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合集下载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及作品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及作品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及作品文海听涛艺术中心高山流水遇知音林纾(1852年-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翻译代表作品: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国翻译西洋小说的第一部)英国哈葛德《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英国柯南道尔《歇洛克奇案开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2.曹靖华(1897年-1987年),河南省卢氏县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

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翻译代表作品:长篇小说《铁流》、《城与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剧本《侵略》、《契诃夫戏剧集》、儿童文学《盖达尔选集》等。

3.梁实秋(1903年—1987年)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4..杨绛(1911年—2016年),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5.朱生豪(1912年-1944年),著名翻译家。

浙江嘉兴人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著名翻译家及其翻译作品

著名翻译家及其翻译作品

著名翻译家及其翻译作品著名翻译家及其翻译作品英语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伊索寓言》等严复《天演论》郭沫若《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雪莱诗选》,马克思著作若干。

张谷若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哈代翻译专家朱生豪莎士比亚作品张友松马克·吐温翻译专家,比如《竞选州长》查良铮俄国普希金作品,英国浪漫派诗歌:《济慈诗选》《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唐璜》等赵萝蕤(女)《草叶集》,艾略特《荒原》朱维之主要翻译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萧乾《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萧乾、文洁若合译《尤利西斯》,辛克莱《屠宰场》(合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合译),《光荣与梦想》,《麦克米伦回忆录》,《拿破仑传》,《战争风云》(皆为合译)易卜生《培尔金特》金堤《尤利西斯》(人民文学版1994)《尤利西斯》译者还有:李虹,李进,纪江红,章影光,刘象愚等李文俊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首译),卡夫卡《审判》及其它小说,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

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等袁可嘉《英国宪章派诗选》,《叶芝抒情诗精选》,《布莱克诗选》。

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汤永宽卡夫卡《城堡》,泰戈尔《游思集》,《采果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杨德豫《朗费罗诗选》,《柯尔律治代表作三首》,《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拜伦抒情诗七十首》江枫《雪莱诗选》冯亦代《美国短篇小说集》(合译),斯坦贝克《人鼠之间》黄雨时狄更斯《奥列弗·退斯特》,康拉德《黑暗深处》,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画像》等陈良廷《乱世佳人》,《教父》,刘易斯《纳尼亚》系列,《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等卞之琳《西窗集》,《英国诗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莎士比亚抒情诗选》方平《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莎士比亚悲剧多种,《呼啸山庄》,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目前中国《莎士比亚全集》有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三种。

名家名译赏析

名家名译赏析

文件名:名家名译赏析29.名家名译赏析中国翻译名家的成功译作俯拾即是。

这些名家名译是我们蒙学翻译必不可少的典范,体会译者的匠心,有助于提高翻译的技能意识,也有助于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以下引用周流溪《中国英语教育全书》、张今《文学翻译原理》、杨晓荣《快速通关》(汉译英分册)、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陈生保《英汉翻译津指》、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张经浩《译论》、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等书中所辑录的优秀译文片段和近几年大学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汉译英”部分(篇章翻译)题目,分别配上原译的简短的赏析文字,本书作者仅在个别地方进行了“微调”,聊作养成欣赏习惯之参考。

原文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 (from Hamlet,by Shakespeare)朱生豪译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周流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点评:译文流畅、朗朗上口,真是绝妙佳句。

原文The winter morning was clear as crystal. The sunrise burned red in a pure sky, the shadows on the rim of the wood-lot were darkly blue, and beyond the white and scintillating fields patches of far off forest hung like smoke. (from Ethan Frome by Edith Wharton )吕叔湘译文:冬天的早晨水晶般明澈。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08英本1 杨慧颖 NO.35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释道安,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主持
译事过程中,总结译经的经验与困难,归纳 出佛经翻译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观点。 由于佛经翻译存在着五种情况无法与梵文原 意相符,与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因此道安 提倡直译,主张译笔宜力求质朴,此一观点, 影响日后的翻译甚大。
鸠摩罗什,东晋时后秦高僧、国师、著名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中国古代翻译简史及理论家介绍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汉代翻译
佛经贡献最大者,他精通汉语,所译佛典“义理 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翻译 之首”。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 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 (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为 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 之例,仍可沿用。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 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 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 称矣。
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 华文和西文,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 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 才是好译本。因此,欲求译才,必自 设翻译学堂始;
强调对翻译人才的培养。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玄奘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两点: (1)“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2)“五种不翻”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艾青名作十首赏析

艾青名作十首赏析

艾青名作十首赏析艾青,原名鲁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批判。

下面将为大家赏析艾青的十首名作。

1.《沁园春·雪》。

这首诗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雪的纯洁。

诗中用“风雪”来比喻人民的斗争,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北国之春》。

这首诗描绘了北国的春天,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生生不息。

诗中用“春风”来比喻人民的斗争,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赠妻》。

这首诗是艾青写给妻子的一首赠诗,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和对家庭的珍视。

诗中用“花”来比喻妻子的美丽和纯洁,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关怀和对家庭的向往。

4.《死亡》。

这首诗描绘了死亡的恐怖和无情,表现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

诗中用“黑夜”来比喻死亡的无情和无法逃避,表达了对死亡的深切关怀和对生命的珍视。

5.《革命的风》。

这首诗表现了革命的伟大和人民的斗争,描绘了革命的风起云涌和人民的奋起。

诗中用“风”来比喻革命的伟大和人民的斗争,表达了对革命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的赞美。

6.《母亲》。

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厚爱和对母爱的赞美,描绘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诗中用“春天”来比喻母亲的美丽和善良,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关怀和对母爱的珍视。

7.《夜的舞蹈》。

这首诗描绘了夜的神秘和美丽,表现了夜的宁静和深沉。

诗中用“舞蹈”来比喻夜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对夜的深切关怀和对生命的珍视。

8.《黄河》。

这首诗表现了黄河的伟大和壮丽,描绘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和滚滚向前。

诗中用“黄河”来比喻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的斗争,表达了对黄河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的赞美。

9.《母亲河》。

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河的深情厚爱和对母亲河的赞美,描绘了母亲河的伟大和无私。

诗中用“母亲河”来比喻母亲的伟大和无私,表达了对母亲河的深切关怀和对母亲河的珍视。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他们的翻译经典杨宪益(1915—)、戴乃迭(1915—1999)夫妇是中国翻译史上久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以其毕生精力,夫妻合作、珠联璧合,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了西方,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他们翻译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少有人能企及。

他们不仅翻译了《红楼梦》,还将《鲁迅文集》、《史记选》等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

作为主要译者和世纪主编,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

杨宪益主张,在翻译的同时要力争传达出作者的本意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保留或者显现原文的风格。

这一问题值得所有翻译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对于《红楼梦》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是一部最接近原著的英文全译本。

在这部翻译巨著中,集中体现了杨氏翻译法的妙处和高深的造诣。

一、译文同义习语的套用。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性为同义习语的套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与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习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上和语法组合上都有惊人的相似,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之合的感觉。

英汉文化和语言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名句和习语。

它们在内容上、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

这时用习语译习语当然是最理想的策略,这样可以达到从语义到文体上的最自然贴切。

如:(1)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第三十六回)This is 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此句就是引用了“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的形式,而在前面添加了“this is”。

(2)贪多嚼不烂。

(第九回)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此句就是将英语习语“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中的“one”具体体现在“you”身上。

这种译法不仅做到译文和原文在语义、语用、文化效果上最大限度的等值,又易被译语文化接受,既保全了原文的形式和结构,又承载着原文的文化内涵。

然而,这样的等效翻译的例子在《红楼梦》中是比较有限的,更多的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较大的改动,力争做到效果上的等效。

二、直接转移形象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

习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其表层意义中一般都有一个或多个形象。

而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及表达思想也不尽相同。

当原语形象所承载的喻义无法在译语中再现时,可以根据具体上下文,用译语中读者所熟知的形象替换原语中形象,即指称意义用译语形象传达。

这样虽然形象不同,但语用意义是相同的,从而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

如:(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第六回)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 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与“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的内容与形式基本一致,只是从原文的民族色彩来看,刘姥姥是信佛的,而非基督教,因此将God改为Heaven更为合适。

三、意译法——舍弃原文形象如前所述,习语负载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因此有时某一形象无法用译语译出,此时只能以意译的方法将其隐含意义译出。

成功的翻译就在于虽然改变了语言符号,但并不改变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即思想内容。

如:(1)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 (第六十五回)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 she is a hundred times so!对于讲汉语的人来说,“醋罐子”这一说法的含义不言自喻。

如果将其直译的话,译语读者就不知所云,因此就不如索性舍弃原文的形象,将其意译出来更好。

(2)林黛玉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第五十七回)Tai-yu exclaimed in distress and sympathy.这句汉语习语是用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悲伤,与其形象兔子和狐狸不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翻译时完全可以省略其形象,只译喻义。

根据上下文的实际情况,这句话表达了林黛玉由邢岫烟的处境联想到自己身世后发出的感慨和随之产生的悲伤,于是更加表现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四、直译法——保留原文中的形象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尽可能完美地再现原语中所表达的意义。

对于习语而言,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形象性。

习语靠形象存在,靠形象流传,因此翻译习语的重点在于传达原文中的形象。

奈达曾经说过,“翻译不仅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上的对等”,这对汉语习语的翻译也是很重要的。

汉语习语主要以形象生动见长,习语的翻译最好能在译语中找到与原语对等或有对等效果的概念和形象,这也是杨译中多采用直译的原因。

如:(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第八十一回)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 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这句话就采用了完全直译的方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完全对等,形式与内容达到兼顾,再现了原文的形象。

又如:(2)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Girls are made of water, men of mud.这些直译的方法可以说是达到了完全意义上的对等。

然而由于各民族文化存在的差异,不同民族对同一形象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喻义,这时,如果运用直译的方法去追求形象的对等,就可能会使原文的内在含义无法表达出来。

如:(3)“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家的子弟,俗话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有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

”(第九回) “Now although all the people in this school were members of the Chia clan or relations by marriage, as the proverb aptly says,’ 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s; each one different.’ And inevitably among so many boys there were low types too, snakes mixed with dragons.这段话中的“一龙生九种,种种有别”和“龙蛇混杂”都是用了直译的方法,但是龙与“dragon”两者的形象及意义却有较大的差异,不能等同。

在汉语中,“龙”是正面形象的象征,是高贵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的“dragon”是一种凶恶的象征,两者有天壤之别,不仅形象相差甚远,而且在人们情感上所具备的意义更不能相提并论。

因此,此处虽然做到了字面上的对等,但其内在的含义却无法得以体现。

五、形义皆舍汉语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重复,或加以解释说明的成分加强语气,而且习语的运用一般都有上下文。

如果特定的语境已经说明了习语的喻义,而形象又是虚设的时候,就可以将整个习语略去不译,以求简洁明了。

如: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第二十六回)Even the longest feast must break up at last.“千里搭长棚”这一形象和意义在此都被舍弃了,因为搭起长棚设宴请客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如果直译,译语读者不能理解此意,反而削弱了表达力,因此可舍弃不译。

(范存忠.漫谈翻译译学论集[C].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7;耿龙明主编翻译论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Baker M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在这里略举几例以供细细赏析和体会。

《黛玉葬花》曹雪芹(原文):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译文: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 Softly the gos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red screen.A girl in her chamber mourns the passing of spring,No relief from anxiety her poor heart knows;Hoe in hand she steps through her portal,Loath to tread on the blossom as she comes and goes. Willows and elms, fresh and verdant,Care not if peach and plum blossom drift away;Next year the peach and plum blossom will bloom again, But her chamber may stand empty on that day.By the third month the scented nests are built,But the swallows on the beam are heartless all;Next year, though once again you may peck the buds, From the beam of an empty room your nest will fall. Each year for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daysThe cutting wind and biting frost contend.How long can beauty flower fresh and fair?In a single day wind can whirl it to its end.Fallen, the brightest blooms are hard to find;With aching heart their grave-digger comes now Alone, her hoe in hand, her secret tearsFalling like drops of blood on each bare bough. Dusk falls and the cuckoo is silent;Her hoe brought back, the lodge is locked and still;A green lamp lights the wall as sleep enfolds her, Cold rain pelts the casement and her quilt is chill. What causes my two-fold anguish?Love for spring and resentment of spring;For suddenly it comes and suddenly goes,Its arrival unheralded, noiseless its departing.Last night from the courtyard floated a sad song-- Was it the soul of blossom, the soul of birds,Hard to detain, the soul of blossom or birds?For blossoms have no assurance, birds no words.I long to take wing and flyWith the flowers to earth’s uttermost bound;And yet at earth’s uttermost boundWhere can a fragrant burial mound be found? Better shroud the fair petals in silkWith clean earth for their outer attire;For pure you came and pure shall you go,Not sinking into some foul ditch or mire.Now you are dead I come to bury you;None has divined the day when I shall die;Men laugh at my folly in burying fallen flowers,But who will bury me when dead I lie?See, when spring draws to a close and flowers fall,This is the season when beauty must ebb and fade;The day that spring takes wing and beauty fadesWho will care for the fallen blossom or dead maid?——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外研社,1994 杨宪益、戴乃迭下面一段是对王熙凤的描写,杨宪益的翻译保留了中国古典的韵味,运用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动词:运用连词.介词.从句.动词的非谓语,式来巧妙整合零散的汉语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