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13 东汉的兴衰(附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时训练题及答案基础训练1.人民网2016年3月31日报道:据了解,河北出土的宋代4块古碑中的宋元祐八年重造汉光武帝敕封牡丹仙子神庙碑,详细记载了当时尧山、柏乡两县八村村民重修汉光武帝刘秀敕封牡丹仙子神庙一事。

刘秀建立的东汉基本情况是( )A.公元25年建都于长安B.公元9年建都于洛阳C.公元25年建都于洛阳D.公元前25年建都于洛阳2.(2017江苏南通通州实验中学月考)我国封建时代的太平盛世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3.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术”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能力提升训练1.2014年2月,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的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B.新朝C.隋朝D.元朝2.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③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④合并郡县,裁撤冗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这首歌谣流传于( )A.西周B.东汉C.西汉D.秦朝4.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A.创立宗教组织B.反对暴政C.沉重打击了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D.提出了口号模拟训练1.(2018山西农大附中第三次月考)“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练习题(附答案)一、知识结构知识点1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夺取政权,建立,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西汉宗室在公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他就是。

3.光武中兴(重点)(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

(2)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 ,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知识点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难点)1.背景: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的势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2.表现: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的局面。

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

3.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3黄巾起义1.原因:东汉后期的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频繁发生。

2.爆发:184年,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3.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二、选择题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02年C.公元前9年D.公元9年2.新朝仅存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王朝。

其建立者是( )A.刘邦B.吴广C.王莽D.陈胜3. 公元9年,废孺子婴(刘婴) ,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的西汉外戚是( )A.刘邦B.项羽C.王莽D.刘秀4.他推翻了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他是( )A.刘邦B.刘彻C.刘景D.刘秀5.东汉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建立时间是( )A.公元前9年B.公元9年C.公元前25年D.公元25年6.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 )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7.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不属于其统治措施的是( )A.释放奴婢B.减轻刑法C.合并郡县D.统一度量衡8.东汉初年,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这种景象史称(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武帝一统D.高祖之治9.“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 余年。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时练含答案02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时练含答案02

一、选择题1.在历代君主都以严刑重典治天下的中国古代,他独辟蹊径,倡导“柔治天下”,推行释放奴婢,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等政策,最终开创的盛世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2.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

由此导致()A.八王之乱出现B.东汉走向衰亡C.王莽谋权篡位D.楚汉之争形成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助于历史的学习。

下面有关“秦汉时期”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的是()A.战乱不断,社会转型B.革新开放,社会繁荣C.开疆拓土,国家统一D.政权分立,民族交融4.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5.说唱俑又叫书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反映了民间生活气息,与下图相对应的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6.下图所示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地方势大王朝灭亡B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C .政治清明皇权加强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7.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郑州出上的彩陶双连壶(新石器时代)安阳出土的淡黄釉原始瓷罐(商代)焦作出土的连阁式陶仓楼(东汉)A .原始农业,蓬勃发展B .手工生产,技艺精湛C .陶器文化,历史悠久D .瓷器制造,影响广泛8.表中这一现象反映了东汉后期( )姓名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7在位时间18年半年19年20年半年1年22年23年半年寿命272323039363418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 .民生凋敝食物匮乏C .州牧割据战乱不断D .医疗落后疾病频发9.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此时间采用公元纪年还可以表示为( )A .公元前1世纪B .公元1世纪C .公元前2世纪D .公元2世纪10.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理解准确是()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导致西汉最终灭亡D.导致东汉逐渐衰亡11.从古至今,中原地区虽然历经磨难、饱受风霜,但河洛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一脉相承、坚韧强固,并且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1分)说唱是汉代百戏的一种,当时的说唱者随侍主人左右,供主人取乐。

东汉说唱俑(如图)击鼓表演,神态诙谐,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说唱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的()A. 教育成就和社会生活B. 社会生活和文学成就C. 教育成就和文学成就D. 社会生活和艺术成就【答案】D;【解析】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唱俑”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表现,陶俑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汉代高超的艺术成就。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汉代说唱俑的内涵。

东汉说唱俑利用形体夸张及人物面部表情变化来突出艺术形象,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此题主要考查东汉的兴衰、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1分)从吕思勉《秦汉史》目录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A. 军阀割据严重,战乱频繁B.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争权夺利C. 诸侯王争霸,对抗中央D. 皇帝无能与外戚宦官专政【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后汉外戚宦官之祸”“灵帝荒淫”和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年寿不长,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政治黑暗,D项正确。

故选:D。

3.(1分)“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

下列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4.(1分)对如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较为准确的理解是()A. 皇帝年幼母后主政B. 诸侯崛起威胁中央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 惩处贪官社会安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给出图中内容,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 (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汉的兴衰同步练习  (含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建立东汉政权的是西汉宗室()A.刘邦B.刘彻C.刘启D.刘秀2.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

下图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A.秦、汉B.西汉、东汉C.春秋、战国D.三国、西晋3.公元9年,灭亡西汉的外戚是()A.刘秀B.王莽C.刘邦D.张角4.公元9年,辅政大臣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A.新B.宋C.鲁D.吴5.刘秀重建的汉朝政权之所以被称为东汉,是因为其都城在原都城的东方而得名。

东汉的都城为()A.成都B.洛阳C.西安D.北京6.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下面的几位统治者,正确的是()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汉高祖④光武帝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

”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A.外族入侵B.农民起义C.宦官专权D.外戚专政8.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A.刘邦B.刘彻C.刘秀D.王莽9.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下面示意图反映出历史发展趋势是()A.从统一走向分裂B.经济发展C.从分裂走向统一D.国家统一10.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百家争鸣C.光武中兴D.“大一统”11.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

下列措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A.释放奴婢B.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减轻刑法D.建立刺史制度12.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光武中兴的内容的是()A.释放奴婢B.减轻农民负担C.减轻刑法D.增加官员数量13.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王朝的是()A.刘秀B.刘邦C.嬴政D.刘彻14.“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A.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B.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C.完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促进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5.经典诵读己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自定义类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自定义类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某同学在整理某一课笔记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A. 秦朝B. 新朝C. 东汉D. 西汉2.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历史上称为()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3.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

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

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A. 重用宦官B. 控制外戚C. 宦官专权D. 外戚专权4.“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 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B. 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 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D.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5.据统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时,全国人口只有西汉盛时的1/5,约1000多万人。

公元57年,刘秀去世时,全国人口增长到2100多万。

这段材料可以佐证()A. 七国之乱B. “文景之治”C. 光武中兴D. 八王之乱6.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A. 诸侯势力的兴起B. 少数民族的内迁C.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7.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

下列选项与其无关的是()A. 州牧势力的膨胀B. 农民起义的打击C. 王莽施政的危害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8.如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何种社会现象A. 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B. 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C. 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D. 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9.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解析)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解析)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一、单选题1.以下是朝代更替的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的是()A. 周春秋秦朝东汉B. 西周春秋秦朝东汉C. 西周春秋秦国东汉D. 周春秋秦国东汉2.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A. 秦朝B. 西汉C. 新朝D. 东汉3.“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是两汉时期的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有()①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②休养生息政策③轻徭薄赋④减轻刑罚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D. ①④4.属于光武帝刘秀“柔术”治理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有()①下令释放奴婢②轻徭薄税,恢复三十税一③严惩贪官污吏④裁并机构,裁撤官员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5.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下列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A.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B.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C. 机构改革,多设郡县D.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6.东汉初年,东汉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出现与下列那个皇帝有直接关系()A. 汉高祖B. 汉武帝C. 光武帝D. 汉景帝7.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A. 外戚权利的膨胀B. 宦官把持朝政C.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D. 王莽施政的危害9.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其最大的危害是()A. 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B. 诛杀异己,朝政混乱C. 正直的官吏受排挤,民众遭殃D. 动摇东汉统治,使之走向灭亡10.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 起义前制造舆论B. 目标是推翻旧政权C. 起义前精心组织和策划D. 充分利用佛教来壮大力量11.“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单项选择1.襄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刘秀的贡献是( ) A.匡扶汉室,“文景之治”B.消灭六国,一统天下C.建立东汉,“光武中兴”D.辅佐吴国,春秋争霸2.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建立了皇帝制度B.都调整了统治政策C.都放权基层郡县D.都实行裁减官员3.《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丞相权力膨胀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外戚专权D.宦官专权4.“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B.皇帝的智力比较低下C.外戚、宦官发动政变D.太后临朝听政5.“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状况,其结果是( ) A.外戚夺得了东汉政权B.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东汉王朝短暂而亡6.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政权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项羽、刘邦起义D.国人暴动7.东汉政权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外戚权利的膨胀B.宦官把持朝政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D.王莽施政的危害二、辨析改错8.东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西汉宗室刘秀在 25年称帝,定都长安,史称东汉。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丞相主持。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次农民起义,沉 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使其一蹶不振。
结构梳理
时间:公元25年 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 建立者刘秀

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汉 外勤宦官 的 交替专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兴 衰
东汉后期社会矛盾尖锐
黄巾起义
概况 公元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领导 的起义爆发
影响——深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建立者:刘秀(汉光武帝)
状元成才路
都城:洛阳
状元成才路
鼎盛时期:光武中兴
3.光武中兴
光武帝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状加元成才路 强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状元成才路
➢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结果: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
3. 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新课展开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
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 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
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
公元8年, 王莽自立为帝, 建立新朝, 西汉灭亡。
王莽钱币拓片
2.东汉建立
汉光武帝刘秀
时间:公元25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新课导入
西汉简介
时间:前202~公元9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都城:长安
状元成才路
早期政策:休养生息
状元成才路
初步繁荣:文景之治
鼎盛时期:汉武帝统治时期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目标导航
1. 知道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出现的 原因。
2. 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 会动荡及其原因。
➢时间:184年 ➢地点:邢台巨鹿 ➢人物:张角等领导太平道信徒 ➢口号:“苍天已死,黄巾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性质:一场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 结果:
遭到统治者和统治阶级残酷镇压,起义首领 张角因病去世,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 压下去,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 影响:
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陶院落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形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皇帝早逝
宦官得宠 把持朝政
幼主即位 母后临朝
状元成才路
诛杀外戚 状元成才路 夺回君权
君权旁落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 依靠宦官
东汉中期以后,继 位皇帝大多年幼,不能 主政,由太后掌权。
课堂练习
1.下列表示西汉与东汉关系图哪一幅是正确的?请 说明理由?
西东
西汉
汉汉
东汉
√ 西汉
东汉
前202-220年 前202-220年 前202-9 25-220年

2.东汉建立的时间是( C )
A.公元9年
B.公元前25年
C.公元25年
D.公元184年
3. 刘秀治国措施:_减___轻__衣__民___的__负__担____、_释__放___ 奴婢_废___除__王__莽__时___期__的___苛捐杂税。 恢复西___汉_ _时__期__的__三___十___税一,提倡_节__俭____,__裁__并___机 构,_裁__撤__冗员,_整__顿__吏治,_严__惩__贪官污吏。
外戚
太后重用自己 的亲戚,导致外戚 权利膨胀。
辅政外戚控制 朝政,专横跋扈。
皇帝长大后, 不满权力被外戚侵 夺,便联合亲信宦 官灭掉外戚。
宦官得到宠 信,把持朝政。
皇帝驾崩,年 幼皇帝即位,如此 反复循环,形成了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 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有一次,8岁的质帝接 见大臣时提到梁冀,说他 是“跋扈将军”。梁冀得 知后,令人在饼里放毒药, 害死官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
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 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状元成才路
这种恶性循环状元成动才路 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 向衰亡。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三、黄巾起义
➢ 背景: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 灾害频繁,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 繁发生,广大人民的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张角 创立太平道,经过十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众 多达数十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