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现状与进展

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现状与进展
第2 卷 第 4 7 期
2 0年 8 1 0 月
医 学 研 究 与 教 育
M e i a s a c n u ain d c lRe e r h a d Ed c to
V0 . 7 No4 1 2 .
Au . 01 g2 0
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 胃炎现状 与进展
王绍坡 李佃 贵 。
血 , 久则 瘀 。 虚 高磊 等 [ 为 本病 为 虚实 夹杂 、 热 2 1 认 寒
态 , 癌 变 率 在 2%~ 其 8% , 因此 , 样 预 防 和逆 转 怎 C G成 为 目前 研 究 的重 点 , 是 目前 临床 医学 尚 A 但
缺 乏 有 效 的 治 疗 手 段 , 近 几 年 中 医 药 在 治 疗 而
或本虚 标实 , 证候 虽杂 , 总不 离“ ”瘀 ” 端 。 虚 “ 二 雷作 汉 等 认 为 C G发病 多 因脾 胃素 虚 , 邪 乘 虚 袭 A 外
之 , 脾不升清 , 使 胃不 降浊 , 血失 和 所致 , 气 病久 则 气滞 血瘀 , 胃体 失其 濡养 , 使 甚则 痰瘀 内阻 胃络 。 其 病机 枢纽 可 归纳 为 “ 胃虚 弱 , 脾 痰瘀 互 阻 ” 脾 胃虚 。 弱 是 C G 发 病 和转 变 的根 本 内 因 , 瘀 互 阻 是 A 痰 C G发展 的趋势 和结 果 , 二者 互 为影 响 。 A 且 王恩 元
W a g S o o ,L a g i n ha p iDin u
( . a h S i c e tro e e U i r t adn 0 10 ,C ia . b iH si r io a 1 Hel c n e C ne f H b i nv sy t e e i ,B o i g 7 0 2 hn ;2 He e opt o Ta t n l af dil C ieeMe i n, h i h ag0 0 1 , hn ) hn s dc e S ia un 5 0 C ia i jz 1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黄彦子等 [8]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虚、瘀、毒,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
三者互为因果,对 胃 黏 膜 造 成 严 重 影 响.随 着 现 代 社
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
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易滋生焦虑、抑郁情绪,
则其气痞结,聚 于 中 脘,气 与 血 搏,发 为 疼 痛.” 文 中
用.石维娜等 [24]将 四 君 子 汤 及 半 夏 泻 心 汤 化 裁 为 芪
疏肝 通 腑 泄 热;浊 毒 内 蕴 证,治 宜 抑 肝 扶 脾;肝 郁 血 虚
参益胃汤,用 于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伴 胃 癌 前 病 变.
证,治 宜 养 血 柔 肝 和 胃
. 单 兆 伟 教 授 从 气、虚、瘀、
[
17]
苓 、黄 芩 、丹 参 、陈 皮 、莪 术 、白 花 蛇 舌 草 、甘 草 )治 疗
者中医证 候 积 分 及 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 均 有 显 著 改 善.
综 上 所 述 ,各 类 经 验 效 方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疗 效
确 切 ,还 可 根 据 疾 病 证 候 特 点 及 兼 症 灵 活 用 药 ,值 得
t
l
zh2012@163
c
om
y
第一作者:陈珍珍,
E
Gma
i
l:
2337602106@qq
c
om
教授认为,“因滞致虚,因虚夹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
伤阴,络阻成瘀,发为本病 [10].
2 中药治疗

1 辨证论治 现 代 医 家 对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的 辨 证
分型各有不同.«慢性萎 缩 性 胃 炎 中 西 医 结 合 诊 疗 共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年 临床 经验 ,将 CAG常见证 候归 纳 为肝 胃不 和 证 、湿 热 中阻证 、脾虚 气滞 证 、胃阴不 足 证 等 4个 证 型 ;分别 予 香苏饮 、半 夏泻心 汤等治 疗 。张继 泽教 授 根 据 主 症 表现 将其 分 为 中虚 气 滞 证 、肝 胃不 和 证 、胃阴 不 足 证 、气 滞血瘀证 等 四个证 型 。刘 华一教 授 根 据 CAG 病 因病 机 以及 演 变 规律 ,将 之 分 为寒 热 错 杂 型 、湿 邪 困脾 型 、脾 胃虚寒 型 、肝郁 犯 胃型 、胃阴亏 虚型 、气 滞血 瘀型 。金亚 城教授 认为 CAG是本 病 的 主要症 状 是 消化不 良 ,属肝 胃不 和 。故 将本 病 分 为肝 胃不 和证 及 脾虚 型 、阴虚型 、血瘀型 、郁热 型肝 胃不和证 ,并 以柴胡 疏肝 散为基 础辨 证治疗 。 2.2 基 于数据研 究 CAG的 中 医共识 意 见将 本 病分 为肝 胃气 滞证 、肝 胃郁 热证 、脾 胃湿 热证 、脾 胃虚 弱证 (脾 胃虚寒 证 )、胃阴不 足证 、胃络瘀 阻证 ,分别 予 柴 胡 疏 肝散 、化肝煎 合左金 丸 、黄 连温 胆汤 、六 君子 汤 、沙参 麦 冬汤 、丹参饮 合失笑 散加 减治 疗 。与此 类似 的是 丁成华 等 的研 究 ,他 们 将 近 十年 来 ,本 病 中医 诊 治 的文献 整 理 后 得 出结 论 :CAG 证 候 由 多 到 少 的 频 率 为 :脾 胃虚 弱 >肝 胃不 和 >脾 胃 湿 热 >胃 阴 不 足 >胃 络瘀血 。杨 国平 等 将 我 国百 名 中医 脾 胃病 专 家 防 治本 病 的 文 献 整 理 后 认 为 :本 病 主 要 分 为 脾 胃气 虚 (包括虚 寒 )证 、肝 胃气滞 证 、胃阴不 足证 、中焦 湿热 证 等 。黄大未 等 对 近 20年来 相关 文献 进行 分析后 指 出 :南 方地 区 CAG频 率 高 的 证型 是 脾 胃气 虚 证 、胃 阴 不 足 证 、湿 热 中 阻 证 ;北 方 地 区 是 脾 胃 气 虚 证 、肝 胃 气 滞证 、瘀 血 阻络证 。 3 治 疗 3.1 古方 加减治 疗 卢炯 采用 随机 双盲 法研 究六 君子 汤加减 治疗 CAG脾 胃虚弱型 的疗效 ,对 照组 为 常 规西 药治 疗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中 医证 候 积 分 及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均 无 差 异 。 陈 兴 则 采用 随机试 验 观 察 黄 芪建 中汤 治 疗 脾 胃虚 弱 证 的效果 ,对照组 予多潘 立 酮 、维酶 素 口服 ,结果 :观察 组 总有效 率高于 对 照组 。升 阳益 胃汤 出 自李 东垣 ,白 玉 茹等 研究 升 阳益 胃汤 治疗 CAG脾 胃虚 寒 证 ,结 果 观察组 的有效 率 、证 候 总有 效 率 均优 于 对 照组 。赵 翠 丽等 评价 四逆 散加减 治疗 CAG肝 郁 脾虚 型 患 者 的疗 效 。其设健 康对 照组及 胃复 春对 照组 。结 果 四逆 散 治疗组 的临床 、胃镜 、病理 疗效 显著优 于 胃复春对 照 组 。白涛 等 设 立 对 照组 ,予 以果 胶 铋 和 多 潘 立酮 , 对 比观察 加 味化 肝 煎治 疗 CAG肝 胃郁 热 型慢 的临 床 疗 效 。结 果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5.7% 、75.8% ,且 差 异 具 统 计 学 意 义 。 3.2 专 方治疗 清 化饮 是 国 医大 师杨 春 波治 疗 CAG 脾 胃湿热 证 的经 验 方 。黄 铭 涵 等 设 置 胃复春 片 为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_吉跃进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_吉跃进

DOI :10.13193/j.issn.1673-7717.2021.05.040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吉跃进,沈洪,朱磊(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是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疾病。

“炎癌转化”的分子机制是当前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如何延缓或逆转“炎癌转化”这一途径已成为预防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思路。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一直有着独特的优势。

对2015—2019年在中国知网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试验进行检索总结,并对近5年相关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从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两方面来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近期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药;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试验;机制研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9.7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21)05-0166-06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JI Yuejin ,SHEN Hong ,ZHU Lei(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Jiangsu ,China )Abstrac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is not only a common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n clinic ,but also the most common precancerous disease of gastric cancer (GC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flammation -cancer transformation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tumor basic research.How to delay or reverse the pathway of inflammation -cancer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C.Western medicine is still lack of effective therapi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a unique advant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AG.In this article ,the clinical trials of TCM in CAG published in CNKI from 2015to 2019were search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related mechanism studies within the past five years were reviewed.The paper discussed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CAG from two aspects of clinical trials and mechanism researches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prospective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es.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linical trials ;mechanism researches ;research progress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700104);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407001)作者简介:吉跃进(1991-),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脾胃病。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广西 中医药大学 ( 5 3 0 0 0 1 )
综 上所述 ,近 年来 中 医药治 疗 C A G的临 床大 致有 如下 几个 特征 : ①病 因病 机方 面 , 病 因多 与感 受外 邪 、 内伤 饮食 、 情 志 失调 相关 , 病位 在 胃 , 与肝 、 脾、 肾相关 , 病 性不 外 虚实 两端 , 虚为脾胃 虚弱( 气虚或阴虚 ) , 实为实邪内阻( 食积 、 气滞 、 血瘀 、 痰湿 、 外 邪) , 病 机关键 为脾 胃升 降失 职 。② 辨证分 型方 面 , 尚没 有统 一 的 标准 , 但 中医药 治疗 C A G无 论 采用 辨证 分 型 , 中 药或 针 药结 合 , 均取 得 了可喜 的成绩 , 大大 提高 了治愈 好转率 , 疗 效优 于西 药 , 且 副作 用小 , 逐 渐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理 论体 系 , 极 大地 丰 富 了临 床 治疗 C A G 的经 验 。③ 临床 科研 设计 方 面 , 尚不够 严谨 合理 , 很 多 临床 研究 不设 对照组 , 更极 少双 肓设 计 , 使 中医药 在 C A G辨治 中 的 良好效果 缺 乏说服 力 。④ 对 于本病 的研究 多 以临床 研究 为 主 , 为 了增 强 中医对 本 病研 究 的客 观性 , 应 加 强实 验研 究 , 从 微观 上
其 辨证 分 型存 在 较 大 的差异 。但 以脾 胃虚 弱 、 肝 胃不 和 、 脾 胃湿 热、 胃阴不 足 、 胃络 血瘀 五 型居 多 。王发 渭教 授l l l 常将 本病 分 为 4 个 基 本证 型辨 治 : 脾 胃虚弱 证 、 肝 胃不 和证 、 湿 热 壅阻 证 、 肝胃阴 虚证 。 李春 婷教授 【 队 为本 病宜 辨证论 治 , 一般分 4 型: 气虚 血瘀 、 肝 胃不 和 、 脾虚湿 热及 胃阴不 足 。徐 景藩 教授 认为 C A G 的主要 证 型有 三 , 即 中虚气滞 证 、 肝 胃不 和证 及 胃阴不 足证 。 即使在 疾病 的稳定 期 , 也应按 此 辨证服 药 , 方 可取 得逆 转之疗 效 。 3 中医药 治疗 3 . 1中草 药治 疗 3 . 1 . 1 疏 肝健 脾 和 胃法 : 苏民 采 用 疏 肝健 脾 和 胃 、 理 气止 痛 的 自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內科2021年4月第16卷第2期221.综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孙玉霞李燕辉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内科,梧州市543002【提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易反复发作,会进展为癌前病变甚至胃癌。

目前西医无特效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而近几年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本文就CAG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O768(2021)02E221E3DOI:10.16121/45-1347/L2021.02.24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各种病因反复长期作用于胃黏膜上皮而导致胃黏膜的固有腺体广泛性或局部性萎缩、减少,伴或不伴假幽门腺化生和(或)肠腺化生。

CAG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被公认为癌前状态。

CAG患者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症状不明显,一些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痛、饱胀、反酸、暧气、恶心呕吐、胃灼烧等症状,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CAG患者的特效药,近年来不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CAG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和明显的优势。

本文就CAG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对CAG并无具体的论述,一般将其归属“胃—痛”“胃痞”“腹痛”“反酸”“嘈杂”等范畴,但其病因病机历代均有论述+《素问•本病论》指出“饮食劳倦则伤脾”;《素问•举痛论》中提及“寒气于膜原之下,肠道之间客之,血散之不去,力、络急引,故痛”;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论述误下误治致痞;《脾胃论》明确提出“痞自血出”,文中还提到寒温不适、喜怒忧恐、饮食失节均会导致气火失调、内伤脾胃;《景岳全书心腹痛-云:“食、寒、气不顺均会胃—痛症,然食寒二者皆关于气,食停滞气,寒留凝气,故其治病应以理气为主,观其果属实邪”。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2019年第37卷第6期2019Vol.37No.6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海琳娜,李志钢*(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胃癌是癌症致死第三大常见病因,是继肺癌和肝癌之后最常见的癌症,且呈全球化增长的趋势,其中研究表明CAG 和IM 是国际公认的胃癌主要的前体病变,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CAG 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CAG 相关文献,并从发病机制、病因病机、辨证论证及中医药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期待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症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是胃癌的主要前体病变[1],其经过了复杂过程发展为胃癌[2]。

我国人群胃癌的新发病率为42.7万,占世界比重47.19%,死亡发病比0.69,根据最新统计研究表明,各种恶性肿瘤相关死因中,胃部恶性肿瘤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3]。

CAG 和IM 的流行程度因国家而异,病因也不尽相同,基于检测灵敏度和诊断方法的特异性,目前针对CAG 和IM 的有效治疗和预防策略尚未建立。

既往有研究证实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可以实现CAG 和IM 的逆转[4],然而,现在有荟萃分析发现,这一观点尚有争议[5]。

目前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证实,中医药疗法可使部分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甚至达到治愈,可以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及病死率,阻断作者简介:海琳娜(1994—),女,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脾胃病防治。

Tel :182********,E-mail :642664491@*通讯作者:李志钢(1972—),男,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脾胃病防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 萎缩性 胃炎 ( ho i A rpi G s t ,C G)是 C r c t hc at i A n o rs i
华 L 则将本病 的病 机归纳 为 3个字 :滞 、虚、瘀。滞 即气 2
滞 ,由肝郁 、湿热或虚证引起 ;虚即脾 胃虚 弱 ,包 括 阴虚 ,
原 因不 明的慢性 胃炎 ,本 病 是 以 胃黏 膜上 皮 和腺 体 萎缩 、 黏膜变薄 、黏膜肌 层增 厚及伴 有肠 腺化 生 、不典 型增 生为 特征 的慢性疾 病 。属 临床 常见病 、多发病 ,在 慢性 胃炎 中
医 疗 论 坛
Me ii l Tra me t o u d e a e t n F r m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ju lo tnmei n n tnp am c hn s o ma feh o dc e ad eh ohr ay i ・8 ・ 3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的 中 医药研 究 进展
型 ,即脾 胃虚弱型 ( 含虚寒 ) 、肝 胃不 和型 、胃阴不足 型 、
肠上皮化 生为 19 。本 病可 有 1 %左 右 的癌 变率 ,而 胃 .% 0
癌高发地 区可达 2 %左右 ,17 8 98年世 界卫生 组织 ( O) WH 已将 胃粘 膜肠 上皮化 生、不典型增 生 ( 型增生 )列 为 胃 异 癌前病变 ,可 分为 轻、中 、重 三级 .而 中度 不典 型增 生或 大肠 型化生 为真正 的癌前 病变 。 此 ,寻求 最佳 的 阻断 胃 癌前病变 的有效方 药 ,是更 好 的开展 胃癌 二级 预防 的重要 措施之一 。积极治疗 C G是预 防其 癌变 ,减少 胃癌发 病率 A 的有效手段 。 目前 ,西 医 尚无 理想 的治疗 方法 ,而 中医药 对该病 的治疗不仅 积 累了丰 富的经 验 ,而且 大量 的临床 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定义: 定义: 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 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 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 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 性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 性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以上腹胀痛、纳少嗳气、 以上腹胀痛、纳少嗳气、消瘦乏力为主要表 本病发病缓慢、病情顽固、病势缠绵、 现。本病发病缓慢、病情顽固、病势缠绵、施治棘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 痞满” 手。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痞满”、“ 嘈杂” 腹胀”等范畴。 嘈杂”、“腹胀”等范畴。
[12] 12]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4)
3、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 实者:泻热、消食、化痰、理气; 实者:泻热、消食、化痰、理气; 虚者:温补脾胃。 虚者:温补脾胃。
[12] 12]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4)
3、治疗原则
王少华[13]则认为 : 治则:温润并进,气血双调, 治则:温润并进,气血双调,寒热互济 治法:消胀、止痛、开胃、除嘈 治法:消胀、止痛、开胃、 麦冬、 白芍、 4组对药:黄芪—麦冬、柴胡 白芍、白 组对药:黄芪 麦冬 柴胡—白芍 甘草、 芍—甘草、黄连 厚朴 甘草 黄连—厚朴
[10] 10]
林国裕、宋靖范、林淑瓦。张明昌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河南中医,1999, 19( 林国裕、宋靖范、林淑瓦。张明昌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河南中医,1999, 19(2)
2、辨证分型
认为: 路志正[11]认为: --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寒多见 初期-初期--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寒多见 自拟苏朴饮--疏肝和胃 自拟苏朴饮--疏肝和胃 -小建中汤加味--温脾和胃。 小建中汤加味--温脾和胃。 --温脾和胃 中期--脾虚湿热内蕴和胃阴不足多见 中期--脾虚湿热内蕴和胃阴不足多见 -四逆散加味--补脾化湿 四逆散加味--补脾化湿 -自拟石斛梅花汤--补阴和胃 自拟石斛梅花汤--补阴和胃 -[11] 11]
[12] 12]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4)
2、辨证分型
董建华[12] 常用 : 香附、佛手、苏梗行气 香附、佛手、苏梗行气 陈皮、鸡内金、莱服子化食滞 陈皮、鸡内金、莱服子化食滞 石斛、麦冬、沙参滋阴 石斛、麦冬、沙参滋阴 黄芪、桂枝、甘草祛虚寒 黄芪、桂枝、甘草祛虚寒 大黄、黄连泻实热 大黄、黄连泻实热 大腹皮、佩兰燥湿 大腹皮、佩兰燥湿 丹参、川楝子、川芎活血化瘀 丹参、川楝子、川芎活血化瘀
[13] 13]
王少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琐谈。江苏中医,1999, 王少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琐谈。江苏中医,1999,(6)
4、临床治疗
4.1 自拟方加减治疗
4.1.1 健脾益气法 张氏自拟参芪胃生汤 14] 66例 张氏自拟参芪胃生汤[14] 66例:
治愈21例,有效3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9%。 治愈21例 有效37例 无效8 21 37 总有效率87. 87
初起: 初起:

过食生冷 嗜食辛辣肥甘
寒积胃中
伤 胃





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 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
, ( )
病因病机
(1)外邪犯胃: 外邪犯胃:
久病: 久病: 血瘀阻气 湿热内生 热伤胃津
现代医学也认为: 现代医学也认为: 刺激性饮食如浓茶、酒精、过热、 刺激性饮食如浓茶、酒精、过热、过酸食物 病变 慢性胃炎 CAG
[8]林小武。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北京中医,1999,(1) 林小武。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北京中医,1999,( ,(1
2、辨证分型
认为: 陈伯咸教授[9]认为: 胃为戊土,属腑,以通降为顺,然其受纳、 胃为戊土,属腑,以通降为顺,然其受纳、腐 熟,全靠肝的疏泄条达。从病理上来看,肝木过盛 全靠肝的疏泄条达。从病理上来看, 可乘脾伤胃, 可乘脾伤胃,即“肝木乘土”,而肝木过弱也不能 肝木乘土” 疏通脾胃,使受纳、腐熟受阻。 疏通脾胃,使受纳、腐熟受阻。因此陈老的治则为 疏肝运脾。 疏肝运脾。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报道: 报道: CAG占胃镜检查数13.8% 胃癌高发区28.1% 28.1%。 CAG占胃镜检查数13.8%[1] ,胃癌高发区28.1%。 占胃镜检查数 CAG是胃癌最重要的癌前疾病 CAG是胃癌最重要的癌前疾病[2] ,尤其与胃息肉 同时存在,CAG肠化合并中度至高度不典型增生时 同时存在,CAG肠化合并中度至高度不典型增生时 可发生癌变。 可发生癌变。 西医治疗---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有优势 西医治疗---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有优势 ---不理想 ---
[9]李汉文、周继友。陈白咸教授从肝论治萎缩性胃炎。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1) 李汉文、周继友。陈白咸教授从肝论治萎缩性胃炎。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1)
2、辨证分型
认为: 河南老中医张明昌[10]认为: 慢性胃炎以虚实夹杂为多,其用药根据胃腑“ 慢性胃炎以虚实夹杂为多,其用药根据胃腑“ 实而不满”之特点,常使“补而不滞” 实而不满”之特点,常使“补而不滞”。 他指出久病必伤气血,所以方中既用黄芪、 他指出久病必伤气血,所以方中既用黄芪、党 参,也用乌梅、木瓜、甘草、山楂等酸甘化阴之品 也用乌梅、木瓜、甘草、 ,还会加少许理气如陈皮、砂仁、枳壳和活血药如 还会加少许理气如陈皮、砂仁、 三七、延胡索、丹参等。 三七、延胡索、丹参等。
[15] 15]
巫浣宜。归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48 巫浣宜。归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48例。北京中医,2000,(1) 48例 北京中医,2000,
4、临床治疗
4.1 自拟方加减治疗
4.1.1 健脾益气法 袁氏自拟胃乐散丸 128例 袁氏自拟胃乐散丸[16] 128例: 显效76 76例 有效46 46例 无效6 总有效率95.3% 95.3%。 显效76例,有效4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3%。 何氏消炎建中愈胃汤 41例 何氏消炎建中愈胃汤[17] 41例: 显效29 29例 有效10 10例 无效2 总有效率95.1% 95.1%。 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1%。 105例 李氏自拟消痞汤 李氏自拟消痞汤[18] 105例: 显效67 67例 有效23 23例 好转12 12例 无效3 显效67例,有效23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 有效率97.14% 97.14%。 有效率97.14%。
脾虚 病机 :
3
寒 凝 血 滞
阳 损 及 阴
中 气 虚 损
脉 瘀 滞
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 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
, ( )
病因病机
李氏认为[5] : 胃阳虚--浅表性胃炎--气分, 胃阳虚--浅表性胃炎--气分, --浅表性胃炎--气分 胃阴虚--CAG--血分。 胃阴虚--CAG--血分。 --CAG--血分 甘氏[6] : 气虚多瘀 脾胃不足,气阴不足为本 脾胃不足,气阴不足为本 气滞血瘀,湿热邪毒为标。 气滞血瘀,湿热邪毒为标
病因病机
周氏认为 周氏认为[7] :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粘膜的损伤有极密 幽门螺旋杆菌(HP) 切关系 。 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结果表明: 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达90%左 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达90%左 90% 右,且在胃体,胃窦的任何病变部位均可检出。 且在胃体,胃窦的任何病变部位均可检出。
[7]周莹。慢性胃炎、溃疡病幽门弯曲菌检出阳性病例疗效分析。云南中医杂志,1991,12(2) 周莹。慢性胃炎、溃疡病幽门弯曲菌检出阳性病例疗效分析。云南中医杂志,1991,12(
2、辨证分型
现行中医药高等学校所用的六版教材《 现行中医药高等学校所用的六版教材《中 医内科学》 CAG归为“胃痞”的范畴,并提出5 医内科学》将CAG归为“胃痞”的范畴,并提出5 归为 种辨证分型。 种辨证分型。 属“实痞”的有“邪热内陷”、“饮食停 实痞”的有“邪热内陷” 滞”、“痰湿内阻”、“肝郁气滞”;属“虚痞 痰湿内阻” 肝郁气滞” ”的有“脾胃虚弱”。 的有“脾胃虚弱”
2、辨证分型
由于各地气候、患者体质等的差异, 由于各地气候、患者体质等的差异,以及临 床收集的病历数、分型依据的不同,中医学对CAG 床收集的病历数、分型依据的不同,中医学对CAG 的分型种类繁多。 的分型种类繁多。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大多数医家 认为CAG以 脾胃气虚” 认为CAG以“脾胃气虚”、“肝胃不和”、“气滞 CAG 肝胃不和” 血瘀” 血瘀”、“胃阴不足”、“脾胃湿热”居多。这 胃阴不足” 脾胃湿热”居多。 与过去的报道及教材辨证分型相类似[8]。
[11] 11]
杨丽芬。路治正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胃腺异型增生的经验。中国医药学报,1999,14( 杨丽芬。路治正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胃腺异型增生的经验。中国医药学报,1999,14(2)
2、辨证分型
董建华[12]则认为 : 病机: 病机:虚、滞、热、瘀。 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以通为补, 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以通为补,治在 通降。 通降。 食积郁久化热,久必入络成瘀。 食积郁久化热,久必入络成瘀。
[1]
危北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987, 危北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987,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