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中药方剂术语解释

中药方剂术语解释

中药方剂术语解释
1. 方剂(Fāng jì)- 中药方剂是由多种中药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方法和制剂形式配伍而成的药物组方。

2. 适应症(Shì yìng zhèng)- 方剂适应症指的是方剂适用于治疗的疾病或症状。

3. 药引(Yào yǐn)- 方剂中的药引是指起到主要疗效作用的药物。

4. 药物配伍(Yào wù pèi wǔ)- 方剂中的药物配伍指的是将多种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或强化主要药物的作用。

5. 入药(Rù yào)- 入药是指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等物质经过采集、炮制等工艺处理后成为中药材,用于制备方剂。

6. 方剂制备(Fāng jì zhì bèi)- 方剂制备是指按照方剂的药物组方、药材配伍和制剂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炮制、研磨、配伍等工艺处理以制备方剂。

7. 制剂形式(Zhì jì xíng shì)- 方剂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制剂形式,如汤剂、丸剂、散剂、浸膏剂等,不同的制剂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治疗需求和患者情况。

8. 用法用量(Yòng fǎ yòng liàng)- 方剂的用法用量指的是使
用方剂的方法和剂量,如饮服、外用等。

9. 煎服(Jiān fú)- 煎服是指将中药方剂煮沸后,去除渣滓,取其汁液部分供患者饮用。

10. 代表方剂(Dài biǎo fāng jì)- 代表方剂指的是在特定疾病治疗中,具有代表性疗效和应用范围的方剂。

方剂汗法名词解释

方剂汗法名词解释

方剂汗法名词解释
方剂汗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辨证施治。

下面是对方剂汗
法相关名词的解释:
1. 方剂:方剂指的是中药组合成的处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用药规律配伍而成,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

2. 汗法: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排汗功能,以达到发散病邪、调节气血的目的。

汗法可以通过药物刺激、温热刺激或运动等方式引起体
表出汗。

3.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
因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辨别病证的特点,然后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
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汗法是将方剂与汗法相结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合
适的方剂,并通过汗法的刺激,促使药物发挥疗效,加速体内湿热、寒邪等病
邪的排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方法常用于感冒、风寒感冒、湿热病等疾病
的治疗。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1 七方七方,是方剂分类之一。

首见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不同的方剂。

2 十剂十剂,方剂分类方法之一。

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剂。

3 君药君药,方剂组成原则之一。

即指方中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4 逆流挽舟法逆流挽舟法,治疗方法之一。

指用败毒散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仍由里出表而愈,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

5 大承气汤方名。

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效,用治实热积滞证。

因本方有泻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大承气汤。

6 增水行舟法:对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以大量滋阴补津液之品,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之意。

代表方如增液汤。

7 和解少阳法和解法之一。

治疗外感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代表方如小柴胡汤。

8 痛泻要方方名。

由白术、防风、白芍、陈皮组成,有泻肝补脾之功。

用补脾泻肝的药物来治疗土虚木乘,脾受肝制的肠鸣腹痛泄泻,泻后腹痛不减的方剂。

9 辛开苦降法治法之一。

对肠胃不和,寒热互结,气失升降之心下痞、呕吐、下利病证的治法。

常用辛温与苦寒药物伍,开结散寒,苦降泄热。

如半夏泻心汤中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的配合,即属辛开苦降法。

10 清营凉血法治法之一。

是清除热性病邪在营血的治法。

其用药常以清营透热,凉血散瘀之品为主,如清营汤。

11 凉膈散理中丸,方名。

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用治中焦虚寒证。

因本方用药,使中焦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

13 开窍“三宝”指凉开方剂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

三方组成均是以芳香开窍药配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提出的8种治疗大法,即所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5.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寒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以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6.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7.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

如桂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8.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

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而出,由里出表,好象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9.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10.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同样有燥屎内结于肠中,但表现有“下利清水”,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其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学完整整理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着,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着《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着《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着《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着《丹溪心法》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医学心悟》(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总论1.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2.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 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3.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4.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第二章泻下剂5. 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

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第三章和解剂第四章清热剂2.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可用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治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第五章祛暑剂第六章温里剂第七章补益剂2.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
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
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
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治法: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
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提出的8种
治疗大法,即所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5.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寒邪自
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以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6.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
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7.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
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

如桂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8.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
种方法。

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而出,由里出表,好象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9.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
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10.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同样有燥屎内结于肠
中,但表现有“下利清水”,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其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

11.急下存阴: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
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
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

如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12.釜底抽薪:指用苦寒降泄,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是取去锅底下燃烧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13.通因通用: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
通泄的病证的一种治法。

如有的痢疾患者,见大便粘滞而频,量少而不畅,是内有实积使然,治可应用大黄等药物以泻下通滞除积,使邪去利止。

亦如应用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

14.脾约:出自《伤寒论》,指胃中燥热,脾津不足而受约束,脾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肠道是却津液之滋润而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的病证。

《注解伤寒论》云:“约者,约束之约,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
难”。

治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代表方为麻子仁丸。

15.肝脾不和:指由于肝气偏亢,疏泄不畅,影响肠胃的功能,而
出现肝木与脾土失却协调的病理变化,如胁痛、胸闷不舒、胃脘疼痛、饮食减少等病证,称为“肝脾不和”。

16.辛开苦降: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
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
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这种治法称为“辛开苦降”法。

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

17.苦寒直折法:针对火热毒盛实热证的一种治法,火热毒盛充斥
三焦,直需泻火解毒,集多种苦寒之品于一方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18.大头瘟:大头瘟又名大头天行,是一种病证,是由于风热疫毒
之邪壅于头面,以致气血壅滞不通,临床表现以头面红肿焮痛为主,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19.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
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
绛。

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有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
说。

20.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机体因虚而
发热的一种治法。

诸如补中益气
21.补火生土: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成脾土的治法,用
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

代表方如四神丸。

22.凉开:即清热开窍。

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
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

代表方为温病“三宝”。

23.梅核气:是一种病名。

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
下,胸膈满闷,等。

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24.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津液不布而致;属“次寒”、“小
寒”,临证以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法疗上宜采用苦温甘辛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