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电路实验报告

电路实验报告电路实验报告(10篇)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路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路实验报告1同学:您好!电路实验课已经结束,请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要仔细检查一遍,以免退回,具体要求如下:一、绘制电路图要工整、选取合适比例,元件参数标注要准确、完整。
二、计算题要有计算步骤、解题过程,要代具体数据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得数。
三、实验中测试得到的数据要用黑笔誊写在实验报告表格上,铅笔字迹清楚也可以,如纸面太脏要换新实验报告纸,在319房间买,钱交给姜老师。
四、绘制的曲线图要和实验数据吻合,坐标系要标明单位,各种特性曲线等要经过实验教师检查,有验收印章,曲线图必须经剪裁大小合适,粘附在实验报告相应位置上。
五、思考题要有自己理解实验原理后较为详尽的语言表述,如串联谐振的判定等,可以发挥,有的要画图说明,不能过于简单,不能照抄。
六、实验报告页眉上项目如学号、实验台号、实验室房间号、实验日期等不要漏填。
七、要有个人小结,叙述通过实验有哪些提高,有哪些教训,之所以作得好和作得差,要分析一下原因。
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八、5月17日下午3时以前班长(学委)交到综合楼323房间。
电路实验室20xx年5月10日电路实验报告2一、实验目的1、学会互感电路同名端、互感系数以及耦合系数的测定方法。
2、理解两个线圈相对位置的改变,以及用不同材料作线圈铁芯时对互感的影响。
二、原理说明1、判断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方法(1)直流法如图19-1所示,当开关S闭合瞬间,若毫安表的指针正确,则可断定“1”,“3”为同名端;指针反偏,则“1”,“4”为同名端。
(2)交流法如图19-2所示,将两个绕组N1和N2的任意两端(如2,4端)联在一起,在其中的一个绕组(如N1)两端加一个低电压,用交流电压分别测出端电压U13、U12和U34。
基础电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常用电子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的特性和测量方法。
2. 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如串联、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电压、电流的计算。
3.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对电路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器材1. 实验电路板:1块2. 电阻:10kΩ、1kΩ、100Ω各1个3. 电容:0.1μF、10μF各1个4. 电感:100μH、10μH各1个5. 信号发生器:1台6. 示波器:1台7. 直流稳压电源:1台8. 万用表:1台9. 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 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2. 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相等,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四、实验内容1. 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参数(1)将电阻、电容、电感分别接入电路,使用万用表测量其电阻、电容、电感值。
(2)将测量结果与元件标签上的标称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2. 分析串联电路(1)搭建串联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
(2)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中的电压、电流波形,分析电压、电流的分布情况。
(3)计算等效电阻,验证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分配规律。
3. 分析并联电路(1)搭建并联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
(2)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中的电压、电流波形,分析电压、电流的分布情况。
(3)计算等效电阻,验证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分配规律。
4.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1)搭建串联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
(2)使用示波器观察电路中的电压、电流波形,分析电压、电流的分布情况。
(3)计算等效电阻,验证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分配规律。
五、实验步骤1. 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参数(1)将电阻、电容、电感分别接入电路,使用万用表测量其电阻、电容、电感值。
(2)记录测量结果,与元件标签上的标称值进行比较。
2. 分析串联电路(1)搭建串联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
实验报告模板电路原理(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理解电路原理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2. 掌握电路基本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等)的特性和应用;3. 学会电路分析方法,如基尔霍夫定律、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等;4. 提高电路仿真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1. 电路基本概念电路是由各种电子元件按照一定规律连接而成的整体。
电路的基本元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
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
2. 电路分析方法(1)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包括节点电压定律和回路电流定律。
节点电压定律指出,在电路中任意节点处,流入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
回路电流定律指出,在电路中任意回路中,沿回路方向各元件电压之和等于回路电源电压之和。
(2)节点电压法节点电压法是一种电路分析方法,通过求解电路中各个节点的电压来分析电路。
节点电压法的基本步骤如下:① 设定电路中各个节点的电压;②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节点电压方程;③ 解方程求得各个节点的电压。
(3)回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是一种电路分析方法,通过求解电路中各个回路的电流来分析电路。
回路电流法的基本步骤如下:① 设定电路中各个回路的电流;②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回路电流方程;③ 解方程求得各个回路的电流。
3. 电路仿真软件电路仿真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分析电路。
常用的电路仿真软件有Multisim、Proteus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熟悉电路原理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2. 分析电路的基本元件特性和应用;3. 根据电路原理图,运用基尔霍夫定律、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等方法分析电路;4. 利用电路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5.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实验中测得的电路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等;2. 将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误差原因;3.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实验课4-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图 6 改变 Ri 的阻值,记录对应的 I1(实验 5-2)
图 7 改变 R 的阻值,记录对应的 U2(实验 5-2) 4. 数据记录与处理
实验 5-1:测试电压控制电压源和电压控制电流源特性
给定值
U1(V) 0
vcvs 测量值 U2(V) 0
表 5-1
0.5Biblioteka 11.0068 2.0106
6
1.5 3.0124
表 5-6
给定值 测量值
计算值
Ri(kΩ) I1(mA) I2(mA)
α
3 0.4876 1.0092 2.0697
2.5 0.5808 1.2093 2.0821
2 0.7197 1.5120 2.1009
1.5 0.9414 2.0087 2.1337
1 1.3671 3.0076 2.2000
5 9.0300 6.0200 1.5109 1.0073
表 5-3
给定值 测量值
计算值
R(i kΩ) 1 I1(mA) 1.3647 U2(V) -1.4940 rm(Ω) -1.0947
2 0.7153 -0.7475 -1.0450
3 0.4866 -0.5001 -1.0277
表 5-4
给定值 测量值
2 4.0144
2.5 5.0170
计算值 μ / vccs 测量值 Is(mA) 0
计算值 gm(s) /
2.0136 0.5035 1.0070
2.0106 1.0068 1.0068
表 5-2
2.0083 1.5097 1.0065
2.0072 2.0130 1.0065
2.0068 2.5162 1.0065
《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数据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 2.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3.熟练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规定了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之间和各支路电压之间必须服从的约束关系,即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在集总参数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节点,所有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
即∑I=0通常约定:流出节点的支路电流取正号,流入节点的支路电流取负号。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在集中参数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内所有支路或元件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
即∑U=0通常约定:凡支路电压或元件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绕行方向一致者取正号,反之取负号。
三、实验内容实验线路如图1.1所示。
1. 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 流参考方向,如图中的I 1、I 2、I 3所示。
2. 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 路,令u 1=6V ,u 2 =12V ,实验中调好后保 持不变。
3.用数字万用表测量R 1 ~R 5 电阻元 图 1.1基尔霍夫定律线路图 件的参数取50~300Ω之间。
4.将直流毫安表分别串入三条支路中,记录电流值填入表中,注意方向。
5.用直流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录电压值填入表中。
四、实验注意事项1.防止在实验过程中,电源两端碰线造成短路。
2.用指针式电流表进行测量时,要识别电流插头所接电流表的“+、-”极性。
倘若不换接极性,则电表指针可能反偏(电流为负值时),此时必须调换电流表极性,重新测量,R 4R 5u 1u 2此时指针正偏,但读得的电流值必须冠以负号。
五、实验报告内容1、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验证KCL的正确性。
2、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闭合回路,验证KVL的正确性。
3、实测值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说明产生误差的原因。
六、预习思考根据图1.1的电路参数,计算出待测电流I1、I2、I3和各电阻上的电压值,记入表中,以便实验测量时,可正确选定毫安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组长:曹波组员:袁怡潘依林王群梁泽宇郑勋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加深对“节点电流代数和”及“回路电压代数和”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验证叠加定理,加深对线性电路中可加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①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KC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结点,所有流出结点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0。
②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KV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0。
③叠加定理:在线性电阻电路中,某处电压或电流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处分别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的叠加。
三、实验准备①仪器准备1.0~30V可调直流稳压电源2.±15V直流稳压电源3.200mA可调恒流源4.电阻5.交直流电压电流表6.实验电路板7.导线②实验电路图设计简图四、实验步骤及内容1、启动仪器总电源,连通整个电路,分别用导线给电路中加上直流电压U1=15v,U2=10v。
2、先大致计算好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同时调好各电表量程。
3、依次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 AB、U BE、U ED,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4、再换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I2、I3,并记录好电流读数。
5、然后断开电压U2,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BE,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6、然后断开电压U1,接通电压U2,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BE,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 、、1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7、实验完毕,将各器材整理并收拾好,放回原处。
实验过程辑录图1 测出U AB=4.42v图2 测出电压U BE=6.14v图3 测出U ED=4.42v图4 测出电流I1=12.87mA图5 测出电流I2=9.38mA图6 测出电流I3=3.47mA图7 测出U、BE=4.04v图8 测出U、、BE=2.13v附注:以上只是展示了测量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以确保实验是该组独立自主完成。
基础电路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基础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的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 掌握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包括串联、并联、分压、分流等。
3. 学会使用万用表等常用电子仪器进行电路测量。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阻、电容、电感是电路中的基本元件,它们在电路中分别起到限制电流、储存电荷和储存磁能的作用。
2.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压处处相等,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3. 分压、分流是电路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分别指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分配。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1. 实验线路板1块2. 万用表1块3. 电阻、电容、电感元件若干4. 电池1节5. 连接线若干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电阻特性实验(1)将电阻元件按照要求连接在实验线路板上。
(2)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元件的阻值,记录数据。
(3)分析电阻元件的阻值与温度、材料等因素的关系。
2. 电容特性实验(1)将电容元件按照要求连接在实验线路板上。
(2)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容元件的电容值,记录数据。
(3)分析电容元件的电容值与材料、形状等因素的关系。
3. 电感特性实验(1)将电感元件按照要求连接在实验线路板上。
(2)使用万用表测量电感元件的电感值,记录数据。
(3)分析电感元件的电感值与材料、形状等因素的关系。
4. 串联电路实验(1)将电阻元件按照串联方式连接在实验线路板上。
(2)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记录数据。
(3)分析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分配情况。
5. 并联电路实验(1)将电阻元件按照并联方式连接在实验线路板上。
(2)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记录数据。
(3)分析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分配情况。
6. 分压、分流实验(1)将电阻元件按照分压、分流方式连接在实验线路板上。
(2)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记录数据。
(3)分析分压、分流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分配情况。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电阻特性实验数据:电阻元件编号:R1阻值:X1 Ω温度:T1℃2. 电容特性实验数据:电容元件编号:C1电容值:X2 F温度:T2℃3. 电感特性实验数据:电感元件编号:L1电感值:X3 H温度:T3℃4. 串联电路实验数据:电阻元件编号:R2电流:I2 A电压:U2 V5. 并联电路实验数据:电阻元件编号:R3电流:I3 A电压:U3 V6. 分压、分流实验数据:电阻元件编号:R4电流:I4 A电压:U4 V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分配情况,验证分压、分流等基本概念。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路分析基础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电路进行分析,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使用基本电路元件搭建电路的技能。
实验器材:电源、电阻、电容、电感、电工万用表、示波器、导线等。
实验原理:电路分析是指对电路中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使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串并联等电路定律进行电路分析。
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1.首先,我们搭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
将两个电阻依次连接,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电工万用表测量电源的电压和电阻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阻值,并将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测量得到电源电压为12V,电阻电流为0.5A。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到电阻的阻值为R=V/I=12V/0.5A=24Ω。
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
2.接下来,我们搭建一个并联电路。
将两个电阻分别连接到电源的两个正极,将另外两个端点连接到电源的两个负极上。
使用电工万用表测量电源的电压和电阻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阻值,并将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测量得到电源电压为12V,电阻电流为1A。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到电阻的阻值为R=V/I=12V/1A=12Ω。
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
3.然后,我们搭建一个RC电路,将电阻和电容串联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阻上的电压和电容上存储的电荷的变化情况,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电阻上的电压呈指数衰减的变化趋势,电容上的电荷在刚接通电源时迅速充电,然后逐渐达到稳定。
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RC时间常数,从而计算出电路的时间常数。
4.最后,我们搭建一个RL电路,将电阻和电感串联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感上存储的磁场的变化情况,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电阻上的电压呈指数增长的变化趋势,电感上的磁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RL时间常数,从而计算出电路的时间常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
组长:曹波组员:袁怡潘依林王群梁泽宇郑勋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加深对“节点电流代数和”及“回路电压代数和”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验证叠加定理,加深对线性电路中可加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①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KC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结点,所有流出结点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0。
②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KV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0。
③叠加定理:在线性电阻电路中,某处电压或电流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处分别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的叠加。
三、实验准备
①仪器准备
1.0~30V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2.±15V直流稳压电源
3.200mA可调恒流源
4.电阻
5.交直流电压电流表
6.实验电路板
7.导线
②实验电路图设计简图
四、实验步骤及内容
1、启动仪器总电源,连通整个电路,分别用导线给电路中加上直流电压U1=15v,U2=10v。
2、先大致计算好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同时调好各电表量程。
3、依次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 AB、U BE、U ED,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4、再换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I2、I3,并记录好电流读数。
5、然后断开电压U2,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BE,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6、然后断开电压U1,接通电压U2,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BE,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7、实验完毕,将各器材整理并收拾好,放回原处。
实验过程辑录
图1 测出U AB=
图2 测出电压U BE=
图3 测出U ED=
图4 测出电流I1=
图5 测出电流I2=
图6 测出电流I
=
3
图7 测出U、BE=
图8 测出U、、BE=
附注:以上只是展示了测量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以确保实验是该组独立自主完成。
五、数据处理
六、数据及误差分析
在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时,共测量了两组数据,由实验原理知,I1=I2+ I3则说明实验验证成功,在两次测量中,理论值I1=I2+ I3=+=,而实际测量值为I、1=,存在相对误差,e1=%,同理第二组数据中的相对误差e2=%。
由于在实际过程中。
真值是个理想状态,所以常用平均值来代替实际数据分析I1^ = I2^+I3 ^=+=。
而实际值I1^=,相对误差e3=%。
在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同样共测量了两组数据。
由原理知电源电压U1=U AB+ U BE+U ED ,则实际验证了定理的可靠性,同样我们可以算出前后两次测得的实际电压U1,U、1分别为
,,相对误差依次为e4=%,e5=%,若以平均值作为真值,则相对误差计算得e6=%。
在验证叠加定理时,我们以支路电流I2,电压U BE为研究对象,如果电源未单独作用时的电流I2、电压U BE分别等于单独作用时I、2+ I、、2,U、BE+ U、、BE,则实验得证。
前后两次测量中理论的U BE分别为,,实际值为,,相对误差σ1=0,σ2=%,理论的I2分别为,,实际值分别为,,相对误差σ3=%,σ4=%,若以平均值作为I2、U BE真值,此时相对误差分别为σ5=%,σ6=0。
我们知道误差来源通常可以概括为3类: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大误差。
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事实:1、无论是电压或电流,在装置未变的情况下,同一个物理量在两次测得的值是不同的;2、每次试验的相对误差较小,基本上能满足对试验原理的验证;3、基于平均值计算所得的相对误差位于每组数据直接
计算所得相对误差之间;4、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每个物理量的值将越来越趋近与平均值。
我们在仔细分析试验结果后,觉得造成本小组试验误差的原因归结如下:导线、开关等元器件之间可能有较大电阻;仪器精度不够,存在示数误差,只有两位小数;存在计算误差,数据在未除尽时,保留有效数字出了错误;测量次数太少,显得说服力不强;理论计算方法不对,应该用每个物理量的平均值作为理论值参与计算。
减少误差的改进建议:日常做好器材保养,实验时保证电路连接良好,在数据收集与处理时,要多次试验,结果呈现时,用平均值计算,平衡误差,有时还可借助图像来拟合分析。
七、实验认识和体会
原理验证性实验作为大学工科类实验最为基础的一类实验,然而却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工科生的实验素养与思维,不仅仅是动手操作能力。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小组六人初次实验并不顺利,主要是对实验仪器元件功能不清楚,然而在小组谈论商量过程中实验也逐步走向明晰。
总的来说,这次实验是愉快的,实验原理除了印象更深刻外,更多的是团队交流与合作,共同处理问题的过程是感受最深的,一个人有时容易短路,但六个人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