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六淫篇,风邪和寒邪前文已总结,本文开始总结湿邪、暑邪、燥邪、火邪一、湿邪A、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
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B、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
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
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ZDAY132: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病因(一)六淫

ZDAY132: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病因(一)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反常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又称六邪,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知识点:(一)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等方面。
如:1、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地区方域、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久居湿地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燥热或火热为病等。
3、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亦可两种以上兼邪侵袭而致病。
4、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二)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是指其易使腠理疏松开张而有汗出。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张开、津气外泄。
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邪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
如风疹块(荨麻疹)。
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多兼他邪同病。
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
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多兼他邪同病。
(三)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所以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
又“阴盛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温煦气化功能减弱,人体机能活动降低,从而表现为寒证。
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
寒邪伤人,阴气偏盛,阳气受损,经脉气血为寒邪凝滞不通,不通则痛。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
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
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
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
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
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
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
而五行和四季,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
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
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
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
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
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目的要求】1.熟悉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7.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源流。
【教学内容】第一节外感病因一、六淫(一)六淫的概念(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一)风邪: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
(三)湿邪: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重浊;黏滞;趋下。
(四)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五)热(火)邪:阳邪,炎热趋上;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六)暑邪:阳邪,炎热;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多挟湿。
二、疠气(一)疠气的概念(二)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疠气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预防隔离。
第二节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的概念(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1)损伤相应内脏(2)首先影响心神(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4)易损伤潜病之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3.多发为情志病证;4.影响疾病转归。
二、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偏嗜饮酒。
三、劳逸失度(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第三节病理性病因一、痰饮(一)痰饮的概念: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二)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引致肺脾肾肝三焦功能失常。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病因

第十三单元外感病因六淫1.六淫的概念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体外入侵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性。
地域性:致病与生活、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阳邪——春季主气,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其性开泄——腠理疏松,汗出,恶风。
易袭阳位:易侵犯体表、阳经和上部(头、面),如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
风邪为病,其病位具有游走不定的特点。
如风痹(行痹):关节呈游走性疼痛。
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①发病快、急②变化多、传变快如风疹之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
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眩晕、震颤、抽搐等。
4)风为百病之长:长:始也,首也。
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而伤人致病。
二是指风邪伤人致病最多。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阴气盛“阴盛则寒”伤阳—温煦气化失责,见寒证“阴盛则阳病”寒伤肌表——伤寒:恶寒寒邪直中于里——中寒:如寒邪直中脾胃见脘腹冷痛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寒痹(痛痹):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则重。
3)寒性收引收引:收缩和牵引。
寒可以使筋脉、血脉、毛窍收缩闭塞。
寒邪伤及肌表,卫阳被郁遏不得宣泄,可见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等。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邪:夏季主气,火热所化炎热:高热上炎,扰动心神暑邪伤人多见高热、面赤、脉洪大、心烦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升散:上升发散。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
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六淫:六气与六淫: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六淫伤人,由表入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
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季节性与地域性、单一性与相兼性、转化性、外入性,六淫为病,多有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六淫致病的初起阶段,每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称为表证。
表证不除,由表入里,由浅及深。
六淫为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六淫之风风: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
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
但在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
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异常与否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季应寒而暖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六气淫胜,则为六淫之邪。
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
若气候剧变,机体正气强盛者可自我调节而不病,而正气虚弱之人则可能感邪发病;此外,自然界气候虽然正常变迁,但因个体的正气不足,体质较弱,适应能力低下,仍可感邪发病,因此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六淫致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故其所致病变又称之为“时令病”。
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的相对性,因此夏季也可见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
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
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
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
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
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
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
而五行和四季,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
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
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
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
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
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
例如南方,长江以南,多阴雨、多潮湿,那么生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的人得病,易于感受湿邪;到北方,多寒冷、多干燥,在这个地理环境下的人,那么感受六淫邪气,多感受寒邪,是讲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生活工作环境,就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下,感受六淫之邪,也有它的特殊性。
比如炼钢工人、铸造工人,在高温作业的这个环境里进行工作,他就容易感受火邪和暑邪。
这是生活工作环境,体现出来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所以产生这种变化,它体现了地域性,六淫致病的地域性。
(四)相兼性。
是指六淫致病,风、寒、暑、湿、燥、火,常常是互相结合起来,同时侵袭机体,很少有仅仅是一种六淫侵袭机体,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侵袭机体,有这样一个规律。
所以我们在探索病因、辨证求因的时候,要全面考察六淫侵袭到机体以后,通过它的临床表现判定它有几种成分存在?是一种呢?还是两种呢?还是三种呢?比如同学们将来在学习《临床内科学》的时候,讲那个痹证关节炎,长期浸泡在水湿环境里面,比如沿海的渔民,经常出海,容易得痹证,西医叫关节炎。
中医看从外界环境六气的变化对他有所影响,判定关节炎、痹证,它的病因是风、寒、湿三者同时侵袭机体,导致痹证的发生,叫做“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
那么这个病和这个病因的关系,叫风寒湿的关系,就体现了六淫致病的相兼性。
(五)转化性。
不论哪种邪气,单一的也好,是相兼也好,一旦侵袭机体以后,在机体的病变发展过程中,它们的性质常常互相转化,其中以寒邪和热邪的转化表现最为突出。
初始可以是寒邪侵袭机体,但在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原来的寒邪可以转化为热邪;反之,初始可能是表现为热邪,但是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由热邪可以转化为寒邪。
它也体现了六淫侵袭机体以后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性质发生改变,讲的是病理变化的性质改变。
这不仅讲六淫可以互相转化。
再回到我们前面讲中医确定是不是六淫?是辨证求因。
是根据病理变化来分析,是寒邪还是热邪?实际上六淫的相互转化性,是指六淫侵袭机体以后,反映出的病理变化的属性的变化,本质上是这样的。
用阴阳学说来理解,也体现了阴和阳之间的相互转化。
但这种转化要有条件的。
比如感冒,开始时候发冷,冷得厉害,那么过一阵可能是热得厉害。
初始的时候是寒邪侵袭了机体,为什么过了一个阶段以后表现为发高烧呢?用六淫的一般特征来理解,这就体现了六淫致病它的相互转化性。
上述是指六淫侵入机体以后,它致病的特征和性质、它的一般规律。
注意反复强调它是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
六淫,从现代环境科学来看,除了气候因素之外,还包括生物学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多种因素在内。
现代环境科学,从环境的改变,如果就环境的变化而言,作为有害因子侵袭机体的话,作个病因的话,那么按照中医来思考,都应该属于外感的范畴。
但是中医学外感六淫,仅仅讲了六种致病因素,还不能囊括现在的生物学因素、大气的物理变化和环境的化学因素在内,那么这些就为我们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到目前为止,我们用中医理论还难以圆满地解释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生物学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的损害作用。
这就需要同学们今后在学习过程中,去进一步发展它、完善它。
所以它是中医病因学当前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同学们将来有可能在中医理论当中进行原始创新的关键问题。
下面我们逐一的来讲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学习的方法是:一个性质,它体现出一个什么特点?注意致病的特点,这个致病特点临床表现有什么特征?把这三者联系起来学习,不要孤立地记住它是它的性质。
(一)风邪首先讲风邪的概念。
什么叫做风邪?风邪是指在六淫当中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邪气。
风邪为病,一般称为外风病。
就六气而言,风邪为春季的主气;在五行,风气与肝相通应。
在季节上,风邪以春季为多,但四时皆有。
风邪的概念要掌握这样几个要素。
其次,讲风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邪具有轻扬开泄的属性。
怎样理解它有轻扬开泄的属性?轻扬开泄的属性是指风邪具有轻清、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
它的这个属性的致病特点,根据轻清、升散、向上、向外这样的性质,它的致病特点表现为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体现为上、外。
体现上部,风侵袭人体的上部,肺为五脏六腑之长,所以就内在的脏腑而言,肺为华盖、肺为娇脏,风邪最容易侵犯人体的脏腑的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异常。
比如最常见的伤风感冒,它一定会出现咳嗽,这个咳嗽的特征就反映了风邪轻清、升散、向上向外的特征。
感冒不仅咳嗽,而且还会出现发冷发烧。
发冷发烧,中医说肺宣发卫气,护肌表的功能失调,就是肌表的卫邪的功能失调,体现了风邪侵袭机体向外的特征。
怎样理解风性开泄?前面讲两个字,轻扬的属性,它那个性质、它的致病特点、它临床表现的症状特点。
怎样理解风邪开泄的属性呢?风邪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的属性。
这个属性,表现为它的致病特点是指风邪易于导致肌腠开疏,或者叫肌腠开泄,它表现的症状特点就(是)易于出汗。
汗孔开张,易于出汗。
与恶寒相对,称之为轻微的恶寒,叫做怕风。
用中医的术语叫做恶风。
注意这个恶风和恶寒,统属于恶寒范畴。
但是恶风和恶寒,恶风较恶寒为轻,将来我讲寒邪的时候进一步讲它。
这就是风邪的第一个性质和致病特点,轻扬开泄的性质和它的致病特点。
什么是轻扬?什么是开泄?它具体的致病特点是什么?就按照这样一个思维方式来掌握风邪的第一个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善行数变。
(1)是善行,它具这样属性。
什么是风邪的“善行”呢?是指风邪具有易于行走而无定处这样一个性质。
这个性质表现在临床特征上,它的致病特征上,具有病变部位游移不定,走行而无定处的特点,症状具有动的特征。
疾病的部位,忽儿此,忽儿那。
比如我们西医所说的皮肤病的荨麻疹,中医叫做风。
讲,它忽尔发痒,这儿起个包,骚痒,忽儿那儿起包,叫行走不定。
这就是风邪善行的一个特征,即它的症状的主观的感觉,有走窜的特征。
从外观看,某些病理变化的部位,它行无定处,就是病变的部位、症状,患者的感觉,有走窜、走动的特征,动的特征,就是走窜不定的特征,这是第一、“善行数变”里面“善行”。
善行强调一个行,就是动态,病位要动态,症状、患者自己的感觉要动态,症状的表现有动态,行。
(2)数变。
数变的属性,强调一个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发病急骤这样一个特征。
它的致病特点,也是风邪致病以后,病变的性质具有变化的特点,这样的属性,善于变化的属性,表现为致病特点,它的病理变化,变化无常,发病急。
前面从“善行”举了一个荨麻疹。
荨麻疹这个特点,不仅表现为病位游移不定,而且也表现出来数变,忽儿好,忽儿发病。
中风,我们定它有风邪,就是中风,中于风,将来这个风,其病变不完全是外感的风,但是它具有外感风的特征。
高血压脑出血,全身抽搐,我们说动,强调它行,它有风的属性。
而且迅速就昏迷,乃至于死亡。
如何来解释呢?数变。
就(是)发病急、变化快。
在讲前面的课程中曾经提到,小孩感冒以后,发烧,很快会出现印堂,就是鼻根那地方发青,很快小儿抽搐,中医说叫有风,术语叫抽风。
为什么说有风呢?它发病急,变化快,体现了“数变”这样一个属性,它的致病特点有这样一个特征,这就叫做风邪的善行数变。
(三)风性主动。
实际上我们在讲善行数变,已经讲到动字,讲了行和变,实际是动态的概念,已经讲到了。
风性主动,《内经》讲叫“风胜则动”。
怎样理解“风性主动”呢?是指风邪具有动摇不定的属性。
表现为致病特点、病理变化具有动的特征。
比如抽搐、震颤。
所谓震颤,可以为头不断地震颤,不管别人问他什么事情?不管他同不同意?他永远是点头。
到老的时候,肝阳上亢,那么有风,他总点头,你问他什么?那不管内心不同意,他都表示OK,同意;也有的人到老了以后,这个手总动,坐着不停地动,倒不是小孩坏毛病,坐着那个老动啊,跷二郎腿啊,手足那个不停地动,是另外的问题。
他总是不自觉地无法控制地动,中医把这个叫什么呢?用症状描写叫做震颤。
震颤,这个症状表现为特征,动摇不定,总是在点头,总表示同意。
正常的,咱们头不能乱动啊,他就是不管谁说啥,不管他想什么?总是不断地点头,频频点头,表示同意,把这个叫做震颤,表现为动摇不定的特征。
抽,是指手脚抽筋,往一起抽,抽搐。
抽,就有拘急收缩这个动作。
小孩发高烧,突然抽了,仰放平在床上,用手颈后上伸进去,从腰伸进去,中间悬空了,就像拉了弓似的,反过来一样,叫做角弓反张,表现为症状特征——角弓反张,同时又在不断地动,而不是静止的,把这些都叫做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都属于“风胜则动”的改变。
所以反过来,震颤,一看有震颤这样的症状表现,我们立刻想到他表现的特点动摇不定,再往前推,他是风邪的属性,因此,就定他有风。
就根据震颤,就定他有风了。
这是第三个性质,“风胜则动”。
实际上传统上讲“风胜则动”,是包括了“善行”,包括了行和变,只是在动里面突出强调症状的动摇性、运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