料7: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 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8: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 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武德五年诏云:“其有志行可录,才用为申,亦听自举,具陈 艺能,当加显擢,授以不次。”——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信息:①唐高祖武德四年恢复明经、进士等科,五年正式开
科取士,是唐朝科举取士的开端;②每年十月定期举行;③先经 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中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在初中已经讲过,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对科举制重点放在对其历史影响的分析上,三省六部制主要介绍其职能及三省之间彼此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教学中重点探究其作用和影响,认识到这一制度一方面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赋税制度是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制度,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赋税制度的变化,加深对隋唐租庸调制的理解,对两税法要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容特点,强调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也要分析其局限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隋唐的繁荣与制度的关系导入
(二)新课
第一子目:选官制度
1、从现在的高考制度导入,以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的方法的历史渊源以及科举制之前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导入
汉代:察举制
问题1、曹魏为什么不再实行察举制?
问题2、你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包括历史纵横)来回答
2、科举制: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归纳其产生并发展完善过程
阅读史料(学思之窗)回答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第二子目:三省六部制
以《唐朝三省位置图》为基点,设置情景让学生直观认识三省的职能及相互制约,认识到这一制度一方面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第三子目、赋税制度
1、阅读教材了解从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变化的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内容理解分析两税法的内容特点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