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参考文本)

合集下载

(初二语文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学校语文八班级下其次课,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受,或呈现生活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同学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本着这个目标,我将本节课进行大胆延长,用资料和声音让同学认真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二同学分析初二的同学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而且同学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爱。

所以。

老师让同学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怀家庭,关怀父母。

从而激发同学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忱,培育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挂念他们形成敬重别人、关怀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育同学明辨是非的力量;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育同学学会关怀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育同学搜集整理资料的力量。

2 语文思考通过放录音,开展同学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力量;丰富对世界的生疏,培育同学明辨是非的力量;经受了由探究、感悟不理解母亲到理解母亲及换位思考的过程,培育了同学责任感和换位思考的力量;培育了同学回忆、重新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和有条理表达的力量;捕获生活中有用信息的力量。

3 解决问题能有家庭责任感和关怀他人意识;形成换位思考变换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别人的感受,并通过理解感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学会评价他人和回忆自己的做法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 情感与态度让同学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怀家庭,关怀父母。

从而激发同学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忱,培育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挂念他们形成敬重别人、关怀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育他们家庭责任感。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教案:《我的母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一篇由纸山石井所作的《我的母亲》为教学材料。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个懂得爱和关心的母亲的形象,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来写好一篇描写人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领悟文章主旨,掌握在写作描写人时使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阅读、分析、思考的方法进行文章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增强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领悟文章主旨,掌握在写作描写人时使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问题导入新课:你们印象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她们平时的工作是什么?你们平时是否满足她们的要求呢?Step 2 预习导学教师提问:大家预习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吗?请谈谈你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Step 3 文本解读1.教师通过阅读和解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生可以选择积极发言,讨论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Step 4 重点阅读1.教师同学们一同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母亲的爱和关怀。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描写母亲的词句和段落,并共同完成课文的分析。

Step 5 形容词的应用1.教师提问:文章中有哪些词句和段落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2.学生会提到形容词,教师会进一步解释形容词的使用和作用。

Step 6 描写手法的运用1.教师以课文中运用的描写手法为例,让学生了解描写手法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描写手法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Step 7 写作指导1.给学生时间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母亲》的作文,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并归纳出好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延伸1.教师鼓励学生关爱家人,感恩母爱,并引导学生写一封感谢母亲的信。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老舍对母亲的深情描绘。

1.2 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培养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态度。

1.4 提升写作技巧: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在讲解课文时,运用讲授法,系统地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描绘。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确保学生有教材可以使用。

4.2 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以便在讲解时使用。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的母亲》。

5.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

5.3 讨论与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5.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描绘。

5.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5.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中。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思考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写作技巧运用:通过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他们对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我的母亲》语文课教案

《我的母亲》语文课教案

《我的母亲》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以及母亲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介绍。

2. 分析文章中母亲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3. 讨论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教育意义,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启示和教育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

2. 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如慈爱、勤劳、善良等。

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 讨论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如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等。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评价学生对文章启示和教育意义的理解,是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提出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等。

2.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教育意义。

3.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文章,拓宽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小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 举办孝敬父母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意。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家庭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感情。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家庭亲情。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ir parents and长辈,培养感恩之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人的作文,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家人的特点和感情。

2. 预习下节课文,掌握生字词,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好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和睦相处的家庭观念;(3)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 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2. 运用文中句子或段落表达情感;3. 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2. 相关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3.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歌曲《母亲》,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2)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与母亲的美好回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课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5. 表达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尊敬母亲。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我的母亲》;(2)结合自己的生活,创作一篇表达对母亲感激之情的作品。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3)学会通过事例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意识。

(2)学会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胡适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提问:“我的母亲”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和意义?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找出生字词,互相交流学习。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2)每组挑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表达对父母的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参考文本)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参考文本)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

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

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讲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

(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板书文题、作者)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温厚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研讨:(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

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

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

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

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

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

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

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七、布置作业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板书设计XXX图文设计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