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四个关键环节: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因此,从2001年开始,随着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改革实验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也已进入了第二年。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市始终狠抓了“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三个关键环节,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明显。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7号文件)提出,要把加强中小学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文件中提出的20条要求,实质上,也正是规范办学行为的具体要求。今年,根据教育部的部署,省政府召开了规范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专题会议,郑州市也召开会议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我们认为,规范办学行为,尤其是规范教学行为,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已经到了必须下气力,认真抓好的时候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既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用人机制和导向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也是我们教育系统内部急功近利、无序竞争、发展失衡、违背规律所致。规范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是学校工作的

第一要务,学校完全可以也必须大有作为。

当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会教。有的教师做了一辈子教师,每天重复的只是一种了无生趣的教学模式,自己没精打采,学生如坐针毡;自己身心疲惫,教学质量却平平淡淡——他们把智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学科能力差。具体表现:一是教学观念陈旧,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二是学生课堂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研究过学科课程标准;三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上枯燥无味,味同嚼蜡;四是作业效度差,靠题海战术来掩盖自己的无能。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痛下功夫。

一、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无论在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还是学生观上都要进行转变。新的课程观强调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强调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新的教学观强调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走向教学互动;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导学者而非讲学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新的学生观强调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策略、过程和在此过程中及在此之后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

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行为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是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用教材(教学材料。或者叫学材,即学生的学习材料)教”,通过使用教材,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还在“教教材”。这个观念不转变,就等于没有进行课程改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用教材教”,并不是要否定和抛弃教材。教材是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要把教材当成素材、范例和凭借,而不是把教材当作目的。教师通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跳出教材”。当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想法、疑问、矛盾、困惑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挣脱了教材的束缚,“跳出了教材”,获得了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教师“用教材教”达成了较高的境界。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三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第三种境界。当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时候,也就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二、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

理想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我们的一些教师课堂效果不好,就是因为课堂教学目标(或者叫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讲过: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就是把学科课程标准,细化分解为课堂学习目标。在2007年的教学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全市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能力,保障学科课程目标达成度的不断提升。具体工作要求:一是群策群力,

细化解读课堂标准,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学习目标;二是强化技能,全面提升实施能力,找到落实学习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有效途径,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三是加强监控评价,保障目标的达成,通过学习目标、课程目标的梯次完成,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实质上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问题,也就是国家课程在本校的有效实施问题,更是学科教师的学科能力问题。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会带领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须要开设的课程,是有相对统一的教材的课程。现行教材更多地基于编写者对于文化的解读和把握,更多地站在了文化传承的立场上,站在了教育者和成年人的立场上,来衡量教材的意义与价值,更多地强调了教材的经典性、教育性,而似乎是忽略了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时期的学生的感受与期待。教材教育价值的体现,最主要的不在于它所承载了教育者多少的教学内容,而在于它与学生心灵间的对接性和可通达性,在于学生能不能对此产生兴趣并顺利进入,能不能产生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一所学校教学质量与另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国家课程的把握,对学科教材的处理。虽然国家课程是由国家制定的,但具体到学校里,还得从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课程教材加以重新编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处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确定学生的起点,据此决定教学内容中讲解的详细安排。有详有略,有取有舍,有加有减,这就是学科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问题,也就是学科教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