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详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探索教案(2022年新课标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详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探索教案(2022年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及其更替;2. 掌握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及其更替;2. 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 三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分析比较;2. 夏商周更替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的讲解。
【教学方法】1. 归纳比较法2. 解说讲解法3. 互动问答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1. 教师出示一段《尧舜禹治天下》的文字,并带领学生回顾《小学》的内容,问:这是哪个时期的故事?那这个时期的组成是什么?这些组成部分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2. 引入新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
请看视频。
【Step2】学习和分析1. 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教师介绍夏王朝的产生及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与商王朝、周王朝进行比较,梳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夏王朝的特点。
2. 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教师介绍商王朝的产生及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与夏王朝、周王朝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商王朝的特点。
3. 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教师介绍周王朝的产生及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与夏王朝、商王朝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周王朝的特点。
【Step3】分析比较1. 引导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夏商周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达到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夏商周三朝代的的共性之处及不同之处,加深对中国古代的理解。
【Step4】总结教师总结夏商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夏商周更替的历史意义,即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Step5】作业1. 点读机复习夏商周三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先前学习的传说时代我们祖先的艰辛劳动,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汶口文化贫富分化),奴隶制在我国产生。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
在公元前2070年夏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师提问: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生)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哪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师)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著名人物。
夏朝及其以后的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二、"家天下"的夏朝教师提问: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要求学生阅读归纳。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b8dc1f5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07.png)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2.阅读教材《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夏、商、周的更替过程。
西周的分封制。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三字经中的一段,提问学生这段《三字经》中出现的朝代和人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夏朝的建立。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找出朝代:夏、商、周;人物:汤、纣、武王。
探究新知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一)夏朝的建立【教师活动】出示《夏朝形势图》和夏朝建立的相关表格,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填写完成表格,知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通过观察地图,知道夏朝的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搜集夏朝是国家而不是部落联盟的证据。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的提示,归纳答案。
【教师总结】夏朝修筑城池和宫殿,制定历法(夏历),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监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
(二)世袭制与“家天下”【教师活动】出示动画,提问:启的继位方式与此前的尧、舜传位方式有何不同?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讲解世袭制的含义。
【学生活动】认识到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
(三)夏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教师活动】出示图片《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讲解图片信息,提问:宫殿建筑群和平民生活区反映了什么?出示图片《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讲解图片信息,提问:精美的青铜器反映了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分别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夏朝的文明进程。
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四)夏桀暴政【教师活动】出示两则材料,讲述夏桀奢侈腐化、骄横暴虐,引起民众的反抗。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案

(4)性质:奴隶主贵族反对暴政的正义战争
3.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4)重大事件:牧野之战、分封制、国人暴动
4.西周分封制
(1)出示图片:夏商周三朝版图的变化呈现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展示图片,学生观察
二次备课
展示图片,学生理解。
观察夏商形势图,指出商朝的都城;并说说商朝相比于夏朝有何变化。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学生了解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
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
四、师生共同小结
五、拓展思维:
问题思考:夏商周的兴起和灭亡有哪些共同点?从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理解助纣为虐的含义。
(三)西周的兴衰
1.周人的兴起与西周建立
背景:商朝晚期,分布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之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2.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1)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决战地点:牧野
(4)商的势力:商朝对方国的统治取决于商朝的实力,一旦国势衰微,对诸侯的控制力则会下降,地方的自主性较强,统治不稳定。
3.商朝的衰亡
(1)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末代商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学目标】①知道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②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通过朝代兴衰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中共提到哪些王朝?分别存世多久?答案提示:夏、商、周;四百年、六百年、八百年。
教师指导:夏商周三代是如何更替的呢?为什么周朝存在时间要比前两个朝代更长,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那段历史。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说一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尧舜禹处于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各个部落之间为了抢占资源而进行战争,战争有胜有败,就出现大量的战俘,这些战俘沦为奴隶。
于是,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奴隶主阶级为了防止奴隶阶级反抗,开始设置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在这种情况下,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中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夏朝建立的基本概况。
答案提示:教师指导:禹在涂山邀请各位诸侯召开大会,在诸侯面前手拿玉帛向天祭祀。
以奉行天命自居,表明已取得“夏后”地位,一般认为,涂山之会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不久后禹命各方诸侯进献金,将其铸造成九个大鼎。
这就是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典故。
九鼎象征着九州。
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2、自主学习:禹最初想传位于谁?但最终谁成为了夏朝新的继承人?他能继承王位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开创了哪一制度?答案提示:伯益、启、血缘关系、世袭制教师指导: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第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docx

第 4 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情感态度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和价值观学目标目能力目标区别世袭制和禅让制。
标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掌握分封制的内容、作用。
重夏朝的建立分封制点难分封制点学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法阅读法课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找出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前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 (zh òu) 亡。
周武王,始诛(zhū)纣,八百载,最长久。
--- 《三字经》思考:这段《三字经》中出现的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别有哪些?朝代:夏、商、周,人物:汤、纣、周武王师:同学们,夏商周三朝是如何更替的?除《三字经》里提到的人物,本课还有哪些历史人物,今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二、独立自学一:阅读课本20-23 页,回答下列问题问题,并在课本上画出答案,时间 5 分钟:1、禹建立夏朝有什么意义?夏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统治?证明夏朝存在的考古遗址是什么?2、商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分别是什么?商朝的亡国之君是谁?3、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独立自学二:阅读书本23-24 页,回答下列问题,时间2分钟: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2、分封制的内容?3、分封的对象都有谁?4、分封制作用?三、学新寻足迹 ----看国家产生1、学生本关于夏朝的史,找出基本信息(、建立者、都城、意等):夏朝的建立,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生,它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王朝。
提:国家是如何生的?夏朝建立后建了哪些国家机器?(夏朝建国家机器来治)2、窃窃私:出示一段,完成两个。
甲:国王禹死了,他把王位了他的儿子启。
乙:怎么会,照理伯益,他可是大家一致推荐的!甲:不是禹有私心,肥水不流外人田,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由自己的儿子来接管,不想人承。
丙:听禹早就刻意栽培启了,启的能力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互更迭;2.了解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3.能够分析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内容】一、情境导入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
2.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梳理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初步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
二、讲授1.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和更替。
2.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
3.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三、讲解分析1.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和更替带领学生分析夏、商、周三代的出现顺序以及相互之间的更替关系,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演变。
2.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带领学生认识三代王朝的政治权力与家族关系的关联;初步了解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
3.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带领学生分析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初步掌握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四、讨论1.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围绕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出现和更替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思辨意识,进行讨论研究,追求深度理解。
五、练习1.使用时间轴表现出夏、商、周三代的出现和更替关系,并简单注释关键事件和人物。
2.让学生根据课堂讲授,分别列举出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
六、总结1.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社会制度;2.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中国历史的总体趋势,探究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教学评估】1. 课堂检测。
2. 作业。
3. 课后测试。
【教学参考】1.《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历史文化教育网。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观察图片,猜测历史时期通过放映古代建筑、器物、服饰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特征。
2. 阅读史料,初步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王朝让学生对《史记》中的关于夏商周王朝的内容进行阅读,并结合讲解,初步认识三代王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化。
7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二能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赧域。
3.知道夏朝与商朝恩华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
【过程与方法】1.查找和整理有关夏朝二里头文化、殷墟及夏、商、西周建立与更替的资料。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度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末代君王的腐朽残暴统治,认识国家的兴旺与统治者的关系02.从夏商西周王朝的“家天下''统治理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明确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更点】归纳夏商西周三产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教学难点】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
教学过程三、武王伐纣经历了牧野之战周军占领了商都,定都 镐京,史称西周,那么建立了自己王朝 的周武王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呢?引导学生阅读 教材,找出答案【探究】西周的灭亡课外延伸【商人的来历】商朝灭亡后,商族人成二、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王朝, 都城建在毫,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 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商朝为何又叫“殷商” ?因为受战乱,环境变化的影 响,商朝多次迂都最终建都到 般地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 此商朝也称为“殷商”。
(2)商朝是如何灭亡的?【视频】:牧野之战商晚期,纣王无道,天下大乱, 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商军 在牧野决战,结果商军倒戈, 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分封制”的建立读图并理 解分封制 有助于学 生对分封 制有更进 一步的认 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
朗读歌谣,提问学生歌谣里提到的内容,以解释歌谣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课件展示二里头遗址相关地图和出土文物图片,以直观图片加强学生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地点信息。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从夏朝统治中心、统治机构、实质了解夏朝的統治;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让学生了解残暴统治必然激起民众反抗的史实,认识王朝衰亡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商汤灭夏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提示:约公元前1600年;汤;亳。
2.教师提问: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
提示: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3.课件展示盘庚帝和殷墟遗址的历史图片,观看殷墟历史纪录片,加深学生直观印象和理解,并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点出盘庚迁殷的作用:自此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4.商灭亡:末代暴君——纣(酒池肉林)
5.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夏桀的昏庸暴政,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
夏灭亡后,建立的是商朝,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很多的巧合,夏朝的末代君王是位暴君,商朝的末代君王纣也是位暴君。
目标导学三:武王伐纣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1.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商纣的暴政,结果导致了和夏朝一样的亡国。
商灭亡后,建立的是周朝,史称西周。
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西周取代商朝的过程。
2.教师提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补充:(1)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
(3)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目标导学四:西周的分封制
1.材料展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2.图片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
根据示意图说出封者与被封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项目内容作用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
主要封国燕、齐、吴、鲁、宋、晋
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教师讲述: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两位败家之君,一位导致社会动荡,一位导致西周灭亡。
这两位君主分别是谁?
周厉王和周幽王。
周厉王统治暴虐无道,为防止民众议论。
他派人严密监视百姓的言论,稍有不满,就将其处死。
平民百姓彼此不敢交谈,路上只能交换眼色,史称“道路以目”。
长期的压迫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赶走了周厉王。
2 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反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图片、归纳总结等深入浅出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