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分析

合集下载

CHARTS项目支持制定的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分析

CHARTS项目支持制定的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分析
b e Re u t 4 a e f ai n l n 9 a e r vn i l o ii so I S p e e t n w r sa l h d i e e e r s p o - s a . s l 4 c s so t a d 2 1 c so p o ic a l e fA D r v n i e e e t bi e n s v n y as。u p r s n o a s f p c o s
a . / e Ch n s a t e vc a a e n . 1 / Th i e e He lh S r ie M n g me t
A s at O jcv os d ei un e f r et f H T nC ia oie f ISpeet n Me o s hns bt c r bet eT t yt n ec o c o AR o hn’pl i o D rvni . t d i e i u h f l op j C S S cs A o h C e n t nl n rv ca p l i f I Speet nw r tde yt ta aa s ,hc a ae itef a po c dt a oa a dpoi il o c so A D rvni ees idb x l n yi w i w sbsdO n rj t a - i n ie o u eu l s h lh i l e a
防治的千年发展 目标 。C A T H R S的 主要策 略是 与各 级政府 合 作, 进行广泛 的社会 动员 , 加强艾 滋病防控组织的建设 , 充分调 动现有的潜在资源 , 以期获得可持续发 展的成果 。C AR S不 H T 直接为受艾滋病影响人群 提供 服务 , 而致力 于加强个人 、 织/ 组 机构以及 国家与省级整体 的应对能力 , 而达 到改善艾滋病 防 从 治服务水 平 的 目的 。C A T 的 主要 合作 对象是 : 府领 导 、 H R S 政

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的演变及实施效果分析

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的演变及实施效果分析
N O 7, . 201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 aeId s y d r ui sTrd ut ns n r
21 0 0年 第 7 期
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的演变及实施效 果分析
许 文 慧
( 南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 南 长沙 408) 中 湖 1 0 3
的身份 , 大 部分是 国外打 工 者 、 务 输 出者 和一些 海 员 , 等行 为 , 绝 劳 防止 艾 滋 病 在 我 国 的 蔓 延 。并 要 求 在 “ 省 、 各 自治 那时候 , 个社会 , 括卫 生行政 部 门, 把 艾滋病 当做 ‘ 整 包 都 舶 区 、 辖 市 和 重 点 旅 游 、 放 城 市 建 立 艾 滋 病 监 测 点 ” 要 直 开 主 来 品 ” 。学 界 普 遍 认 为 这 四 年 为 “ 滋 病 在 中 国 的 传 人 对 重 点 人群 进 行 流 行 病 学 检 测 。 此 外 , 艾 滋 病 宣 传 教 育 ’ 艾 对 期” 。这 一 时 期 , 国 共 发 现 艾 滋 病 感 染 者 / 人 2 我 病 5例 。 工 作 也 提 出 了要 求 。 第 二 阶 段 , 散 期 ( 9 9 1 9 ) 18 扩 18 — 9 4 9 9年 在 云 南 边 境 在 组 织 机 构 上 , 对 我 国 部 分 地 区 重 新 出 现 性 病 流 行 针 的 吸毒 人 群 中 一 次 性 检 测 出 1 6名 艾 滋 病 感 染 者 , 4 自此 以 及 报 告 病 例 数 大 幅度 上 升 的情 况 , 9 6年 成 立 全 国 性 病 防 18 后艾滋 病通 过 静 脉 注 射 毒 品 的方 式 在 我 国大 范 围 传 播 。 治 中 心 , 监 测 性病 的 同 时 关 注 艾 滋 病 的 发 病 情 况 。 随 后 , 在 “ 18 从 9 9年 到 1 9 9 4年 , 年 都 会 统 计 发 现 几 百 例 的 HI 感 每 V 分别 于 1 8 9 6年 成 立 国家 艾 滋病 预 防 和 控 制 工 作 组 ,9 8年 18 染 者 , 国 国 内 的 艾 滋 病 形 势 , 入 扩 散 期 ” 扩 散 期 的 传 中 进 。 建 立 我 国 最早 的 防 艾 非 政 府 组 织 — — 中 国 预 防 性 病 艾 滋 病 播特点为 : 以共 用 注 射 器 具 为 主 要西 南边 境 的 吸 毒 人 群 ; 在 全 国其 它 地 区 性 病 患 者 、 但 暗 2 2 扩 散 期 的 防 治 政 策 . 娼 、 性 恋 以及 归 国人 员 中 也 部 分 发 现 感 染 者 。 同 随 着 艾 滋 病 在 我 国 的 快 速 扩 散 , 府 对 艾 滋 病 防 治 的 政 第 三 阶段 , 长 期 ( 9 5 2 0 ) 1 9 增 1 9 — 0 0 。 9 5年 一 年 新 增 感 工 作 重 点 和 目标 也 相 应 的 发 生转 移 。1 9 90年 卫 生 部 与 世 界 染 者 高 达 16 5 7例 , 这 之 前 每 年 仅 有 几 百 例 感 染 报 告 。 中 在 卫 生 组 织 共 同 制 定 了 《 国 预 防 和 控 制 艾 滋 病 中 期 规 划 中 部 地 区 由于 非 法 和不 规 范 采 血 造 成 的 大 范 围 的 艾 滋 病 感 染

禁毒与防艾政策的法律法规分析

禁毒与防艾政策的法律法规分析

禁毒与防艾政策的法律法规分析禁毒与防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针对毒品滥用和艾滋病传播的严重威胁,各国不断制定和完善禁毒与防艾政策,并将其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中,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对禁毒与防艾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分析。

一、禁毒政策法律法规分析1. 毒品相关法律法规毒品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禁毒法》、《刑法》等。

禁毒法规定了毒品的定义、禁止贩卖、制造、走私、持有和使用毒品等行为,并明确了相应的刑事责任。

刑法中对于毒品犯罪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明确了贩卖毒品的刑罚、毒品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等。

2. 预防毒品滥用的法律法规为了加强毒品滥用的预防工作,各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例如,美国制定了《毒品滥用预防和控制法》、《无烟草法案》等相关法律,加强了对毒品滥用的宣传教育和预防工作。

中国制定了《国家禁毒条例》、《学校禁毒条例》等,重点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毒品滥用预防工作。

3. 国际禁毒合作的法律法规在国际层面上,各国通过签署合约和共同行动计划等形式,加强了禁毒合作。

例如,联合国制定了《单一公约》、《麻醉品公约》、《精神药物公约》等国际禁毒法律文件,要求各国加强对毒品的管制和打击跨国毒品犯罪。

二、防艾政策法律法规分析1. 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各国制定了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例如,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该条例规定了个人的艾滋病防治义务、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医疗机构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等内容。

2. 艾滋病疫苗的法律法规为了推广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例如,美国设立了《国家艾滋病信息和教育项目法案》,该法案旨在推广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并加强对艾滋病信息和教育的宣传。

3. 国际防艾合作的法律法规国际社会通过签署合约和共同行动计划等形式,加强了防艾合作。

例如,联合国制定了《全球艾滋病联合国政治宣言》、《全球艾滋病联合国行动宣言》等国际防艾法律文件,要求各国加强防艾教育、提高艾滋病防治的国际合作水平。

《2024版中国艾滋病防治新策略》新版特色

《2024版中国艾滋病防治新策略》新版特色

《2024版中国艾滋病防治新策略》新版特色1. 概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全球约有3800万人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在中国,HIV/AIDS疫情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HIV/AIDS疫情,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2024版《中国艾滋病防治新策略》。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新策略的主要特点和亮点。

2. 新版特色2.1 明确战略目标2024版《中国艾滋病防治新策略》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战略目标。

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预防措施,提高了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完善政策体系新版策略对相关政策体系进行了完善,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检测和监测体系、加大对药物和疫苗研发的支持力度等。

这些政策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2.3 强化干预措施新版策略重点强化了针对高风险人群的干预措施,如扩大艾滋病病毒检测、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加强关爱和支持政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HIV感染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2.4 提高全民参与度新版策略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推动企业和个人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等。

这将有助于提高全民对艾滋病的认识和关注,形成共同防治的良好氛围。

2.5 优化资源配置新版策略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防治工作经费得到合理分配。

这将有助于提高防治工作质量,促进艾滋病防治事业可持续发展。

2.6 加强国际合作新版策略强调加强与世界各国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艾滋病疫情。

这将有助于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我国艾滋病防治水平。

3. 结论2024版《中国艾滋病防治新策略》充分体现了我国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创新和实践。

新版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防艾数据分析情况报告(3篇)

防艾数据分析情况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导致的慢性传染病。

自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防艾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当前艾滋病疫情的态势、防控措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相关省市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监测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艾滋病疫情的基本情况、地区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2)时间序列分析:分析艾滋病疫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3)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与艾滋病疫情之间的关系。

(4)风险因素分析:识别艾滋病疫情的主要风险因素。

三、数据分析结果(一)艾滋病疫情概况1. 新发病例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艾滋病新发病例数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约125万。

2. 地区分布我国艾滋病疫情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和内陆城市。

其中,广东、浙江、河南等省份疫情较为严重。

3. 年龄分布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49岁年龄组新发病例数占比较高。

4. 性别分布男性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数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5:1。

(二)防艾措施效果1. 知识普及通过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 早期检测我国加大了艾滋病检测力度,提高了早期检测率。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约1.5亿次。

目前我国实行艾滋病的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艾滋病的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艾滋病的制度艾滋病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给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挑战。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面临着艾滋病的防控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实行了多项制度,旨在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提供艾滋病相关服务以及保障艾滋病患者的权益。

下面将分别介绍我国实行的艾滋病预防制度、防控措施和保障政策。

一、艾滋病预防制度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我国建立了一系列预防制度。

首先,我国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媒体、互联网和社区等渠道向公众普及艾滋病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风险认知。

其次,我国积极开展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工作,鼓励高危人群主动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艾滋病防控设施的建设,提供无偿的安全注射器和安全性行为用品,以减少毒品使用者和高危人群的感染风险。

二、艾滋病防控措施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首先,我国加强了母婴传播的防控工作。

通过推广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实施垂直传播阻断项目,大大降低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

其次,我国积极开展艾滋病的性传播防治工作。

通过推广安全性行为用品和宣传正确的性行为知识,鼓励人们采取安全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此外,我国还加强毒品管理工作,通过开展替代治疗和康复服务,减少毒品使用者的感染风险。

三、艾滋病患者的权益保障我国致力于保障艾滋病患者的权益,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首先,我国颁布了法律法规,明确了艾滋病患者的权益保护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行为。

其次,我国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了免费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并建立了艾滋病防治网络,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和支持。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和康复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结起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制度来应对艾滋病的挑战,包括预防制度、防控措施和保障政策。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病毒检测、防控设施建设和保障艾滋病患者权益等措施,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效减少了艾滋病的传播和歧视现象。

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一、引言:我国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自1985年我国首例艾滋病病例被发现以来,艾滋病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动人口是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长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流动范围广泛,流动性强,这给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针对我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制现状、问题及策略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更加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现状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了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各级卫生部门加强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感染控制水平。

此外,各类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也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和服务支持。

然而,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流动人口群体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流动性强,艾滋病防控覆盖面难以达到100%。

其次,由于长期在外务工,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存在难度,导致艾滋病感染者未及时得到治疗。

再次,流动人口普遍存在收入不稳定、低教育水平、信息获取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艾滋病防制策略。

三、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问题分析1.宣传教育不到位:目前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普遍较低,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不够,导致防控效果不佳;2.检测和治疗难度大:因为流动人口长期在外工作,时间不稳定,很难按时进行艾滋病检测和治疗;3.经济困难:流动人口普遍收入不稳定,经济压力大,艾滋病药物治疗费用较高,无法负担;4.社会歧视和排斥: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社会歧视和排斥,使得他们不愿意主动接受检测和治疗;5.信息获取难度大:由于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教育背景较低,信息获取渠道较为有限,艾滋病防控宣传信息很难传达给他们。

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分析报告

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分析报告

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分析报告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分析引言:2022年12月的第一个周末,普通的一天,太阳懒懒地晒着,但是走在街上的人们会发现许多“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的横幅迎风飘扬。

而就在不久前,由著名影星浦存昕担纲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在黄金时间播放,片中讲述的故事是一名商人在与一名妓女发生一夜情后感染上艾滋病。

几乎与此同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警告说,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正在逐渐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敏感的《纽约时报》对一向“保守〞、“低调〞的中国能够这样公开地讨论艾滋病问题表示“惊讶〞。

但这从一个侧面明白无误地昭示我们,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和传播已经迫在眉睫,无可回避。

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艾滋病感染者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7.4%。

官方的统计数字是到2022年底,全国艾滋病感染者已到达60万,现在应该早已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沈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控制不力,到2022年,中国艾滋病病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如果控制有力呢?最乐观的估计是150万人。

但艾滋病专家警告说,这类数据远不能描述艾滋病蔓延的险恶,“这在流行病学上毫无意义,只能误导决策者,错失抵抗艾滋病之害的良机。

〞中科院院士、艾滋病研究专家曾毅测算,以我国官方认可的60万感染者的治疗、不能工作以及劳动力和生产力等因素丧失的价值,将给我国带来每年4000亿至50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而在另一次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曾毅表示,当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到达60至100万的时候,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人民币4600亿元到7700亿元。

这个数字曾让中国有关领导人担忧:艾滋病一旦流行会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的辛勤建设的成果。

如果控制不力,艾滋病将成为我们的国家灾难,以至于已经有专家惊呼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第三次鸦片战争〞。

毫无疑问,艾滋病问题已经构成我们社会的一个重大的公共问题,但这一问题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严重性与它所应该引起的关注是不相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k = X ki(k = J + 1,… ,J + K)
应该说,这一分类方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理论上这一简单的划分有利于进行 理论分析,减轻了分析的难度;现实中,公与私的划分关系到物品的供给制度安排,如私益 物品的供给利用市场的制度安排,公益物品的供给则可能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了。
1、私益物品
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分析
张建川 提要:艾滋病的危害也是人所皆知,然而艾滋病的防治却不尽如人意,这是 尤其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学的根源的。在实际中,人们往往把艾滋病和道德的高低 等同起来,但是本文觉得应该首先把其当作是一种病,否则丝毫不利于其防治。 其次,艾滋病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病是因为他有外在性。对艾滋病来说,它 不是纯粹的私益或者公益物品,而是混合物品,从而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因此在 防治中应该有政府介入。但是政府由于财力或者其他方面的限制使其不能很好地 解决它,因此有必要让一个非政府组织来经营艾滋病的防治,这也是本文的一个 核心的政策建议:多中心的解决方式,即让非政府的组织参与到艾滋病的防治中 来。
首先,探索有关物品和服务的性质。对物品和服务的属性的分析将把任何物品或者服 务都看作是复合的,并且可以进行细分,而不是笼统地分为私益物品或公益物品 。比如,气 象服务具有公益物品和私益物品服务双重性,基础设施服务具有私益物品、公益物品、集体 物品的三重性质等。
其次,认为不同的物品或服务的不同的融资、生产、 供给、提供 、消费政策选择可能
合计
500 万
成人
430 万
妇女
180 万
小于 15 岁的儿童 800,000
2001 年艾滋病死亡数
合计
300 万
成人 妇女
240 万 110 万
小于 15 岁的儿童 580,000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把艾滋病感染的危险定义为“一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方式而可能感 染艾滋病的概率”。因此,所谓高危行为,也就是感染艾滋病的概率极高的行为方式。从中 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吸毒和不安全性行为,例如从报告的 HIV 感染者的情况来看,前
二 分析框架概述
本文对政策问题采用的是制度分析的方法。制度分析的旨趣在于人类选择的制度基础, 包括市场选择和非市场选择两个层面。制度分析有两个传统,即以康芒斯和凡伯伦为代表的 老的制度分析传统和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制度主义。制度分析之所以有了所谓“新”的称谓, 是因为后者更多地采用了公共选择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概念,二者在逻辑起点、方法论和价值 理念上多有重合。而公共选择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适用于市场选择的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非 市场选择。根据思维脉络我们将按以下顺序来揭示这一问题:
三 艾滋病流行及传播机制概述
艾滋病,是英文“ AIDS”的音译,直译应是后天免疫力缺乏症。 艾滋病是指受艾滋病 病毒感染人士免疫力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产生了并发症的阶段。这些并发症包括伺机性感染及 恶性肿瘤。感染艾滋病的罪魁祸首是艾滋病病毒,即“HIV”。HIV 直译为“人类免疫力缺 乏病毒”,由于艾滋病这个病症及其命名,比起艾滋病源的发现,要早了好几年,所以公众 也倾向称 HIV 为艾滋病病毒。当我们使用 HIV/AIDS 时,一般泛指所有与艾滋病病毒或艾 滋病有关的人、事项、工作或活动。从公众健康计划及控制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目标在于 预防艾滋病毒的传播,然而所有相关的个人及社会冲击,则是由许多各种人类对艾滋病病毒 感染的反应所引起的。
一般认为私益物品具有如下特征:(1) 使用上的排他性。排他性意味着我使用了一种 物品和服务,就排除了别的人使用的可能性。比如,我买的苹果,未经我的允许,他人无权 享用,这时我就对我买的苹果拥有了排他性消费权。2)消费上的竞争性。竞争性意味着如 果总量保持不变,那么 A 的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非 A 的消费要减少一个单位,二者是此 消彼长的关系。一般说来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不存在任何垄断,那么理性的人通过价格 的信号,来对自己的成本-收益进行衡量,进而决定自己买和卖的行动 ,由此形成供给、需 求曲线,资源配置能达到最优。但实际上市场的运作并没有达到这么完美的状况。这时就需 要有一些其他的势力来进行调整,比如政府的干预。
(二)不安全性行为 不安全性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不了解对方 HIV感染状况的情况下进行无保护性交的行为。 这包括嫖娼行为和非商业性的多性伴(主要为同性恋者)行为。
1、嫖娼行为 自 80 年代开始,娼妓现象在某些沿海城市和大城市重新出现并不断延伸到内陆的小城 镇。全国 1996 年共抓获卖淫嫖娼人员 42 万人。公安部门估计,实际上从事卖淫嫖娼的人员 数量可能达到 300 至 400 万,约为报告数量的 10 倍。而潘绥铭先生通过实地的调查,在 1993 年就估计达到了约 400 万。 暗娼可以分为许多类,从包娼(我们熟悉的“包二奶”)到在建筑工棚和路边小店卖淫 的妇女。她们性行为增加的次数与收入和安全性行为知识的减少呈负相关。此人群中同伴关 系融洽,交流良好,交流的内容包括如何避孕,如何和嫖客讨价还价,如何吸引嫖客等。这 显示出有关性病艾滋病预防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同样的途径在同伴之间传播。 2、性传播疾病 (STD) 自 70 年代后期起,中国性病报告数字逐渐增长。1995 年报告的性病病例数为 36.2 万, 专家估计实际患病人数可能是报告病例的 10 倍。同时亦有估计认为到 2000 年报告的性病数 字可能占 35 种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 50%以上。来自性病监测哨点的监测资料表明某些性 活跃人群如暗娼中性病感染率很高。上述事实对于我们了解艾滋病目前流行形势及将来的发 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性病患者处在 HIV 感染的更高危险之中。这样说有两个 理由:其一是性病患者经常有高危行为如卖淫嫖娼,其二是从生理角度考虑,性病患者对 HIV 的易感性增高,这是因为由性病引起的生殖器溃疡更有利于艾滋病病毒和性病病原体侵 入机体。
一 概述
首先要感谢天则所给我这一个机会来和大家商讨艾滋病这个问题。艾滋病现在已 经是一种危害非常大的破坏因素了。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曾经警告说,艾滋病在我国的传 播正在逐渐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这从一个侧面明白无误地昭示我们, 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和传播已经迫在眉睫,无可回避。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艾 滋病感染者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67.4%。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沈洁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控制不力,到 2010 年,中国艾滋病病感染者将超过 1000 万人”, 如果控制有力呢?最乐观的估计是 150 万人。但艾滋病专家警告说,这类数据远不能描 述艾滋病蔓延的险恶,“这在流行病学上毫无意义,只能误导决策者,错失抵抗艾滋病 之害的良机。”中科院院士、艾滋病研究专家曾毅测算,以我国官方认可的 60 万感染者 的治疗、不能工作以及劳动力和生产力等因素丧失的价值,将给我国带来每年 4000 亿 至 5000 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因此艾滋病一旦流行会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的辛勤建设的成 果。如果控制不力,艾滋病将成为我们的国家灾难,以至于已经有专家惊呼这将是中华 民族的“第三次鸦片战争”。毫无疑问,艾滋病问题已经构成我们社会的一个重大的公 共问题,但这一问题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严重性与它所应该引起的关注是不相称的,大 部分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还是暧昧的、讳莫如深。
四 艾滋病问题的属性分析
3
(一)对市场选择的经典经济学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利用数学表达式,给两种物品下了定义。他认为,某种私益 物品的总消费量等于全部消费者对私益物品消费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X
j
=
Σ
x
i j
(j = 0,…
,J)
i∈[1,n]
而公益物品的消费总量则等于任何一位消费者的消费量,用公式表示即:
4
都是相对可变的,因此,对于公益物品与私益物品性质和边界的认识,不能只满足于理论上 的定义,而必须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特定情境中去把握。
(二)政府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公共经济学理由
我们首先假设, 对艾滋病实行市场化的解决之道,交由市场自行解决。这种情况下, 每个面临感染危险的人都会为了降低其面临的危险而付出相应的费用。但是,由于一个肺结 核感染者在决定是否支付治疗费用的时候,可能只会考虑他个人的利益,那么当治疗的费用 足够高,或者由于其它的一些原因,例如当事人自己对尽快地治愈并没有什么急迫性,那么 肺结核患者经过治疗痊愈的例子可能就不会像人们所希望的合意水平那样多。也即产生了外 部效应,如果其影响很大的话,就构成了强有力的政府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理由。
1
导致不同的问题。 第三是分析框架主要着眼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在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
以下三个层次上分析各方面的政策选择:(1)操作层次:公民个人 、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 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并导致不同的结果。(2)集体选择层次:为了使有关方面采取有利于公 共服务的政策选择,制定特定的集体选择的规则,在特定的基础上,有关方面才有积极性采 取适当的政策。(3)立宪层次:正如个体的理性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一样,聪明的人未必 就能选择合适的制度,这时有关选择制度的立宪规则就非常重要。
3、同性恋人群的健康 中国的同性恋者到底有多少,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中国的同性恋人群估计有三千 万至四千万之多。有多少人感染了艾滋病尚不得而知。一个人爱同性还是爱异性,与艾滋病 完全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女性间的性活动与男性间的情况正相反,是不易感染艾滋病的。但 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同性恋者通常选择与异性结婚的 形式,来掩盖他们真实的性取向;同性活动大多也因此采取地下的方式,处于混乱无序的状 态。这就为艾滋病在男同性恋人群中大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有关公益物品和政府干预的分析
第一个失灵属于被称为“外部性”的一般范畴之中。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 者福利的影响。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有利的,就成为“正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利 的,就被成为“负外部性”。
第二个失灵就是“搭便车”。即得到一种物品的收益但回避了为此而支付。 第三个失灵是非对称信息, 在很多情况下 ,卖者知道的信息买者不一定知道 ,或者买 者知道的没有卖者那么多;有时则相反。当信息不对称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导致市 场功能的无法发挥,极端情况下,甚至会使整个市场都不存在。1970 年,阿克罗夫发表了 一篇有关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正式提出了 关于市场的信息问题并做出了深入的分析。他在文中说,在旧车市场上,卖车的人比买车的 人更清楚自己的车的质量,买车的人不知道,则只能按照预期的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样卖 好车的人就会觉得划不来,不愿卖他的车,最后只有卖坏车的人留下来卖车。当然买车的人 也知道愿意卖的一定是坏车,因此他不会按前面的价格出价,他将按留下来的车的预期平均 质量支付价格。如此继续,就导致市场的完全崩溃或是收缩为劣质品充斥的市场。 应该说,上述的三个失灵是与公益物品的特性分不开的。公益物品正好与私益物品相 反,具有如下二个特点: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公益物品每增加一个单 位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为零。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现实生活中 ,物品的属性是公益物品还 是私益物品的性质和边界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事实上,所有公益物品的“公益性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