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咏物诗 总结
关于咏物诗

关于咏物诗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咏鸳鸯》
唐·李远
鸳鸯离别伤,人意似鸳鸯。
试取鸳鸯看,多应断寸肠。
3、《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杨柳》
唐·汪遵
亚夫营畔柳蒙蒙,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5、《咏梧桐》
清·郑板桥
高梧百尺夜苍苍,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6、《咏省壁画鹤》
唐·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骞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
7、《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8、《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咏物诗汇总

咏物诗汇总《赋得临池柳》原文岸曲丝阴聚,波移带影疏。
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
《赋得临池柳》译文岸边柳丝相聚成阴,疏影随波移动。
还似美人画眉时候,来将翠色镜中相映。
《咏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译文蝉伏下头,饮着清洁的露水,鸣声不停地从树叶疏落的梧桐上传出。
身居高处,鸣声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凭借秋风啊。
《咏萤火示情人》原文窗里怜灯暗,阶前畏月明。
不辞逢露湿,只为重宵行。
《咏萤火示情人》译文喜欢窗户内暗淡的烛火,害怕台阶前明亮的月光。
不怕露水沾湿自己,只为在夜间飞舞那么有意义。
《沉醉东风赠妓朱帘秀》原文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
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
一片闲情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
《沉醉东风赠妓朱帘秀》鉴赏切合姓名咏物志感,是曲赠人之作的常法。
《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翻译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蚕》原文春蚕运巧起经纶,底事周防反杀身。
鼎镬如归缘报主,羞他肥禄避危人。
《蚕》作者简介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宋朝文人,《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
《芙蓉》原文云袂飘摇翠佩环,仙姿绰约紫霞冠。
虽然谪在西风里,合作人间小牡丹。
《芙蓉》作者简介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宋朝文人,《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
《落梅》原文自负孤高伴岁寒,玉堂茆舍一般看。
顽风摧剥君知否,铁笛一声人倚栏。
《落梅》作者简介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宋朝文人,《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
《梅花疏枝横玉瘦》原文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梅花疏枝横玉瘦》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
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
②东君:司春之神。
《梅花数萼初含雪》原文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咏物言志诗总结与范例

咏物诗范例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答案示例
•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 打的形象;(步骤一)
•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 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步骤二) (外在特征)
• 前者象征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 后者象征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 象。(步骤三) (内在品格)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示例二: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 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 的少女,由于为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 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意蕴)“怯”字不仅 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 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 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效果)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
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 备,不即不离。
咏物诗的特点
1. 实写形态特征,及所处环境,求其 “形似”。(曲尽其妙)
2.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
——咏物诗鉴赏
1、总结归纳咏物诗的特点。 2、把握所咏之物的内外特点。 3、准确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高二唐诗宋词鉴赏专题——咏物诗

高二唐诗宋词鉴赏专题——咏物诗一、知识积累(一)概念介绍: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1.常描写的景物:菊、竹、梅、柳、蝉2.特点归纳:(1)咏物。
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对比。
4.解题步骤归纳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A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B物与诗人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
C诗人借此物要抒什么感情,言什么志向?(二)分类简析:咏物诗可分为纯咏物的和借物抒怀的两大类。
1.纯咏物直接描写物象,表达对此事物具有的品质的赞美(希望能具有这种崇高的志向,高洁的品格)或者批判。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露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隐寓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品质。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曾诗也是写春柳,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2.咏物抒怀诗还可分为下列数种:①托物言志。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物言志诗总结与范例-

敌之策, 被拒不纳,
痛心疾首, 孤身隐 居苏州, 终身未娶。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 坚 持个性, 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 者远大抱负, 老当益壮的情怀。
宋亡后, 他改字忆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菊花的什么特点触发了元缜的
诗情? 外在特点: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 内在的神韵、品格:历尽风霜而后凋, “卓为霜下杰”的坚贞品质。
试析诗的后两联中的”比“的运用
1、“露重”“风多” 比喻 什么 ? 2.“飞难进”“响易沉”分别比喻什么 ?
1、比喻环境的压力 2.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 和 言论上的压制
3.“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的本义和实际含义是什么?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 食人间烟火呢? 这句诗是诗人的自我辩 白,是说他具有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还被诬陷入狱,无人肯为他表明心迹。
所言之志: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 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拟人、对比、拟人
(主旨)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这是咏柳寄慨之作, 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清秋”、“斜阳”、“秋蝉” , 一派凄凉, 秋之柳的稀疏衰落。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
(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
春合柳点繁)盛 秋柳枯凋
契合点
少年得志, 老来沉沦 失意的诗人
诗人处境: 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 17岁中进士,后 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 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一生襟抱未曾开。”
【古诗鉴赏】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一):咏物诗

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一):咏物诗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一】特征感知首先,咏物诗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
画菊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知识储备1、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如《画菊》《石灰吟》等;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咏物诗,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等。
2、咏物诗典型表现手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双关等。
3、从《离骚》开始赋予美木香草以人的高洁品质,经后世传承发扬,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情结,用所咏物的特征表达高洁情操或积极的理想追求的主旨。
【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翻译:几座山峦险峻肃杀,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
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
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
男儿的空有一身武功绝技来和谁一争高下呢?年老了仍然意气飞扬,因为人间还有多少狐兔啊!月黑天的时候,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咏物的诗句古诗大全

咏物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以描写物体为主,通过对物体的描绘,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咏物的诗句古诗大全:
1.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 《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7. 《墨梅》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8.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咏物诗句,通过对物体如柳树、蝉、梅花、鹅、竹子、石头、蜜蜂、墨梅、石灰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言志诗总结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
例如: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
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
“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
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
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
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
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例如: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晚唐河朔人。
本为寒士,屡试不第。
本诗是他再次落第后写给高侍郎的。
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
芙蓉:荷花。
前两句说,碧桃、红杏靠着甘露滋润、太阳煦照开出娇艳的花。
"天上"、"日边"象征中第者地位陡然上升,"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 "和露种"、"倚云栽"比喻这些人凭恃靠山,特获宠遇。
三、四句转过来写他自己,说江上的芙蓉却不具备这些优越条件,只能在秋风中迟迟地绽放,但它自甘冷清,既不怨天尤人,更不肯趋炎附势。
3、思想感情
①托物言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
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以物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4、常用手法: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手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抒情方法上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5、咏物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