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汇总

中外教育简史: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3.4.《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4.1.书同文:秦朝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一项措施。
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将“大篆”和古文加以改造,形成“小篆”——秦朝新的文字,为推行朝廷政令扫除了文字、语言障碍,同时为文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2.行同伦:秦朝为达到“黔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匡饬异俗”这一目的而采取的。
4.3.颁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一项法令。
4.4.黄老之学:依托黄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的。
其实质是刑律与道德并用。
4.5.焚书坑儒:秦代在文教领域内推行专制主义的产物,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
李斯予以驳斥。
公元前211年,460余名儒生被集体坑杀于咸阳,并告天下,史称“焚书坑儒”。
4.6.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想,以老庄思想注释《周易》,经何宴和王弼的研习,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加以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
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
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埃及的学校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
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
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
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婆罗门的教育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旳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有关教育作用旳论述;孟子觉得教育旳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旳政治还不如好旳教育。
教育在人旳发展中旳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旳目旳“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注重《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旳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觉得礼是自然与社会旳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旳目旳是三大纲,三大纲旳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旳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避免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浮现了多元化。
汉代旳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旳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旳开端和完毕。
周敦颐提出吸取佛道入儒学。
9. 汉代太学旳创立,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旳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 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因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获得此名, 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限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旳辨别。
相称限度:专经相称于太学,小学相称于小学限度。
其中蒙学占更重要旳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旳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小朋友符合封建伦常道德旳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旳形成是从汉代开始旳。
汉代察举最重要旳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2.教育科技的应用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四、教育理念与方法1.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2.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3.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五、中外教育差异与启示1.教育体制差异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差异3.教育评价差异4.教育公平与质量差异5.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正文: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倡导“有教无类”的观念。
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家庭教育。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西方古代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以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为代表,强调身心全面发展。
古罗马时期,教育分为文法、修辞、哲学、数学、音乐等科目,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成为主导,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虔诚的信徒和教士。
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程。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标志,强调教育科学化。
随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0世纪末,西方教育逐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育方法。
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推进,全球教育逐渐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各国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共享,国际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2.教育科技的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
中外教育简史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夏代形成,商代革新深化,西周完备。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孟子关于教育阐述: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3.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序。
4.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5.教学原则: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教亦多数6.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7.大学提教育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亲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学记中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目的服务政治(选统治者,化民为俗)制度与学校管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一万字的教学过程和考察标准)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观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提出教学方法9.豫时孙摩: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谓摩10.孔子教育主张: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六艺(启发诱导,因才,学思并重,谦虚诚实)修养德行(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11.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儒形成玄学,多元化时代,由汉代注重章句到义理成为魏晋经学。
教育思想理论的多元化为各地区,民族学派的文化教育创造有利条件12.宋周敦熙朱熹标志李雪开端结束,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董仲舒公孙弘)四姓小侯学。
汉灵帝光合元年178创建鸿都门学政治斗争产物13.马融郑玄,专经(太学程度),小学阶段,书馆舍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孔颖达精通儒学。
隋唐佛教私学。
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4.书院产生原因:社会动荡需要,书籍集聚和传播,私学讲学传统,佛教禅林讲学制度影响15.汉代察举:贤良方正孝廉。
作用:加强政权统一集中,思想集中,扩大统治基础,不易产生不良思想16.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明道重志17.韩愈称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可导而上下。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1、简述成均的内容“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
‘大房子’指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包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
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重进行的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
因此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原始人类在机器艰苦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
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续并传授一代有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4、件数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
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为主。
(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兼做养老、储物之处。
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必要条件。
(2)教育的无阶级性和社会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 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教育手段6、试述原始社会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
○1人工取火及其教育。
○2生产工具的制造。
○3原始渔猎中得教育和驯养动物的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的内容。
(2)、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教育。
饮食习惯、穿戴习惯、居住习惯、交通习惯、婚姻家庭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得教育。
主要包括祭祀和巫术两个方面。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1、校:意原为“木囚”,后逐渐演变成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
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
周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 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 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
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
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17.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8.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除汉代以来的对策、策论仍然保留外,明经科主要是经过“帖经”“墨义”考查士人对儒家五经原文识记的熟练程度。
19.董仲舒急于让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王从天命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法”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从而有效的预防犯罪。
20、韩愈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己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己矣。
21.王守仁为了达到是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
22. “中体西用”的内涵:“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
中学指中国固有文化思想(主要指经史之学和纲常名教理论)及其教育制度;西学指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及其文教制度(包括西文、西艺和西政等重要内容)。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体”指根本或原则,“用”指形式或应用。
“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根本,以学习西学为中国所用。
23. 新式学堂分三类:方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24.万木草堂:于1891年到1895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
时务学堂:1897年10月,由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
25.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并将原国子监并入。
26.中体西用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中制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
27. 27.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词: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习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28.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史。
29.1912年蔡元培《对于新的教育之意见》和《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废除了忠君尊孔这一封建教育的核心,赋予了德育以自由平等亲爱的资产阶级观念,把美育列入其中. 30.1927年蔡元培决定以大学院取代教育部法案名称《提议设置大学院案》《大学院组织法》;1927年10月蔡元培任校长,北洋政府先后更换教育总长三十人。
31. 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招收女生。
32.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秋在浙江余姚县诸家桥创办了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
33. 1926年10月"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翟城村做实验区。
34.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其规模小,设备简陋。
主教创办的最早的大教堂学校为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学校,以学习拉丁文为主。
35.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巴黎大学是北方型大学的代表,是在 12世纪初在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而来。
36.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被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先生大学”。
37.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其中主要包括: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38.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从天主教内部分裂出了新教。
事实上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引发西欧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全面变革。
39.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德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变革。
在他任教育部长期间,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质量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
1810年,在他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
40. 1900年,颁布的“基尔法令”规定,文实中学和实科中学的毕业生与文科中学的毕业生一样具有升大学的资格。
同时,一批以柏林大学为模式的新型的农,林,医,机械,采矿以及其他应用学科领域的高等技术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也相继建立起来。
41. 1968年“五月风暴”引来法国战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其标志是“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或“富尔法案”,其中心原则是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和多科性原则。
42.1958年9月,由总统亲自批准,颁布战后重要教育大法,即《国防教育法》。
在美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国防教育法》起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
43.新传统派教育理论的三个流派: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
其中要素主义派影响最大,他强调,民族生活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共同要素应是青年必须学习的内容,且坚决主张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原则,方法,教师的主导地位等仍应是现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展的根本要素。
30.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研究活动中,他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着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深入研究,从不为某些权威的论断所羁绊。
在人的培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他坚决反对用一把尺子看人。
他还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每个教师只有这样去理解和认识儿童,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教育儿童。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在学校德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儿童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他提出要把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
他还主张在学生中培养真正的友谊,反对在集体面前当众揭发或以公开批评的方式帮助犯了错误的学生,这样只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教师和班集体的对立,破坏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友谊。
在智育方面,他提出要把智力培养放在首位。
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就需要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
为了使启蒙阶段的儿童学会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还创造了“思维课”这一独特的教学形式。
在美育方面,他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见解。
他把美育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因素。
在美育实践中,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方法。
他对启蒙阶段的儿童进行美育时,将各种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与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结合起来,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学会欣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的见解也甚为独特。
他认为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他手中就有980个儿童的健康卡片。
在劳动教育方面,他继承了苏联的传统观点:认为学生的劳动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
强调儿童的劳动教育应从学习开始,从不间断。
为了使学生的体力劳动获得教育效果,就必须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高度接近,使体力劳动与创造价值结合起来,并使学生看到这种价值,合理的分配这种价值。
在教育管理方面,他强调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领导和管理学校,而管理的重点应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即突出人的培养,其他行政事务工作都应以此为中心,并且服务于这一中心。
他还明确提出:“一个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好教育者、好教师。
”在具体领导经验方面,他坚持做到(1)带领全校教师坚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不断的研究总结自身的经验,完善教育的技巧。
(2)依靠心理学知识,不断的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
(3)通过对教师的具体帮助和自身的教学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
1. 1951年学制的主要内容?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内容是: a.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收3到7周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b.初等教育,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年,成人的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中等学校,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
d.高等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高等学校,即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
高等学校应在全面的普遍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专门知识的建设人才。
2. 1958年学制改革的特点? A. 受极“左”路线影响,似乎修业年限越短越革命越好,课程越少越浅越好,甚至用领袖语录,阶级斗争,生产劳动取代了正常的文化科学技术课程。
B.搞群众运动,缺乏科学,严肃的态度和方法,导致学制呈现出混乱状态。
C.实行推荐免试入学,降低入学条件和标准,不仅给教学带来极大困难,而且极大的降低了各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水平。
3. 苏格拉底法的内容?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它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交谈,辩论的方法。
此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a.苏格拉底讽刺。
B.定义。
再前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C.助产术。
因此,”苏格拉底法“又被称为”产婆术“,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4. 昆体良的教学理论?(1)教学组织形式。
他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
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老师对全班组而不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