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电路实验报告

电路实验报告

电路实验报告电路实验报告(10篇)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路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路实验报告1同学:您好!电路实验课已经结束,请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要仔细检查一遍,以免退回,具体要求如下:一、绘制电路图要工整、选取合适比例,元件参数标注要准确、完整。

二、计算题要有计算步骤、解题过程,要代具体数据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得数。

三、实验中测试得到的数据要用黑笔誊写在实验报告表格上,铅笔字迹清楚也可以,如纸面太脏要换新实验报告纸,在319房间买,钱交给姜老师。

四、绘制的曲线图要和实验数据吻合,坐标系要标明单位,各种特性曲线等要经过实验教师检查,有验收印章,曲线图必须经剪裁大小合适,粘附在实验报告相应位置上。

五、思考题要有自己理解实验原理后较为详尽的语言表述,如串联谐振的判定等,可以发挥,有的要画图说明,不能过于简单,不能照抄。

六、实验报告页眉上项目如学号、实验台号、实验室房间号、实验日期等不要漏填。

七、要有个人小结,叙述通过实验有哪些提高,有哪些教训,之所以作得好和作得差,要分析一下原因。

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八、5月17日下午3时以前班长(学委)交到综合楼323房间。

电路实验室20xx年5月10日电路实验报告2一、实验目的1、学会互感电路同名端、互感系数以及耦合系数的测定方法。

2、理解两个线圈相对位置的改变,以及用不同材料作线圈铁芯时对互感的影响。

二、原理说明1、判断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方法(1)直流法如图19-1所示,当开关S闭合瞬间,若毫安表的指针正确,则可断定“1”,“3”为同名端;指针反偏,则“1”,“4”为同名端。

(2)交流法如图19-2所示,将两个绕组N1和N2的任意两端(如2,4端)联在一起,在其中的一个绕组(如N1)两端加一个低电压,用交流电压分别测出端电压U13、U12和U34。

11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11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11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电位图的绘制一、实验目的1.验证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2. 掌握电路电位图的绘制方法二、原理说明在一个闭合电路中,各点电位的高低视所选的电位参考点的不同而变,但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压)则是绝对的,它不因参考点的变动而改变。

电位图是一种平面坐标一、四两象限内的折线图。

其纵坐标为电位值,横坐标为各被测点。

要制作某一电路的电位图,先以一定的顺序对电路中各被测点编号。

以图1-1的电路为例,如图中的A~F, 并在坐标横轴上按顺序、均匀间隔标上A、B、C、D、E、F、A。

再根据测得的各点电位值,在各点所在的垂直线上描点。

用直线依次连接相邻两个电位点,即得该电路的电位图。

在电位图中,任意两个被测点的纵坐标值之差即为该两点之间的电压值。

在电路中电位参考点可任意选定。

对于不同的参考点,所绘出的电位图形是不同的,但其各点电位变化的规律却是一样的。

四、实验内容利用DGJ-03实验挂箱上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按图1-1接线。

再接入实验线路中。

)2. 以图1-1中的A点作为电位的参考点,分别测量B、C、D、E、F各点的电位值φ及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UAB、UBC、UCD、UDE、UEF 及UFA,数据列于表中。

3. 以D点作为参考点,重复实验内容2的测量,测得数据列于表中。

图1-1电流插座1. 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令 U1=6V,U2=12V。

(先调准输出电压值,五、实验注意事项1.本实验线路板系多个实验通用,本次实验中不使用电流插头。

DG05上的K3应拨向330Ω侧,三个故障按键均不得按下。

2. 测量电位时,用指针式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或用数字直流电压表测量时,用负表棒(黑色)接参考电位点,用正表棒(红色)接被测各点。

若指针正向偏转或数显表显示正值,则表明该点电位为正(即高于参考点电位);若指针反向偏转或数显表显示负值,此时应调换万用表的表棒,然后读出数值,此时在电位值之前应加一负号(表明该点电位低于参考点电位)。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1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1

实验一1、实验目得学习使用workbench软件,学习组建简单直流电路并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

2、解决方案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理得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至少包括两个回路与两个节点,测量节点得电流代数与与回路电压代数与,验证基尔霍夫电流与电压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2)电阻串并联分压与分流关系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三个以上得电阻,有串联电阻与并联电阻,测量电阻上得电压与电流,验证电阻串并联分压与分流关系,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3、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4、理论计算根据KVL与KCL及电阻VCR列方程如下:Is=I1+I2,U1+U2=U3,U1=I1*R1,U2=I1*R2,U3=I2*R3解得,U1=10V,U2=20V,U3=30V,I1=5A,I2=5A5、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由上可以瞧出,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没有偏差,基尔霍夫定理正确;R1与R2串联,两者电流相同,电压与为两者得总电压,即分压不分流;R1R2与R3并联,电压相同,电流符合分流规律.6、实验心得第一次用软件,好多东西都找不着,再瞧了指导书与同学们得讨论后,终于完成了本次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得一些操作上得一些小问题都给予解决了.实验二1、实验目得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得理解;学习使用受控源;进一步学习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等变量。

2、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至少两个以上得独立源(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流源)与一个受控源,分别测量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得响应,并测量所有独立源一起作用时得响应,验证叠加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3、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电压源单独作用:电流源单独作用:共同作用:4、理论计算电压源单独作用时:—10+3Ix1+2Ix1=0,得Ix1=2A;电流源单独作用时:,得Ix2=-0、6A; 两者共同作用时:,得Ix=1、4A、5、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由上得,与测得数据相符,Ix=Ix1+Ix2,叠加定理得证.6、实验心得通过本实验验证并加深了对叠加定理得理解,同时学会了受控源得使用。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doc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doc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信息科学系科技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电路分析课程实验报告;XXXX年级班:2011级软件的5级(1105)名称:学生编号:本课程中的所有实验都使用工作台作为模拟工具。

实验一基尔霍夫定理和串并联电阻的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工作台软件,学习建立简单的直流电路,用模拟测量仪器测量电压和电流。

1.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理的验证。

解决方案:为了设计一个电路,它需要包括至少两个环路和两个节点。

测量节点电流和回路电压的代数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实验示意图:与理论计算数据的对比分析;i3=i1 i2u1 U2 u7 U6=0;U4 u3 u7 u5=0;u1 U2 u3 U4 u5 U6=0;2.电阻器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的验证解决方案:设计一个电路需要包括三个以上的电阻,包括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测量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流,验证电阻的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实验示意图:与理论计算数据的对比分析;200ω100ω=300ω;(100ω200ω)//600ω=200ω;I1=15/(200 200 100)=30 MAI 2=I1 *(600/900)=10 MAI 3=I1 *(300/900)=20毫欧1=U3 *(200/300)=4VU 2=U3 *(100/300)=2V实验结果:1.使用大电阻可以减少误差2。

工具不能熟练使用,而且有随机代码。

实验2叠加定理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学习使用受控源,并进一步学习使用模拟测量仪器来测量电压和电流等变量。

解决方案:为了设计一个电路,需要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源(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流源)和一个受控源,分别测量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的响应,并测量所有独立源共同作用时的响应,以验证叠加定理。

与理论计算值相比。

电压源单独作用电流源单独作用电压源和电流源共同作用实验原理图及理论计算数据对比分析;当电压源单独作用时,i=12/(1 3)=3:通过实验加深对交流电路中幅值、有效值和相位的理解;学会使用交流信号源和模拟仪器测量交流电压和电流,学会使用示波器。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引言:电路分析是电子工程领域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电路原理和电子设备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数据,验证电路分析相关理论,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电路分析基础知识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并分析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奥姆定律应用于电路分析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包括:1.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电路元件的基本原理;2. 验证欧姆定律在恒阻电路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3. 通过实验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4. 通过实验探究奥姆定律在复杂电路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1. 实验一:验证欧姆定律在恒阻电路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选取一个电阻为常量的电路,接入电源,通过改变电源电压和测量电流值,验证欧姆定律的准确性。

记录实验数据并制作电流-电压曲线图。

通过实验发现,无论电源电压如何变化,所测得的电流值始终符合欧姆定律的关系: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这验证了欧姆定律在恒阻电路中的适用性。

2. 实验二: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构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通过测量电路中各个电阻上的电压值,并结合电源电压和电源电流,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验证所得的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流值。

实验结果显示,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计算得到的电流值与测量得到的电流值相符,验证了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3. 实验三: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构建一个并联电路,通过测量电路中各个电阻上的电流值,并结合电源电压和电源电流,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验证所得的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流值。

实验结果表明,基尔霍夫定律所计算得到的电流值与测量得到的电流值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基尔霍夫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4. 实验四:探究奥姆定律在复杂电路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

关于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关于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关于电路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电路分析实验是电子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电路分析能力。

本次实验是基于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际测量和分析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参数,验证电路理论的正确性,并掌握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

2. 实验目的- 掌握串、并联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学会使用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等测量电路参数;- 理解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分布规律;- 熟悉实验设备的使用和电路连接的方法。

3. 实验器材和电路图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器材有:- 电源- 电阻- 万用表- 电压表- 电流表实验电路图如下:![电路图](电路图.png)4. 实验步骤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确保连接正确无误;2. 使用万用表分别测量电源电压和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阻值,并记录下实测数据;3. 使用电流表测量各个电阻的电流值,并记录下实测数据;4. 使用电压表测量各个节点之间的电压差,并记录下实测数据;5. 根据实测数据进行电路分析,计算电阻的并联和串联等等。

5. 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根据实测数据,我们计算出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流、电压以及串并联等参数。

经过实验分析,我们验证了电路理论的正确性,并且得到了电路中电阻的串并联规律。

6.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电路分析的重要性,掌握了基本电路的分析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我还学到了不少分析电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本次实验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电路分析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个实验经验将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2020年8月整理).pdf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2020年8月整理).pdf

实验一1.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workbench软件,学习组建简单直流电路并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

2.解决方案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理的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至少包括两个回路和两个节点,测量节点的电流代数和与回路电压代数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2)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三个以上的电阻,有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测量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流,验证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3.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4.理论计算根据KVL和KCL及电阻VCR列方程如下:Is=I1+I2,U1+U2=U3,U1=I1*R1,U2=I1*R2,U3=I2*R3解得,U1=10V,U2=20V,U3=30V,I1=5A,I2=5A5. 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由上可以看出,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没有偏差,基尔霍夫定理正确;R1与R2串联,两者电流相同,电压和为两者的总电压,即分压不分流;R1R2与R3并联,电压相同,电流符合分流规律。

6. 实验心得第一次用软件,好多东西都找不着,再看了指导书和同学们的讨论后,终于完成了本次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操作上的一些小问题都给予解决了。

实验二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学习使用受控源;进一步学习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等变量。

2.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独立源(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流源)和一个受控源,分别测量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的响应,并测量所有独立源一起作用时的响应,验证叠加定理。

并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3. 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电压源单独作用:电流源单独作用:共同作用:4.理论计算电压源单独作用时:-10+3Ix1+2Ix1=0,得Ix1=2A;,得Ix2=-0.6A; 电流源单独作用时:{I2−Ix2=32Ix2+I2+2x2=0两者共同作用时: {I−Ix=3,得Ix=1.4A.2Ix+I+2Ix=105. 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由上得,与测得数据相符,Ix=Ix1+Ix2,叠加定理得证。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路分析基础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电路进行分析,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使用基本电路元件搭建电路的技能。

实验器材:电源、电阻、电容、电感、电工万用表、示波器、导线等。

实验原理:电路分析是指对电路中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使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串并联等电路定律进行电路分析。

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1.首先,我们搭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

将两个电阻依次连接,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电工万用表测量电源的电压和电阻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阻值,并将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测量得到电源电压为12V,电阻电流为0.5A。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到电阻的阻值为R=V/I=12V/0.5A=24Ω。

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

2.接下来,我们搭建一个并联电路。

将两个电阻分别连接到电源的两个正极,将另外两个端点连接到电源的两个负极上。

使用电工万用表测量电源的电压和电阻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阻值,并将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测量得到电源电压为12V,电阻电流为1A。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到电阻的阻值为R=V/I=12V/1A=12Ω。

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

3.然后,我们搭建一个RC电路,将电阻和电容串联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阻上的电压和电容上存储的电荷的变化情况,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电阻上的电压呈指数衰减的变化趋势,电容上的电荷在刚接通电源时迅速充电,然后逐渐达到稳定。

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RC时间常数,从而计算出电路的时间常数。

4.最后,我们搭建一个RL电路,将电阻和电感串联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感上存储的磁场的变化情况,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电阻上的电压呈指数增长的变化趋势,电感上的磁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RL时间常数,从而计算出电路的时间常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篇一:电路分析基础实验实验一:基尔霍夫定理与电阻串并联一、实验目的学习使用workbench软件,学习组建简单直流电路并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

二、实验原理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理的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至少包括两个回路和两个节点,测量节点的电流代数和与回路电压代数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2、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三个以上的电阻,有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测量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流,验证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三、实验数据分析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理的验证。

测量值验证(1)对于最左边的外围网孔,取逆时针为参考方向得:U1-U2-U3?20V-8.889V-11.111V?0故满足KVL。

(2)对于最大的外围网孔,取逆时针为参考方向得:U1?I5?R3-U2?20V?(-0.111?100)V-8.889V?0(3)对于节点4,取流进节点的电流方向为正得:-I1?I2?I3?(--0.444)A?(-0.222)A?(-0.222)A?0 (4)对于节点7,取流进节点的电流方向为正得:-I3?I4?I5?(--0.222)A?(-0.111)A?(-0.111)A?0 理论计算值U1?I1?(R1?R2//R3//R4)IU12041?(R?A?A1?R2//R3//R4)459I3//R42?RRR?I?1?4A?21A2?R3//4299I(I4223?1-I2)?(9-9)A?9AIR1 3124?I5?R?R?I3?(2?9)A?9A34UI4802?R1?1?(20?9)V?9VU21003?R2?I2?(50?9)V?9V用同样的方式计算也可得: (1)U801-U2-U3?20V-9V-1009V?0 (2)U11001?I5?R3-U2?20V(-9?100)V-9V?0 故满足KVL。

故满足KCL 故满足KCL422999211(4)I3-I4-I5?A-A-A?0 999(3)I1-I2-I3?A-A-A?0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同样满足基尔霍夫定律。

2、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验证。

与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同一电路图由电阻的串并联关系可得:U1?I1?(R1?R2//R3//R4)由欧姆定律可得:I1?由串联分流得:(1)I2?R3//R4142?I1??A?A?0.222AR2?R3//R4299U1204?A?A?0.444AR1?R2//R3//R4459422(2)I3?(I1-I2)?(-)A?A?0.222A999R3121(3)I4?I5??I3?(?)A?A?0.111AR3?R4299 由串联分压可得:U2?R12080?U1?(?20)V?V?0.889VR1?R2//R3//R420?259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等。

四、实验感想本次实验借助Multisim10.0软件完成,通过这次实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了基尔霍夫定律,电阻的串并联知识。

同时也掌握了一种新的软件。

由于对新软件的不熟悉也犯了许多错误,需要多加了解。

实验二一、实验目的叠加定理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学习使用受控源;进一步学习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等变量。

二、实验原理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独立源(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流源)和一个受控源,分别测量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的响应,并测量所有独立源一起作用时的响应,验证叠加定理。

并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三、实验数据分析1、电流源单独作用,电路如下图所示:由基尔霍夫定律可得:(1)I-IR1-IR2-IR3-IR4?0(2)IR3?IR2(3)IR1?R1-IR4?R4?0(4)IR1?R1-IR2?R2?0由(1)、(2)、(3)、(4)式可解得:421A?0.444A、IR2?IR3?A?0.222A、IR4?A?0.111A 999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等IR1?2、电压源单独作用,电路如下图所示:由基尔霍夫定律可得:(1)IR1-IR2-IR3-IR4?0(2)IR3?IR2(3)U?IR1?R1?IR4?R4?0(4)U?IR1?R1?IR2?R2?0由(1)、(2)、(3)、(4)式可解得:122412A?2.67A、IR2?IR3?A?0.106A、IR4?A?0.053A 45225225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等IR1?3、电压源与电流源同时作用,电路如下图所示:实测值:根据叠加定理应有:0.444A-0.267A=0.177A,在误差允许范围内0.177A?0.178A篇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A实验报告模板成绩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班级: 学号:姓名:课程时间:实验台编号:电路分析基础实验室实验1 基本元件伏安特性的测绘一.实验目的1. 掌握线性、非线性电阻及理想、实际电压源的概念。

2. 掌握测试电压、电流的基本方法。

3. 掌握电阻元件及理想、实际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测试方法,学习利用逐点测试法绘制伏安特性曲线。

4. 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1.电路分析综合实验箱2.直流稳压电源3.万用表4.变阻箱三.实验内容1. 测绘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1)测试电路如图1.1所示,图中US为直流稳压电源,R为被测电阻,阻值R?200?。

图1.12)调节直流稳压电源US的输出电压,当伏特表的读数依次为表1.1中所列电压值时,读毫安表的读数,将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

表1.13)在图1.2上绘制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并测算电阻阻值标记在图上。

2. 测绘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图1.31)测试电路如图1.3所示,图中D为二极管,型号为IN4004,RW为可调电位器。

2)缓慢调节RW,使伏特表的读数依次为表1.2中所列电压值时,读毫安表的读数,将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

表1.24)在图1.4上绘制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1.2 图 1.4 3. 测绘理想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a)图1.51)首先,连接电路如图1.5(a)所示,不加负载电路,直接用伏特表测试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将其设置为10V。

2)然后,测试电路如图1.5(b)所示,其中RL为变阻箱,R为限流保护电阻。

表1.3(b)3)调节变阻箱RL,使毫安表的读数依次为表1.3中所列电流值时,读伏特表的读数,将相应的电压值记录在表格中。

4)在图1.7上绘制理想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

4. 测绘实际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1)首先,连接电路如图1.6(a)所示,不加负载电路,直接用伏特表测试实际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将其设置为10V。

其中RS为实际电压源的内阻,阻值RS?51?。

2)然后,测试电路如图1.6(b)所示,其中RL为变阻箱。

(a)图1.63)调节变阻箱RL,使毫安表的读数依次为表1.4中所列电流值时,读伏特表的读数,将相应的电压值记录在表格中。

表1.4(b)4)在图1.7上绘制实际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理想电压源和实际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画在同一坐标轴中。

图1.7四.实验结论及总结合集三:电路实验报告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摘要:一个矩形脉冲周期信号可以分解为直流外的许多正弦波,当它通过一个含有动态元件的线性网络后,由于网络对不同频率成分的衰减和相移不同其输出也会不同,这次试验我们利用正弦信号代替脉冲信号,测量高通电路和低通电路的幅频特性。

Abstract: a rectangular pulse period signal can be decomposed into manysine wave DC, when it through a contains dynamic components of the linear network, the attenuation due to network in different frequency and phase shiftof the output will be different, this test we use sine signal instead of the pulse signal, the amplitud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measurement of high circuit and low pass circuit.关键词:低通网络高通网络线性系统频率特性Keywords: low pass network, high pass network, linear system,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1.实验目的:1. 设计高通和低通电路2. 应用交流毫伏表测出正弦波信号通过低通与高通滤波器的输出电压,求得频谱,从而求得系统的频率幅度特性2.实验原理:一个矩形脉冲周期信号可以分解为除了直流外的许多正弦波成分,当他通过一个含有动态元件的线性网络后,由于网络对不同频率成分的衰减和相移不同,其输出波形将不同于输入,它的变化规律决定于网络的结构及其参数。

分析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可得到这样一个概念:非正弦周期信号中的低频成分决定了波形缓慢变化部分的大致轮廓,而信号波形中跳变,尖角和细节部分主要取决于信号中的高频成分。

因此,一个矩形脉冲周期信号通过低通电路后,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信号中将失去跳变部分;通过高通电路后,观察到的信号中洽会保留其跳变部分,但失去原矩形中的大致轮廓。

所以,可以从波形变化的情况来定性地判断其频率成分的变化情况。

3.实验器材:函数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电阻箱,0.22μF电容,0.47μF电容,导线若干4.实验步骤:高通电路:频率特性为H11V2?RC,在半功率时fc??时,H0.707,??2?RCV11?j?RC在实验之前先检测各元件是否完整,导线是否好用。

开始试验后设定信号源电压峰峰值为2V, f0=140HZ,选定电容为0.22μF,按图一方式连接电路(U1为信号源电压,U2为电阻两端电压)为了使得U2/U1=1,调节电阻箱是R=39000Ω,再反测,将红黑表笔反接回信号源两端,调节信号源峰峰值为2.2V,再正解回电阻两端调节R为40000Ω,使得U2/U1=1,此时调节信号源频率到f1=17HZ时,H= U2/U1=0.53/0.75=0.707,继续调节频率并记录下毫伏表示数,得到一个以频率f为横坐标,H(ω)为纵坐标的曲线(如图二所示) f=20HZ, H=0.6/0.75=0.8f=25HZ H=0.66/0.75=0.88f=35HZ H=0.7/0.75=0.933f=49HZ H=0.74/0.75=0.986f=98HZ H=0.746/0.75=0.994f=135HZ H=0.75/0.75=1f=143HZ H=0.747/0.75=0.995f=150HZ H=0.74/0.75=0.98f=190HZ H=0.7/0.75=0.93f=230HZ H=0.6/0.75=0.8f=262HZ H=0.52/0.75=0.726图一图二低通电路:由高通电路所测f1以及实验所定f0,预计低通时半功率点f2为262HZ,由f与R,C的关系式反推的R为121Ω,电容为0.47μF.此时,将R与C并联,毫伏表测R两端输出电压,电路图如图三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