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默写苏教版大全
苏教版高一语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情景式默写汇编(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观点相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2.韩愈《师说》中“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8.《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9.写出《劝学》中说明学习必须专一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师说》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7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三)《赤壁赋》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9.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15.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18.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19.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20.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2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22.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23.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2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默写理解性默写

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原文默写1.《白杨礼赞》: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2.《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3.《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4.《池鹤》: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lúcí)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nì)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5.《迎燕》:咫(zhí)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默写理解性默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默写理解性默写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原文默写1.《白杨礼赞》: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2.《马说道》:世存有伯乐,然后存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出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病死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表示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容得,安求其能够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并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无人知晓马也。
3.《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4.《池鹤》:低竹笼前并无伴侣,乱群鸡里存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下,晒翅常疑白雪窭。
转觉鸬鹚(lúcí)毛色下,痛疑鹦鹉语声柠檬。
燕子一唳(nì)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5.《迎燕》:咫(zhí)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理解性默写苏教版大全

默写天天练1.《劝学》——-荀子(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后文以雕刻木石设喻正反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天性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7)《劝学》中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劝学》以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来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9)《劝学》“,”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10)《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其中“,”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11)《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12)《劝学》中先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得到最高的智慧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默写天天练2.《师说》——韩愈(1)《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师说》中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3)《师说》中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苏教版理解性默写

(十三)《念奴娇·赤壁怀古》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
3.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
4.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
5.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十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孙权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
3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4.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5.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6.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四)《阿房宫赋》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6.用倒置式的暗喻。
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7.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打印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背诵版】必修一一《沁园春·长沙》1、点明时间地址环境的句子:__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归纳湘江秋景的一句:__万类霜天竞自由。
_3、描绘眺望之景的句子:__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描绘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表现诗人壮心壮志和广博胸怀的句子:__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6、惹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想的过渡句:__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光阴稠。
___7、歧视显贵的句子:__粪土当年万户侯。
_________8、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_。
9、表现革命者意气豪放正激烈有力的句子:__书买卖气,挥斥方遒 __。
10、奇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__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__1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活力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不由提问 __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 __来道出壮心壮志,表现广博胸怀。
1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望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
13、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的鸿鹄弘愿,革命气派。
《沁园春长沙》中能充足表现他拥有此弘愿、气派的句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劝学1、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一定用礼义来改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第一提出学不可以够已,就是想抓住重点,解决根本问题。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够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够已”。
在后边又说了然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持之以恒, 金石可镂。
4、在文顶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必定的变化,能够提高的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看法同样。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一、《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命名得由来就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二、《五人墓碑记》风声雨声念书声,声声动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怀。
1、《五人墓碑记》中由于五人得壮举,即便在死后也遇到了人们得仰慕得句子就是: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动大义,蹈死不管,亦曷故哉?2、《五人墓碑记》中表示作者写作原由与目得得一句话就是: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离骚》路漫漫,1、《离骚》中叹息光阴流逝飞速得名句就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纪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散兮,恐佳人之迟暮”;2、《离骚》中表增强自己涵养得名句就是: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认为佩。
②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离骚》就是一首伟大得抒怀长诗,诗中有很多诗人直抒胸臆、表示心志得句子。
请写出诗人表示自己对美好品德得追求、至死不改得两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结合围攻郑国得原由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可以早被任用得酸辛与不满得话就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目前,内忧外祸,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心自责: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就是寡人之过也。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告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迫得话就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和,认可郑亡,逢迎对方得骄傲心理得语句就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烛之武劝告秦伯,貌似谦和,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定句否认了秦发兵得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讲话得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地点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得结果。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四理解性默写

一、《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二、《五人墓碑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五人墓碑记》中因为五人的壮举,即使在死后也受到了人们的景仰的句子是: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离骚》路漫漫,1、《离骚》中感叹时光流逝飞快的名句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离骚》中表加强自身修养的名句是: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②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诗中有许多诗人直抒胸臆、表明心志的句子。
请写出诗人表明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两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默写天天练1.《劝学》——-荀子(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后文以雕刻木石设喻正反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天性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7)《劝学》中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劝学》以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来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9)《劝学》“,”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10)《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其中“,”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11)《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12)《劝学》中先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得到最高的智慧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默写天天练2.《师说》——韩愈(1)《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师说》中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3)《师说》中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
(5)《师说》一文中阐述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的观点的句子是“,”。
(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7)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8)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10)韩愈在《师说》中用“,。
”诠释了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
默写天天练3.《前赤壁赋》——苏轼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2.《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3.《赤壁赋》中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4.《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5.《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6. 《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7.《赤壁赋》中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
8.《赤壁赋》中用夸张手法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9. 《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10.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11.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
1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
13.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
14.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默写天天练4.《六国论》——苏洵(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四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2)、《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一句是“”。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以“,”两句回忆了先辈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开辟事业的艰辛。
(4)、苏洵在《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5)、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进行对比,从六国灭亡的故事中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覆辙的句子是“,。
”5.《阿房宫赋》——杜牧(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2) 《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3) 在杜牧《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古讽今,以“,”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鉴,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7) 《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
默写天天练6.《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苏轼(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了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了周瑜作为儒将的便装打扮,接着以“、”两句,描绘了他在赤壁之战时的英气勃发。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由过去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发出了“,”的悲叹,感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辛弃疾(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是“,”。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默写天天练8.《寡人之于国也》1.孟子用“”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2.孟子批评统治者“,”的错误做法,并通过“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比喻,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
3.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他的教民措施及美好前景是“,,”。
5.孟子主张遵循生态规律,合理砍伐:,。
这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一致的。
9.《蜀道难》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3.《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
4.《蜀道难》一文中,融夸张与神话为一体,描述上有高山接天,下有河川曲折,写出了蜀道艰险的名句是“,”。
5.《蜀道难》中用飞鸟、猿猴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7.《蜀道难》中用飞鸟悲鸣,杜鹃夜啼渲染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气氛的语句是“,。
,”。
默写天天练10《登高》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11《琵琶行》1.《琵琶行》中“,”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3.北宋末吴激《人月圆》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和“,”两句。
4.《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5. 《琵琶行》中以“,”两句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暂时停歇时给人带来的深切感受,余音袅袅,令人拍案叫绝。
默写天天练12《锦瑟》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锦瑟》中李商隐借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表露自己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而徒留无限伤感的两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3《虞美人》1.《虞美人》中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写他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之痛)3.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化无形为有形)14《雨霖铃》1.柳永《雨霖铃》一词中交代分别季节,渲染分别的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凄凉的况味的句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柳永《雨霖铃》一词中刻画分别时痛苦的细节描写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全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的句子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默写天天练15《声声慢》1.在《声声慢》中李清照连用叠词感叹北宋灭亡后,国破家亡,丈夫去世,自身颠沛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