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的咏物诗《寒菊 画菊》赏析

合集下载

寒菊全文注释赏析

寒菊全文注释赏析

寒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寒菊 - 画菊》意思-赏析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寒菊 - 画菊》意思-赏析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寒菊/画菊》意思|赏析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作者:佚名郑思肖的这首画菊,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画菊的诗意_画菊的诗意与解释

画菊的诗意_画菊的诗意与解释

画菊的诗意_画菊的诗意与解释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画菊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原文:《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诗意: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赏析: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古诗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翻译赏析

古诗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翻译赏析

古诗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翻译赏析《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郑思肖。

其全文如下: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前言】《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翻译】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鉴赏】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一句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

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原文、赏析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原文、赏析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出自宋代郑思肖的《寒菊 / 画菊》
原文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创作背景: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南宋-郑思肖《题画菊》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郑思肖《题画菊》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郑思肖《题画菊》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题画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翻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画菊古诗赏析与翻译

画菊古诗赏析与翻译

画菊古诗赏析与翻译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翻译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历代咏菊花诗词诗歌鉴赏

历代咏菊花诗词诗歌鉴赏

历代咏菊花诗词诗歌鉴赏历代咏菊花诗词鉴赏11寒菊/ 画菊郑思肖〔宋代〕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2菊花元稹〔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

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3不第后赋菊/ 菊花黄巢〔唐代〕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历代咏菊花诗词鉴赏2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2题菊花黄巢〔唐代〕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表现了一位胸怀大志者的本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

这是因为诗中成功的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思肖的咏物诗《寒菊画菊》赏析
《寒菊/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菊花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它独依在疏篱之旁,傲视风霜,有一种无穷的意趣。

这两句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写菊花宁愿在枝头枯死,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节。

一般的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作者借菊花这种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品性,表达自己坚守高尚的节操,宁死也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及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两句诗可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

扩展阅读:郑思肖的人物简介
郑思肖,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

父亲郑起(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官南宋平江(今江苏苏州)书院山长。

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明忠孝廉义。

20岁左右,为太学优等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

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

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

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

扩展阅读:郑思肖的诗作摘选
【送友人归】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麇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德佑二年岁旦二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伯牙绝弦图】
绝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咏制置李公芾】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二砺】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