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4-二甲苯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MSDS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运输注意事项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钢制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接触限值
(mg/m3)
中国MAC:100
美国TLVTN:OSHA 100ppm,434mg/m3;
ACGIH 100ppm,434mg/m3
前苏联MAC:50
美国TLVWN:ACGIH 150ppm,651mg/m3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毒性:LD50:5000 mg/kg(大鼠经口)
LC50:19747mg/m3,4小时(大鼠吸入)
1,4-二甲苯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MSDS
标识
英文名:1,4-xylene
p-xylene
分子式:C8H10
分子量:106.17
危险货物编号:33535
UN编号:1307
RTECS号:ZE2625000
IMDG规则页码:
CAS号:106-42-3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甲苯的气味。
二甲苯危险特性表

标识
中文名:二甲苯;混合二甲苯
英文名:Xylene;dimethyl benzene(mixture)
分子式:C8H10
分子量:106.17
UN编号:1307
危规号:33535
RTECS号:ZE2100000
CAS编号:1330-20-7
理化性质
性状:无色透明挥发性液体,有气味似苯。
储运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急性毒性:人经口LDLo: 50 mg/kg;吸入LCLo: 10000 ppm/6H。
大鼠经口LD50: 4300 mg/kg;吸入LC50: 5000 ppm/4H。小鼠经口LDLo:6 gm/kg。兔经皮LD50: >1700 mg/kg。
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较甲苯为强,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工业品中常含有苯、甲苯等杂质,可同时出现杂质的毒作用。吸收后分布在脂肪组织和肾上腺中为多。大部分在肝内氧化,主要生成甲基苯甲酸,主要与甘氨酸结合成为甲基马尿酸,少部分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后随尿排出。引起人眼刺激的浓度为200ppm。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症者有躁动、抽搐或昏迷;并伴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可出现结膜及咽炎。
2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一览表之欧阳术创编

创作:欧阳术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稳定性
稳定
禁忌物
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储运注意事项
包装分类
II
包装标志
7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塑料瓶或金属桶外木桶
贮于低温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避免与氧化剂等共储混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燃烧热Kj/mol
4563.3
最小引燃能量mJ
——
溶解性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毒
性
与
危
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100mg/m3
苏联MAC:50mg/m3
美国TWA:OSHA 100ppm,434mg/m3;ACGIH 100ppm,434mg/m3
美国STEL:ACGIH 150ppm,651mg/m3
易燃
闪点℃
25
自燃温度℃
463
爆炸极限%
下限1.0,上限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燃烧分解产物
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一览表
时间:2021.02.02
创作:欧阳术
标
识
品名
1,2-二甲苯
别名
邻二甲苯
CAS号
95-47-6
危险性类别
易燃液体,类别3;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新)二甲苯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

(新)二甲苯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二甲苯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标识中文名:1,2-二甲苯危险化学品目录序号:355 英文名:1,2-xylene UN编号:1307分子式:C8H10分子量:106.17 CAS号:95-47-6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甲苯的气味。
熔点(℃)-25.5相对密度(水=1)0.88相对密度(空气=1)3.66 沸点(℃)144.4 饱和蒸汽压(KPa) 1.33(32℃)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毒性及健康危害职业接触限值最高容许浓度(MAC)(mg/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mg/m3)50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mg/m3)100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LD50:1364mg/kg(小鼠静脉)健康危害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
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症,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燃烧分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闪点(℃) 30 燃烧热(kJ/mol) 463引燃温度(℃) 463 爆炸极限%(v/v) 1.0%~7.0%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会发生强烈反应。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建规火险分级乙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禁忌物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对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化学品名称
中文名称:对二甲苯英文名称:1,4-xylene危规号:33535CAS号:106-42-3
分子式:C8H10分子量:106.17危险性类别:第3.3类高闪点易燃液体UN编号:1307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含量≥99.2%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甲苯的气味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主要用途:作为合成聚酯纤维、树脂、涂料、染料和农药等的原料
禁配物:强氧化剂
毒理学资料
LD50:5000 mg/kg(大鼠经口)LC50:19747mg/m3,4小时(大鼠吸入)
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一览表

对二甲苯(1,4-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标识
别名:1,4-二甲苯
UN编号:1307
英文名:1,4-xylene
危险化学品编号:33535
分子式:C8H10
分子量:106.17
CAS号:106-42-3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甲苯的气味。
熔点(℃)
13.3
相对密度(水=1)
0.86
③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有害分解产物Biblioteka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急救措施
①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②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③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④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泄漏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2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一览表

2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一览表1. 概述2二甲苯(o-二甲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8H10。
它是三种二甲苯同分异构体之一,分子中有一个邻位相对的甲基基团。
2二甲苯常用于溶剂,也用于制造染料、香水和其他化学品。
在使用2二甲苯时,需要了解它的理化性质及危害特性,以保证人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2. 理化性质2.1 物理性质•外观:无色液体•沸点:215℃•熔点:-25℃•密度:0.867 g/cm³•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2.2 化学性质•2二甲苯是一种疏水性化合物,主要通过烷基自由基反应进行反应。
•可被氧化剂如氧气和氯气氧化,生成苯甲醛、苯甲酸等产物。
•经Fenton过程氧化后可生成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等产物。
3. 危害特性3.1 健康危害•吸入2二甲苯蒸气会引起头痛、头晕、嗜睡等症状。
•长期接触2二甲苯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手、脚的麻木、无力及全身乏力,还可能诱发白血病等病症。
•皮肤接触2二甲苯可引起皮肤炎症等不适。
3.2 环境危害•2二甲苯对水生生物有毒性,对经过生物降解的水体影响较小。
•在大气中,2二甲苯与氮氧化物反应,会生成臭氧等有害物质。
3.3 火灾爆炸危害•2二甲苯易燃,遇火源或高温易发生燃爆事故。
•遇火源可产生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苯、二甲苯等。
4. 防护措施•在使用2二甲苯时,必须戴防护手套、安全镜、面罩等防护用具,防止皮肤和眼睛接触。
•2二甲苯应储存在通风良好的房间中,远离火源和高温。
•不可将2二甲苯混合储存于氧化剂、酸、碱等物质中,以免产生反应。
•在生产和使用2二甲苯时,应使用被动式防护措施,如通风装置、防护服等。
5. 总结2二甲苯是一种有机溶剂,在溶解性和疏水性等性质上,有着独特的用途。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了解其理化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使用合适的防护措施,以确保人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
易燃
闪点℃
25
自燃温度℃
463
爆炸极限%
下限1.0,上限7.0
危险特性
其蒸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二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标
识
英文名
Xylene
分子式
C8H10
分子量
106.17
危险货物编号
33535
UN编号
1307
IMDG规则页码
3292
CAS号
95-47-6
理
化
性
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甲苯的气味。
熔点℃
-25.5
相对密度(空气=1)
3.66
沸点℃
144.4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禁忌物
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美国STEL:ACGIH150ppm,651mg/m3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长期作用可影响肝、肾功能。急性中毒:病人有咳嗽、流泪、结膜充血等重症者有幻觉、神志不清等,有时有癔病样发作。慢性中毒:病人有神经衰弱综合征的表现,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临界温度℃
357.2
相对密度(水=1)
0.88
临界压力MPa
3.70
饱和蒸汽压KPa
1.33(32℃)
燃烧热Kj/mol
4563.3
最小引燃能量mJ
——
溶解性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毒
性
与
危
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100mg/m3
苏联MAC:50mg/m3
美国TWA:OSHA100ppm,434mg/m3;ACGIH100ppm,434m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