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总论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首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即共同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和谐药,即具有和谐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辽表证的方剂。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方剂学名词解释(1)

方剂学名词解释(1)

方剂学名词解释
1、方剂:是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并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而成。

2、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4、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达到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5、消法: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方法,使结聚于体内的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6、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7、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8、君药: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9、反佐药: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拒。

10、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邪外出等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方剂。

11、和解剂:凡是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剂。

12、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气、血、津、精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3、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用于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
14、透热转气:是一种治病方法,见于清营汤证,使初入营分之热透入气分而解。

15、分经论治:是一种治病方法,见于九味羌活汤证,根据不同经络受邪,选用不同的药物。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名词解释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名词解释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名词解释以辛温药和甘温药合用,辛甘调配能化生身体阳气驱邪外出。

例如小建中汤,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

2.酸甘化阴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

如小建中汤中炙甘草益气温中缓急,合益营敛阴之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

3.逆流挽舟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叫“逆流挽舟”。

如败毒散,原方治气虚外感,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意即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

4.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病症之类。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苦寒泄热,祛瘀通便,消除治病之因。

厚朴下气,除满消胀,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共助大黄芒硝攻下热结。

5.培土生金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达到治疗肺脏亏需的目的,如参苓白术散。

方中使用大量健脾醒脾的药,再加“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培土生金。

6.阴中求阳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

对于阳虚证,用补阳药的同时,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阳有所附,并可借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如右归丸。

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

对于阴虚证,用补阴药的同时,佐以补阳之品,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可借阳药之温运,制阴药之凝滞,使之滋而不滞。

如左归丸:补药如枸杞,山药,山茱萸,再配龟鹿二胶,龟板胶补阴,鹿角胶补阳。

8.刚柔相济方剂的用药配伍法。

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

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则优势互补。

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不伤阴,柔药滋阴不损阳,共同达到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目的。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临床运用以及方剂与中医理论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中医药学中,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由一组特定的药物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而成。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些方剂学中的常见名词。

方剂: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不是药物的随意堆砌,而是有目的、有法度地将药物组合应用。

君药: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君药的性能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性能。

臣药:臣药有两种意义。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佐药的意义较为复杂,主要有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三种。

佐助药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使药有两种含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七情配伍:这是中药配伍的一种理论。

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

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相须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是指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药对:药对是指在方剂中经常一起使用、相辅相成的两味药物。

它们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能够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或者产生新的治疗作用。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重点—简答

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学重点—简答

1.各章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扶正解表(败毒散,参苏饮)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温里剂——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回阳救逆(四逆汤)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安神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开窍剂——凉开(安宫牛黄丸)温开(苏合香丸)理气剂——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止血(十灰散)治风剂——疏散外寒(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治燥剂——清宣外燥(杏苏散)滋阴润燥(增液汤)消食剂——消食化滞(保和丸)健脾消食(健脾丸)驱虫剂:乌梅丸、化虫丸涌吐剂:瓜蒂散、参卢饮2.常用小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1)六一散①组成:滑石、甘草②功效:清暑利湿③主治:暑湿证。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2)左金丸①组成:黄连、吴茱萸(6:1)②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③主治:肝火犯胃证。

(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3)金铃子散①组成:金铃子、玄胡索②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③主治:肝郁化火证。

(心胸胁肋腕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4)血府逐瘀汤①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②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③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3.配伍特点:1)肾气丸:①与熟地、薯蓣、山萸相伍,补中有泻,补而不滞。

②诸药相合,非峻补元阳,乃阴中求阳,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少火生气”之意。

2)黄土汤: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为温中健脾,养血止血之良剂。

“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3)乌梅丸: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而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寒热并用,邪正兼顾4)九味羌活汤:①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使用;②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辛温药和甘温药合用,辛甘调配能化生身体阳气驱邪外出。

例如小建中汤,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

2.酸甘化阴
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

如小建中汤中炙甘草益气温中缓急,合益营敛阴之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

3.逆流挽舟
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叫“逆流挽舟”。

如败毒散,原方治气虚外感,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意即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

4.通因通用
反治法之一,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病症之类。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苦寒泄热,祛瘀通便,消除治病之因。

厚朴下气,除满消胀,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共助大黄芒硝攻下热结。

5.培土生金
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达到治疗肺脏亏需的目的,如参苓白术散。

方中使用大量健脾醒脾的药,再加“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培土生金。

6.阴中求阳
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

对于阳虚证,用补阳药的同时,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阳有所附,并可借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如右归丸。

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

对于阴虚证,用补阴药的同时,佐以补阳之品,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可借阳药之温运,制阴药之凝滞,使之滋而不滞。

如左归丸:补药如枸杞,山药,山茱萸,再配龟鹿二胶,龟板胶补阴,鹿角胶补阳。

8.刚柔相济
方剂的用药配伍法。

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

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则优势互补。

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不伤阴,柔药滋阴不损阳,共同达到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目的。

9.以泻代清
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泻里热,这种治法叫“以泻代清”。

如凉膈散中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泻中上二焦实火。

10.增水行舟
增液润下法。

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的药组方,治疗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的大便秘结。

如增液汤滋阴养液,生津润燥治疗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