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课文详解)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课文详解)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反馈交流。
3、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画多)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3、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
在此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从前,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
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hào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他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uò驼tuo,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拿起笔画了起来。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画师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mián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大徒弟和二徒弟感到很奇怪。
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fú的群山里走着,若ruò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从上课铃一响,师生进入教室起,就得形成良好的开端。
艺术性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
优秀教师总是让开场的讲话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
徐老师执教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的导入部分可真是煞费苦心。
记得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徐老师选用了一个古代人根据“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诗句画画,看谁画得最巧妙的故事。
因为直接让学生来理解这句古诗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课一开始课堂气氛有些沉闷。
语文三年级下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件

大徒弟:他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 了很小很小的骆驼。画完以后, 他很得意。
二徒弟: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头。 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 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 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若隐若现……
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 它们在( 连绵起伏 )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 ) , 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 好表明有( 数不尽 )的骆驼吗?
fú
半 截 弯弯曲曲
ruò
禁 不住
mián
连绵不断
huǎnɡ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多音字:
jīn (禁不住) (禁止) (露出)
禁 露 数
jì n lù
பைடு நூலகம்
lòu (露了脸) shǔ (数不尽) shù (数学)
作学习目标:
1.默读勾画出三个徒弟 画的关键词句,完成表格, 对比探究。 2.小组讨论:为什么小 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
只有一位考生 画了几只蝴蝶绕着 马蹄翻飞。显然是 马儿踏花归来,马 蹄上花香犹存,才 招引来了蝴蝶。主 考官见了十分欣喜, 当众表扬了他。
阅读推荐
《聪明的阿凡提》《聪明的小老鼠》 《爱动脑筋的小鼹[yǎn]鼠》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长一颗会思考的脑袋》 《深山藏古寺》《肥皂的发明》 《蛙声十里鸣》《智囊全集》等。
表达拓展
联系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想别人 没有想到的”,这样的事例。
简洁归纳表述:起因、经过、结果
表达延伸
1. 复述课文: 把故事讲给家长。(必做)
2.观察日记: 留心生活,记录下身边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的生活事 例。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内容,具体内容: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启发我们要开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我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启发我们要开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我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从前,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
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zho)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他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lu)驼(tuo),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拿起笔画了起来。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画师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min)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大徒弟和二徒弟感到很奇怪。
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f)的群山里走着,若(ru)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qi)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学习要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故事: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非常喜欢画画。
每当选拔人才的时候,他常常会让前来考试的人根据他所出的一句诗画一幅画。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
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
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皇帝没有一个满意的。
但是,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
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同学们,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又连声叫好呢?师:对,因为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画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板题)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参照课文前面的提示语首先进行三读:(读准确、读流利、读感情)大屏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师:老师看大家已经把生词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大屏上的词语,你能准确地读出来吗?大屏出示:召集连绵不断连绵起伏半截恰好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称赞三、默读课文,分组讨论师: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
那么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呢?倒底是谁画的多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完成这个表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呢?师: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这不恰恰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变换句式)师:谁知道“若隐若现”是什么意思?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个徒弟的画好不好?师: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师: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师:让我们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
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阅学生的朗读视野。
三年级下语文课件 15.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PPT

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 里捏一枝花;
有的还在 马蹄上画上 沾着的几片 花瓣。
只有一位考生画
了几只蝴蝶绕着马 蹄翻飞。显然是马 儿踏花归来,马蹄 上花香犹存,才招 引来了蝴蝶。主考 官见了十分欣喜, 当众表扬了他。
1.摘抄好词好句,复述课文 内容。(必做) 2.请你以“我想设计一种新 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3.在一张白纸上,看谁画的
密密麻麻、很小很 小的骆驼
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几条弯弯曲曲的线、
小徒弟 一只骆驼、一个骆驼 脑袋、半截脖子
这三幅图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 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 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画的画却 点头称赞呢?
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骆驼,但它们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若隐现若,现谁也说不清 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 尽的骆驼吗?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1、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水) 2、什么马不能骑? (海马) 3、黑人为什么喜欢吃白巧克力?(怕咬到自己的手指)
深山藏古寺
绘“藏”
•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 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与同桌讨论解决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停 留在问题的表面,要从别人 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要有 创新意识,想别人没想到的。
◎ 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 的事情吗?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 说,做一做。
绘“香” 传“香”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
特别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用 考画来取仕。有一年,考画的 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 这里的“花”、“归来”、 “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 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 这就得让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店铺在此整理了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篇1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读文之前,我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吸引学生,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来。
听完故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又连声叫好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杨典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
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
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前面的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品味的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重点句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在这里我将继续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
除此之外,我特意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以供学生扩展学习,学习
本课之前还让学生在晨读课上多练习读了几遍,基础差的学生读到能熟练为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导入、口头复述、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让他的三个儿子用
一百元去买东西装满整个屋子。
于是,三个儿子都到市场上买回了自己认为自己最合适的东西。
他们到了国王那里,准备开始比赛。
首先是大儿子。
只见大儿子买了便宜的稻草,但只装满房子的一半。
接下来是二儿子,他买来了卫生纸,但不管他怎样努力却仍然装了房子的三分之二。
最后只剩下小儿子了。
小儿子从口袋里取出一支蜡烛,把蜡烛点燃,顿时发出明亮的光,照亮了整个屋子。
同学们,你们说谁的做到好,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学的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画师要考考他的三位徒弟,他让徒弟们在同样大小的纸上话骆驼,看谁画得多。
结果是,纸上画骆驼最少的徒弟却受到了画师的称赞。
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12.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依然充满好奇,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为什么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
三、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纠正读音。
3.讲了一件什么事?
填空,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
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1)自己练说。
(2)指名说。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解大意
1.大徒弟是怎么画出骆驼多的?看图。
(板书:大徒弟画满了小骆驼)这个想法怎样?指导朗读。
2.二徒弟呢?他又是怎么画的?看图。
(板书:二徒弟许多骆驼头)这个想法怎样?自己试读。
从深山中走出了两只骆驼,这又是谁画的呢?
小徒弟是怎么画的?
学生读相关语句。
3.四人小组讨论:
这三幅图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画的画却点头称赞呢?
4.汇报交流,完成表格。
徒弟画的什么画师评价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5. 为什么说小徒弟这幅画最好?
(1)小徒弟画的骆驼多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一只、另一只)(2)这两只骆驼有什么特点?找出有关的句子。
6.画师考查的结果怎么样?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出示句子: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
7.为什么画师对画的少的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呢?我们来看看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1)齐读画师的话。
(2)理解“若隐若现”、“连绵起伏”。
(3)结合图片,说说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若隐若现?
8.听了画师的话,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恍然大悟)
(1)什么叫“恍然大悟”?
(2)他们悟到了什么?用上关联词说一说。
(3)那你们明白了小徒弟是怎么表现骆驼的吗?试着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以少代多)
9.读了画师的话,你有什么收获呢?
10.小结。
是啊!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
数毕竟是有限的。
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
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何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深层意义。
同时,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五、广泛思考,扩展延伸
1.如果让你画,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数不清的骆驼吗?你知道深山藏古寺的故事吗?你想象一下故事中的人是如何画的呢?
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有创新意识,想别人没想到的。
其实,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谁还记得?(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3. 说说你有没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
4.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勤动脑善思考
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