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601-1996
第一分册说明 08.26修编LN

第一分册中低压架空线线路工程设计说明1 设计原则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科技进步,方便施工运行与维护。
2 设计范围2.1 10kV及0.4kV的绝缘导线架空线路。
2.2 10kV及0.4kV的裸导线架空线路。
3 设计依据GB 50061-2010《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14049-2008 《额定电压10kV架空绝缘电缆》GB 12527-2008 《额定电压1kV及以下架空绝缘电缆》DL/T5220-2005 《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131-2001《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DL/T499-2001 《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219-2005《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5118-200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国家能源局《农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4 气象条件根据四川农村电网实际,本典设按三个气象区划分。
4.1 A气象区最低温度 -5°C最高温度 40°C最大风速 23.5m/s年平均温度 15°C覆冰厚度 5mm年雷电日 50A气象区主要对应地形较平缓,气象条件较好,人口密度较大,电力负荷较集中的农村及集镇地区。
4.2 B气象区最低温度 -10°C最高温度 40°C最大风速 27m/s年平均温度 15°C覆冰厚度 10mm年雷电日 50B气象区主要对应地形高差较大,气象条件较差,人口密度较小,电力负荷较分散或极分散的农村地区。
4.3 C气象区最低温度 -20°C最高温度 40°C最大风速 29m/s年平均温度 10°C覆冰厚度 20mm覆冰风速 15m/s年雷电日 50C气象区主要对应气象条件复杂,人口密度小,电力负荷较分散或极分散的农村地区。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绝缘子、金具及绝缘部件)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绝缘子、金具及绝缘部件)1绝缘配电线路绝缘子应符合GBlOOO和GBlOOl的规定。
2低压绝缘配电线路采用的金具及绝缘部件,应符合DL/T464.1〜5的规定。
3中压绝缘配电线路紧凑型架设所使用的绝缘支架、绝缘拉棒应符合下列要求:3.1表面泄漏距离不小于370mm,IV级污秽区可适当加大泄漏距离。
3.2交流耐压42kV,Imin03.3绝缘支架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5,绝缘拉棒的破坏拉力不小于导线计算拉断力的90%o且绝缘支架及绝缘拉棒的破坏应力均应满足最大短路电动力的要求。
4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敷设方式的绝缘配电线路的绝缘子、金具及绝缘部件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4.1单根敷设的中压绝缘配电线路:a)直线杆宜采用针式绝缘子或棒式绝缘子;b)耐张杆宜采用一个悬式绝缘子和一个蝶式绝缘子或两个悬式绝缘子组成的绝缘子串及耐张线夹。
4.2紧凑型敷设的中压绝缘配电线路:a)直线杆应采用悬挂线夹;b)耐张杆承力钢绞线采用耐张线夹,绝缘导线采用绝缘拉棒及耐张线夹;c)档距中应采用绝缘支架。
4.3单根敷设的低压绝缘配电线路:a)直线杆应采用低压针式绝缘子、低压蝶式绝缘子或低压悬挂线夹;b)耐张杆应采用低压蝶式绝缘子、一个悬式绝缘子或低压耐张线夹。
4.4集束敷设、带承力线的低压绝缘配电线路:a)直线杆应采用低压悬挂线夹;b)耐张杆应采用低压耐张线夹。
4.5集束敷设、不带承力线的低压绝缘配电线路:a)直线杆应采用低压集束线悬挂线夹;b)耐张杆应采用低压集束线耐张线夹。
5绝缘配电线路的电瓷外绝缘应根据运行经验和所处地段外绝缘污秽等级选取,如无运行经验,应按附录D所规定的数值进行设计。
6绝缘子机械强度的使用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值:——棒式绝缘子,2.5;——针式绝缘子,2.5;--- 悬式绝缘子,2.0;--- 蝶式绝缘子,2.5O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应按下式计算:Λ三77L (2)式中:T--一针式绝缘子的受弯破坏荷载,N;悬式绝缘子的Ih机电试验的试验荷载,N;蝶式绝缘子的破坏荷载,N;1..——绝缘子最大使用荷载,No7绝缘子的组装方式应防止瓷裙积水。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601—1996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esign technique requlationsfor overhead distribution lines with insulated conductors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6-06-06批准 1996-10-01实施前言随着我国城市电网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及城网建设的迅速发展,为满足城市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自90年代初以来在我国大中城市配电网络中普遍采用架空绝缘电线,原有SDJ206—87《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不能满足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的需要。
根据原能源部司局电供[1991]131号文,由全国电力系统城市供电专业工作网负责,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具体组织起草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设计规程。
本标准的编写结合了各地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的实践经验,经对有代表性的供电局(电业局)多次征求意见和广东、山东、武汉三次会议集中讨论而形成。
上海市区供电局王琼参加了第4章、第5章的编写,沈阳电业局何宗义参加了第6章的编写,大连电业局顾三立参加了第7章的编写,长沙电业局安岐参加了第8章的编写,重庆电业局赵有权参加了第9章、第10章的编写,武汉供电局李汉生参加了第11章、第12章的编写。
本标准用于指导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设计,本标准与DL/T602—1996《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程》配套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电网,农村电网也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全国电力系统城市供电专业工作网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东北电管局、上海市区供电局、武汉供电局、重庆电业局、大连电业局、长沙电业局、沈阳电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项昌富、徐德征、康应成。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草稿)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草稿)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电力公司二○一二年五月目录1 概述1.1适用范围1.2编制目的1.3编制原则1.4编制依据2 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总体原则2.1电网规划2.2 中压配电网2.3 配电室设置原则与基本要求2.4 配电变压器2.5 无功补偿2.6 低压配电网2.7 电缆通道2.8电杆2.9计量装置2.10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2.11 电压监测2.12 防雷和接地3 新型农村社区典型供电模式及技术要求 3.1 多层(4-6层)、低层(2-3层)及联排社区 3.2 中高层(7-9层)社区3.3 高层(9-22层)社区附件图例1 概述1.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河南省区域内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
1.2编制目的规范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标准,提高安全运行水平、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3编制原则1.3.1 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应符合国家能源、环保政策和电网技术发展方向,体现“合理、先进、可靠、节能”原则。
1.3.2 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应具有适用性,兼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负荷特性的城镇发展需求。
1.4编制依据1.4.1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1.4.2 《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DL/T499-2001)1.4.3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DL/T5131-2001)1.4.4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DL/T5118-2000)1.4.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T12325-2003)1.4.6 《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国家电网农…2007‟326号)11.4.7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2006版10kV配电工程分册)1.4.8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2006版10kV和380/220V配电线路分册)1.4.9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考评管理办法和标准》(国家电网农…2006‟517号)1.4.10 《新农村电气化村典型供电模式》(国家电网农技…2007‟35号)1.4.11 《河南电网发展技术及装备原则》(河南省电力公司…2009版‟)1.4.12 《10千伏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1.4.13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601-1996)1.4.14 《电能计量柜》(GBT16934--1997)1.4.15 《电压监测仪订货技术条件》(DL500-1992)1.4.16 《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国家标准》(GB/T4623—2006)1.4.17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农村安装运行规程》(DL/T736-2000)1.4.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1.4.19 《河南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豫发改能源[2010]1811号)1.4.20 《国家电网公司小城镇典型供电模式》(国家电网农[2010]1591号)1.4.21 《河南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范(试行)》(豫电农[2010]655号)1.4.22《组合互感器》(GB/T17201-2007)21.4.23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448-2000)1.4.24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3-1部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通用要求》(DL/T698.31-2010)1.4.25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3-2部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厂站采集终端特殊要求》(DL/T698.32-2010)1.4.26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3-3部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专变采集终端特殊要求》(D12T698.33-2010)1.4.27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3-4部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公变采集终端特殊要求》(DL/T698.34-2010)1.4.28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3-5部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低压集中抄表终端特殊要求》(DL/T698.35-2010)1.4.29 《单相智能电能表型式规范》(Q/GDW355-2009)1.4.30 《三相智能电能表型式规范》(Q/GDW356-2009)1.4.31 《智能电能表功能规范》(Q/GDW354-2009)1.4.32 《智能电能表信息交换安全认证技术规范》(Q/GDW365-2009)31.4.33《河南省电流公司电能计量装置标准化配置典型设计》(豫电营销[2011]1221号)2 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总体原则2.1电网规划2.1.1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应结合本地区电网总体规划,依据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批复规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适当超前,外部供电工程应一次建设到位。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变压器台和开关设备)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变压器台和开关设备)1配电变压器台应设在负荷中心或重要负荷附近,且便于更换和检修设备的地方,其配电变压器容量应考虑负荷的发展、运行的经济性等。
2下列电杆不宜装配配电变压器台:a)转角杆、分支杆;b)设有中压接户线或中压电缆的电杆;c)设有线路开关设备的电杆;d)交叉路口的电杆;e)低压接户线较多的电杆。
3柱上式变压器台宜安装315kVA及以下变压器。
315kVA以上的变压器宜采用室内布置或与其它高低压元件组成箱式变电站布置。
4柱上配电变压器台的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m。
安装变压器后,配电变压器台的平面坡度不大于l∕100o5柱上配电变压器的一、二次进出线均应采用架空绝缘线,其截面应按变压器额定容量选择,但一次侧引线铜芯不应小于16mm2,铝芯不应小于25mm)变压器的一、二次侧应分别装设熔断器,一次侧熔断器的底部对地面的垂直高度应不低于4.5m;二次侧熔断器的底部对地面的垂直高度应不低于3.5m各相熔断器间的水平距离:一次侧不应小于0.5m,二次侧不应小于0.2m。
6熔断器、避雷器、变压器的接线柱与绝缘导线的连接部位,宜进行绝缘密封。
7熔断器应选用国家定型产品,并应与负荷电流、运行电压及安装点的短路容量相配合。
8配电变压器的熔丝选择宜按下列要求进行:a)容量在100kVA及以下者,一次侧熔丝额定电流按变压器容量额定电流的2~3倍选择。
b)容量在100kVA以上者,一次侧熔丝额定电流按变压器容量额定电流的1.5~2倍选择。
c)变压器二次侧熔丝(片)按二次侧额定电流选择。
9中压绝缘配电线路在下列地区宜装设开关设备:a)较长的主干线或分支线;b)环形供电网络;c)管区分界处。
设备与绝缘导线的连接部位应装设专用绝缘罩。
10在配电线路上装设电容器时,应按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
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架空配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架空配电线路(以下简称配电线路)的设计必须全面地贯彻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并积极慎重地采用新设备、新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第1.0.2条本规程适用于城镇10kV及以下新建配电线路;原有配电线路的大修和改造;与城镇配电线路相连接的农用配电线路;临时配电线路的设计。
第1.0.3条配电线路不应采用两线一地制配线方式。
第1.0.4条配电线路分为高压(1kV至10kV)配电线路和低压(1kV以下)配电线路。
第1.0.5条配电线路的设计应符合城镇的总体规划,确定导线截面应与配电网络发展规划相协调。
如无配电网络规划的地区,导线截面宜按十年用电负荷发展规划确定。
第1.0.6条配电线路的路径和杆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与配电网络改造相结合;二、综合考虑运行、施工、交通条件和路径长度等因素;三、不占或少占农田;四、避开洼地、冲刷地带以及易被车辆碰撞等地段;五、避开有爆炸物、易燃物和可燃液(气)体的生产厂房、仓库、贮罐等;六、避免上起交通和机耕的困难。
第1.0.7条主干配电线路的导线布置和杆塔结构等,应考虑便于带电作业。
第1.0.8条配电线路大档距的设计,应符合《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3的规定。
第二章气象条件第2.0.1条配电线路设计所采用的计算气象条件,应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采用10年一遇的数值)和附近已有线路和运行经验确定。
如当地气象资料与附录一典型气象区接近,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
第2.0.2条配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值,应采用离地面10m高处、10年一遇min平均最大值。
可无可*资料,在空旷平坦地区不应小于25m/s,在山区宜采第3.0.7条配电线路不应采用单股的铝线或铝合金线。
高压配电线路不应采用单股铜线。
第3.0.8条在对导线有腐蚀作用的地段,宜采用防腐型导线或采取其它措施。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导线排列)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导线排列)
1分相架设的中压绝缘线三角排列、水平排列、垂直排列均可,中压绝缘线路可单回架设,宜可以多回路同杆架设。
集束型低压架空绝缘电线宜采用专用金具固定在电杆或墙壁上;分相敷设的低压绝缘线宜采用水平排列或垂直排列。
2城市中、低压架空绝缘线路在同一地区同杆架设,应是同一区段电源。
3分相架设的低压绝缘线排列应统一,零线宜靠电杆或建筑物,并应有标志,同一回路的零线不宜高于相线。
4低压架空绝缘线台区中的路灯线也应是架空绝缘电线,低压路灯绝缘线在电杆上不应高于其它相线或零线。
5沿建筑物架设的低压绝缘线,支持点间的距离不宜大于6m。
6中、低压架空绝缘线路的档距不宜大于50m,中压耐张段的长度不宜大于1km。
7中压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线间距离应不小于0.4m,采用绝缘支架紧凑型架设不应小于0.25m。
8同杆架设的中、低压绝缘线路,横担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和导线支承点间的最小水平距离见表3。
表3同杆架设的中低压绝缘线路横担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和导线支承点间的最小水平距离m
9中压架空绝缘电线与35kV及以上线路同杆架设时,两线路导线间的最小垂直距离见表4。
表4中压架空绝缘电线与35kV及以上线
10中压架空绝缘线路的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的过引线、引下线及低压线路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0.2mo
中压架空绝缘电线与电杆、拉线或构架间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0.2m。
11低压架空绝缘导线与电杆、拉线或构架的净空距离不应小于0.05m。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程DL+T602—1996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程DL+T602—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程 DL/T602—1996 Erection and acceptance regulations for overhead distribution lines with insulatedconductors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1996-06-06 批准 1996-10-01 实施前言随着我国城市电网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及城网建设的迅速发展,为满足城市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自 90 年代初以来在我国大中城市配电网络中普遍采用架空绝缘电线,原有 GBJ232—8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不能满足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施工及验收的需要。
根据原能源部司局电供〔1991〕131 号文,由全国电力系统城市供电专业工作网负责,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具体组织起草《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施工及验收规程》。
本标准的编写结合了各地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施工及验收的实践经验,经对有代表性的供电局电业局多次征求意见和广东、山东、武汉三次会议集中讨论而形成。
广州供电局谭金超参加了第 3 章的编写,南京供电局王兴绪参加了第 4 章、第 5 章、第 6 章的编写,丹东电业局孟庆杰参加了第 7 章的编写,兰州供电局王仲谋参加了第 8 章的编写,北京供电局黄海波参加了第 9 章、第 10 章、第 11 章的编写。
本标准用于指导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施工及验收,本标准与 DL/T 601—1996《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配套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电网,农村电网也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全国电力系统城市供电专业工作网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东北电管局、南京供电局、丹东电业局、广州供电局、兰州供电局、北京供电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架空绝缘配电线路、变压器台、开关设备和接户线设计的技术规则。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额定电压为6~10kV(中压)和额定电压为1kV及以下(低压)架空绝缘配电线路工程设计。
3 总则
3.1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设计应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
如无地区配网规划,导线截面宜按20年电负荷发展规划确定。
3.2 下列地区在无条件采用电缆线路供电时应采用架空绝缘配电线路:
a)架空线与建筑物的距离不能满足SDJ206要求的地区;
b)高层建筑地区;
c)人口密集,繁华街道区;
d)绿化地区及林带;
e)污秽严重地区。
3.3 低压配电系统宜采用架空绝缘配电线路。
4 气象条件
4.1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所采用的气象条件,应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采用10年一遇的数值)和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如当地的气象资料与附录A典型气象区接近,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的数值。
4.2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值,应采用离地面10m高处、1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值。
如无可靠资料,在空旷平坦地区不应小于25m/s。
在山区宜采用附近平坦地区风速的1.1倍,且不应小于25m/s。
4.3 电杆、绝缘导线的风荷载按下式计算:
W = 9.807CFv2/16
式中:W—电杆或绝缘导线的风荷载,N;
C—风载体型系数,采用下列数值:
圆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杆,0.6;
矩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杆,1.4;
绝缘导线外径小于17mm,1.2;
绝缘导线外径不小于17mm,1.1;
绝缘导线覆冰(不论直径大小),1.2;
F—电杆杆身侧面的投影面积或单根绝缘导线外径、集束线外切圆直径与水平档距的乘积,m2;
v—设计风速,m/s。
4.4 绝缘配电线路设计冰厚,应根据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如无资料,除第Ⅰ气象区外,见附录A。
5 导线
5.1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所采用的导线应符合GB12527、GB14049的规定。
供计算的导线性能参数见附录B。
5.2 绝缘导线及悬挂绝缘导线的钢绞线的设计安全系数均不应小于3。
(☆强制性条文☆)5.3 绝缘导线截面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5.3.1 应结合地区配电网发展规划选定导线截面,无配电网规划城镇地区的绝缘导线设计最小截面见表1。
表1 无配电网规划城镇地区绝缘导线设计最小截面mm2
a )中压绝缘配电线路,自供电的变电所二次侧出口至线路末端变压器或末端受电变电所一次侧入口的允许电压降为供电变电所二次侧额定电压(6、10kV )的5%;
b )低压绝缘配电线路,自配电变压器二次侧出口至线路末端(不包括接户线)的允许电压降为额定低压配电电压(220、380V )的4%
5.4 校验导线的载流量时,PE 、PVC 绝缘的导线的允许温度采用+70℃,XLPE 绝缘的导线的允许温度采用+90℃。
绝缘导线载流量的参数数据见附录C。
5.5 三相四线制低压绝缘配电线路的最小零线截面见表2。
单相制的零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
(☆强制性条文☆)
25.6 悬挂绝缘线的钢绞线的自重荷载应包括绝缘线、钢绞线、绝缘支架质量及200kg 施工荷重。
钢绞线的最小截面不应小于50mm 2。
(☆强制性条文☆) 5.7 绝缘导线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强制性条文☆)
5.7.1 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向的导线及无承力线的集束线严禁在档距内连接。
5.7.2 在一个档距内,每根导线不应超过一个承力接头。
5.7.3 接头距导线的固定点,不应小于500mm 。
5.8 绝缘导线的应根据计算确定。
导线架设后塑性伸长率对弧垂的影响,宜采用减少弧垂法补偿,弧垂减少的百分数为: ---铝或铝合金芯绝缘线,20%; ----铜芯绝缘线,7%~8%。
6 绝缘子、金具及绝缘部件
6.1 绝缘配电线路绝缘子应符合GB1000和GB1001的规定。
6.2 低压绝缘配电线路采用的金具及绝缘部件应符合DL/T464.1~5的规定。
6.3 中压绝缘配电线路紧凑型架设所使用的支架、绝缘拉棒应符合下列要求: 6.3.1 表面泄漏距离不小于370mm ,Ⅳ级污秽区可适当加大泄漏距离。
6.3.2 交流耐压42kV ,1min 。
6.3.3 绝缘支架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5,绝缘拉棒的破坏拉力不小于导线计算拉断力的90%。
且绝缘支架及绝缘拉棒的破坏应力均应满足最大短路电动力的要求。
(☆强制性条文☆)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