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王东岳读书笔记——猴子与人:分歧源头上的疑点

王东岳读书笔记——猴子与人:分歧源头上的疑点子非鱼,虚无如老子,飘逸若庄周,身心孤悬,浪迹魂梦,仰观天道,俯查尘寰。
其言论看似奇谈缪想,孰知不是真知灼见!他永远被幻觉所困扰:从远处看去怎么一个猴子竟像一个人?!——叔本华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惟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卢梭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因为革新正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
——弗兰西斯·培根猴子是否想变成人? 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因为你不是猴子,所以你的回答终归无效,而猴子自己暂时又无法作答,倘若待它变成了人再说,一则等不及,二则等来的答案仍然是人的意见,结果还是照样无效。
于是,只剩下一个反推的方法可借来试用,那就是,倒过来问人是否愿意还原为猴子,但这样一来,你会给自己惹下更大的麻烦,因为那被问者一定立刻恼火起来,觉得你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意图羞辱他。
不过,此时此刻,上述问题却已临近解决:你惹下的这桩麻烦表明,人不太情愿变回猴子,将心比心的话,则猴子当然应该很想变成人才是。
大约正是基于这样一番复杂的推理,人们在解释猴子(灵长目古猿)为什么会变成人时,总是不由地要把猴子的意志代入其中。
譬如,一般的想象不外呈现如下一派景况:森林在雷鸣电闪中失火,众猴惊慌,纷纷跳下树来夺路逃命,事后绝大多数又糊里糊涂地返回林中,重新攀援到树上等死,只有一小部分较聪明的猴子从此决定留在地头另谋新生。
于是它们不得不直起腰来,以便于眺望远方,觅食避敌,渐渐地,屁股缩向前方,胸脯高高挺起,直立成为习惯,双手得以解放,“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
” 结果这帮不甘为猴的猴子终于如愿以偿——劳动创造了人。
这一说法着实生动而可信,先后迷倒了无数聪明猴子的后代,反正现在谁也想不起来自己当年做猴子时的打算,所以尽可将其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个不伦不类的故事很像拉马克对“长颈鹿的脖子”所作的描述。
再论“美是什么”暨答问

再论“美是什么”暨答问作者:祁志祥来源:《艺术广角》2024年第01期摘要针对当下“美不可解”、美丑不分的审美乱象,祁志祥教授在对古今中外关于美的定义加以甄别比较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观点。
他指出,美有三种基本的规定性,分别是愉快、价值和对象性。
他的“乐感美学”学说,思想观点独到深刻,为我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辨别美丑义界,从快乐和价值两个维度从事美的欣赏和创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美;价值;美育;乐感美学“美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复杂的程度使它成为美学研究史上的千古之谜。
甚至有人不满意几千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认为这个问题不可回答,是一个伪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把它全否定了以后,就会在实践上导致美丑不分,美丑混淆,造成混乱。
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基本的回答,给大家在实践当中作为参考。
什么是美?人们常用“美”这个词,这个词在现实生活当中使用频率极高。
但是如果我们问,美到底为何物,这个问題是极难回答的。
人们可以描述美学现象、审美现象,百分之百的人都能够描写,但是能够回答美是什么的人,万分之一,甚至千万分之一的人都做不到。
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人们对这个问题曾经作出过若干思考,作出过各种解答。
这些解答有三种类别,一种是主观论,一种是客观论,一种是主客观合一的二元论。
当你见到一个物,说“美”的时候,这个美到底是什么词呢?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是指称对象还是形容主体的感觉?其实兼而有之。
对象的美是beauty,引起的反应是beautiful。
这在英文当中是分得很开的,但是在汉语当中都是一个词“美”。
这个词既可以做名词——指对象具有的品质,也可以是形容词——对美所引起的主体的情感状态的一种形容。
那么,人们的愉快感是因为对象而起,因为对象具有美的品质,还是因为人产生了愉快感,对象才变得具有美的品质?在漫不经心当中,我们就埋下了二律背反或互为因果的风险。
论张扬主体人格精神的两种崇高美形态

论张扬主体人格精神的两种崇高美形态王磊(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合肥,230059)摘要:中国审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内涵。
中国的崇高美类型既有基于自然价值取向的并作为客观精神形态呈现的雄浑与冲淡,也有基于张扬主体人格精神之价值取向而具有主观精神形态特征的豪放与劲健。
豪放的本体精神是道家的,而劲健则本源于儒家的人格理想。
东方和西方由于对崇高阐释的文化维度不同,决定了豪放和劲健所展现的人格美内涵与西方崇高所展现的人格美内涵在多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关键词:豪放;劲健;主体人格;崇高张扬主体的人格精神,这是西方传统的主体性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
古希腊哲人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既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1]29在美学中,最能彻底地表达这种主体性精神的美学范畴就是崇高。
朗吉努斯说,崇高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把人性“提到近乎神的伟大心灵的境界”[2]。
紹绪这样一种人格的理想,康德说:崇高的对象“把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中庸,并让我们心中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抵抗能力显露出来,它使我们有勇气能与自然界的这种表面的万能相较量”,崇高“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3]100,83。
这些激越的文字、四射的激情深深地带给读者以崇高人格精神的震撼。
那么在中国美学史上有没有同样基于张扬主体人格精神而形成的崇高美形态?笔者梳理了众多范畴,提出两个能代表儒道两家人格理想的审美范畴即豪放和劲健,将之作为这种典型的崇高美形态进行阐释。
这与笔者在《东方崇高境界的两种典型的审美形态》[4]一文中提出的雄浑和冲淡的崇高美范畴形成了鲜明的补充、映照。
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过于阴柔,缺少“男子汉性格”或“阳刚之美”,这种观点似乎很有道理,但若深究底里,我们会发现它也有不少偏颇之处。
从这两篇有关崇高美的文章中,我们将会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中崇高美的多种审美形态的理解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审美文化的认知。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序言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
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
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
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
这些内容要是。
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
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
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
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
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
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
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
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
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
文学批评史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术上提出“文学批评”这一概念,分为现当代和古代。
中国古代理论和批评在狭义上是评论、赏析。
“中国文论”、“古代文论”基本上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与西方相比)一、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文论起始早,内容丰富。
1、西方文论大致情况(1)、西方文论在18世纪以前,其经典著作寥寥无几,不发达,除了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诗艺》。
“诗学”这个概念不仅仅是研究诗歌的,而是相当于文艺学、艺术学。
十八世纪以后,西方文论如雨后春笋,十分繁荣。
尤其是二十世纪,这一个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例如:康德、黑格尔;康德提出“三大批判”,他的《判断力批判》是相当重要的美学著作。
(2)、西方二十世纪文论的大致发展脉络:俄国(以作品为中心的文批)俄国的“形式学派”二十世纪初出现。
所谓“形式学派”,注重文艺形式、语言形式,主要是研究诗歌。
它重新追问“什么是文学”,追寻文学的本质,追问什么是文学的性质,确立文学的本质性特征,也就追问了“什么是文学性”。
它从语言本身来看,文学的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从中确定了文学性。
例:“腿不仅可以用来走路,也可以用来跳舞的。
”说明文学性语言不是指向功利性的目的,日常语言则带有实用性、目的性,文学语言是指向审美的本身。
文学作品有实用功能,但不是它的本质性目的。
这一学派突破了以前的观点。
俄国的“形式学派”对后来西方文论产生重要影响,英国的“新批评派”(以作品为中心的文批)、法国的“结构主义”都受俄派的影响。
英、法英、法则不局限于诗歌,而是拓展到叙事性文学中,如小说、戏剧。
(相比较,中国的先锋派和新写实派在对一题材、内容展现时,则采用不同于以往的叙事方式。
例如:莫言小说)(3)、六十年代以后的西方文论六十年代以后,西方产生了接受美学也叫读者学。
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文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标志。
后现代主义提倡的解构,不同于以往的建构和结构。
“美”的解密:有价值的乐感对象

“美”的解密: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作者:祁志祥来源:《艺术广角》2022年第02期一、从当前美学界的“三去”现状说起我们先从当前美学界的现状说起。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蒋勋的一段话:“美的本质其实不需要解释。
美的本质不过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
”蒋勋是台湾的一位大学教授,本人是画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作家,但他不是理论家。
他热爱美,但对研究阐述美的理论著作,他感到有点头疼,没有好感。
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去追问“美的本质”这样形而上的枯燥乏味的问题呢?“美的本质”其实不需要解释,只需要关心鲜活感人的美的现象。
他还有好多讲解艺术的视频,很受观众的追捧。
于是理论家对“美的本质”的追寻和探索遭到嘲笑。
蒋勋的这段话其实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克隆德国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话,只不过把主语“教育”改成了“美的本质”。
实际上,蒋勋回答的不是“美的本质”,而是“美的形态”。
蒋勋的这段话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契合了当下国内美学研究的现状,这就是“去本质化”。
去了“本质”之外,还要“去体系化”“去理性化”。
去了“理性”之后,“逻辑”也就取消了,实际上“思想”也就取消了。
中国当代美学界的“三去”特点,实际上是受到西方的美学和哲学影响在中国克隆的产物。
中国的学者往往喜欢跟风,当代西方流行什么,我们就跟着说什么。
当代西方流行什么?流行存在论、现象学、阐释学、非本质论。
我们首先看对“本质”的取消,这受到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强大支撑。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法国的一位学者富尔基埃指出,存在主义哲学对本质、一般的存在,对抽象的概念丝毫不感兴趣。
现象学也是如此。
代表人物是胡塞尔。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跟我们过去所讲的与“本质”相对应的“现象”有不同的含义。
他们说“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在“现象”中。
现象学否定离开现象的本质存在。
于是就走向了对“本质”的否定和解构,形成“解构主义”。
论中国古代身体美学观——从气的角度谈起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引言 (1)1、“气”与中国古代身体观 (2)1.1以老子、庄子为主的道家 (2)1.1.1老子的“阴阳之气” (2)1.1.2庄子之“神气” (2)1.2儒家身体观——以孔、孟、荀为主 (3)1.2.1孔子论气 (3)1.2.2孟子的“浩然之气” (3)1.2.3荀子谈气 (3)1.3 其他诸家身体观 (4)1.3.1 《管子》之“精气” (4)1.3.2 医家及《淮南子》之气 (4)2、西方哲学中的身体与身体美学的建立 (5)2.1 西方传统哲学中的身体境遇 (5)2.1.1柏拉图身体观 (5)2.1.2笛卡尔意识主题之哲学身体观 (5)2.1.3尼采对身体主体的冲创 (5)2.2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 (6)2.2.1意识哲学之下身体的境遇 (6)2.2.2福柯、梅洛庞蒂对身体地位的肯定 (6)2.2.3登上美学舞台的身体美学 (6)3、中国古代身体美学观 (7)3.1“以貌取人”的东汉 (7)3.2魏晋士人的身体美学 (8)3.3以丰腴为美的盛唐身体美学观 (9)4、从绘画中透视中西方传统身体美学观 (10)4.1 以模仿写实为主流的西方绘画艺术 (10)4.2 以形写实、重写意的中国古代绘画 (11)4.3 “气韵生动”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美学观 (12)5、关于美学民族性的思考 (13)结论 (13)注释 (15)I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7)致谢 (18)II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中国古代的身体美学观——从“气”的角度谈起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他的《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悲》中提出了建立身体美学的设想以来,时至今日身体美学成为美学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西方传统的哲学观念里,身体被分为灵魂和肉体,灵魂占据主体地位,他们高扬意识而贬低身体。
而中国古人以气的本源性打破了西方传统的灵魂二分,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哲学家王东岳:你已知的任何知识,是真的

哲学家王东岳:你已知的任何知识,是真的?现场笔记首发演讲|王东岳(哲学家、独立学者)笔记|笔记侠编辑|笔记侠 Notesman 根据2015年10月25日下午王东岳先生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哲学纵横谈”演讲整理,笔记侠经主办方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kezhou20,违者必究。
人物名片:哲学家,独立学者,“递弱代偿”原理提出者,潜心终南山山下修学20年,终得《物演通论》。
导言:佛学上所说的“菠萝”,不是中国人说的“智慧”?世间的所有知识只是临时的假设?再低级的感应也是有逻辑的?当下的逻辑体系失灵,是因为知识增进,信息量增大?我们的认知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存?人类的文明发展,就是逻辑变革的过程?实践不能检验真理?越是常识,越是濒临崩溃?真理是不存在的?关键词:逻辑变革信息增量反射本能动机学习真理第一印象演讲笔记——一关于唯心、唯物和不可知论的讨论我们知道,逻辑推演的方向上导出的结论,不是我们的主观认定,而是逻辑必然带出的结果,也就是说,逻辑本身的运行规定了它的方向,这叫“做证明”、“做学习”、“思想的推演”。
我们现在收缩到唯心、唯物和不可知论,这三个通常意义上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哲学流派上进行讨论。
“我思故我在”,有一个问题,思是幽灵,飘荡的,不知道思从哪里来。
任何“知”缺少不了载体,精神必有肉体做载体,观念必须有对象做载体,认为“知”只是一个纯粹的理念或绝对精神,不成立。
因为你无论如何剥离不了这两个载体,这导致“物”必须是前提假设,而且“我思故我在”表达着“思”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
如果“我思故我在”,那么“我思故他在”也成立,这就是唯物主义成立的前提。
那么为什么唯物的“唯”要去掉?休谟和康德把这个问题完全结构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无法直立。
大家注意,既往哲学上发生的一切迷惑出现在一个问题上,二元论在一个横轴上平面讨论,也就是在横轴关系上平等地对待主体和客体。
可是从这个平面上、逻辑上,我们永远走不出悖论的二元关系,如果换一个角度在纵轴上,“知”只不过是“物”的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和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和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和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是追究终极因素,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和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和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
哲学和神学的不同点是,哲学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和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美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齐白石有句名言:美就在似与不似之间。
也就是像与不像之间,他说,如果太像,就有媚俗之嫌,如果完全不像,就有欺世之嫌。
美一定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说,美是一个很飘忽的东西。
古代最早讨论美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主观理念。
也就是说,美不是一个客观派生的东西。
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提出不同的看法。
亚里斯多德认为,美是有一定客观性的,美是外部对象的一种和谐。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美,他一定要头有多大,四肢有多长,躯干要是怎样的状态,恐怕美包含在这种协调关系里。
哲学继续发展,所有的哲学家都在探讨美的问题。
到了康德和黑格尔,美的问题再度转化到纯理念方面。
那么,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到底是什么?既往哲学家那种讨论方式,我认为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得出结论。
我们今天换一种方式,从远距离来讨论“美是什么”。
二讨论“美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感知”和“精神”是什么,因为美是一种精神现象,或者说,是精神现象中一个心理层面的反应。
如果“精神”的起源搞不清,“美”这个问题就无从谈起,或者“美的本质”就无从谈起。
我们现在把二十世纪的系统科学拉开一个幅面,那么,我们在哲学上,或者说在精神的起源上,似乎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讨论问题的方式。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导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万物一系”和“万物同质”的概念。
所谓“万物一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一个例子,美国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叫盖尔曼,他是夸克的发现者,获得了物理学诺贝尔奖。
他说,世界万物都是夸克和电子组成的,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些物质的差别呢?比如一块石头和一只美洲豹,它们都是夸克和电子组成的,可是何以会出现千姿百态的物类差别呢?这是科学家不能回答的问题,即使是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事情就在于人们发现万物是同质的。
我们过去认为,物与物之间的不同是因为它们所含内容的不同,即物质内在的质料不同。
比如说,桌子和人的区别是因为内在的物料不同,这个说法不成立。
因为,从根本上讲,木头和人所借以组成的基本粒子是完全一样的。
这个问题早在古希腊时就出现了,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他只留下了一句话“水是万物之原”,从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圣哲。
这句话错和对并不重要,他给了一个重要的提示,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就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且当时就怀疑到世界万物本质上只是一种东西的产物。
又过一百多年以后,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就提出了“原子论”。
迄今,原子论仍然是当代物理学的最前沿。
也就是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最基本元素组成的,这个想法是2500多年以前的哲学家提出来的,而现代物理学的前沿仍然在研究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虽然现在已经超越原子,研究到基本粒子,可是当时哲学家所说的原子论就是今天穷追不舍的那些基本粒子。
哲学在终极上讨论问题的方式成为科学的先导。
二十世纪的重要发展在于,除了发现万物同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物质演化是一个总系列,即“万物一系”。
这个发现要从达尔文谈起。
十九世纪,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以后,人们认识到,至少在生物界,物种的演化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是一个一系演化的过程。
到了二十世纪,这个结论被大大的扩展了。
人们发现,在生物进化以前还有一个分子进化,即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乃至生物大分子的逐步进化过程。
这个过程最有名的实验是1953年的奥巴林实验。
奥氏等人把一些很简单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放在一个烧瓶中,模拟原始地球状态,在自然条件下,由这些小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逐步衍生出蛋白质的长肽链。
生命和分子间的界限终于被打破。
然后,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其实生命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系列分子编码而已。
基因学说的出现使分子存在和生命存在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了。
继续往前进,物理学家又发现,在分子进化之前是原子进化。
比如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从它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到它的第92号元素——铀元素,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在自然、在宇宙、甚至在现代的超新星大爆炸理论里,也是一个逐步演化生成的过程。
这就使得我们现在可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万物同质”的概念,不仅被当代科学证明了,而且把这个“同质”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演化的序列。
谈美学我为什么要从这里开始呢?我们要看看“精神”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因为说到底,美学问题终究不能与精神活动完全分开。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越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它在宇宙中的存在丰度越高,衍存时间越长,也就是稳定性越强;越后衍的物种,它在宇宙中的总存在质量越小,存在的时间越短,也就是稳定度越差。
我们先拿原子来看。
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80%,而第2号元素——氦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20%,其他90种天然元素加起来的总质量还不到1%。
我们再看太阳系。
太阳系中心的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基本粒子存态和原子存态的基本存在形式,太阳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际物质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4%。
然后,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盖了一层。
也就是说,由原子存在、分子存在、再到生物存在,其质量分布是逐层递减的。
再看,越原始的分子存量越大,比如最简单的无机分子,它构成分子存在的最大量,然后,从有机低分子至生物高分子比例越来越少,到生命已经是更少的一个存量,仅仅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层薄弱的生物圈。
我们再往下看,38亿年前已经存在的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质量分布最大的生物物种,要知道,地表土壤的形成都与这些不起眼的菌类作用有关。
达尔文把一个问题搞错了,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里,他认为物种的发展是越来越高级,适应性和生命力倾向于越来越强。
实际上不是这样。
显然,这里有一个需要把“能力”和“能度”加以区别的问题存在。
在达尔文的那个时代,古生物学的测定方法还比较落后,比如说同位素14C的测定技术当时还没有出现。
现代古生物学已经能够证明这样一个规律:越高级的物种,它的生存力度反而越弱。
比如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已经存在了38亿年,独霸地球长达二十亿年之久,而且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的物种。
再比如爬行动物恐龙,大约出现在2亿多年以前,它们称霸地球的时间只有1亿多年。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后面是哺乳动物,它们存在到现在只不过7000万年——9000万年,而在人类出现以前,99%的哺乳动物已经灭绝了。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物质的演化是一个存在效价递减的过程,随着物质演化流程的进行,物质的存在度是递减的。
按照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150亿年前最早出现的是基本粒子(它的存量最丰,稳定度最强,存在的时间最长),然后出现的是分子,再后是原始单细胞生物、多细胞低等水生生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
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宇宙中的存量是递减的,生存的稳定度也是递减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宇宙物质的演化过程中,物质的属性越少,它的能力就越小。
最原始的物质存在是没有属性的,而没有属性就无可认识。
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物理学家把它叫“奇点”。
“奇点”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任何方法,无论是用数学的计算方法或是物理学的探测方法,到那个地方全都无效。
因此,如果你问“宇宙大爆炸以前是个什么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给出回答。
现在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甚至连时间和空间都没有。
在奇点状态,当物质存在度达到最高上限的时候,属性几近于零。
随着物质存在度的下降,属性越来越丰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代偿”,或者叫做“代偿效价”,它的量化概念就是“代偿度”。
物质存在越衰弱,它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越低,其属性和能力就越强,这一点生物界进化中也一直在表达,因此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反比函数关系,而且它们两者相加总是一个常量。
对此,我做些简单说明。
物质的存在效价和它的属性代偿效价是一个反比函数关系。
如果把Ed叫做存在效价,把Pb叫做代偿效价,我们就会发现,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存在效价和它的代偿效价有一个数学上的关系:Pb=f(Ed),同时,它们两者相加的总和呈现为一个常量(Ed+ Pb=Ts),我把它叫“存在阈”。
也就是说,存在有一个阈值,低于这个阈值,物质就不能存在。
如果它的存在效价衰落了,那么它必须使属性的分化程度相应增加,以确保它维持在存在阈以上,这个物种才能存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临床上有一种疾病,叫“先天愚型”,这是一种返祖现象,这种小孩生下来,他的智能只相当于原始灵长物动物的低智状态,这种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作为人他已经进化前衍了,他的存在度已经很低了,可他的属性代偿不足,这样的孩子在天然状态中是无法存活的。
那么,这里标志着我们精神的源头。
当代生物学上已经能够证明,过去哲学家所说的精神,包括理性、知性、感性这些概念,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而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