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_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塑料模具设计参考文献

塑料模具设计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伍先明王群庞佑霞等编著.塑料模具设计指导(第一版)[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王旭主编.塑料模结构图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 王文广田宝山田雁晨主编.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技巧与实例[M].北京:化学化工出版社,2004.
[4]屈华昌主编.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蒋继宏王效岳编.注塑模具典型结构100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 张晓黎李海梅主编.塑料加工和模具专业英语(第一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 许鹤峰陈言秋编著.注塑模具设计要点与图例[M].化学化工出版社,1999.
[8] 朱光力万金保等编著.塑料模具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 高锦张主编.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
[10] 夏江梅主编. 塑料成型模具与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1] 王孝培主编.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简明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2] 张孝民主编. 塑料模具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3] 屈华昌主编.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4] 叶久新王群主编.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5] 中国模具设计大典编委会. 中国模具设计大典.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模具设计-参考文献

模具设计-参考文献

模具设计-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黄虹主编.塑料成型加工与模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王善勤主编.塑料注射成型工艺与设备.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3 [3]屈华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4 [4]塑料模具技术手册编委会.塑料技术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6 [5]何忠保等编.典型零件模具图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6]钱可强[7]廖念钊,古莹庵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1 [8]伍先明,王群等.塑料模具设计指导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2 [9]廖月莹,何冰强主编.塑料模具设计指导与资料汇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OO7.8[1O]张玉龙主编.塑料品种与性能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 1.《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一版).屈华昌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

第14章参考文献【1】黄虹主编.塑料成型加工与模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 【2】冯爱新主编.塑料成型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 【3】何忠保等编.典型零件模具图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 【4】赵大兴主编.工程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5】徐学林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7】冯新爱主编.塑料模具工程师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6【7】张玉龙主编.塑料品种与性能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 【8】北京意达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编.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仿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表1-1 塑件主要尺寸的公差要求部位尺寸尺寸公差55 ?0.37外形尺寸 9 ?0.143 ?0.1249 ?0.32内形尺寸 6 ?0.14。

注塑模具设计文献综述

注塑模具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2012届)题目电话机三维造型与注塑模具设计指导教师院系班级学号姓名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塑料模具的发展] 文献综述摘要模具是塑料成型加工的一种重要的工艺装备,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因此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模具的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由于塑料模具工业快速发展及上述各方面差距的存在,因此我国今后塑料模具的发展必将大于模具工业总体发展速度。

塑料模具生产企业在向着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专和精仍旧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塑料模具、发展、标准化、CAD/CAM 、差距塑料模具是成型塑料制品的工艺装备或工具。

根据塑料成型工艺方法的不同,通常将塑料模具分为注射模具、压缩模具、传递模具、挤出模具、中空吹塑模具、热成型模具等。

合理的加工工艺、高效的设备、先进的模具是实现现代塑料制品生产必不可少的三大重要因素。

尤其是塑料模具对实现塑料成型工艺要求、保证塑料制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副品质优良的塑料模具可成型几十万次,甚至上百万次。

这与模具设计、选材、制造和使用维护有着很大关系。

对塑料模具设计的要求是:能生产出在尺寸精度、外观、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等各方面均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优质制件。

在模具使用时,力求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寿命长;在模具制造方面,要求结构合理、制造容易、成本低廉。

我国塑料模具的发展现状整体来看,中国塑料模具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技术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

一些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的中高档塑料模具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在总量供不应求的同时,一些低档塑料模具却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还有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中档塑料模具也有供过于求的趋势。

近年来,塑料模具工业迅速发展,体现在模具产品向着大型、精密、复杂的方向发展,综合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模具制造周期不断缩短。

可视化注塑模具设计【文献综述】

可视化注塑模具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可视化注塑模具设计一、前言1.1工程背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材料的使用密切相关。

其中塑料是20世纪才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最大的一类,由于塑料具有品种多、性能各具特色、适应性广等优点,而且生产塑料所消耗的能量低,因此塑料工业的发展保持着旺盛的势头。

目前,注塑成型技术己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塑料制品的生产中[1],其中占很大比例的塑料制品是采用此项技术制成的。

虽然注塑成型技术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随着注塑制品在家电、汽车等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对制品的质量、性能及产品更新换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高质量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严格要求成为阻止塑料制品快速进入这些高尖领域的限制和束缚,如何提高注塑制品质量和性能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注塑成型过程是一个高度非线性、时变性的多参数作用过程。

由于此过程具有多个参数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所以每个参数对最后制件质量的优劣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减少最终制件的质量缺陷、提高生产质量,需要对整个成型周期中工艺参数的值进行检测控制,使对最终制件质量影响较大的工艺参数值能保持在最佳的工艺窗口内,从而确保最终制件质量达到最优[2]。

高分子材料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挤出成型、注塑成型、吹塑成型、压延成型、压制成型等,其中,注塑成型因可以生产和制造形状较为复杂的制品、易于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等优点,在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3]。

注塑成型可以一次成型结构复杂的制品,应用很广[4],但由于材料、成型工艺、模具设计、制品设计及设备等各方面的影响,注塑制品常会出现各种表观缺陷,如:填充不足、凹陷与缩痕、变色与暗纹、熔接痕、银丝与剥层、乱流纹与喷射痕、无光泽与光泽不均匀、翘曲变形、表面划伤与龟裂等[5]。

1.2可视化技术概述可视化技术,是指对于高分子材料的实际成型过程,由固体到熔融态、混炼和分散举动、熔体冷却成型等全过程都可直接观察的一项研究方法。

注塑模具-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注塑模具-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说明1.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文献综述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并经所在专业教研室审查。

3.文献综述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学生撰写文献综述,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土建类专业文献篇数可酌减),其中外文资料应占一定比例。

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一般不应列为参考资料。

5.文献综述的撰写格式按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字数在2000字左右。

文献综述应与开题报告同时提交。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第2章主题部分(居中小二黑体)(段前1行,段后0.5行) (说明:主题是综述主要内容的叙述部分。

一般要叙述所选研究题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至目前的主要他人研究成果;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本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工作的现状,今后的发展趋势应作重点、详尽而具体地叙述。

)(格式参照第1章)下面为表、图的排版要求:表2-1 HDPE的主要性能指标(五号宋体)(表内字小五号宋体)密度/(g/cm3) 0.941~0.965 屈服强度/MPa 22~30 体积质量/( cm3/ g) 1.03~1.06 拉伸强度/MPa 27吸水率24h/(%) <0.01 拉伸弹性模量/GPa 0.84~0.95玻璃化温度/℃-120~-125 抗弯强度/MPa 27~40熔点/℃105~137 弯曲弹性模量/GPa 1.1~1.4 计算收缩率/(%) 1.5~3.0 抗压强度/MPa 22比热容/(J/(kg·K) 2310 抗剪强度/MPa —注:表要求绘制,不允许剪贴图2-1 原始铝合金磨痕形貌(五号宋体)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注塑模具文献综述

注塑模具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注塑模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1 塑料制品发展概况塑料制品是采用塑料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生活用品、工业用品的统称。

塑料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由于其有成本低廉、抗腐蚀能力强、可塑眭强、还可用于制备燃料油和燃料气,降低原油消耗等无可替代的优点,自发明之日起就广受欢迎,随着加工工艺的进步和技术的突破,塑料制品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最重要的必需品[ 1 ]。

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塑料用量从2006 年的2802 万吨快速增长到2012 年的5782 万吨。

2013 年1 月~12 月,我国塑料制品行业累计完成产量6188 万吨。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塑料产业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使塑料制品总产量的年增长率为13-15%。

2015年,预计塑料制品总产量可达到8000万吨。

塑料模具工业近2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早在7年前塑料的年产量按体积计算已经超过钢铁和有色金属年产量的总和,塑料制品在汽车、机电、仪表、航天航空等国家支柱产业及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对各种设备和用品轻量化及美观和手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塑料制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塑料制品要发展,塑料模具是塑料零部件及其制品行业的重要支撑装备,那么必然要求塑料模具随之发展。

绝大部分塑料制品的成型都依赖于塑料模具,因此塑料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塑料模具行业形成了旺盛的市场需求。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汽车、家电等主机行业快速发展,产能持续增加,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塑料零部件使用比例持续上升,直接推动了我国塑料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

塑料制品成形的方法虽然很多,其主要方法是注射、挤出、压制、压铸和气压成型等,但最主要的方法是注塑成形,世界塑料模具市场中塑料成形模具产量中约半数以上是注塑模具,而其中注射模约占成型总数的60%以上。

由于塑料产品应用前景可观,更新换代较快,也就要求注塑模也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注塑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注塑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前言塑料模具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现代工业、餐具、玩具等行业中的应用很广泛,模具是生产各种产品的重要工艺装备。

此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塑料成型模具的设计。

塑料模具的分类很多,按照塑料制件的不同可分为:注射模、压缩模、压注模、挤出模、气动成型模等。

注塑模具又称注塑成型,是热塑性塑料制品生产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除少数塑料制品外,几乎所有的热塑性塑料都可以用注射成型方法生产塑料制品。

注塑模具不仅用于热塑性塑料的成型,而且成功用于热固性塑料的成型。

模具以其特定的形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原料成型。

模具的制造精度越高,制造成本越高,因此应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尽量缩短模具的制造周期,来降低生产成本。

塑料制品以其密度小、质量轻的优点在工业中的应用日益普遍,大有“以塑代钢”的趋势。

塑料模具可以满足塑料的加工工艺要求和使用要求,可以很好的降低塑料制品的生产成本。

塑料的质量要靠模具的正确结构和模具成型零件的正确形状,精确尺寸几较低的表面粗糙度来保证。

本次设计的模具用于有机玻璃制品的生产制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称有机玻璃,属于热塑性刚性硬质无色的透明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及电绝缘性,制品尺寸稳定,容易成型,有一定的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气候性,表面硬度不够,容易擦伤,易溶于有机溶剂,又可以软化熔融,可再次成型为一定形状的制品,如此可反复多次。

因此选用该塑料有助于废料和旧弃塑件的二次回收,循环利用。

有一定的环保效应,减少了现实中的“白色污染”。

第一章塑件成型工艺分析第1.1节塑件分析1.1.1 塑件二维工作图如图1-1所示图1-11.1.2 塑件1.塑件材料名称有机玻璃(PMMA);2.色调无色透明;3.生产纲领大批量;4.塑件结构该塑件外形为长方体类零件,但有凹腔和凸台,塑件壁厚均约为2mm,其脱模斜度为30/~1°30/(取1°),采用一般精度等级MT5级。

第1.2节塑件原料(PPMA)的工艺性能1.2.1 支架底托的原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1.物料性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刚性硬质无色的透明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及电绝缘性,制品尺寸稳定,容易成型,有一定的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气候性,易溶于有机溶剂,表面硬度不够,容易擦伤。

塑料注塑模相关文献

塑料注塑模相关文献

塑料注塑模相关文献
塑料注塑模是热塑性塑料成型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一次成型形状复杂、尺寸精确、带有金属或非金属嵌件的塑料,具有成型周期短、生产效率高、易实现自动化生产等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塑料注塑模的文献资料:
- 赵蓓蓓《初探塑料模具材料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了塑料模具材料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 孙安垣等《我国改性塑料行业的发展前景》:讨论了中国改性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 伍先明、王群《塑料模具设计指导》:介绍了塑料模具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 朱光力、万金保《塑料模具设计》:阐述了塑料模具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1] 赵蓓蓓. 初探塑料模具材料现状及发展方向[J]. 科技资讯, 2009, (34).[2] 孙安垣, 闫烨, 杨超谈, 桂春. 我国改性塑料行业的发展前景[M].《工程塑料应用》杂志社, 2010, 11(2):83-87.[3] 伍先明,王群. 塑料模具设计指导[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4] 朱光力, 万金保. 塑料模具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5] 杨明锦, 陆长征. 结构型与复合型导电塑料研究进展[J]. 塑料, 2005, 34(3); 15-18.[6] 陈勇, 官建国, 谢洪泉. 导电塑料的研究进展[J]. 弹性体, 2008, 18(2).[7] 彭竹琴. 塑料导电改性原理及应用[J]. 绝缘材料, 2004(06).[8] 赵幸, 王立新. 复合型导电塑料的发展[J]. 塑料科技, 2002(2).[9] 韩小雪, 季静. 纤维增强塑料(FRP)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FRP材料性能与发展[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0(2).[10] 田水, 朱墩. 纤维增强塑料(FRP)在结构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 建筑结构, 2000(03).[11] 金秀莲. 浅谈注塑工艺的影响因素[J]. 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 2010, (2).[12] 刘松年, 崔怡. 水辅助注塑工艺介绍[J]. 模具技术, 2009, (2).[13] 马俊彪. 微发泡注塑成型设备的改造[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9, (3).[14] 几种新型注塑设备的简单介绍[J]. 中国液压机械网, 2009.[15] 刘钵, 陈利民. 热塑性塑料注塑工艺参数优化设计[J]. 工程塑料应用, 2005,36(4): 8-11.[16] 翁其金. 塑料模塑成型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17] 许发樾. 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8] 申树义. 塑料模具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9] 盛晓敏, 邓朝晖主编. 先进制造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20] 唐志玉主编. 注塑模具设计师指南[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21] 华希俊, 张培耘. 模具工业先进制造技术特点及发展概况[J]. 金属成形工艺,2001, 18(2): 3-5.[22] 申开智. 塑料成型模具[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23] 李发致编著. 模具先进制造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24] 林慧国, 火树鹏, 马绍弥. 模具材料应用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5] 陈再枝, 马党参. 塑料模具应用手册[M]. 北京: 化学工艺出版社,2005.[26] 屈华昌主编.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 机械工艺出版社,2004.[27] 黄虹主编. 塑料成型加工与模具[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8] 曹宏深主编.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29] 陈嘉真主编.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30] 李秦蕊主编. 塑料模具设计[M].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1.[31] 侯洪生, 董国耀. 机械工程图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32] 齐晓杰.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33] 刘英俊. 我国改性塑料行业“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及“十二·五”展望[M]. 中国塑料, 2011, 3(3):1-6.[34] 张臣.我国改性塑料的发展趋势及热点分析[M].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0, (1):34-38.[35] 卫兵工作室. Moldflow注塑流动分析案例导航[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36] 党根茂. 模具设计与制造[M].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37] 田学军. 注塑过程分析及工艺参数设定[J]. 机械工程师, 2005, 8(58): 2- 10[38] 黄虹. 塑料成型加工与模具[M]. 上海: 学林工业出版社, 2002[39] 刘昌祺. 塑料模具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10[40] 孙凤琴. 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41] 廖念钊, 李硕根.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 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42] 冯炳尧. 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3] 梅伶. 模具课程设计指导[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44] 任天娟. 中小型注塑模标准模架的选用[J]. 广西轻工业, 2009, 8(30): 5- 7[45] 孙玲. 注塑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46] 焦永和, 林宏.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47] 陈志刚. 塑料模具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48] 贾润礼, 程志远主编. 实用注射模设计手册[M]. 中国轻工业出版, 2000.[49] 唐志玉. 塑料模具设计师指南[M].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6.[50] 许鹤峰, 陈言秋主编. 注射模具设计要点与图例[M].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51] 朱家诚.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52] 濮良贵. 机械设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53] 毛昕.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4] 宋玉恒. 塑料注塑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 .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4.[55] 王永平. 注塑模具设计经验点评[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56] 洪慎章. 实用注塑模具结构图册[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57] 李德群,肖祥芷. 模具CAD/CAE/CAM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 模具工业. 2005, 7[58] 倪雪峰.. 基于Pro/E模具设计中拆模方法的研究与现实[J]. 模具工程, 2005, 21(3): 16-19.[59] 张克惠. 塑料材料学[M].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5[60] 翁其金. 塑料模具成型技术[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61]郑大中,房金妹,谭平宇.模具结构图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62]张正修. 模具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五金科技, 2005, 20(8): 30-35.[63]丁闻. 实用塑料成型模具设计手册[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3.[64] 赵素渊, 李爱军. 基于Solid Works注塑模具的塑件结构设计[J]. 煤矿机械, 2005, 36(4): 38-45[65] 刘岩. 面向制造的注塑模具结构设计[J]. 高科技通讯,2002, 12(10) : 50-53.[66] 罗宇玲, 曹辉, 刘好. 大型注塑模具使用寿命影响因素分析及改进方法[J]. 茂名学院学报, 2006, 16(4): 25-30.[67] 刘平平. 注塑模自动分模技术研究[D]. 上海: 同济大学, 2009.[68] 唐合存.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注塑模方案设计系统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69] 傅建军. 模具制造工艺[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70] 刘航. 模具制造技术[M].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71] 张荣清. 模具设计与制造[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2] 郭广思. 注塑成型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73] 邓明. 现代模具制造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74] 张清辉. 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75] 王华山. 塑料注塑技术与实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76] :王兴天. 注塑技术与注塑机[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77] 李群. 模具CAD/CAE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 模具工业, 2005, 12(3): 27-30.[78] 田学军. 注塑过程分析及工艺参数设定[J]. 机械工程师, 2005,16(2): 12-16.[79] 潘振鹏. 塑料模具材料的研制与应用[J]. 金属热处理, 1999, 1.[80] 徐慧民. 模具制造工艺学[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8[81] Autodesk Co Ltd. Moldflow insight 2010 help System [G]. MA: Autodesk Co Ltd, 2009.[82] Wynne H, Irene M.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mechanical products[J]. Computer-Aided Design, 1998, 3(7): 377-389.[83] Dr M. S. Gadala, J. Wang. A practical procedure for mesh motion in 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 method[J]. Engineering with Computers, 1998, 14(3): 91-96. [84] CHIN, KWAI-SANG and T. N. WONG, Knowledge-based evaluation for theconceptual[J]. Computer-Aided Design, 2003, 6(7): 12-22.[85] Li Pang, Kamath G M, Wereley N M, Dyna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Analysis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Behaviour[J]. SPIE Conference on Passive Damping and Isolation SPIE 1998, 7(2): 284-302.[86] G. M. Kim, P. J. Cho, C. N .Chu. Cutting force prediction of sculptured surface ball-end milling using Z-ma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manufacture, 2000, 3(2): 277- 291.[87] MOK, C. K, K. S. CHIN and JOHN K. L. HO, An interactive knowledge-based CAD system for mould design in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1, 8(1): 27-38.[88] Sang C H, Wong T N. Knowledge-based evaluation for the Conceptual design development of injection molding pans[J]. Engin. Appl. 1998, 9(5): 359-366.[89] C. L. LI, S. T. TAN, K. W. CHAN. A Qualitative and Heuristic Approach to theConceptual Design of Mechanisms, Engng Applic. Artif. Intell. 9, 1996: 17-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