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儿童及青少年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治疗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使颅骨发生断裂、颅内脑组织受损或颅内血肿形成的病理状态。

颅脑创伤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极大。

针对颅脑创伤的救治需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救治指南,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全面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以期提高对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

一、评估患者情况1. 患者初期救护颅脑创伤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因此在患者发生事故后及时进行急救十分重要。

救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清除呼吸道、止血、拍打患者双肩以唤醒其意识等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得到维持。

2.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在将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初步评估。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需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运动情况等,以便在后续治疗中能够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3. 评估CT影像医院到达后,患者需要进行头部CT检查,以明确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

根据CT影像的结果,医护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伤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二、调整患者体位1. 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在救治之初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清除吐血、呕吐物,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2. 避免颅内压增加针对颅脑创伤患者,应避免头部下垂,以防止颅内压增加。

需要将患者头部略微抬高,以有利于颅内高压的排出。

三、药物治疗1. 治疗颅高压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在救治中需要尽快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也可采取脱水疗法、高渗糖液等手段进行治疗。

2. 抗生素应用在严重颅脑创伤的患者中,由于颅内感染的风险较大,因此通常会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3. 镇痛及镇静颅脑创伤患者在疼痛及不适感较为明显,故需给予镇痛及镇静处理,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四、外科治疗1. 紧急手术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当出现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伴有颅内血肿、脑挫伤、脑水肿等情况时,往往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手术,以减轻颅内压,救治颅内血肿等。

《急性颅脑创伤手术指南》解读(2009-02-24 000000)

《急性颅脑创伤手术指南》解读(2009-02-24 000000)

减压术中,双额叶减压术比颞肌下减压术似乎更有效。
由于脑内血肿多是由于减速性颅脑伤造成的,术中ICH清除减压后很可能对侧或同侧枕部--头颅受伤着力点颅骨骨折处迟发EDH。若非术区迟发EDH出现的太迅速、量太大、范围太广,术中处理起来就会非常非常的困难。如:
术前右侧ICH大量,左侧EDH极少量,中线左移严重,考虑患者右侧瞳孔已散大至6mm,为快速减压决定先行右侧ICH开颅清除术,术前即判断出左侧迟发EDH的可能。
后颅窝血肿的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1.病人伴有CT扫描占位效应或者神经功能障碍、减退,应该手术治疗。CT扫描的占位效应定义为第四脑室变形、移位或消失,基底池受压或消失,或出现梗阻性脑积水。2.病人不伴有CT扫描占位效应以及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可以在严密观察下和动态CT扫描下药物治疗。
昏迷的(GCS评分小于9),血肿厚度薄于10mm的或中线移位小于5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入院时比受伤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或更低,和/或瞳孔不对称或固定以及散大和/或ICP超过20mmHg,应该手术清除血肿。
手术时机: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外科血肿清除术应该尽早进行。
术中右侧脑膨出极其迅速,快速关颅复查CT示左侧颞顶枕部、右枕部迟发大量EDH,决定再次开颅前自主呼吸即停止。
对该病例来讲,若术前左侧颞顶部EDH能有20ml,甚至于只有10ml,中线左移的不够如此严重,右侧瞳孔散大的不到6mm,或者右侧ICH不是如此的量大,我会先选择左侧开颅,硬脑膜悬吊后再右侧开颅,但偏偏术前左侧颞部EDH是那么的少,右侧ICH是那么的多。若术中左侧颞顶部及右枕部迟发EDH不是如此的迅速、大量、广泛,或许患者预后要好的多。但偏偏是上述不利情况该患者全部占有,让神经外科医生挽救其生命,真是难!!

急诊科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

现场急救处理包括:(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

(2)对头皮裂伤的广泛出血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暂时减少出血。

在条件不允许时,可用粗丝线将头皮全层紧密缝合,到达医院后需进一步处理时再拆开。

儿童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

儿童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

中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 , 情危重 , 病 发展迅速 , 护 理难度大 。有报道 , 颅脑损伤合并严重 失血性休克患者 死亡 率高 达 9 , O 及时有效的急救 护理可改善愈后 , 降低死亡率。 、 3 1 迅速建立静 脉通 道时抢救 休 克的首要 措施 , . 液体 治疗
据病情需要输入碳 酸氢钠 2 0 , 5ml必要时还 可 以输 给自蛋 白
2 病情观察
2 1 意识状态 的观 察 意识障 碍是脑 损伤最 常见 的症状 , .
也是确定手术指征的依 据。其 昏迷 深浅 、 时间长短与脑损 伤
月"' 0 :0 5年 1 2 2月收治的小儿颅脑损伤 6 3例中的 3 4例重型 患儿 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是休克复苏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合理选择输液部位, 1 ]  ̄ 若下
肢出血 , 则选用上肢静 脉 ; 若上肢 、 头部 出血 , 宜用下肢静 脉 , 否则 , 可能加重 出血。其次是 输液 速度 , 快速 补液抢救 失血 性休克是传统的治 疗原 则 , 而 大量液体 快速 复苏时 , 然 有可 能导致颅内压 升高 。因此在监测血 压 、 率、 心 尿量等 条件下 , 快速输入液体 , 谨慎给予脱水剂 , 边扩 容边脱水 。 3 2 护理 人员 应不 断学 习 , 高专科 知识 , 提 并加 强基 本训 练, 在抢救过程 中以全面细致 的观察 , 灵敏 的思维 , 正确 的判
中图 分 类 号 : 4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17 8 (∞ 7 O _O40 R 7.2 B 1 0 —5 5 2 ) 1o 9—2
重 颅 损 的 性 是 头 受 3 呙 种 菇 结 L 手 : 非 2 ,院 按 型 脑 伤 急 期 指 部 榜 商 , 。1I 疗 果’组 采1 ,手 1 出 时 格 3 本 3 ‘ 例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外力作用于颅骨或脑组织,引起脑部损伤的一种临床疾病。

在临床中,颅脑创伤病人常常出现意识丧失、呕吐、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对于颅脑创伤的救治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提高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编制了此《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科学、规范的救治指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一、诊断与分级(一)临床表现: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部僵硬、复视、意识障碍等症状。

需密切观察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确保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治疗。

(二)影像学检查:颅脑外伤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检查。

CT可显示骨折、血肿、脑水肿等损伤,MRI可对脑组织进行更加清晰的显示,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分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主要包括轻度脑震荡、中度脑震荡和重度脑震荡。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急诊救治(一)监测生命体征:颅脑外伤病人在急诊救治阶段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血压、心率等,确保病人在急诊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控制颅内压: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需立即给予降颅压的治疗。

可采用镇静、头低位、通畅呼吸道、控制颅外伤出血、呼吸机辅助等措施降低颅内压,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三)积极止血:对于颅脑外伤病人出现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情况,需积极进行止血治疗,防止出血加重颅内压。

(四)预防继发性脑损伤:对于颅脑外伤病人需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包括预防颅内感染、预防脑水肿、预防脑梗死等措施。

三、手术治疗对于颅脑外伤病人,部分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开颅减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颅骨骨折复位术等。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综合治疗(一)脱水疗法: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可采用脱水疗法。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外力作用于头颅或头脑结构所造成的一种创伤。

颅脑创伤多发生在交通事故、工伤、跌倒等意外事件中,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医学中,对于颅脑创伤的救治工作尤为重要。

制定一份科学严谨的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对于提高救治质量和效果极为重要。

一、患者的评估和初步处理1、现场处理颅脑创伤患者常常发生在突发意外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好现场的处理工作。

包括稳定患者的体位、保护患者的颈部、避免进一步损伤等。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相关信息,如患者的年龄、情况、发生地点等。

2、GCS评分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是评价患者神志状态的辅助工具,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场救治时,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来进行初步评估。

3、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同时要重点关注颅内压的变化,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及时进行干预。

4、颅内外出血的评估通过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时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出血,并确定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后续救治提供重要依据。

5、颅内压的监测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监测尤为重要。

可通过颅内压监测仪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二、颅脑创伤临床救治的治疗原则1、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创伤患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和呕吐等症状,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

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呕吐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2、控制颅内压颅内压的增高是颅脑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加重患者的病情。

控制颅内压的方法包括降低颅内外脑脊液的产生、促进颅内外脑脊液的排出、改善脑血流灌注等。

3、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出现严重颅内外出血、脑挫裂伤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外血肿、减轻颅内压,阻止脑组织继续受损。

4、神经保护和功能恢复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在救治的还要做好神经保护和功能恢复的工作。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而对颅骨和/或脑组织造成损害的一种疾病。

其严重程度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颅脑创伤的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1. 紧急评估和处理病人的基础生命支持应该是所有救治措施的首要任务。

在评估之前,应首先保证病人的呼吸和心跳正常。

然后进行病情评估,包括神经系统的评估、生命体征的监测、诊断成像的获取等。

对于昏迷的病人,应优先考虑呼吸支持和气道管理。

2. CT扫描颅脑创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扫描。

对于初步疑似颅脑创伤的患者,应尽快进行CT扫描以明确伤情。

CT扫描能够显示颅内的出血、水肿以及颅骨骨折等异常。

3. 预防二次损伤颅脑创伤可能导致神经衰弱和细胞破坏,从而导致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延迟性损伤。

为了防止二次损伤,应立即采取措施,如降低颅内压、纠正低氧血症等。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颅脑创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的血液和减轻颅内压,从而降低颅内的压力和减少神经元的损伤。

常见的手术包括开颅手术、去骨盖室术、减压手术等。

5. 康复治疗颅脑创伤病人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认知和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的方案应根据病人的特定情况而定,可以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

总之,颅脑创伤的临床救治需要及时、全面地评估病人的病情,包括呼吸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颅骨状况等。

针对不同的病情,应采取不同的救治措施,以尽快缓解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功能。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就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得损伤,可分为颅与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括头皮、颅骨,脑部就是泛指颅腔内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颅脑损伤得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得因素与损伤得性质。

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得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与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得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得程度与性质也各异。

由于致伤物体得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得强度与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得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得头皮、颅骨与脑损伤得情况亦有所差异。

颅部与脑部得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由于颅脑解剖生理得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得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

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与/或颅骨得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得致伤阈,则头皮、颅骨与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就是通过身体其她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得损伤,而头皮与颅骨往往完好无损。

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得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得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与不同范围得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

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与修复、急性颅脑损伤得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1) 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 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

其她部位得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得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得伤情判断目前主要就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Co 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三) 现场抢救:颅脑损伤得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得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与及时得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得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与全身情况得迅速认真得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儿童及青少年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治疗指南解读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儿科较常见的急危重症。

TBI发生后,由于存活脑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导致氧和代谢物质输送减少,代谢废物及毒物清除降低,从而造成继发性脑损害,颅内高压是这些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的关键因素。

严重的颅内高压可使部分脑组织由压力较高处向压力较低处移动,形成脑疝,若不能及时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可致严重后果,是患儿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与成人相比,儿童TBI研究相对薄弱,而且儿童TBI相对于成人具有与年龄相关的特殊性,治疗也存在不同。

2003年第一版婴儿、儿童及青少年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治疗指南[1]的发表规范了儿科TBI患者的诊治。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于2012年发表了第二版治疗指南[2](简称新指南)。

新指南在证据强度方面以Ⅰ、Ⅱ及Ⅲ级表示,强度依次递减(表1)。

推荐强度分为强与弱2级。

推荐程度"强"表示所推荐的内容来源于高质量的研究结果,后者对被评判的内容给出了好或者坏的精确评估。

推荐程度"弱"表示对所推荐的内容:(1)好处是否超过坏处信心不足;(2)好处和坏处可能大致相等;和/或(3)不清楚好处与坏处的程度。

以下对新指南作简要介绍。

表1证据强度分级1 颅内压监测TBI患儿中普遍存在颅内高压,32%的TBI儿童病情起始阶段颅内压高于20 mmHg(1 mmHg=0.133 kPa),50%的儿童在治疗期间颅内压最高值高于20 mmHg。

在无自主意识活动的重型TBI儿童中颅内高压(颅内压>20 mmHg)的发生率为80%,而有自主意识活动的患儿颅内高压的发生率为20%。

颅内压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变量,通过监测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实时计算出脑灌注压,以指导重型TBI的治疗,如对严重颅内高压的患儿给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

因为颅内高压在重型TBI患儿的发生率高,而且颅内高压与神经系统不良预后及死亡相关[3],因此在颅内压监测基础上成功地治疗颅内高压,可以提高生存率并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新指南推荐可以在婴幼儿及儿童重型TBI中使用颅内压监测(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2 颅内高压治疗阈值重型TBI后难治性颅高压常导致死亡,防止颅内压的增高是重型TBI 治疗的关键。

因此,在颅内压增高至某一数值后,临床医师应及时给予相关治疗有效降低颅内压,以避免病情的恶化。

2007年的成人重型TBI治疗指南推荐颅内高压治疗阈值为20 mmHg(证据等级Ⅱ级)[4]。

在儿童大多数研究者将颅内高压治疗阈值设定为20 mmHg。

新指南推荐儿童重型TBI颅内高压治疗阈值为20 mmHg(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颅内压持续大于20 mmHg与不良预后相关。

当然,基于正常的血压值及颅内压值具有年龄相关性的事实,可以推测儿童最佳颅内高压治疗阈值也可能与年龄相关。

但是儿童最佳颅内高压治疗阈值是否存在年龄相关性尚有待研究进一步证实。

3 脑灌注压阈值新指南推荐:(1)在儿童重型TBI中必须维持最小脑灌注压40 mmHg;(2)脑灌注压阈值40~50 mmHg,可能存在年龄特异性阈值,婴幼儿阈值为此范围低限,而青少年阈值为此范围高限(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脑灌注压定义为平均动脉压减去平均颅内压,是驱使脑血液流动的压力,在正常状态下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与脑组织氧代谢率相匹配。

重型TBI 后脑灌注压的自我调节能力将损害。

儿童重型TBI中脑灌注压大于40 mmHg的患儿预后较脑灌注压小于40 mmHg的患儿好[5,6]。

在儿童领域,脑灌注压阈值可能存在年龄相关性。

一项研究分析了16名年龄<16岁患儿的Glasgow预后评分结果与年龄相关性低限值的关系,新生儿至1个月阈值为>40 mmHg,2个月至1岁阈值为>45 mmHg,1岁至7岁阈值>50 mmHg,>7岁阈值为55~60 mmHg,结果发现即使患儿脑灌注压低于该年龄组脑灌注压低限值极短时间也将导致不良后果(P=0.013)[7]。

4 高级神经监测新指南推荐如果大脑氧合监测有条件采用,应维持脑组织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brain tissue oxygen,PbtO2)≥10 mmHg(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PbtO2是直接反映脑组织氧合状态的指标,它通过放置在脑局部的探头直接测量脑组织的氧分压,一般认为PbtO2的正常范围是16~40mmHg。

10~15 mmHg提示轻度脑缺氧,<10 mmHg则为重度缺氧。

2009年的一项研究采用TBI患儿颅内压≥20 mmHg就进行PbtO2监测,结果发现PbtO2<5 mmHg大于1h或PbtO2<10 mmHg大于2 h与严重伤残或死亡等不良预后呈独立性相关[5]。

高级神经功能监测的发展能提供更多关于脑血管及脑组织代谢的信息,有助于对TBI患儿提供更佳的监护和治疗。

5 中枢神经影像检查新指南推荐在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或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住院24 h以后作为仅随访而常规性重复进行CT检查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干预是非必要地(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CT检查对于快速发现和评估各种颅内损伤具有重要作用,是临床医师对TBI患儿安排治疗和评估病情的重要参考。

但是重型TBI患儿病情不稳定,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恶化,另外CT检查存在放射性暴露长期影响。

在一项对40名重型TBI患儿的回顾性研究中共进行115次CT复查(76%是因为常规随访,21%是因为颅内压增高,3%是因为神经系统改变),结果发现53%的CT结果提示没有变化,34%提示改善,13%恶化;基于CT的复查结果仅对5名患儿进行了外科治疗,但是这5名患儿是因为有临床改变而进行了CT复查[8]。

过多地进行CT检查对重型TBI患儿来说可能得不偿失,因此临床医师在决定是否进行CT复查时应该权衡利弊。

6 高渗液体治疗新指南推荐:(1)重型TBI伴有颅内高压的患儿应该使用高渗性盐水(3%高渗盐水),在急性期使用的有效剂量为6.5~10.0 ml/kg(推荐强度:弱;等级:Ⅱ级)。

(2)3%高渗盐水持续静脉输入的有效剂量为0.1~1.0 ml/(kg·h)。

应该使用能维持颅内压<20 mmHg的最低剂量。

血浆渗透压应该维持在<360 mmol/L(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一项双盲研究中研究者在18名重型TBI患儿中对比了3%高渗盐水和0.9%的生理盐水的作用,两者的剂量范围均在6.5~10.0 ml/kg,在2 h 实验期间,高渗盐水组颅内压更低,减少了对其他降压治疗的需求[9]。

在20世纪早期就开始静脉使用高渗物质来降低颅内高压,到20世纪70年代甘露醇逐渐取代其他物质在颅内高压治疗中广泛使用。

2007年成人指南[5]推荐甘露醇0.25~1.00 g/kg能有效降低颅内压(Ⅱ级)。

尽管甘露醇在重型TBI伴有颅内高压的患儿中广泛使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研究符合2012年指南纳入标准,故2012年指南并未对甘露醇做出相关推荐。

一项研究调查了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高渗盐水及甘露醇在儿童TBI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2003年指南对两种药物使用的影响,33%的患儿(2 069/6 238)使用了高渗盐水,40%的患儿(2 500/6 238)使用了甘露醇,2003年指南发表后高渗盐水的使用增加,而甘露醇的使用有所减少[10]。

临床医师在考虑高渗液体治疗时,必须权衡是选择目前尚无符合新指南纳入标准的,但临床上长期使用且安全的药物——甘露醇,还是选择符合指南纳入标准且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临床使用经验相对少的药物——高渗盐水。

7 体温控制新指南推荐在重型TBI患者中应该避免使用时间仅为24 h的亚低温(32~33 ℃)治疗。

重型TBI后8 h内应开展48 h的亚低温(32~33 ℃)治疗。

采用低体温治疗后,应该避免大于0.5 ℃/h的快速复温速度(推荐强度:弱;等级:Ⅱ级)。

基于动物实验与成人研究表明体温高与不良预后相关,故TBI患儿应避免发热。

亚低温治疗的理论基础是通过降低脑代谢需求、炎症反应、脂质过氧化、细胞死亡及急性惊厥从而减少继发性损伤。

但亚低温治疗对TBI 患儿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明确。

一项Ⅲ期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中将225名TBI患儿随机分为低温组和常温组,低温组在伤后8 h内采用亚低温疗法24 h,随后以0.5~1.0 ℃/h的速度复温,结果发现在低体温阶段患儿颅内压降低,但在复温时颅内压却明显升高,两组之间比较6个月后功能性预后并无差异,但低体温治疗有增加患儿病死率风险[11]。

另外一项Ⅱ期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中对TBI患儿采用亚低温疗法48 h,随后以每3~4小时升高0.5~1.0 ℃的速度复温,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组相比病死率、3个月及6个月Glasgow预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低体温治疗的最初24 h亚低温治疗组患儿的颅内压明显降低(P=0.024)[12]。

8 脑脊液引流新指南推荐:(1)通过脑室外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可以用来治疗颅内压增高的重型TBI患儿。

(2)在有效脑室外引流下,在大脑基底池开放且影像学上没有脑组织大量损伤或移位的情况下,腰大池引流可用来治疗难控性颅内高压(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脑脊液外引流能减少颅内液体容积,从而降低颅内压。

Jagannathan 等[3]对23例TBI患儿采用脑室外引流治疗,其中20例患儿成功地控制了颅内压,2例患儿无效死亡,另外1例患儿又进行了去骨瓣治疗,可见脑室外引流治疗对TBI患儿有较好地治疗作用。

9 巴比妥昏迷疗法新指南推荐高剂量的巴比妥治疗可在血流动力学稳定伴有难控性颅内高压的患儿中使用,无论是否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药物及手术治疗。

当高剂量的巴比妥治疗用来处理难控性颅内高压时,需要采用持续的血压监测和心血管支持以维持足够的脑灌注压(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巴比妥昏迷疗法对心肺的毒副作用非常普遍,通常仅用来治疗对一线降压治疗及手术治疗无效的颅内高压患者。

国内已较少使用,但国外一项含225例TBI患儿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共有16%的患儿使用巴比妥昏迷疗法[11]。

10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内高压新指南推荐在早期显示有神经系统恶化迹象、脑疝及在早期治疗阶段存在内科治疗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的TBI患儿中,可使用去骨瓣减压术及硬脑膜成形术治疗(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在内科治疗难以控制颅内高压的TBI患儿中,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地使患儿颅内压值低于颅内高压治疗阈值。

一项回顾性研究(共23例患者,其中21例患者年龄<18岁)发现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后平均颅内压从术前的30 mmHg降为18 mmHg,19例患者通过内科治疗控制了术后颅内压的升高,但另外2例患者术后仍存在难控性颅内高压[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