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基础知识
甲骨文 必考知识点

甲骨文必考知识点一、甲骨文的发现。
1. 发现时间与地点。
- 1899年,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地点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
当时这些龟甲和兽骨被当作药材“龙骨”出售,王懿荣在药材中发现了刻有符号的甲骨,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是古老的文字。
2. 发现意义。
-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语言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真实资料。
使得商朝的历史从传说变为信史,证实了殷商王朝的存在,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甲骨文的特点。
1. 造字特点。
- 象形。
- 甲骨文有很多象形字,是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造字的。
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很像太阳的形状;“月”字像一弯月牙。
这些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直观的观察和表达。
- 会意。
-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而成,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会意字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 指事。
-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符号来表示意义。
如“上”和“下”字,在一横的上面或下面加一点,表示方位。
这种造字法丰富了汉字的表意功能。
- 形声。
- 形声字在甲骨文中也已经存在,一部分表示形旁,一部分表示声旁。
例如“河”字,左边的“氵”表示与水有关,是形旁;右边的“可”表示读音,是声旁。
形声字后来成为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造字类型。
2. 书写特点。
- 载体与工具。
- 甲骨文的载体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使用的工具是刻刀。
由于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线条纤细、直硬,多为直线和折线,曲线较少。
- 字体结构与布局。
- 字体结构尚未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能有多种写法。
字的大小也不统一,笔画繁简差异较大。
在布局上,甲骨文的文字排列一般是自上而下,从右到左,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排列方式。
三、甲骨文的内容。
1. 祭祀与占卜。
-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常见的甲骨文课件

存储格式
选择适当的图像存储格式,如 TIFF、JPEG等,确保图像质量与 数据安全。
甲骨文数字化修复与还原
数字化修复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甲骨文数 字图像进行去噪、增强、拼接等操作, 以改善图像质量。
还原破损文字
通过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识别 并还原甲骨文上的破损文字。
甲骨文也是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甲骨文的文字构造、语音、语法 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推动语言文字学的研究。
甲骨文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01
甲骨文独特的文字形式和艺术风 格,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灵感和素材。
02
甲骨文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书 法创作上,也体现在绘画、雕塑 等艺术形式中,为艺术家提供了 独特的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
甲骨文的起源与商朝晚期社会政 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初期、中 期和晚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 骨文的书写风格和特 点也在不断变化。
初期甲骨文比较简单, 中期和晚期则逐渐变 得复杂和规范。
甲骨文的影响和意 义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字,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
会意
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组合 在一起表示新的意义,如“明 ”、“林”等字。
形声
通过将表示意义类的字与表示 声音类的字组合在一起形成新 的字,如“河”、“梧”等字。
甲骨文的文字特点与现代汉字的关联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起源之一,现代汉字的很多偏旁部首和结构都可以在甲骨文中 找到源头。
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在字义和字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反映了汉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 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也是最早的汉字形态之一、它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大约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甲骨上,也出现在青铜器上,被用于卜辞和刻铭,用以祭祀、卜问、记事和纪录等。
以下是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当时商王需要了解上天对政治、法律、战争等事物的态度。
于是他们将龟壳与兽骨打磨平整,再在其上刻上象形图案,辅以纵横的刻线来记录文字。
这样的甲骨称为龟甲和龟背甲。
这些刻文即为最早的甲骨文。
尽管甲骨文在龟甲和龟背甲上形成,但是它的基础是口语,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从其他文字直接演变而来。
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上。
甲骨文的字形常采用象形的独特方式来记录事物的形象特征。
由于甲骨上的刻写限制,字形细节较复杂,常以简化或提取主要特征的方式来表示。
甲骨文的字形变化繁多,但总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象形字、指事字和象声字。
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直接创造字形,例如“日”字表示太阳,“月”字表示月亮。
指事字是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事物或动作,例如“人”字表示人,“手”字表示手。
象声字是通过加上声音部分来显示与特定事物相关的声音,例如“吃”字表示吃东西。
用途和内容: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和卜辞。
人们相信通过进行祭祀和卜卦,他们可以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对于各种事物的态度和宇宙的规律。
商代贵族会请专门的卜辞师来进行卜辞并记录下神灵的答案。
这个过程通常在甲骨上进行,其中包括卜辞以及相关的事项和日期。
内容方面,甲骨文主要记录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它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各种祭祀、战争、祈福、政令和天文记录等内容。
研究和意义:甲骨文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也是研究汉字起源和演变的重要材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一二年级需掌握的甲骨文

一二年级需掌握的甲骨文
(最新版)
目录
1.甲骨文的简介
2.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甲骨文的重要性
3.一二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甲骨文知识
4.学习甲骨文的方法和建议
正文
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字,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铭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它是汉字的源头,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字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甲骨文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为日后的汉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二年级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甲骨文知识主要包括一些常见的甲骨文字形、字义和字源。
比如“日”、“月”、“山”、“水”等,这些字形简单,字义明确,适合小学生学习。
学习甲骨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可以通过观看甲骨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甲骨文有直观的认识。
其次,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如制作甲骨文卡片、组词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甲骨文。
最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甲骨文学习汉字,让他们了解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甲骨文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汉字学习能力。
第1页共1页。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卦预测和记录祭祀事宜。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与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信息。
以下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形态特点、文字结构、考古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发现的。
1903年秋天,曹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的第一块残片。
1917年,南京余东成在一家古董店里买到了书刻有甲骨文的一块甲胄,这标志着甲骨文的发现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热潮。
这一系列的发现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大量的考古研究。
目前已经发现甲骨文有数以千计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为后人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态规整,二是笔画沉稳,三是线条优美。
1. 形态规整:甲骨文字形态规整,由于刻写工艺精湛,字形笔画显得端庄秀美。
就文字结构而言,甲骨文中有不少字已经具备了这些字的基本结构,其形态有规整之处,也有其处独特之处。
这种规整性不但反映在字形之上,也反映在字邱之中。
从这些方面可以很感觉中国古代的文字书法的规范化。
2. 笔画沉稳:甲骨文的笔画磅礴,线条有力,形势铿锵有力。
甲骨文字虽为古代篆体,但其直指的方针与中华文明的沉靡有关,更与恪守“字如其人”的书法信念相适。
因此墨迹的沉稳让人感觉到它的大气凛然。
3. 线条优美:甲骨文的线条优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看上去就像是文字的整体形态骨骼都动上,使人感觉到每一个笔划好像都在那里产生着一种有生气的书法风貌。
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甲骨文的文字构造,主要体现在字形、构造和构图三个层次。
1. 字形:甲骨文的字形规整、多样。
甲骨文中的字形以小篆字为基础,与甲骨文先民的日常用语根本相合,因而其字形,自然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刻录的用料有龟骨、牛骨、鹿骨等。
字形多样,也是因地域范围广大,岷峙群体文化豐富且多样。
《常见的甲骨文》课件

推广甲骨文教育,培养甲 骨文研究人才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 字化、3D打印等,对甲骨 文进行保护和传承
甲骨文的传承措施
建立甲骨文博 物馆,展示甲 骨文文物和研
究成果
开展甲骨文研 究,加强对甲 骨文的保护和
研究
推广甲骨文教 育,提高公众 对甲骨文的认
识和了解
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如数字 化、虚拟现实 等,保护和传
科技类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文字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甲骨文的辨识和解读方 法
甲骨文的辨识
观察字形:注意甲 骨文的字形特点, 如线条、笔画等
识别文字:根据字 形特点,识别出甲 骨文中的文字
理解含义:根据文 字含义,理解甲骨 文的内容
结合历史背景:结 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理解甲骨文的意 义和价值
承甲骨文
总结与展望
对《常见的甲骨文》PPT课件的总结
介绍了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历 程
讲解了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和 意义
展示了甲骨文的应用实例和研 究价值
展望了甲骨文在未来的研究和 应用前景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甲骨文研究:深入挖掘甲骨文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甲骨文保护:加强对甲骨文的保护,防止流失和损坏 甲骨文传播:推广甲骨文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甲骨文 甲骨文应用:探索甲骨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艺术等领域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卜辞类甲骨文 的文字结构严 谨,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记事类甲骨文
特点:记录历 史事件、祭祀
活动等
内容:包括战 争、祭祀、农
业、天文等
形式:以象形 文字为主,辅 以会意、指事
等
意义:反映了 商代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
甲骨文的考古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的考古知识点总结一、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甲骨文的发现始于1899年,当时在河南安阳附近的殷墟发现了一批卜骨,其上刻有大量古文字。
这些卜骨是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的文物,被称为甲骨。
之后,人们陆续在河南、陕西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甚至在一些地方遗址中也可以发现部分甲骨文的汉文字形,例如在甘肃的天水和宁夏的中卫地区。
甲骨文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甲骨的发现和翻译。
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甲骨文的翻译则需要专家对古文字和古代语言有深入的了解。
甲骨文的研究在中国考古学和文化学界被广泛关注,许多学者致力于将甲骨文的内容破译出来,并且对其进行解读和研究。
二、甲骨文的内容和特点甲骨文是用龟甲、牛骨等动物骨骼上刻写的文字,通常是用刀刻或者用燧石书写。
甲骨文的文字形态较为复杂,包括象形文字、指事符号和会意文字等,外加许多形声字。
甲骨文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符号简洁,有较强的装饰性。
甲骨文的书写非常规整,许多卜骨上还保存有卜辞和题词,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日常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记录作用。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卜辞、题词、记事,以及祭祀、宗教、宮廷、农业、社会等多方面,其中记事最多见,一般在卜骨上注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记录,并且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此外,甲骨文还记录了许多祭祀、宗教和宫廷活动,对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记录作用。
三、甲骨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甲骨文所记录的内容包括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宗教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其次,甲骨文还对古代社会的经济、宗教、政治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记录作用,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此外,甲骨文的形态及发展也非常有意义,对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甲骨文不仅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常见的甲骨文

常见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使用的一种古文字,是用龟甲和兽骨等作为材料,在上面刻画文字的。
甲骨文字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常见的甲骨文中的1000个汉字:一、人物类1、人:人的形状,甲中形体比较明显。
2、口:甲中的「口」字甲骨,最早不是「口形」,而是透过刻画口嘴的方式表意。
3、手:手指状的甲骨字。
4、足:小脚趾造形的甲骨字。
5、耳:「耳」字甲骨,比较类似于耳饰。
6、头:甲骨中的「头」字是用一条线勾勒出头部的轮廓。
7、目:甲骨中的「目」字,是以眼珠描绘眼睛。
8、面:甲骨中的「面」字是由几个小圆圈组成的,表示了面部的轮廓。
9、鼻:甲骨中的「鼻」字则是用类似于下三角形的造形表示。
10、豆:甲骨中的「豆」字最早可以看做是刻画的豆角。
11、田:甲骨中的「田」字是田地的形态,能看出是有一些土状的线条。
12、水:甲骨中的「水」字是用中间大两侧小的三个小圆圈来代表水的。
13、鱼:用仿照形态鱼骨而成。
14、龟:龟甲形态造成的。
15、鹿:用野鹿的头部造形。
二、动物类1、牛:甲骨中的「牛」字是由一个类似于一条杠的线和两个角构成的。
2、狗:甲骨中的「犬」字,是用一条向下一定高度的线,再左面画一只狗的形态。
3、羊:用羊角或者“T ”-字形表达。
4、马:甲骨中的「马」字是马头和马身构成的,不同于日常看到的“马刀”5、兔:甲骨中的「兔」字是兔的侧身形态。
6、鸟:甲骨中的「鸟」字的飞翔的状态,两翅稍稍展开,显得平稳和优美。
8、虎:甲骨中的「虎」字是由虎的头和四肢构成的,显得十分生气勃勃。
9、龙:龙的图像由于颜色爰材料的故障失真而无法辨认。
三、天文类4、冬:甲骨中的「冬」字是冬季的意思,表现出萧瑟冷冽的形象。
6、天:甲骨中的「天」字是如虹的天空,给人一种广袤无垠的感觉。
7、雨:甲骨中的「雨」字是雨中下坠的感觉,有种清新的气息。
四、自然物类3、土:甲骨中的「土」字,是从土状物来的。
4、石:甲骨中的「石」字是石头的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学基础知识我国古代流行过一种习俗,用龟甲或者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状,认为可以判断吉凶。
所用的龟甲、兽骨埋藏在遗址中,发掘出来就是考古学上说的甲骨。
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至商代而大盛,商亡以后延续未绝,在某些少数民族甚至保存到现代。
古书有不少记述这种卜法的,传世专书较早的有《玉灵照胆经》等,可能是唐代作品。
清人胡煦有《卜法详考》,附于他的《周易函书约存》,征引了许多材料。
商代的甲骨常刻有文字,绝大多数都与占卜有关,称为卜辞。
由于当时人笃信占卜,事无大小都求决于卜法,所以卜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各方面,因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迄今为止,有字甲骨只在两处商代遗址发现,一处是河南安阳的殷墟,另一处是郑州。
郑州只找到两片带字的骨,均为采集品,所以我们研究的商代甲骨,实际上主要是殷墟甲骨。
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
早在北宋时,这里便出土过商代带铭文的青铜器,见于记载。
有字甲骨的发现,时在一八九八年的下半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孟定生、王襄看过,他们认为是古简。
一八九九年,在北京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这种珍贵文物才为世所知。
到一九零八年,罗振玉首先弄清楚甲骨的出土地点,随后他和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旧都。
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最后导致一九二八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端。
因此,甲骨的发现,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从甲骨发现到现在共八十几年,殷墟陆续出土了大量甲骨,而且看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现已出土的有字甲骨,整版的不多,大多数是残碎的。
不管是整版的还是残碎的,可以片为单位来统计。
已发现的究竟有多少片,学术界有不同的估计,我们的意见是约十万片左右。
这个数字,可以说相当庞大了。
上面说过,殷墟是商朝晚年的首都。
在这里建都的,有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卜辞称文武丁)、帝乙、帝辛十二位商王(依古本《竹书纪年》说)。
殷墟甲骨的时代,目前有明确证据判定的是武丁到帝乙的卜辞。
是否发现了盘庚到小乙的卜辞,帝辛卜辞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其中武丁时的甲骨为数最多,占到甲骨总数的一半。
武丁被称为殷高宗,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国力强盛,战国时还有学者称颂他是“天下之盛君”。
属于他的时期的甲骨最多,是很自然的事。
大家一提到商代文字,就想到甲骨文,但是“商代文字”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是不一致的。
甲骨文虽然是最主要的一种商代文字材料,可是当时的文字现在能看到的还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铭文,所以不能用“甲骨文”一词来概括所有的商代文字。
实际上,甲骨上的字在那时是比较特殊的,因为甲骨的字是用一种锋利的工具契刻而成,而商代人们日常书写应该是用毛笔。
今天我们在一些甲骨和器物上还能看见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其笔画比较丰肥,风格和刻成的甲骨文有所不同。
同时甲骨文是卜辞,只能涉及需要占卜的事项有关的字,所以也不能认为甲骨文已经包括当时人们使用的所有的字。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不仅表现于字的个数之多,也表现在字的结构的复杂。
甲骨文并不都是象形字,而且象形在其间的比例实不很大。
古人所说的“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实例。
即以象形字论,甲骨文的字也远不是原始的,如城台西陶文的“止”字(“趾”的初文)明显地象足趾形,有五个脚指头,甲骨文的“止”字则简化为,只剩了三个脚指。
甲骨文的“人”字作,仅有侧影;“鱼”字头向上,失去了自然的体态。
这些都表明它们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
古代文字常由象形转化为形声,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
甲骨文里形声字相当多,而且在武丁时业已大量存在,也是文字比较成熟的一条证据。
有些同志学甲骨文费了不少时间,可是还不能掌握怎样读甲骨上的辞句。
原因是他们不知道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卜辞,要通读卜辞,必须了解卜法的程序。
殷墟甲骨的质料,有龟腹甲、龟背甲、牛(少数为羊、猪)胛骨三种。
甲骨都是从各地采集或贡纳到首都来的,要经过一定的修治。
特别是背甲,要中剖为左右两半,个别还有削成鞋底形的。
加工修治好的甲骨,有固定的形状(图五、六)。
学习甲骨的读者应记住几种甲骨的轮廓,甲版上纹理的位置,以便辨识碎片原来的部位。
修治过的甲骨,在背面用锋刃器挖出圆形的钻和梭形的凿,有些圆钻是用钻子钻成的。
胛骨扇部的正面,有时也有钻凿。
这时,准备工作完成,甲骨可以用来占卜了。
上述的过程,包括甲骨的来源,修治甲骨的人员,以及修治后交付哪一卜人保管,都要记录在甲骨上面。
为了不妨碍占卜,一般是刻在不用于占卜的部位,如胛骨的骨臼或背面外缘,腹甲甲桥背面或尾甲正面一角,背甲顶端或背面内缘等处。
这部分刻辞,我们称之为署辞。
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使甲骨坼裂成“卜”字形的裂痕,名为“兆”。
兆的情况和次第,刻记在兆的旁边,我们称之为兆辞,表示次第的兆辞,也称为兆序。
占卜的时日,卜者的名字,所问的问题,都刻在有关的兆的附近。
关于卜问时间,有时还有地点的部分,称为前辞,问题本身,称为贞辞。
得兆后,应对照占书,作出吉凶祸福的判断,称为占辞。
最后把占卜后是否应验的情况也记录下来,称为验辞。
附图是刻有卜辞的甲骨的拓本(图七、八)。
以上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验辞,构成甲骨卜辟的整体。
不过并不是每版甲骨的卜辞都能够具备这六个部分,更多的实例是比较简化的。
下面以《殷虚文字乙编》7126腹甲为例,按上述试加分析:背面右甲桥“入五十”是关于腹甲来源的记录,甲系所贡纳,共五十版,此为其中之一。
左甲桥“妇示十,争”,是关于腹甲修治保管的记录,由妇主管修洽,共十版,交卜人争收掌,以备卜用。
以上为署辞。
正面左右对贞,右侧七兆,兆辞为“(一),二,小告,三,四、不许黾,五,六、二告,七。
”左侧六兆,兆辞为“(一),二,三,四,五,六、不许黾。
”与右侧兆关联的是从正面问的卜辞,与左侧兆关联的是从反面问的卜辞。
一正一反对问,是这时期卜辞的常例。
此版一对卜辞是:“戊戌卜永贞,今日其夕风?贞,今日不夕风?”“戊戌”,是纪日的干支,“戊戌卜”即在戊戌这—天占卜:‘永”,执行占卜的卜人名。
“贞”,意思是“问”。
“戊戌卜永贞”,是前辞。
反问则从简略,只用一个“贞”字。
“今日其夕风”是贞辞,意思是:今天在晚上起风么?反问“今日不夕风”,意思是:今天不在晚上起风么?两问一正一反。
这一版没有占辞和验辞另举一条有占辞,验辞的例子,这是《殷虚文字乙编》6664腹甲:“丙申卜贞,来乙巳下乙?王日:‘,惟有祟,共有设。
’乙巳,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施、卯鸟星(晴)。
乙巳夕有设于西。
”“丙申卜贞”,是前辞,“来乙巳下乙”是贞辞。
“王曰”以下是占辞,“乙巳”以下则是验辞。
整条卜辞大意是:丙申这一天由卜人卜问,乙巳是否祭祖先下乙(即商王祖乙)。
王(武丁)作出判断说,此次祭将有灾祟,而且有设(有学者以为是霓)。
到乙巳这一天举行祭,天亮开始下雨,行人祭时雨停,人祭结束又落雨,到陈列祭品和杀鸟仪式时天才放晴,当晚又有“设”在西方出现。
占辞、验辞的体例大致如此。
按照古本《竹书纪年》,从盘庚在现在殷墟地方建都,到帝辛灭亡,共有二百七十三年。
这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甲骨的形制和文字自然有不少变化,需要分期。
一九三三年,董作宾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把殷墟甲骨划分为五期,即:盘庚至武丁第一期祖庚、祖甲第二期廩辛、康丁第三期武乙,丈丁第四期帝乙、帝辛第五期五期分法以当时考古成果为依据,所以为学术界接受,沿用至今。
董氏的分期,现在看起来有一些缺点,近年有学者主张以更合考古学原则的分组法来代替,尚未得到普遍采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读者如有兴趣,可参考本书第十二节推荐的有关论著。
一九四零年在上海出版的《学术》第一辑,发表了何天行的一篇短文,题目叫做《陕西曾发现甲骨文之推测》。
他根据古书的一些记载,推想在陕西可能发现周代的有字甲骨。
这本期刊流传不广,何氏的意见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到五十年代,果然发现了西周甲骨,何氏的预言竟得到实现。
有字的西周甲骨,一九五四年在山西洪洞县坊堆首次发现。
到现在,西周甲骨文已先后在四个地方出土过,除坊堆外,有北京昌平县的白浮,陕西长安县的沣镐遗址和扶风、岐山两县间的周原遗址。
周原所出数量最多,岐山县凤雏一地就发现甲骨一万多片,其中有字的近三百片。
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使甲骨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西周甲骨有不少和商代甲骨不一样的特点,如胛骨上多作圆钻,龟甲上的凿则是方形的。
《周礼·卜师》说周的卜甲有“方兆”,正是指这种方形的凿而言。
在陕西、河南等地还出过一些没刻字的西周卜甲,上面的凿也是方的,一看就知道和商代的不同。
周原的甲骨文不是一个时代的,初步研究,最早的属于周文王时,晚的可能到周昭王、穆王的时候。
别的地点的西周甲骨,有的年代更晚。
大家知道,周文王是商朝的诸侯,当时商的末一代王帝辛(纣)在位,所以文王时的卜辞就是商末的卜辞。
事实上在周原发现的几片文王时卜甲,虽然形制和殷墟所出有所区别,卜辞的文例却是相近的。
举凤雏出土的一片为例(图九):这条辞中的“王”指商王帝辛,大甲是商的先王,“周方伯”即当时任西伯的周文王。
卜辞是说商王祭祀大甲,以西伯的事上告,用黍稷之类奉献,能够得到福佑,所用词语和殷墟最晚的卜辞是很近似的。
由此可见商周甲骨在卜法上虽非同一系统,彼此仍有影响。
西周甲骨有些片上刻有一串数字,数字以六个成为一组,如长安张家坡的一块胛骨上有“六八一一五一”。
类似数字在青铜器、陶器等等上面也出现过,包括由一到十,都是“卦”的原始形式。
原来当时人占卜的方法,在用甲骨的卜法以外,还有用蓍草的筮法,“卦”便是筮法的记录。
古人占问大事,常先筮后卜,这时会把筮得的“卦”记在占问同一事项的卜用甲骨上,以便对照参考,于是在甲骨上面保存了筮法所用的数字符号。
西周甲骨文是新发现,有些问题现在尚不清楚,有待于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