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2至2050年部分航天计划表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进程表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进程表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进程表一、探月计划阶段-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实现中国首次绕月探测任务。
- 2010年: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实现着陆月球并返回地球的双向探测任务。
二、载人航天计划阶段- 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 1999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使用“神舟一号”飞船,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的国家。
-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首次载人太空行走。
-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双人飞行。
-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首次舱外活动任务。
- 2012年:神舟九号飞船实现首次自主交会对接任务,并且用于女性宇航员首次飞行任务。
- 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实现太空教室任务并成功回收宇航员,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空间教育活动的国家。
三、空间实验室阶段- 2011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实现中国首次空间实验室任务。
- 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并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进行成功对接,实现首个短期和长期载人飞行任务。
四、火箭技术和卫星工程发展阶段-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期:针对国内空间通讯、广播、气象等领域需求,中国开始开展卫星工程任务。
- 1990年代:中国开始研发并使用液态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发射轨道卫星。
- 2000年代:中国开始研发并使用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并实现多种类型卫星发射任务。
- 2015年:中国成功搭载空间站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并实现首个货物供给任务。
五、未来计划以及前景展望- 2020年代起:中国将会开展空间站建设任务,进行空间科学,物理和技术实验,为未来深度空间探索和太空旅游事业打下基础。
- 长期目标:中国计划在2045年前将载人登陆火星,并进一步深入开发空间资源和探索深度宇宙。
中国的航天发展历史

中国的航天发展历史
中国航天发展历史:
一、早期航天活动
1.1960年:中国首次发射上天卫星
2.1966年:中国首次进行人造陨石试验,在此基础上发射“东方红一号”
3.1980年:首次发射民用通信卫星
4.1984年:中国第一颗民用运载火箭研制完成并成功发射
二、近几年的努力
1.2003年:发射首颗卫星试验行星
2.2011年:宣布正式进军空间站建设
3.2013年:正式发射首颗空间站模块
4.2016年:成功发射东方红五号智能人造卫星
5.2018年:正式进入航天科学实验阶段,突破一颗轨道执行任务的空间站实验室
三、未来发展
1.2020年:有望发射完成空间站组合体的航天器
2.2023年:有望实现太空探索目标,成功发射第一颗中美混合号空间船
3.2025年:有望在低轨道及月球及深空探测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
4.2030年:有望实现家国深空探索技术,实现航天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
中国是一个航天强国,未来仍将进行更多宏伟航天活动,为世界提供安全、稳定的航天科技服务,推动人类空间探索进步,实现中国太空梦。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精心整理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
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
经济、年5月"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
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180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大部分获得了成功。
尤其是1968年2月20日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之后,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
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试验、返回、通信、气象、资源和导航等系列卫星。
这些卫星在利用和开发太空资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包括卫星返回、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一箭多星、微重力实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至今已跨越了三个阶段,这“三步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0年为起步阶段。
一九七0年四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
11月29日,该星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大地,带回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计划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计划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了自主开展航天事业的研究和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累积和积累,中国航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在国际航天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阐述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计划。
一、发展历程1. 备战初期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航天事业的任务前所未有,备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现成的技术和设备,需要从头开始探索。
1958年,中国成立了航天部,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组织。
随后,中国开始了航天研究和发展工作,在科学家们的艰苦努力下,成功实现了多次毫米波雷达测高试验、气象火箭测量、探空和航空试验等工作,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2. 步入新世纪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了轨道卫星,标志着中国发射了首颗自己研制的卫星。
此后,中国航天一直沿着这条路发展,一步一步推进,逐渐实现了空间站和月球探测等计划。
2003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在此之后,中国共进行了5次载人发射计划,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的航天实力越来越强大,成为崛起中的航天大国。
二、未来计划1. 空间站目前,中国正在着手建造自己的空间站,这将是中国航天史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中国已经成功地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对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这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自己的空间站建设计划。
未来,中国希望空间站成为一个在轨科研、技术试验、宇航员培训等多功能服务的空间实验室。
2. 火星探测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在火星表面进行勘测。
虽然这个计划还没有正式公布,但中国航天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已经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3. 载人登月中国计划在未来实现载人登月,这个目标看起来理论上可行,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中国计划采用分步骤实现的策略,先着手推进月球科研计划,为后续的载人计划做准备。
4. 其他计划此外,中国还有其他的航天计划,包括轨道、探测和通讯等领域。
梳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表

梳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表梳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在穿越广袤的太空中不断探索,不断超越。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探索历程。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梳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表。
1. 1958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195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
这也是中华民族空间探索历程的重大里程碑,打开了中华民族跨越天际的大门。
2. 1970年:第一次载人航天试验1970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试验,成功将红旗一号发射升空。
这次试验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3. 1992年:载人飞船技术试验再获成功1992年,中国成功进行了载人飞船技术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里程碑。
4. 2003年: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2003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完成了“神舟五号”任务,使中国成为了第三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5. 2008年:嫦娥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2008年,中国成功向月球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器,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开展月球探测任务的国家。
6. 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登月2013年,中国成功开展了嫦娥三号的着陆任务,使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成功将探测器降落于月球表面的国家。
7. 2016年:天宫二号完成空间实验任务2016年,中国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任务,奠定了后续空间站建设的技术基础。
8. 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2019年,中国成功开展了嫦娥四号的探测任务,着陆在月球背面,成功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与探测。
9. 2020年: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卫星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卫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航天技术实力。
总结: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历程表,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
中国在航天领域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并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
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航天科技的研发,助力中华民族在探索太空中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和航天梦的交融。
2024年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一、引言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就充满了无尽的渴望。
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承载着民族的梦想与希望。
从古代的观星、制历,到现代的航天科技,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史,展现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
二、古代航天探索1.天文观测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夏朝,我国就有了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象,为农业生产、国家政治、军事征战等活动提供依据。
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制历历法是我国古代航天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
从夏朝的《夏小正》,到战国时期的《石氏星经》,再到汉代的《太初历》,我国古代历法不断发展完善。
唐代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更是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3.火药与火箭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得到广泛应用,火箭技术逐渐成熟。
明代,我国火箭技术传入欧洲,对世界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现代航天事业起步1.航天机构成立1956年,我国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标志着现代航天事业的起步。
钱学森、任新民等一批科学家投身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3.返回式卫星与载人航天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太空英雄。
四、航天事业快速发展1.深空探测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月面软着陆。
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2.北斗导航系统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
中国航天用时间轴表格

中国航天用时间轴表格中国航天里程碑时间表1964 年7 月19 日:中国正式迈出进入太空的第一步,发射并回收了一枚携带小白鼠的实验性生物火箭。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西北部甘肃省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将卫星送入轨道的国家。
1975 年11 月26 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可回收卫星。
1999 年11 月20 日:中国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用自己的火箭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度过了大约21个小时。
2005 年10 月12 日:中国派出两名男子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为期五天的飞行。
2007年11月5日:中国第一颗绕月飞行器嫦娥一号在起飞12天后进入月球轨道。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宇航员从飞船中爬出,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2010 年10 月 1 日:中国第二个月球探测探测器从西南部四川省的一个偏远角落发射升空。
2011 年9 月29 日: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或“天宫一号”发射升空,进行对接和轨道实验。
2011 年11 月 3 日:中国首次在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舱这两个无人驾驶飞船之间进行对接演练,这是确保长期载人太空存在的关键测试。
2013 年12 月14 日:中国无人驾驶飞船实现了自1976 年以来的首次“软着陆”,与美国和前苏联一起实现了这一壮举。
2016 年9 月15 日:中国发射了第二个实验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这是在2022 年左右拥有永久性载人空间站服务的更广泛计划的一部分。
2019 年1 月3 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
以前的航天器飞过远端但没有降落在上面。
2020 年6 月23 日:中国将其最后一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完成了多年建设的导航网络,并为挑战美国拥有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奠定了基础。
2019-2050年大航天纪事表

2021年,美国发射DART飞船跟踪危险小行星,2022年,以动能撞击方式测试拦截小行星实验;
2022年,美国“深空之门”月球空间站开始建造;
2022年,猎户座飞船将进行第二次飞行,也是第一次载人飞行;
2024年,中国开建无人月球科研站;
2024年,美国“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正式启动,男女各一位航天员进行载人登月。
2024年,国际空间站结束使命,脱离轨道,坠入南太平洋。
2025年,美国“帕克”太阳探测器抵达日冕层,正式接触太阳;
2025年,中国预计在地火之间的环太阳轨道,开建行星际中继通信卫星星座;
2020年,中国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导航系统;
2020年——2022年,中国将发射3颗“人造月亮”太空反射镜;
2020—2022年,中国“天宫”空间站基本构型建成;
2020年7月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正式发射火星探测器,经过10个月的飞行,到2021年到达火星,着陆火星表面并进行巡视探测。
2030年,中国预计发射木星探测器;
2030年,美国预计踏上载人火星之旅;
2030年,中国计划建成无人值守月球基地;
40年代
俄罗斯明确将于2031年执行载人登月任务,并计划于2031~2035年将四个探测器送上月球,并在之后建设月球基地。
2026年,美国蜻蜓计划启动,向土卫六发射一台无人机探测器,以研究其宜居性与生命存在迹象,预计在太空中飞行8年后,于2034年抵达土卫六。
2026年,Gateway月球中继站预计建设完成;(最早计划为2024年)
2027年,美国于环月轨道进行为期一年的火星模拟飞行;
2028年,美国宇航员着手建立月球地面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012至2050年航天计划表,预计2050火星登陆中国航天局高调发射从而宣示中国这个航天大国的崛起此次神九发射对接的成功,使中国将成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太空载人对接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的太空征途向前更进了一步。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在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两次自动交会对接后,于2011年11月20日转入长期运行管理阶段。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随着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将代表中国人第一次入住“天宫”。
6月18日中午11时许,神舟九号飞船将转入自主控制飞行,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神九对接后自主控制飞行。
曾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龙乐豪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学家吴岳良院士、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李惕碚院士等航天专家,分别为中小学生,讲述航天知识,并分享了航天技术的种种成果。
“人类探索太空的目标,是了解宇宙中的自然规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其他星球,找寻人类生存的痕迹,因为生命的源源不断,正是航天事业孜孜不倦的动力。
”龙乐豪说中国2012至2050年部分航天计划表2012年:神舟十号,它将在载人情况下与天宫一号对接。
嫦娥二号启程前往距离地球七百万公里的小行星4179进行探测。
2013年:长征6号运载火箭进行首次发射。
发射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一个“月球车”,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
建立位于月球背面的太空天文站。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
2014年左右:发射嫦娥四号着陆器,并携带一个“月球车”,实施第二次月球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长征5号运载火箭进行首次发射。
长征7号运载火箭进行首次发射。
2015年之前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2015年之前发射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三号发射后陆续发射神舟十一至十四号飞船,将与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交会对接。
2015年左右: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中途探测小行星的多任务多目标探测工程。
2017年左右:发射嫦娥五号。
2018年左右:实现月球采样返回。
2020年左右:发射行星科学实验室,开展行星就地探测。
北斗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
天宫空间站建设完毕。
首次发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30吨的重型火箭。
2020年之前发射量子通讯实验卫星、研究暗物质、暗能量的卫星以及科学实验的卫星等。
每年发射两到三颗科学卫星,进入空间科学大国行列。
初步实现人在太空长期生存保障。
2025年左右:火星着陆探测和巡视探测。
发射"百千瓦级核反应堆试验星",进行在轨演示验证,掌握超大功率空间核反应堆电源技术。
2030年左右:实施我国首次载人登月。
2033年左右:实施第一次火星采样返回。
2035年左右:实现木星以远的行星、卫星及小天体探测。
2040年左右:建立首个短期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大型月球基地观测。
2050年左右:实施首次载人登陆火星。
深空探测器可到达太阳系边缘。
神舟九号完美升空惊艳世界神舟九号升空任务将开创中国航天史上新一页,写下首名女太空人上天、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试验、首次有太空人重复执行任务等多项新纪录。
神九发射前夕,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指出,神九身负三大使命,包括:通过太空人手控神九与天宫一号作对接,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天宫一号保障支持航天员生活工作的功能、性能,以及组合体管理技术;开展航天医学实验和再生式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等试验。
这次任务由天链一号中继卫星、14个国内外陆基测控站、远望测量船及北京飞控中心、西安测控中心等组成陆、海、天测控网。
飞船返回舱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发射阶段设置了三个陆上应急着陆区和三个海上应急溅落区,均配备相应的应急搜救力量。
【香港】神九蓄势待发及首位女太空人亮相,不但举国振奋,也备受西方关注。
世界各大媒体昨纷纷报道。
美联社以“中国最具野心的太空任务”为题报道,并引述多名太空专家的意见认为,中国目标是要成为美、俄之后世界太空第三强国。
神九定轨与天宫一号对接后,三名太空人将进入天宫一号工作和生活,为下一步构建永久太空站打基础。
据透露,中国永久太空站预计重60吨,略小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的太空实验室,是目前由16个国家参加构建的国际太空站约六分之一大小。
探索太空,寻找生命的存在美国航天局昨天发布最新消息: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作为人类向星际空间派出的首个使者,已到达太阳系边缘。
“宇宙的未知数太多了。
”参加此次活动的北京市科普大使、青少年航天科普专家金声告诉记者,“2009年,发上太空的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银河系。
”金声说,随着人类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视野,也将打开得更宽。
正盯着电视屏幕看神九发射的龙乐豪告诉记者,在2030年前,中国将对火星、金星、木星等星体进行共9次探测。
“2028年前,我们可能会载人登月,嫦娥奔月的梦想,也已经不远了。
”龙乐豪说。
“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中,本能地想要了解生命的起源。
比如小时候,大家都会看着天空问:我们是怎么来的,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
这就涉及到了生命的起源、物质的起源和宇宙的起源。
”吴岳良说,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具备了直接探索天空的能力,但至今,人类只了解了宇宙中4%组成人类的原子物质,“还有96%的暗物质、暗能量,我们还不清楚它们的属性和本质。
”“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是否还有生命存在的痕迹?这是人们探索太空的最大意义,也是最关心的问题。
”吴岳良说,比如其他星球上有没有水、氢、氧等成分,恒星又是如何构成的,这都与生命的起源有关。
而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这种探索本身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回馈”人类。
一碗方便面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脱水菜;男生爱穿的篮球鞋中,有一种“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术,就来源于航天服;就连宝宝们用的尿不湿,也来自于载人航天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已经处处渗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宇宙探索,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几十年前,谁能想象我们现在能用手机联系?而如今,连太空上的宇航员,也能和地面的人通过遥感技术保持通话。
我们每天都要看电视,手里拿着的遥控器,可以在几十个频道间不停地选择电视节目,这就是同步通讯卫星的功劳。
”龙乐豪说,航天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其实密不可分。
比如远程教育,学生不在课堂上,也能听课、完成作业,“手把手”的传统上课模式,开始改变。
而现在运用广泛的气象卫星,每天都能给我们传送云图,“在十几年前,我们只能提前一天预报天气,如今,两个星期后的天气,我们现在就能知道。
”太空上进行的种种科学实验,如航天育种,还培养了一批优良的水稻、小麦和蔬菜品种,“瓜更甜,颜色也更漂亮。
”提起航空育种,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天宫一号上,正“收藏”着一批特殊的种子。
比如毛瓜木、薰衣草的种子。
这些种子,是从全国2900多个青少年“载人航天搭载方案”中,征集来的。
“有个孩子提出,想把全国各个地域的植物种子,带入太空。
我们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时,就把孩子们的方案进行了实验操作,把种子装在了实验舱里。
神九返回地面时,我们还会举行一个开仓仪式,观察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和培育情况。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项目主管李水奎说。
“对未知事物,我们永远保持着一种探索精神,这也促使人类的太空事业,从未间断。
”吴岳良说,中国计划2020年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永久空间站的建立,将为我们深度探测宇宙,提供平台。
中国迈向一流航天大国【香港】:高调发射宣示航天大国崛起此次神九发射对接一旦成功,中国将成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载人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太空征途将更进一步。
分析指出,中国对神九升空姿态高调,旨在宣示航天大国的崛起。
虽然美国是全球实力最强的航天大国,但碍于巨额经济开支,目前已放弃其载人航天工程。
美《航空周刊》今年初载文指出,去年中国进行19次太空发射,为其太空站进行关键技术测试。
这次中方高调发射神九,旨在宣示其航天大国地位的崛起。
美国航天政策分析员马西娅·史密斯认为,神九发射对中国航天发展意味深远。
分析员指:“尽管相比国际空间站甚至美国和俄罗斯的首个太空站,天宫一号都不算太大,但它却是中国在地球轨道长期探索的开始。
”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中国项目部主任顾克冈博士分析,神九任务将是中国为最终打造太空站而勾勒的太空探索蓝图的“中间步骤”。
他估计,中国还需10年时间才能建设完成该太空站。
【美国】中国的航天工程雄心勃勃,希望建造一个太空站,并且实施载人登月计划。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于去年9月发射升空,两个月后,它顺利与神舟八号完成中国的首次太空对接。
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泰勒·弗拉维尔说,这表明中国一心要成为具有独立太空能力的一流太空大国。
【香港】神九这次发射升空,令中国载人太空再向前迈进一步。
但专家指出,与美国、俄罗斯相比,中国在航天重要领域至少落后10至15年;目前,美俄两国在载人太空技术为第一军团,欧洲航天局和日本、中国等为第二军团。
专家指,中国太空技术与太空强国差距主要在三方面:一是火箭运载量小;二是太空基础设施差;三是航天科技体系落后。
特别是火箭,目前中国主力火箭长征三号,运载量不到10吨,与强国达100吨以上的运载量相比,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