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1.小组实验材料:水槽、注射器、实验记录单、维恩图表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瓶(带导管)、注射器、水槽、纸巾、玻璃杯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有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可以给我们讲一下这个故事?生:(讲故事)师:同学们认真听完了故事,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可以喝到水吗?生:因为石头重沉到了水底……(各种说法)师:石头沉到水底为什么就可以让水面上升了呢?生:(思考……)师:同学们有玩过“抢凳子”的游戏吗?凳子的数量是有限的,音乐停了,占不到凳子的人就会被挤出去。
那在故事中,瓶子里面的什么也是有限的?(生:空间),石头进来了,它也要和水……生:抢位置/抢凳子/抢空间……师:这个游戏谁赢了?为什么呢?生:石头赢了,因为水被挤出去了。
师:哦,原来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水原来的空间,使得水面上升的。
生:(齐读结论)师:那什么是空间?怎么理解?生1:就是空的部分。
生2:需要被填满的位置叫做空间。
师:哇,你们太聪明了,表述的好具体好清晰。
像空粉笔盒、空杯子的里面,它能装一定的物质,我们把这部分称为空间。
那占据空间怎么理解?生1: 把粉笔放进粉笔盒,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
生2:水杯装满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生3:还有我们的教室,桌子椅子和人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很感兴趣,能够很认真地思考问题,所以一开始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使课堂气氛瞬间高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
虽然看不到你,
也摸不着你,
可你自由自在地
在世界每个角落嬉戏。
你呀,总是这么调皮!
植物说:有了你,
我们才以茁壮成长;
动物说:没有你,
我们就会停止呼吸。
你呀,就是这么神奇!
2. 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并猜一猜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水杯要垂直入水,不能倾斜。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做实验之前,我们还是像上一个实验那样,来预测一下,纸团会不会湿。
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并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交流实验的结果:纸团不会湿。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执 教 者
日 期
教学目标
1. 以粉笔、水为例,引发学生对物体会占据空间的思考。
2. 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3. 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并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4. 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六、课后作业
1. 观察周围的生活,看一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 观察生活中压缩空气运用的例子。
板书设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
运用广泛
时间:2019年09月02日
交流实验的结果:水不会漏下去。
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三年级上册苏教版(2017)科学 1-1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案1

科学苏教版(2017)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1《空气占据空间吗》学习目标●知道空气像粉笔、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知道压缩空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难点:1.理解无色、透明、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占据空间;2.能操作实验,理解水无法进入瓶子、倒扣杯底纸不潮湿、气球吹不大都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
3.交流更多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空纸箱子、透明玻璃杯、纸巾、装有水的水槽、橡皮泥、漏斗、矿泉水瓶、气球、注射器、橡皮、泡沫、抹布。
【教学过程】一、谈话设疑,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大箱子的“礼物”,(拿出空纸箱子)你能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吗?同学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判断?(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可以摇一摇,听听看里面大概什么;可以凑到箱子缝边上问一问气味,根据气味判断;根据重量判断……)(2)教师揭晓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打开箱子)里面是什么呢?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哦,原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箱空气啊!(学生可能一开始下意识认为没有东西,教师追问后联系一年级学习过的《找空气》一课,想到里面还有空气)2.师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充斥着我们周围的空间。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板书“空气”)二、结合情境,认识空间过渡:同学们,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两副图片。
1.师:谁能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交流发言。
师相机板书“空间”)2.师小结:粉笔盒里装满了,盒子里没有放的位置了,杯子里装满了水,也没有再倒的位置了,我们把物体所占的位置叫做它占的空间。
那空气占据空间吗?(补充完整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三、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一: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过渡:你能回答课题中的这个问题吗?说出你的理由。
看样子同学们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活动一来探究这个问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空气占据空间吗| 苏教版 (1)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橡皮泥、吸管、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材料:矿泉水瓶、小石子、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故事引入。
1、同学们已经上了一节课了,可能现在也累了,那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抢凳子的游戏放松一下,好不好?(通过游戏让学生懂得胜者占据了空间,把失败者挤出去了。
)2、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二、内容研讨。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刚才我们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空间。
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学生大胆猜测)活动二: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同学们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你有什么方法吗?(出示小提示,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强调利用空气把水挤出来。
)2.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该怎么做才能使瓶子里的水流出来?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说出你们的方法,老师判断方法符合要求后先填写实验报告单,再开始实验,并强调在实验中注意安全。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流出来等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 苏教版 (1)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橡皮泥、吸管、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材料:矿泉水瓶、小石子、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故事引入。
1、同学们已经上了一节课了,可能现在也累了,那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抢凳子的游戏放松一下,好不好?(通过游戏让学生懂得胜者占据了空间,把失败者挤出去了。
)2、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二、内容研讨。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刚才我们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空间。
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学生大胆猜测)活动二: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同学们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你有什么方法吗?(出示小提示,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强调利用空气把水挤出来。
)2.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该怎么做才能使瓶子里的水流出来?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说出你们的方法,老师判断方法符合要求后先填写实验报告单,再开始实验,并强调在实验中注意安全。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流出来等等。
苏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上1.1《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料瓶口,用手握住塑料瓶的下半部,用力吹塑料瓶里的气球。
实验现象: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将气球吹得圆鼓鼓的。
实验结论: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4.实验总结二、被压缩的空气空气压缩实验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一小块海绵(或泡沫)等。
实验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
将针筒口顶住橡皮。
(2)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然后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观察活塞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1)推动活塞时,活塞会向下移动。
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扁一些,活塞会慢慢向上方移动(被空气顶回)。
(2)用大一点儿的力推动活塞,活塞会进一步向下移动,同时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得更扁一些;松手后,活塞会迅速向上方移动。
实验分析:注射器中充满了空气当推动活时,由于注射器口被橡皮堵住”,空气无法逃出,因此空气被压缩了,体积变小,由于空气的压力。
注射器里的海绵(或泡沫)被压扁了一些。
当松手后,由于压缩空气有弹性,因此空气恢复了原来的体积,活塞也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现象。
准备实验草料并根据操作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瓶中吹气球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组活动意在让学生发现并解释“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现象,认识到空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由此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
再让学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概念和特性,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占据空间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一种物质,能够占据空间。
2. 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空气的占据空间特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相关实验观察。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空气的认知程度较低,对空气的存在和特性缺乏直观的理解。
他们对科学实验和观察的经验也较少,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我们怎样才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们展开互动讨论。
例如: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它是看得见的吗?学生A:空气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它。
教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认为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第二环节:实验观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张纸和一盆水。
2. 学生将玻璃杯倒扣在水面上,然后慢慢将纸片放在杯子上方,快速翻转玻璃杯。
3.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他们会发现水没有漏出来,纸片被压住,说明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
例如:学生B:我们小组进行了实验,当我们把玻璃杯倒扣在水面上后,再翻转过来,水没有漏出来,纸片也被压住了。
教师:非常好!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C:这说明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否则水就会漏出来了。
第三环节:理论解释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通过提问和讨论,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类似的实际生活例子,如气球的充气等,加深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传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有空间吗》是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
主要包括四个教学活动:第一,认识什么是占空间。
第二,通过三个活动验证空气能够像粉笔、水一样占据空间。
第三,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第四,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一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
这节课通过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1.能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有空间;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3.通过“玩注射器”的活动,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科学态度: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故事导入新课1.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几个小朋友在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了一个大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很小,球拿不出来了。
(这时,将准备好的小球放进锥形瓶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他们吗?2.学生汇报:用水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随着老师将水倒入到锥形瓶中,我们发现“水将瓶子里的空间一点一点的占满了,小球就出来了”“此时瓶子满了,如果老师继续往里面倒水,可以吗?为什么?”“是的,瓶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1.小组实验材料:水槽、注射器、实验记录单、维恩图表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瓶(带导管)、注射器、水槽、纸巾、玻璃杯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有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可以给我们讲一下这个故事?生:(讲故事)师:同学们认真听完了故事,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可以喝到水吗?生:因为石头重沉到了水底……(各种说法)师:石头沉到水底为什么就可以让水面上升了呢?生:(思考……)师:同学们有玩过“抢凳子”的游戏吗?凳子的数量是有限的,音乐停了,占不到凳子的人就会被挤出去。
那在故事中,瓶子里面的什么也是有限的?(生:空间),石头进来了,它也要和水……生:抢位置/抢凳子/抢空间……师:这个游戏谁赢了?为什么呢?生:石头赢了,因为水被挤出去了。
师:哦,原来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水原来的空间,使得水面上升的。
生:(齐读结论)师:那什么是空间?怎么理解?生1:就是空的部分。
生2:需要被填满的位置叫做空间。
师:哇,你们太聪明了,表述的好具体好清晰。
像空粉笔盒、空杯子的里面,它能装一定的物质,我们把这部分称为空间。
那占据空间怎么理解?生1: 把粉笔放进粉笔盒,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
生2:水杯装满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生3:还有我们的教室,桌子椅子和人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很感兴趣,能够很认真地思考问题,所以一开始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使课堂气氛瞬间高涨。
二、活动探究活动一:瓶中取水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瓶水,这个瓶口也很窄喝不到水,聪明的乌鸦想到把小石头丢进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可是我们这教室里没有小石头呀,我们要让水被挤出来,可以丢什么进去呢?生1:笔盖生2:笔筒生3:橡皮擦……师:你们刚才说的那些物体呀,他们都是有固定形状的,我们把有固定形状的这些物体叫做什么呢?生:固体。
师:哦,除了固体可以占据空间把水挤出去以外,老师发现我们教室里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你们猜猜它是什么呢?生:空气。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它能不能也像石头那样占据水的空间,把水从瓶子里挤出来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复习固体的概念,由固体可以占据空间,猜想气体能否占据空间,从而引出课题。
)师:(拿出器材)乌鸦想利用石头占据空间,就往瓶子里丢了石头,那如果我们想让空气占据空间,是不是就得往瓶子里“丢”空气呀?生:是。
师:老师准备了这个装置,怎么让空气进去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提醒其他同学认真看现象,思考原因)生:(操作实验)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水从瓶子里跑出来了。
师:为什么水会跑出来?生:空气把水挤出来了……(众说纷纭)师:(PPT展示)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
原本瓶子里面是装有水的,我把瓶口堵上后,里面除了水还有什么呀?(生:空气),因为空气摸不着看不见,所以老师用蓝色的泡泡来表示,用针筒往瓶子里面打空气,这个时候瓶子里面的空间有没有变化?生:没有。
师:但是空气来了,瓶子里的空间还够不够用了?(生:不够了。
)那怎么办……(生:水被挤出去),也就是说,空气进来了,它要占据了一部分的空间,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生: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把水挤了出去。
师:哦,原来空气也可以像石头那样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从乌鸦喝水的故事过渡到瓶中取水实验,为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奠定基础,本实验通过学生演示,分析实验现象,逐步引出本节课的科学概念。
)反馈:学生从猜想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可以占据空间,这个环节设计达到预期效果。
活动二:“纸巾奇遇记”师:瞧~这是什么?生:杯子(空杯子)师:(装满水)现在这个杯子装满了水,谁占据了杯子的空间?生:水师:(水倒掉)那现在呢?杯子里还有东西吗?(有)有什么?(空气)师:那现在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了?生:空气。
师:是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PPT展示)那如果我把这个空杯子倒扣到水里,大家猜一猜,水会跑到杯子里面去吗?生:会……不会……(猜测)师:我们不要猜测,科学是追求真相的,我们要用事实说话,我们得做实验。
可是,我们扣杯子的时候怎么能知道水有没有进去呢?生:(思考、猜测)师:怎么办呢?要不我们往杯子里面放点东西?放什么好呢?生:放纸巾,纸巾吸水性好。
师:把纸巾放杯子里有什么作用呢?生:看纸巾湿不湿?师:纸巾湿说明什么问题?(生:水进杯子里了)纸巾不湿呢?(生:水没有进去)师:好,谁想来试一下?生1:(操作实验)生234:(检验纸巾有没有变湿)师:纸巾没有湿说明什么呀?生:水没有跑进杯子里。
师:水为什么没有全跑进杯子里呢?生:因为杯子里有空气。
师:(PPT分析)我们把纸团放杯子里的时候,这时候是谁占据了杯子的空间?生:纸巾和空气。
师:我们把杯子扣进水里的时候,杯子里的空气有没有跑出来?生:没有师:空气还在杯子里,也就是说空气它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水能不能灌进去呢?生:不能。
师:空气霸占了空间,水进不去,所以我们的纸巾就……。
生:不会湿。
师: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呢?生:纸巾不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
师:刚才我们的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呢?生:空气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本实验从学生的大胆猜测再到实验结果分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然而教学目标中指出,课堂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实验过程,还要注重实验方法和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将课本中直接提问“纸巾会不会湿”修改成“如何验证水有没有跑进杯子里”,这个提问方式的改变,把“猜测结果”变成了“寻找方法”,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为今后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方法训练奠定基础。
)反馈:因为在进行实验时没有清楚地讲解操作要领,所以学生刚开始会有点迷茫,这个实验设计是向全班演示实验,课堂效果不是太好,应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小组实验分析现象再得出结论效果会更佳。
活动三: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可以发生变化—探究实验师:从刚才的两个实验中,我们知道了,空气可以像水、石头一样占据空间,那空气和水比较,它们占据空间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的呢?师:下面我们那就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它们的不同点了。
这个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针筒和水槽还有记录表。
用注射器先抽进6ml的空气,然后用手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活塞,看看发生了什么,看活塞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记录刻度上的数据,然后再用同样大的力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现象,再记录一次数据。
接着抽取相同体积(6ml)的水,重复刚才的步骤。
师:大家清楚怎么操作吗?生:清楚了。
师:请同学们开始小组实验,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请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进行实验)(实验结束)生1: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刚开始空气的读数是6ml ,推后记录数据是2ml ,拉活塞记录数据是10ml ,水实验前读数6ml ,推和拉后读数不变,都是6ml ,我们发现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时,空气的体积会变化,水的体积不容易变化。
生2:(汇报)师:从刚才的探究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空气在占据空间时,它占据空间的体积是可以发生变化的,那水呢?生:不容易变化。
师:好,今天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水和空气有了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们能不能在思维图中填写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生:(填写维恩图)(设计意图:为学生制造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会记录数据,分析数据。
从实验中发现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不同之处。
)反馈:因为实验前交代清楚实验步骤,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分工明确、条理清晰,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并进行了汇报,整个实验进行很有序。
三、拓展应用1、生活中还有很多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请同学们搜集并记录下来。
2、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为什么可以发生变化?回家查阅资料,下节课与同学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拓展延伸一方面有利于发散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反馈:因为时间把控欠佳,所以这部分本来有个学生分享生活经验的环节,只能改成课后回家完成作业,如果能在课堂上实现分享,会让课堂气氛更热烈,课堂内容更丰富。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22.4.274.27.202203:3303:33:27Apr-2203:33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2022年4月27日星期三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03:334.27.202203:334.27.202203:3303:33:274.27.202203:334.27.2022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4.27.20224.27.202203:3303:3303:33:2703:33:275、三军可夺帅也。
Wednesday, April 27, 2022April 22Wednesday, April 27, 20224/27/2022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3时33分3时33分27-Apr-224.27.20227、人生就是学校。
22.4.2722.4.2722.4.27。
2022年4月27日星期三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
03:3303:33:274.27.2022Wednesday, April 27, 2022 亲爱的用户:烟雨江南,画屏如展。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