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浅谈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浅谈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摘要:隧道坍塌一旦出现就会严重影响工作面的施工安全,必须立即进行处理,以防危害增大。

隧道坍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自然、设计、施工方面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坍塌的处理原则,并以某隧道某次坍塌事故为例分析了其成因和处理措施,望对类似事故的出现提供处理借鉴。

关键词:隧道坍塌;原因分析;处理一、隧道坍塌的原因分析(一)未预测地质变化隧道地质条件变化快,没有及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没有有效掌握围岩变化情况,所以隧道开挖时释放了围岩的应力,围岩会产生大的位移,致使出现塌方。

(二)地下水丰富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围岩大面积出现涌水,没有有效的控制和排除,当隧道围岩破碎、自稳性差时就会出现塌方。

(三)设计因素隧道工程设计方法主要有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及现场监控法等,这些方法又以工程类比法运用得最为广泛。

在设计过程中若对围岩判断不准或情况不明,从而设计的支护类型与实际要求不相适应,也是导致施工中产生松驰坍塌等异常现象的原因,且设计中的地质勘查资料详细与否也是造成施工塌方事故产生主导因素之一。

(四)施工因素1、采用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施工中经常存在: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施工支护不及时;地层暴露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忽略了围岩的变形规律,围岩的变形同时具有连续变形和突然变形的特征。

当开挖距离小于D(D 为隧道开挖宽度)时,围岩两端由于受到二次衬砌砼和开挖掌子面支撑的约束作用,连续变形很小,主要是爆破后的受震动影响的突然变形,而且在这个距离范围内由于衬砌和开挖面支承的“空间效应”的影响,即使初期支护抗力不足围岩滑移力亦不至于失稳,当这个距离为1.5D~3D 时,“空间效应”的影响完全消失,初期支护抗力小于滑移力的问题即刻暴露出来,围岩急剧变形,极易引起塌方。

2、施工工艺及操作欠规范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工艺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管理不到位,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不强也是造成塌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常发生的施工质量问题有锚杆长度不足;锚杆砂浆不饱满或强度尤其早期强度不足;喷砼强度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钢支撑未完全由喷射砼包围密实或钢支撑与围岩之间存在空隙及钢支撑未置于稳定坚固的基础上等。

小结隧道爆裂的原因及拯救措施论文

小结隧道爆裂的原因及拯救措施论文

小结隧道爆裂的原因及拯救措施论文小结隧道爆裂的原因及拯救措施论文1塌方原因分析隧道埋深是影响塌方发生的重要原因。

隧道埋深如果过浅,隧道上部就不容易形成应力拱,极易发生垮塌或者是滑坡。

如果隧道埋深过于深,构造应力就会容易过大,不仅会发生诸如岩爆,脆性坍塌。

还可能由于岩石一直处于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可能变脆变散,极其容易坍塌。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存在如下规律:调查显示,由于地下水引起的塌方约占总塌方的35%以上,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塌落。

岩层软硬相间或有软弱夹层的岩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面的强度大为降低,因而发生滑塌。

把水作为塌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单独指出,主要是因为水在塌方中的特殊作用,它起到一个“催化”塌方的发生,“恶化”塌方发展的作用。

当围岩级别相同时,隧道埋深越小,隧道越易发生塌穿型塌方隧道埋深对拱形塌方的塌方程度存在一定的影响,隧道埋深越大,拱形塌方程度越严重,当隧道埋深达到一定程度时,塌方程度又趋于减;对塌穿型塌方而言,隧道的相对埋深(隧道埋深/隧道跨度)越小,塌方对地表的影响程度越小,塌方程度也越弱。

支护强度不够、防排水措施不力、开挖进尺不当、支护背后存在空洞、钢拱架未坐落在坚实的基础上等施工技术问题对塌方起到不可忽略的诱发作用。

施工进度安排不合理、施工工序不合理、监控量测和地质预报不准确及时,从而使设计的支护和衬砌不能有效的抵御围岩压力。

或者由于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差,对可能遭遇的塌方以及产生塌方后的`处理缺乏思想准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最终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地质勘察不准确。

隧道在设计时,由于地质勘探资料提供的围岩情况与实际相差较大,围岩级别划分不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使设计者对隧道所在区的地质情况了解不清,对可能遭遇一些特殊地质,如断层、溶洞等没有勘察到位,导致原设计的支护体系不足以维持围岩的稳定性。

开挖方法选择不合理。

比如说在破碎围岩段中采用全断面开挖比台阶法塌方的风险大,另外,施工爆破对围岩会产生扰动破坏作用,而且二次爆破对围岩的扰动破坏更大,重复作用的扰动,会导致围岩中已有裂缝累积性地扩展。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摘要:在隧道开挖时,隧道塌方一直是隧道施工中经常发生的工程事故。

及时有效的做好预防工作不仅能保障工程施工安全还能保证工期节省工程投入。

本文介绍了塌方的类型及发生机理,从地理条件和施工工艺两方面分析了隧道塌方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塌方的措施和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希望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塌方;支护;措施;质量Abstract: In the excavation of the tunnel, the tunnel collapse has been engineering accidents often occur in tunnel construction.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work not only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can also guarantee period reduced engineering investme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ype of landslides and the 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the tunnel collapse, both from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made a deal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meas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eer.Keywords: tunnel; landslides; support; measures; quality前言隧道塌方是施工中较常发生的安全事故之一。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部土壤或岩石结构不稳定,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坍塌或部分倒塌的现象。

隧道塌方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以下将从地质、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因素是导致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层构造不稳定、地质构造断裂、软弱地层、含水层等地质问题可能会导致隧道内部土体的不稳定,使其易发生坍塌。

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全面的地质勘测和研究,选择地质条件良好的区域进行隧道建设,或通过改善地质条件的加固措施来减少土体的不稳定性。

设计因素也是导致隧道塌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合理的隧道设计参数、隧道井、支护结构的强度不足、防水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会导致隧道结构的不稳定和易受外界动力作用的影响。

防治措施可以在隧道设计过程中,结合地理、地质、水文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参数,并采取适当的支护结构和防水措施,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施工因素也是影响隧道塌方的重要因素之一。

施工时的地下水控制不力、爆破振动过大、钻探技术不当等问题可能会使隧道结构受到破坏,从而诱发塌方。

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合理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加强地下水的治理和控制,减少爆破振动对隧道的影响,并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隧道的维护管理也是防治隧道塌方的重要措施之一。

隧道内部的自然渗水、潮湿和温度变化等会对隧道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维护措施,可能会导致隧道结构的破坏和塌方。

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定期检查维修隧道结构,加强隧道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隧道照明和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隧道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可归结为地质、设计、施工、维护等多方面的因素。

为了防止隧道塌方事件的发生,需要从地质勘测和选址、合理设计和施工、定期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防治措施。

只有做到全面对策,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高速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隧道塌方论文

隧道塌方论文

不良地质条件隧道施工技术论文论文名称:隧道塌方处理姓名:专业:学号:指导教师:2013年10月20日隧道塌方处理1111(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四川西昌 615000)摘要:通过张石高速涞源至涞水段太平梁和塔崖驿隧道发生的塌方案例,总结塌方处理方案,为隧道工程塌方处理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隧道;塌方;预防措施;处理Tunnel Collapse Treatment1111(Engineering &Technology School of Xichang College,Xichang 615000,China)Abstract:Zhang Shi Taiping speed Laiyuan to laishui section beams and relay tower cliff tunnel collapse occurred case, summed landslides treatment program for the tunnel proj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Collapse treatment experience.Keywords:Tunnel; landslides; preventive measures; processing1引言隧道属于地下建筑物,其施工受地质状况和作业空间的约束较大,具有施工难度大、安全性低及危险性高等特点。

隧道在穿越不良地质地段时常会发生塌方现象,如何有效地预防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塌方,是保障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工期,节省投资,提高效益的关键。

2隧道塌方的定义隧道工程在开挖进尺过程中遇到围岩出现断层、破碎带、溶洞、涌水、流砂等围岩结构变化,未采取预支护措施、施工不及时或施工质量差等原因,造成围岩失稳,形成滑塌,出现隧道塌方。

3隧道塌方的原因3.1 地质因素(1) 地壳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 薄层岩体形成小褶曲, 错动发育地段, 隧道施工从此处通过, 常发生塌方。

隧道施工塌方事故致因及防控措施研究

隧道施工塌方事故致因及防控措施研究

隧道施工塌方事故致因及防控措施研究摘要:隧道坍塌是隧道施工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具有高危险性、高风险和高损失,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减少滑坡发生的概率,需要对工程建设区地地质情况进行实地勘察。

在确定塌陷原因后,要根据具体的诱发因素进行控制,确保施工安全,确保工程质量。

文章就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塌方原因和处理对策进行了探讨,为以后的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能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隧道施工;塌方事故;防控措施1.造成隧道施工塌方事故因素1.1.水文地质大部分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的发生都与其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有着联系,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围岩性质、偏压、地下水及地表降水。

一般而言,围岩等级越高稳定性越差,透水性越强抗风化能力越弱,隧道施工发生塌方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

地形不对称或者地质岩层引起隧道结构偏压,会导致隧道所受荷载不对称,尤其对于浅埋洞口段,很容易由于隧道偏压导致塌方事故的发生。

地下水与隧道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不仅可以直接导致隧道涌水冒泥,还可能软化敏感性围岩、溶蚀可溶性围岩,导致隧道的强度与承载力降低。

地表降水严重影响着隧道洞顶的承载能力,还会使得地表压力增大,导致塌方风险大大增加。

1.2.勘察设计勘察或设计缺陷会给后续隧道施工带来极大的安全影响。

隧道工程常见的勘察或设计缺陷主要表现为地勘不详或不实,以及支护衬砌设计不合理。

地勘报告是隧道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行的重要基础资料,地勘不详或不实会对隧道施工的安全可靠性、技术可能性及经济合理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隧道支护与衬砌是保证隧道的安全关键结构,直接影响着隧道建设的质量与安全,不合理的支护衬砌设计极易导致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

1.3.工程特性隧道工程的自身结构特点与工程特性对于塌方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隧道结构的埋深与断面面积两个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埋置较深的隧道发生塌方事故占比远高于埋置较浅的隧道发生塌方事故占比。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高速公路隧道在现代交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隧道塌方事件时有发生,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应对隧道塌方事件,有必要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一、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1. 地质因素隧道穿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层松软、地下水位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隧道塌方。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隧道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尤其是在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下,隧道更容易发生塌方事故。

2. 施工质量问题在隧道修建过程中,如果施工质量不过关,包括隧道支护结构、排水系统以及路基工程等存在问题,都会导致隧道塌方。

施工不达标、监管不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隧道隐患长期存在,最终导致塌方事故的发生。

3. 设计缺陷部分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不合理,包括隧道结构设计不满足地质条件、隧道偏小、排水不畅等因素也会成为隧道塌方的隐患。

4. 维护保养不到位隧道作为交通设施,经常性的维护保养至关重要。

如果隧道的排水系统未能及时疏通,隧道支护结构有损坏未及时修复等情况都可能导致隧道塌方。

二、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防治措施1. 加强地质勘察在修建隧道之前,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地下地质情况,才能更好地确定隧道工程的稳定性。

并且,在勘察的基础上,要针对地质情况合理地选择隧道位置和设计方案。

2. 严格施工质量管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操作,确保隧道结构的牢固和稳定,尤其要关注支护结构和排水系统的施工质量。

3. 加强隧道设计审核隧道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地质情况、交通流量和未来维护保养等因素,对隧道结构、排水系统等方面的设计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设计合理、稳定。

4. 定期维护保养针对已建成的隧道,加强定期维护保养是非常必要的。

定期对隧道结构进行检查、排水系统进行清理、支护结构进行修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复,可以有效降低隧道塌方的风险。

5. 强化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隧道施工和维护过程的监管力度,确保隧道建设和维护的合规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随着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而隧道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节省路程,又能提高通行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

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是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本文将探究其原因和防治措施。

1.地质原因: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复杂,如果隧道建在地质破裂带、岩层断裂带、地质构造变形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那么地质灾害就会成为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

此外,地质条件差的地区还容易出现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

2.施工原因:隧道的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隧道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如果隧道的施工质量不高、施工过程不规范、施工时忽略了地质环境的特殊性等因素,就会导致隧道的结构不牢固、支护不到位等问题,从而引发隧道塌方事故。

3.设计原因:设计因素也是导致隧道塌方风险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设计隧道时,没有考虑到隧道内的水文地质情况,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或缺乏防止泥石流或山洪等自然灾害的设施,都会导致隧道面临威胁,甚至塌方事故的风险。

4.外力因素:外力因素是隧道塌方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地震、洪水、雨雪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故、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机械作业等都可能对隧道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1.建立完善的预防体系:高速公路隧道塌方风险是可以预判的,通过对地质、气象、物流等方面的全面考虑,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实现对隧道塌方事故的预防。

2.做好安全管护工作:在隧道的运营管理中要加强隧道日常巡查、维护和安全运营管理,确保隧道设施的完好性和运输安全的稳定性。

3.提高隧道抗震能力:加强隧道的结构设计,提高隧道的承载能力,以满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需求,同时合理布局防震措施。

4.引入先进技术:在隧道规划和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引入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隧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总之,高速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多种多样,而防治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

只有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全方面、全过程加强管理和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降低高速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公路的安全顺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隧道塌方情况的介绍和塌方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采取低标号混凝土封填坍腔一定高度形成护拱、固结坍体后三台阶开挖施工成功通过坍方段治理技术。

关键词:隧道;塌方;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tunnel collapse of the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collapse are analyzed, and the take regular seal and the cavity fill concrete form a certain height the arch, consolidation tanti after three steps excavation construction success through the soil slip period of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words: tunnel; landslides;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塌方段工程概况
某单线窄隧道进口施工至dk124+700处,隧道围岩开始变差;施工至dk124+737附近时,在本段开挖过程中发现:左侧围岩破碎,时常掉块,掌子面有滑层且拱顶有煤层出现,煤层厚度o.5~3.om。

本段隧道开挖由全断面改为台阶法施工,开挖循环进尺1.8m~2.2m。

进口开挖掌子面里程dk124+737,围岩情况为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煤层;出口开挖掌子面里程dk124+754,围岩情况为白云岩夹灰岩及岩溶角砾岩。

7月24日,骤降暴雨,掌子面裂隙水水量明
显增大,右侧滑层掉块,拱顶煤层剥落,掌子面拱部及拱腰发生坍塌,连带已支护好的钢架及超前导管一起坍塌,坍塌纵向长度由开挖面向后22m,塌腔高度自外拱顶以上3m~8m。

塌体顶部大部分为煤层及煤矸石。

掌子面坍塌后,塌体上方一直有零星塌体掉落。

2塌方原因分析
2.1进口掌子面岩性为须家河组第1段泥岩夹砂岩及薄煤层;出口掌子面岩性为雷口坡组白云岩、灰岩岩溶角砾岩;根据上述情况分析须家河组与雷[]坡组的岩层分界线即在dk124+737附近,在干洞子次生断层影响范围带内,岩层破碎、地下水富集且与地表降水联系紧密,接触带附近可能发育溶洞、暗河等溶蚀现象。

2.2掌子面附近拱顶存在0.5m~3.0m厚的煤层,岩质软且脆,易坍塌,根据当地百姓及政府部门反映,及隧道地表存在的坍塌区域的情况分析,本段隧道附近可能存在煤层采空区。

2.3在塌方发生时天降暴雨,地表水可能通过采空区、岩溶等通道迅速渗流至隧道开挖面,导致掌子面水流量突然增大;同时由于本段左侧及拱部围岩破碎、存在薄煤层等软弱夹层,进而诱发了隧道塌方。

3塌方施工处理方案
3.1塌方后影响段加固处理
首先加强塌方后影响段(dk124+715~dk124+705)初期支护,以防止坍塌向洞口方向发展。

加固措施为:
①对dk124+715~dk124+705,长10m地段增设i18工字钢对既
有初期支护进行临时加固,钢架间距1.om;并沿钢架环向间距1.5m 设置法向ф42x3.5mm,l=3.5m注浆钢管压水泥砂浆加固围岩,钢管与钢架焊接;拱背与喷混凝土面紧贴,空隙处喷混凝土封闭。

②增设钢拱架加强地段利用后方仰拱挖方反压回填至接近起拱线位置(预留空腔高度4.5m)形成平台,以稳固初期支护边墙;
3.2塌方段施工处理
主要施工处理方案:
dk124+715~dkl24+737塌方段由于塌体空腔内危石间断崩塌,围岩长时间不能稳定,且塌碴没能完全填满开挖隧底的空腔,塌腔顶部外露。

为加快处理塌方工程进度,保证施工安全,采取用c15混凝土封填塌腔至开挖线外2m~3m高度形成护拱的方法,然后在固结的塌体内开挖用三台阶施工方案通过。

施工措施为:
①封堵塌体空腔。

利用石碴回填的平台分台阶立模灌注混凝土作成封堵墙,在墙背后对坍体上部空腔开挖轮廓线外3.0m高度范围进行泵送c15混凝土灌注封填。

台阶最前端的封堵墙位于
dk124+715处,封填后开挖轮廓线外3.0m高度范围形成混凝土封闭壳体(参见图3.2.4)。

封堵混凝土立模时预留 110孔,插入3—4根ф100钢管,管口高于计划封堵高度,依次在管内压注c15混凝土;由于塌腔纵向较长,一次封堵不能完成,应随上台掘进分段封堵灌注。

②注浆固结坍塌岩碴。

对坍碴进行注浆固结,以提高碴体自身
稳定性和强度是暗挖通过坍方的必要措施。

注浆管采用ф42长6m 钢花管,注浆孔深6m,与管长一致。

洞周注浆孔外插2m,环向间距为lm,中部及下部注浆孔间距可调整为2m。

注浆扩散范围为2m~4m,浆液采用c:w=1:1之水泥浆,注浆压力以0.8~1为宜。

每4延米为一循环,共计6个循环。

图3.2.5塌体注浆孔布置图示意图
③ф42钢管超前支护。

使用y28风动凿岩钻机沿开挖轮廓以3帀 5°外插角钻孔并顶人ф42x3.5mm钢花管每循环长度为6m,搭接长度2m,环向间距0.3m,每4延米为一循环,共计6个循环。

注入水泥浆填充钢管以增加其刚度,注浆压力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充满管体为准。

塌腔封填后,塌体采用三台阶法施工,拱部开挖采用中ф42×3.5mm,l=3.5m超前小导管注浆支护,环向间距0.3m,纵向间距1.5m;开挖循环进尺0.5m~0.8m,上台贯通后进行中、下台及仰拱开挖。

④架设工字钢架。

进行塌腔封填、注浆固结和施作超前支护后,采用三台阶开挖施工方案。

考虑到开挖轮廓线外坍碴厚度较小,上台阶通过塌方体与出口贯通后,再进行中、下台阶法开挖,进、出口同时施作。

开挖后在管棚下架设i l8型钢拱架,纵向间距0.5m 一榀,纵向采用ф22钢筋连接,环向间距o.8m;钢筋网用ф1o的钢筋,网格为20x20cm,双层,喷射混凝土厚度25cm,该支护为全断面设置。

开挖时设扩大拱脚,宽度0.5m,并在拱脚处并排放2
根i 18型钢作拱脚托梁;对拱墙背后塌方松散体超前固结盲区进行压浆固结处理,压浆孔梅花型布置,间距1.5x0.5m,压浆范围位于开挖轮廓线外2.5m,压浆管采用ф32mm,l=2.5m注浆钢管。

⑤二次衬砌。

为确保永久结构及运营安全,对塌方段及其前后5m长度范围内影响段衬砌及仰拱支护措施采取曲墙带仰拱双层钢
筋网加强衬砌。

⑥坍腔回填。

坍塌地段安全顺利通过后,用地质雷达探测上部坍穴具体情况表明,坍塌范围较处理前扩展范围较小,考虑到坍腔已封填3,0m厚度混凝土保护层或坍腔松碴已注浆加固,足以缓冲岩体掉块冲击;塌腔如再回填,会对隧道支护结构造成较大压力,因此无须再进行回填。

4处理效果
坍塌段处理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工作,以dk123+730断面为例,根据量测资料绘制位的移随时间变化曲线(图3.2.6),可知初期支护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变形值在塌体处理预留沉落量经验值允
许范围内,二衬前变形趋于稳定;二衬无开裂现象。

工程已顺利通过坍塌区,其处理措施合理有效,结构稳定,安全可靠。

上述情况表明,在岩层分界接触带,应超前钻探,以探明前方地质情况,作好支护,以避免坍塌。

5结语
在处理坍塌突发事件中,应审时度势,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贯彻宁强勿弱,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原则,再加上
施工准备充分,是可以顺利、安全通过的;另外,在处理方案中应考虑隧道永久衬砌结构的加强,以确保隧道的运营安全。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