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 整体教学设计(上)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实数与函数1.1 实数【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2. 熟练运用实数进行运算。
【教学内容】1. 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2. 实数的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定义。
2. 讲解实数的分类,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3. 举例说明实数的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等。
4.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实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数运算方面的掌握情况。
1.2 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
2. 学会用函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2. 函数的图像及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
2. 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用函数表示数量关系。
4.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三角函数2.1 角与弧度制【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弧度制的定义。
2. 学会用弧度制表示角。
【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及分类。
2. 弧度制的定义及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各种分类。
2. 讲解弧度制的定义,演示弧度制的应用。
3.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角的概念及分类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弧度制应用方面的掌握情况。
2.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
2. 学会用三角函数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教学内容】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
2.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
2. 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演示三角函数的应用。
3.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中职数学教案高中上册人教版

中职数学教案高中上册人教版课题:高中数学上册课时安排:本课时为高中上册数学教学的第一节课,总共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高中上册数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求。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高中上册数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求。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数学上册人教版。
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3.其他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通过巧妙的引导,引入本课的主题,并简要介绍高中上册数学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堂导入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数学知识点、解题方法和习题练习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Step 3: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具体的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高中上册数学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Step 4:实例讲解以具体的例题为例,讲解解题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纠正错误答案。
Step 6:反馈与总结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与总结,梳理归纳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建议,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及时批改与回访。
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高中数学上册课程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和热情,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师在本堂课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跃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含义及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集合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教学内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图形展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概念。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集合关系的应用。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掌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函数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函数的性质。
2.2 函数的图像教学目标: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学会利用函数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函数图像的特点。
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展示函数图像的特点。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展示不同类型函数的图像。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函数图像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展示不等式的性质。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中专中职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中职数学【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4,6,.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强调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0的解集;)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解不等式就可以得到不等式解集元素的特征性质;的特征性质是“元素都能写成0得12x-,1 2⎫-⎬⎭;)奇数集合}∈Z;)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 x>的解集.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6x<.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的元素,因此}6x<的元素,}6x<.∈”或“∉}2B (或A),读作“.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A B(1) {1,3,5}(2) {2}(3) {1}*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⑴ {1,3,5} {1,2,3,4,5,6}; ⑵ 2{|9}x x = {3,-3};⑶ {2} { x | |x |=2 }; ⑷ 2 N ; ⑸ a { a }; ⑹ {0} ; ⑺ {1,1}- 2{|10}x x +=. 解 ⑴ {1,3,5}{1,2,3,4,5,6}; ⑵ {x |x 2=9}={3,-3};⑶ 因为{|2}{2,2}x x ==-,所以{2}{2}x x =; ⑷ 2∈N ; ⑸ a ∈{a }; ⑹ {0};⑺ 因为2{|10}x x +==,所以{1,1}-2{|10}x x +=.【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交集.归纳总结了解5*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 交B”.即{}A B x x A x B=∈∈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图像含义思考理解记忆观察带领学生总结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得到交集的定义10*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已知集合A,B,求A∩B.(1) A={1,2},B={2,3};(2) A={a,b},B={c,d , e , f };(3) A={1,3,5},B= ∅;(4) A={2,4},B={1,2,3,4}.分析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A∩B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是2,A∩B={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B={a , b}∩{c, d , e , f }=∅;(3) 因为A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是不含任何元素说明强调引领观察思考主动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B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B =-.例3 设{}|12A x x =-<,{}|03B x x =<,求AB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B x x x x =-<<{}|02x x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2)A A A = ,∅=∅ A ; (3)B B A A B A ⊆⊆ ,;(4)如果A B A B A =⊆ 那么,.讲解说明 引领强调 含义 说明启发 引导求解 观察思考 求解领会思考 求解了解 理解 知识 点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突出 数轴 的作 用强调 数形 结合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2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1.3.1提问 及时B.}y=,求B.23巡视}4x,求A B.指导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介绍该班团员};={该班非团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1.设{}1,0,1,2A =-,{}0,2,4,6B =,求A B .2.设{}|22A x x=-<,{}|04B x x=,求AB .巡视 指导 交流学习 效果6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 2.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B x A x x B A ∈∈=且 .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 ;(2)交运算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质疑 归纳 强调小组 讨论 回答理解强化以学 生的 小组 讨论 教师 归纳 的形 式强 调重 点突 破难 点7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设{}{}2,1,0,1,5,3,2-==B A ,求B A ,B A . 解 {}{}{}22,1,0,15,3,2=-= B A ;{}{}2,1,0,15,3,2-=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B x x =<≤2},{0AB x x =<≤3}.引领 分析讲解 说明领会思考 求解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75*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培养}{}=,求AB x x2,04活动探究教材章节1.3;学习与训练1.3;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实例.【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明确}2,}4=,求A B,A B.B x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介绍兴趣导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的集合为Q ={赵云,冯佳,薛香芹,钱忠良,何晓慧}. 结论可以看到,P 、Q 都是U 的子集,并且集合Q 是由属于集合U 但不属于集合P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总结 归纳 分析领会合之 间元 素的 关系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这个集合叫做全集,一般用U 来表示,所研究的各个集合都是这个集合的子集.在研究数集时,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如果集合A 是全集U 的子集,那么,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A x x U x A =∈∉且.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 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A 简记为A ,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仔细 分析 讲解强调引导说明思考 理解记忆观察领会特别 注意 讲解 关键 词的 含义强调 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范性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2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通过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求A U及B U .分析 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例2 设U =R ,{}|12A x x =-<,求A .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解 {}|12A x xx =->或.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因为端点2属于集合A ,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A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A ∩(UA )=∅,A ∪(UA )=U ,U U=∅,U ∅=U ,U(UA )=A .说明讲解引领引导 分析讲解说明 理解观察思考 主动 求解观察 思考理解自我 总结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突出 数轴 的作 用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3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 练习1.3.31.设{}U =小于10的正整数,{}147A =,,,求UA .2.设U R =,{}|24A x x=-,求A .提问 巡视 指导 互动 求解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45*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质疑小组 讨论 以学 生小 组讨A U,B U ,()()ABU U ,)()U U A B ,()UA B ,()A B U.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0,2,6,9UU A B =; ()(){}0,1,2,4,6,7,8,9U U AB=因为{}3,5AB =,所以 (){0,1,2,4,6,7,8,9UAB =因为{1,3,4,5,7,8AB =(){0,2,6,9U AB =4 设全集U =R ,集合UA , UB , A B ,A B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UA ={x | ,所以U B ={x | {B x =-A B =R .B ,B ,UA ,U B ,()()U U A B ,()()U U A B .设{}|0180U αα=<<,{}|090A αα=<<,{}|90180αα=<<,求UA ,U B,()()U U A B ,)()U U A B .提问 巡视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课题】1.4 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2区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一般地,由数轴上两点间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区间.其中,这两个点叫做区间端点.不含端点的区间叫做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其中2叫做区间的左端点,4叫做区间的右端点.含有两个端点的区间叫做闭区间.如集合{}|24x x表示的区间是闭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左端点的区间叫做右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说明引导 讲解强调 细节理解记忆领会认知 各种 有限 区间强调 各区 间的 规范 书写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B ,A B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质疑分析讲解思考理解 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15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巡视 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反馈 学习 效果20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问题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质疑讲解 说明强调 细节思考领会记忆 理解 明确学习 各种 区间2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B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质疑说明讲解启发强调观察思考领会 主动求解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注意 规范 书写B,A B.(0,3),求A,B,B A.巡视指导*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回顾思考复习导入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解决观察函数26y x=-的图像:介绍提出问题了解思考复习相关知识()0或()0(a≠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1) (2) (3) (2)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0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0(,0)x (如图(2)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00(,)(,)x x -∞+∞.(3)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没有实数解,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如图(3)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R .讲解 分析强调讲解观察 理解领会记忆程强化 图像 作用 熟练 数形 结合 应用4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当0a >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如下表所示: 方程或不等式解集0∆>0∆=0∆< 20ax bx c ++= {}12,x x{}0x∅20ax bx c ++> 12(,)(,)x x -∞+∞00(,)(,)x x -∞+∞R 20ax bx c++(][)12,,x x -∞+∞R R 20ax bx c ++<12(,)x x∅∅引领 归纳强化领会总结综合 归纳 便于 学生 理解 记忆24b ac =- 典型例题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20.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26x --=0的解(3,)+∞.)29x <可化为290-=的解集为)253x x -两边同乘1-,得30.由于判别式43x -+=0的解集为0的解集为是什么实数时,有意义. 题意需要解20-.解0=得1x =.由于二次项系数为30>[)1,+∞.[)1,+∞时,30.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引导 分析观察 领会准备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1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试一试:写出不等式x a 与x a (0a >)的解集.总结强化 理解记忆强调 特点1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不等式: (1)310x ->; (2)26x.分析:将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后求解. 解 (1)由不等式310x ->,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33⎛⎫⎛⎫-∞-+∞ ⎪⎪⎝⎭⎝⎭;(2)由不等式26x ,得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3-.分析讲解强调 细节思考主动 求解进一 步巩 固知 识点20*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2) (1)8;(2)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如何通过x a <等式2x +3.3213x --, 224x -, 12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2-.。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元素1, 2, 3。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1, 2, 3}。
(3)集合{1, 2, 3} 的补集是{4, 5, 6}。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哪个选项是集合{1, 2, 3, 4, 5} 的补集?A. {1, 2, 3}B. {2, 3, 4}C. {1, 4, 5}D. {1, 2, 3, 4, 5}(2)设A = {x | x 是小于5 的正整数},B = {x | x 是大于等于2 且小于等于4 的整数},则A ∩B 是哪个集合?A. {2, 3, 4}B. {1, 2, 3, 4}C. {2, 3, 4, 5}D. {1, 2, 3}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包含关系2. 集合的并集3. 集合的交集4. 集合的补集【教学步骤】1.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通过实例说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2.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于集合{1, 2, 3, 4, 5}。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并集是{1, 2, 3, 4, 5}。
(3)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3}。
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设计

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和掌握中职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和推理思路;(3)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和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3)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4)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精神;(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数的认识和数的基本运算:(1)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基本概念;(2)数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3)数的整除、倍数和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应用。
2.代数式与方程:(1)代数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拟定、列式、解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
2.难点:实数概念的引入和理解;问题拟定、列式和解答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互相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3.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情景设置:(1)利用物质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并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计算练习;(2)利用故事情节和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
2.知识讲解:(1)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讲解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并举一些例题进行讲解和引导;(2)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列式和解答问题。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1.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1.4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2.2区间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2.3一元二次不等式式的图像解法.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或的解法;(2)了解或的解法.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或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课时安排:2课时.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3.2函数的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某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课时安排:2课时.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1)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2)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4.2指数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课时安排:2课时.4.3对数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4.4对数函数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问题的题意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5.1角的概念推广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2弧度制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5诱导公式知识目标:了解“”、“”、“180°”的诱导公式.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某在上的简图.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设计

中职教育数学数学教案设计中职教育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如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计算等。
解决重点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引导。
2、教学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如抽象函数的理解。
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和困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数学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数学趣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3、例题分析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
4、课堂练习安排适量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视指导。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拓展性作业。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数学教材。
2、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教具如三角板、圆规等。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下面以“函数的概念”为例,具体阐述一份中职教育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构成函数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上)》课程
整体教学设计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设计人: 付晓昶
专业科: 计算机专业课
设计时间: 2015、9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数学(上)
课程类型:文化基础课
计划学时:72
先修课程:初中数学
后续课程:数学(下)等
制定人:付晓昶
所属专业科:计算机专业科
批准人:刘小丽
制定时间:2015、9
授课对象:15级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履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得职业教育思想,突出培养学生得就业能力,生活能力与生产实践能力。
(2)设计思路:改革传统数学课程逻辑推理得思想体系,贯彻“学以致用”得思想,采用问题;算法步骤及案例得模式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得魅力。
2、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集合得概念,理解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得方法。
掌握集合得表示方法,及“子,交,并,补”得概念及运算;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元一不等式组得解法,能用不等式知识解决简单得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互助学习、分项目训练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掌握各种概念及运算过程;
②通过本课程得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树立严谨、务实、认真得学习工作态度;
②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得工作作风;
③树立良好得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养成耐心细致得工作习惯。
3、课程内容设计
4、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5、进度表设计
三、考核方案设计
1、考核要求
过程性考核×60%+终结性考核×40%=100
过程性考核:学习态度、出勤情况(10%)、课堂发言、讨论情况(30%)、项目任务完成情况(20%)
终结性考核:期末卷面成绩及实践报告成绩
2、评价标准
学习态度、出勤情况(10%):采用灵活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勤检查,并记录在案;
课堂发言、讨论情况(30%):依据发言得积极性、创新性、完整性给予评价;
项目任务完成情况(20%):平时布置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完成就是否独立、按时、高质量完成。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资料:《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师用书
五、需要说明得其她问题
从新得教育理念出发,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抛弃了原来以解
释税收法律条文为主得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从解决问题着手,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力度,多训练,多总结,预计教学效果要好于传统教学方式。
但就是,新得教学模式对教师得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得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