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清代重要名词解释

清代重要名词解释

清代重要名词解释《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在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各个方面。

浪漫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汤显祖在剧中以杜丽娘作为“情”的化身,赋予了“情”超越生死的力量,通过其大胆冲破封建礼教以及封建家庭的种种禁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的超现实书写,尽情演绎了人生“至情”的理想境界。

这种以“情”抗“理”的戏剧式表达,首先使剧作的主题带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种理想的表达主要得力于浪漫主义的情节构思和精彩的人物塑造。

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礼教禁锢的现实当中,只能在梦中相会,这本来是个令人痛心的悲剧,但作者靠了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让主人公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

女主人公由人成鬼,又由鬼变人;与她的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后终有还阳后的完满的人间结合。

倘从世俗和道学的眼光来看,这是十足的荒诞不经,但由于它本质上体现了以“情”抗“理”的主张,体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和热烈希望,体现了“情”可以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所以它又完全能为人们理解与接受。

剧中人没有爱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可以生发出情人,现实生命的死亡可以作为理想人生的起点,这样的奇幻情节和美妙构思,不仅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带有鲜明的“情之所必有”的时代特征。

清代各体文学发展概况1、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

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一代诗史)。

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永和宫词》等。

2、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提出的论诗主张。

“神韵”,即风神韵味,作诗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即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代名词解释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神魔(怪)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

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表。

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1、岭南三大家。

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

王隼编选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家集》,始有“岭南三家”之称。

屈大均的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陈恭尹的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

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屈、陈有共同的民族思想,胸怀一股郁愤不平之气;梁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风格较平淡。

唯在反映岭南的山川风貌、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方面,三家则有共同之处。

2、清初三大家。

指清初写作文学散文的三大古文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散文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大铁椎传》是其名篇。

汪琬则散文力主纯正,偏于保守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受到后世正统文土的推崇,代表作品为《周忠介公遗事》。

侯方域的影响最大,他的散文继承韩、欧传统,融人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被推为第一,代表作品有《马伶传》、《李姬传》。

“清初三大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3、易堂九子。

指清初魏禧等九个文学家。

魏禧的父亲魏兆凤,明朝灭亡后削发隐居于江西宁都县翠微峰,名其居室日“易堂”。

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

道光年间,彭玉雯编有《易堂九子文钞》。

4、南施北宋。

指清初诗人施闰章、宋琬的合称。

因二人诗名相况,且都属“尊唐”一派,风格相近,又因施闰章是安徽人,宋琬是山东人,故名。

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著有《愚山诗集》,长于五言诗,写景抒情字句清丽,风格接近王维、韦应物。

有些诗反映民生疾苦,艺术上也比较成熟。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其诗多感伤时事之作,风格沉雄奔放,部分诗篇有一定现实意义,佳句亦清丽可诵。

二人在清初诗坛上均有一定地位。

清代名词解释

清代名词解释

清代各体文学发展概况1、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

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一代诗史)。

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永和宫词》等。

2、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提出的论诗主张。

“神韵”,即风神韵味,作诗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即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这对纠正当时只从腔调上模仿唐诗而流于空泛的诗风,有一定意义。

但过分强调诗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追求虚无缥缈的艺术形式,忽略思想内容,其局限性亦是很明显的。

3、格调说:清中叶沈德潜提出来的论诗主张。

他强调写诗必须讲究格律声调,要含蓄、蕴藉、委婉,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摹拟古人。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属于封建正统派的诗论。

4、肌理说:清中叶翁方纲提出的论诗主张。

他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包括“义理”和“文理”,意即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以考据入诗,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这样,他把诗歌创作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使诗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5、性灵说:乾嘉时期袁枚的论诗主张。

他反对脱离“真性情”而作“假诗”的“神韵派”、囿于诗歌“定格”的“格调派”以及以学问为诗的“肌理派”,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认为作诗应当抒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直抒胸臆,有真性情,辞贵自然,强调独创,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但过分注意个人生活琐事和对风花雪月的咏唱,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6、阳羡词派:清初以陈维崧为首的词派,形成于顺治中期,以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故称“阳羡派”。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八股文: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茶陵派:明代前期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

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而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陈庄体:代表人物是陈献章和庄旭,主要主张讲理但话语平淡,推崇陶潜,造语平淡,应届自然。

学宋诗,重理趣,但不主义论,清若自立,向陆九渊心学转移,为王阳明心学开先路。

六朝派:主要人物是杨慎,其文学主张是扬李抑杜,认为李优杜劣,他对诗史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诗歌属于感情体系。

他的文“推本秦汉”,上承李东阳的格调说,强调变体意识,以博冠思想反对泥古主义。

最早反对前七子,对陈庄体提出了批评,反对诗史之说,认为写诗要含蓄。

杨慎的诗歌内容主要有咏怀史事;讽刺诗;托物言志;军旅之苦;南荒奇景。

前七子:明中期以李梦阳为首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起来抨击“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口号相号召,本欲纠正“台阁体”的流弊,但多泥古未化,重在模拟,成就不大。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虞山诗派指有钱谦益为核心的诗歌流派。

时间在明末清初,因钱谦益主要生活在虞山,故命名为虞山诗派。

其诗歌主张要写时事,反映社会,对诗歌的艺术特色无做过多要求,又因范围较广,故该派的凝聚力较弱,无鲜明统一的创作风格。

梅村体指清初吴伟业的诗歌特色,因其号梅村,故称梅村体。

梅村体的特色有,在内容上讲究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情况;二擅长七律、歌行,成就最高为七言歌行;在艺术上有创新,运用明代传奇之法进行诗歌创作,有曲折的情节,篇幅较长。

在语言上有初唐四杰的缤纷词藻,李商隐的曲婉。

元白叙事诗的铺陈。

神韵说指清代王士禛的诗歌理论主张。

其诗论承自《古画品录》、钟嵘“滋味”说,唐司空图“味外之旨”,严羽“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即讲究诗歌的创作要“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诗歌审美中标举盛唐的王维,王士禛的贡献在于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歌的意境理论,对于当时只讲究诗歌社会功用的诗坛有一定的纠正作用。

格调说是指康乾年间由沈德潜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其主要主张为诗歌创作要有“格调”,其诗歌理论承自明代前后七子,远承皎然《诗式》和严羽《沧浪诗话》,其强调重视诗歌的风格。

沈德潜将“格调”具体表现为传统的“诗教”和“温柔敦厚”,风格为雍容典雅,这是清代王朝兴盛,文学作品需润色鸿业的体现。

肌理说指清代中期由翁方纲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其名称出自杜甫《丽人行》,是针对当时诗坛空言义理,讲究诗歌创作要有严密的针法和法度。

具体表现为“义理”和“文理”,义理即讲究诗歌创作要有温柔敦厚的特点,文理指诗歌创作有要有结构等特点。

性灵说出自袁枚,其诗论承自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讲究诗歌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要依循本心。

这种理论主张是针对当时诗坛空言诗教而来。

袁枚的诗论在当时别具一格,和其为人处世的独特性格也有关,较开明,招收女弟子,有《随缘女弟子诗选》同光体同光为光绪帝的年号,同光体指清末由陈三立,陈衍等人为核心的一种诗歌流派。

其诗论明确主张“学宋”,是在明清两代学习“盛唐”诗的大氛围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向。

清代中期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

清代中期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

清代中期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文论常识:1、清代乾隆年间主盟诗坛的是沈德潜,他以格调说风靡一时。

格调说源出严羽,发端于李东阳,大倡于前后七子。

2、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相对立。

性灵就是真情实感、真性情。

3、清代散文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其得名是由于它的三位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4、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说。

5、陈维崧编有《四六金针》,李兆洛编有《骈体文钞》,对于推广骈文起了重要作用。

而提倡骈文最力的是阮元,他是清代骈文派,一名仪征派或文选派的代表人物。

6、清代词学:清初有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后有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夔与张炎的词风;嘉庆以后有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之说。

7、沈德潜著有诗论专著《说诗啐语》,提出“格调说”。

8、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著有《随园诗话》。

“性灵说”是其理论核心。

“性灵”一词的涵义大致包括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

名词解释:1、沈德潜的格调说:沈德潜受到明代后七子的影响,再自己总结、体味唐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论诗也力主“格调”,并提倡“温柔敦厚”,形成了他自己的关于格调说的系统话语。

沈德潜所主张的“格调”,“格”指诗歌表现思想之格式,“调”则为诗语之音调,合而观之,格调即为构成诗的外形之格式的音律。

沈德潜认为,讲求“格调”是诗歌创作的关键所在,诗人要通过学习前人的优秀诗篇,反复体味其中“起伏照应,承接转换”等技法,同时“以意运法”,灵活运用,如此便可以写出有“格”有“调”的好诗,这便是沈德潜格调论的实质。

2、“温柔敦厚”的诗教:“温柔敦厚”诗教说,初见于所作的《礼记·经解》,其中有伪托孔子的话: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沈德潜在继承前代“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同时,将温柔敦厚与格调说相结合,强调学者在格调上要崇奉唐人,而在思想及精神内涵上必须继承《诗经》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他还将温柔敦厚作为自己品评诗歌的准则。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1.台阁体:太阁主要指早期的内阁和书院,也被称为“关阁”。

“台湾馆风格”是以当时的馆为基础的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

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学派洪志时期,李东明等人在太格主义导致文学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发起了对太格主义文学的冲击,重振了文坛。

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少宝、史、陆铎等;李东阳在汉唐时期提出了复古思想,强调掌握音律等方法;他的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最后七个儿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公安学校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韵说:是指清朝初期士人王士祯为代表的诗歌主张,(其主旨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大体相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这些诗含蓄空灵,追求幽静淡泊之美,强化了诗的审美特征,成员中较著名的有吴雯、洪昇、宗元鼎等人。

钱王代兴:王士祯,号阮亭,别号鱼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进士,受家庭熏陶,自幼能作诗,并有诗名。

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己而起,主持风雅,即“钱王代兴”。

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他论诗以神韵为宗,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遗民诗人:明清鼎革之际,一些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明朝遗民用血泪写成的诗篇,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

著名的遗民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杜濬、吴嘉纪、归庄等。

代表作有顾炎武的《秋山》等。

虞山诗派:清初,受钱谦益影响,在其家乡常熟形成了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

他们反对明七子、竟陵派和严羽《沧浪诗话》,内容多抒发改朝换代的思想感慨和民生疾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如《后秋兴》组诗之一。

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在继承元、白歌行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叙事诗,以《圆圆曲》为代表。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纳兰词清新隽秀,自然飘逸,但多伤情忆语,别有一种令人不以卒读的凄惋,是第一流的婉约文字。

代表作《长相思》、《如梦令》。

格调说:康乾年间沈德潜倡导,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创作有益“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形式上做到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

肌理说:嘉庆年间以翁方纲为首的一诗派。

“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两个方面。

义理,是指以儒家经籍为基础的学问;文理,是指自古以来的各种作诗方法;肌理说把义理与文理统一起来,即把学问材料与写作方法统一起来,以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性灵派: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实情感,是对公安派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情是诗歌的本源;讲个性,不可因袭;强调有“才”,要磨炼;文学应有时代特色。

代表作有《马嵬驿》等。

厉鹗浙派(浙派词):上承朱彝尊、查慎行,继起的浙派词人厉鹗成就最大。

其推衍了朱氏的“醇雅”说,向往“清空”境界,以“淡而秀,缠绵而不失其正”作为词人之“能事”主张参书卷、学宋诗,多写杭州西湖
桐城派:是清中叶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都是安微桐城人,故名。

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和《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
俚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