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节第一课时-讲义

合集下载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第1课时)课标解读一、学科地位及主要内容本章节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 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从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遗传学。

本章内容的学习就是引导大家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难点内容有:对分离现象、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时间,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1、分离规律是遗传的基本规律。

掌握好分离规律可以为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通过学习分离规律还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认识。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这其中包括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

因此,在介绍基因的分离规律时重点有三:(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的假设和对假设的验证过程,以及现代遗传学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其与减数分裂的关系。

(3)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分析、推论(假设)、求证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极好素材。

为要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可能会有三:(1)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的介绍并不难,难在通过介绍这个实验,讲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第1课时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第1课时

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__睾__丸____。
2.过程: (1)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_染__色__体___复制一次,而细胞在 _减__数__分__裂_过程中连续分裂__两____次。
课前 ·新知导学
课堂 ·素养初培
课堂 ·延伸提分
小练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必修2 配人教版
(2)减数分裂 ①减数分裂Ⅰ: 【答案】①四 分体 互换 赤道 板 分离 自由组 合
课堂 ·延伸提分
小练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必修2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提示:(1)四个,AB、AB、ab、ab或Ab、Ab、aB、aB。 (2)一个,AB或ab或Ab或aB。 (3)都是四种:AB、ab、Ab、aB。
课前 ·新知导学
课堂 ·素养初培
课堂 ·延伸提分
小练 ·素养达成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1课时 减数分裂(含实验)
生物学 必修2 配人教版
①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课前 ·新知导学
课堂 ·素养初培
课堂 ·延伸提分
小练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必修2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②结合细胞分裂图像掌握精子的形成过程。 ③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④学会观察减数分裂。 ⑤了解染色体与基因具有的平行关系。 ⑥掌握摩尔根关于果蝇眼色杂交实验。 ⑦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⑧了解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⑨掌握伴性遗传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几个、几种类型的精 细胞?

生物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

生物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

生物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
以下是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
1.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3. 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配子)过程中的分裂。

4. 测交的定义: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依法进行了测交: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与亲本相同的性状:与亲本不同的性状=1:1。

5. 测交的应用:(1)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在子代数量较少的情况下,用来鉴定显性个体的基因型。

以上是生物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的知识点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必修二

高一生物必修二
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
?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单个细胞即能完成整个的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
? 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以人为例,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与分化, 形成一个多细胞共同维系的生物个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这两类细胞分别构成了两大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本质) 无成形细胞核,
无核膜.核仁.染色体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
四、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五.实验:甲基绿+DNA=绿色 吡罗红+RNA=红色
8%盐酸的作用: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②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0.9%的NaCl的作用:保持动物细胞的细胞形态
实验步骤:①制片 ②水解 ③冲洗 ④染色 ⑤观察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由2个AA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二肽. 由多个AA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Dd×dd 1Dd :1dd(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或DD×Dd或DD×dd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生物必修二第一二章知识点整理

生物必修二第一二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整理1第一章第一节符号表示:亲本父本母本杂交自交子一代1.生物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和称性状。

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2.孟德尔把F1状。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步骤:去雄、套袋、传粉、套袋。

两次套袋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4.孟德尔采用豌豆做实验材料的原因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避免干扰;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能够稳定的遗传给后代;花大,易于操作;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大。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6.测交是让F17.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1/2、09.判断显隐性、纯合子、杂合子方法10.概率计算1.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

这表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是隐性性状。

2.孟德尔让黄色圆粒的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发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课件第2章第1节第1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与减数分裂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课件第2章第1节第1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与减数分裂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①中每条染色体都含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共有 4 对姐妹染 色单体;图②中无姐妹染色单体;图③处于减数分裂Ⅱ的中期,细胞中有两条染色 体,说明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4 条,当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才 为 8 条。
答案:D
知识点(二)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减数分裂的概念
D.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即为同源染色体
解析: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不 是随意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A 错误;在形成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Ⅰ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过程中,B 错误;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进而形成四分体,所以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彼此联会形成四分体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 正确;细胞分 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不是 同源染色体,D 错误。 答案:C
非姐妹
a 和 a′、b 和 b′、c 和 c′、
染色单 连接在不同着丝粒上的两条染色单体 d 和 d′是姐妹染色单体;

a 和 b(除 a′外)等是非姐
妹染色单体
概念
解释
联会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图像及分析
四分体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 四分体 1 个四分体=1 对同源染色体=2 条染色体 =4 条染色单体(含 4 个 DNA 分子)
(2)(科学思维)细胞 B、C 中有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提示:没有。 有。
(3)(生命观念)染色体数目减半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消失分别发生在图中的哪个过程?
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即甲过程;姐妹染色单体的消失 发生在减数分裂Ⅱ的后期,即乙过程。 (4)(生命观念)不考虑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细胞 D、E 的染色体组成 是否相同?如果考虑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呢? 提示:相同。 不一定相同。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班别: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高一生物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阐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规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二.学习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三.学习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有:(1)豌豆是____________植物,而且是____________受粉,保证了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实验结果可靠。

(2)豌豆品种之间形状差别显著。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____________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____________。

2.补充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P 高茎_________矮茎↓__ ________↓__F2 ________ ________比例:________ :________3.孟德尔假设的主要内容是:(1)性状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每个因子都是独立存在并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____________,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____________,用小写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存在的。

体細胞中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___________,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叫做___________。

(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_________,分别进入_________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____的。

4. 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___________;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__,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_________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表示遗传因子的字母用哪一个是人为确定的,但 控制同一种性状的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要用 同一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表示
2、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写两个) 存在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如:高茎豌豆 DD Dd 矮茎豌豆 dd
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 DD dd
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 Dd
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 的传递规律,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细胞质的遗 传因子的遗传.
(2)揭示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行 为,而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控制两对或两 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不属于分离定律。
假说—演绎法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精品jing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节第一课时
孟德尔(1822—1884),奥 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21岁 起做修道士,29岁起进修自然科 学和数学,1865年宣读了自己研 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论文《植物 杂交实验》。62岁时带着对遗传 学无限的眷恋,回归了无机世界。 主要贡献有:
(1) 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 子(现代遗传学上确定为基因);
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图1耳垂的位置 1、有耳垂 2、无耳垂
图2 卷 舌 1、有卷舌 2、无卷舌
图 7 脸颊有无酒窝 1、有酒窝 2、无酒窝
图4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 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
课堂巩固
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与与猫的短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选择豌豆 作为实验材料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具有多个易于区分的性状
分离 定律
F2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杂交实验 显性∶隐性 = 3∶1
F2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DD∶Dd∶dd =1∶2∶1
理论解释(假说) 子代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测交验证 显性∶隐性= 1∶1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正交、反交
P
(亲本)
×
高茎♀ (杂交) 矮茎♂
P
×
(亲本) 矮茎♀ (杂交) 高茎♂
正交
F1
(子一代)
高茎 100%
F1
(子一代)
反交
高茎 100%
现象的思考
为什么F1中只有高茎而 没有矮茎呢?
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
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F2的比
茎的高度 787(高) 277(矮) 2.84:1
F1
Dd 高茎
高茎
矮茎 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
P DD × dd 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
配子 D
d
F1
Dd
×
Dd
配子 D
d
D
d
F2
DD Dd
高茎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
1
:2 :1
F1形成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配子结合是随 机的。
F2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高茎:矮茎=3:1 , 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为DD:Dd:dd=1:2:1
矮茎

1 :1
实验: P 高茎 × 矮茎
F 高茎
矮茎
(64株) 30株 34株 1 :1
符合预期设想,说明解释是正确的
五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__成__对__存__在__,不相__融__合___;在形成配子时,成 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分__离___,_分__离___后的遗传因 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_配__子__遗传给后代。
种子的形状 5474(圆滑) 1850(皱缩) 2.96:1
子叶的是颜什色么6原022因(黄导色致)遗2传00性1(状绿色在)杂交3.0后1:1代 中花按的一位定置的6比51例(叶分腋离)呢?207(茎顶) 3.14:1
种皮的颜色 705(灰色) 224(白色) 3.15:1
豆荚的形状 882(饱满) 299(不饱满) 2.95:1
注:组成中只要含显性遗传因子一般表现显性性状,只有 两个因子都是隐性因子时才表现为隐性性状
3、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 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成对遗传因子中 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基因恢复
成对
高茎
矮茎
分析图解: P
DD × dd
配子
(减数分裂)
D
d
(受精)
(2) 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基 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 定律。
直到1900年,孟德尔定律重新被欧洲的三位科学家发现 遗传学就同这个“再发现”一起诞生了!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试验材料 豌豆
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易成功?
1.豌豆花大,易于做人 工实验
2.豌豆 { 自花传粉
闭花受粉
自然状态下, 永远是纯种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Biblioteka (杂交)高茎矮茎
F1
高茎
(自交)
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 种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 种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
显性性状
F2
787高茎 277矮茎
3∶1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性状分离
实验结果:
1.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 2.F2出现了性状分离 3.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P DD×dd
F1
Dd
高:矮 3 : 1
F2 DD Dd dd 高3/4 矮1/4 1 :2 :1
1/4DD 1/2 Dd 1/4dd
高茎中杂合子出现的概率: 2/3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杂种子一代 高茎
隐性纯合子 矮茎

测交
Dd × dd


配子 D
d
d
实 验

测交后代 Dd
dd

高茎
3.具有易区分的性 状
1、去雄
2、套袋 3、扫粉
4、授粉
人工异花授粉示意图
5、套袋
思考: 1.为什么要去雄?避免自花传粉 2.为什么要套上纸袋?避免其它花粉的干扰
性状
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
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形状、颜色; 生理特征如植物的抗病性、耐寒耐旱性等。 性状的形成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和它的 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豆荚颜色 428(绿色) 152(黄色) 2.82:1
F2中出现的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不是
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遗传
因子之间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消失。
控制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叫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 英文字母如D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叫隐 性遗传因子,用小写英文字母如d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