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子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关于粽子,无论各人心里有怎样的牵绊,粽子的传说始终是由那位投了汨罗江的屈原开始的。

那么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呢?下面小编搜集整理了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版本一:粽子是给河里的鱼虾吃的,这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楚国百姓哀痛不已,渔夫们则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结果捞了半天都捞不到。

于是百姓们自发地拿出家里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在江中,希望鱼虾蟹们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大夫了。

版本二:粽子是给屈原吃的。

有天晚上,一位渔夫在梦里与屈原大夫相遇了,看见屈原消瘦了许多,就问他:“我们给您送去的食物,您吃到了吗?”屈原摇摇头,说:“你们送去的食物都让鱼虾蟹给吃掉了。

”渔夫问:“那要怎样才不会被它们吃掉呢?”屈原答道:“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有尖尖角的粽子,这样它们会以为是菱角就不会吃了。

”于是第二年端午,人们纷纷向汨罗江里投入了菱角一样的粽子。

可是过了端午之后,屈原又托梦给那个渔夫:“多谢你们给我送的粽子,我吃到了,不过多半还是被那些鱼虾蟹吃掉了。

”渔夫问屈原:“那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请把送粽子的传装扮成龙的模样,因为鱼虾蟹归龙王统领,龙王的东西它们是绝对不敢吃的。

”于是从此之后,每年端午,人们都要划着龙舟到汨罗江投粽子以纪念伟大的屈原。

无论确切的版本如何,毕竟M不是研究历史的。

屈原大夫自然也不会托梦给我。

但是不管历史上的粽子最早是给谁吃的,现在都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重要内涵。

无论遇上什么节日,孩子总是最开心的一群人。

M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就要忙个不停。

总是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浸糯米、洗粽叶、晒粽叶、切配料……每一个步骤都特别隆重,都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传统。

而M总是跟在她的屁股后面转个不停。

母亲还一边叨着:“跟着我做什么,厨房那么小。

”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有一年的端午,M便缠着母亲教包粽子。

粽子的类型很多,如果按馅料分,北方多包枣子馅儿,南方的粽子则更加丰富一些,有豆沙的、鲜肉的、火腿的、蛋黄的……M家传统的粽子是包蜜枣和花生,还有蘸糖吃的碱水粽子。

粽子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粽子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粽子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粽子,又称为“端午粽”,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食品之一。

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经过包裹、蒸煮等工序制作而成。

粽子不仅具有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味道,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介绍粽子的起源、演变以及传承发展的文化意义。

一、起源与演变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据史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诗人屈原因参与江南吴国的政治斗争而遭流放,他在悲愤之中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蛟龙等生物吞食屈原的遗体,纷纷划船撒饭入水,以免屈原的尸体遭到损害。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每年端午节都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示对先贤的缅怀和纪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粽子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成熟的食品。

最早的粽子由竹叶包裹,后来演变为使用芦苇叶或菖蒲叶包裹,再后来发展成为常用的现代粽子采用的粽叶包裹。

从最初只用糯米和粽子叶制作的简单粽子,到现在各种口味、馅料丰富的粽子品种,粽子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二、粽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粽子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在其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注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

首先,粽子凝聚了人们共同的记忆与情感。

粽子的传统制作方法是通过糯米包裹,象征着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

品尝粽子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这一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与友情。

其次,粽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的粽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其中。

广泛流传的《竹林七贤》中,也有关于吃粽子的描写,揭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对于粽子的喜爱。

最后,粽子的文化内涵多样且深厚。

不同地区的粽子具有各自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北方的粽子偏重咸味,有肉粽和豆沙粽等;南方的粽子则更加偏甜,如蜜枣粽和红枣粽等。

无论是咸粽子还是甜粽子,都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和味觉享受,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

三、粽子的现代创新在当代社会,粽子的制作和口味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变化。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粽子的由来,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了解。

【粽子的来历】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

”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

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民间传说】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粽子的传说故事

粽子的传说故事

粽子的传说故事端午节有一个吃粽子的习俗,关于粽子的传说也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一些粽子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粽子的传说故事篇一端午节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传说,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夫。

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的人;将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夫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命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人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

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而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地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四周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

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

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夫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奠他。

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

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

这个故事流传已久,所以每年端午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要说包粽子,村里的人都会笑说:“哪个不晓得哟,我们村有个‘粽子王’他包的粽子无人能及,要是不信你去买来一个尝尝,保证你吃完一个还想下一个。

“粽子王”是王仲子的绰号,一是他粽子包得好,每年做出的粽子供不应求。

二是他天生有点驼背,猛一看极像一只巨型粽子。

由于形象欠佳,又穷,根本没有女人看得上他,所以一直打光棍,倒也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端午节的粽子文化

端午节的粽子文化

端午节的粽子文化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始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食用一种独特的美食——粽子。

粽子因其特殊的形状、制作工艺和口味,而成为了端午节的象征之一,同时也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一、粽子起源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纪元前300年的战国时期。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辗转流亡,最终跳江自尽。

百姓为了保护他的遗体免受鱼虾伤害,纷纷投入江中救他,同时划船撒米,以避免鱼虾被他的遗体吸食。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编织成粽子形状,扔到江中。

从此,这种以竹叶为外包装、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食物便成为了粽子的雏形。

二、粽子的制作粽子的制作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首先需要选择好糯米,并进行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

然后将糯米蒸熟,再根据个人喜好添加海味、豆沙、红枣等馅料。

接着是包粽子的环节,将用竹叶包好的糯米放入竹筒中,用细绳子捆紧。

最后,将粽子蒸煮一段时间,直至熟透。

制作粽子的过程之繁琐,也象征着人们在此节日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三、粽子的变化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地方特色的粽子也应运而生。

例如,北方粽子以色彩丰富、馅料丰厚而著名;南方粽子则注重口味的清淡和多样性。

此外,每个地区还会根据当地的特产和风俗习惯进行创新,在粽子中添加糖果、水果等不同的馅料,展现了各地独特的美食文化。

四、粽子的象征意义粽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象征和祭奠的方式。

人们将粽子用作祭品供奉祖先,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此外,粽子还寓意着平安、吉祥和团圆,因为粽子的形状类似于金字塔,寓意着福气与财富的积累。

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忙碌于粽子的制作,共品浓浓的家庭温情。

五、粽子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粽子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然而,随着现代快餐文化的兴起,一些传统食物可能被淡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粽子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粽子制作过程,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粽子的由来的故事

粽子的由来的故事

粽子的由来的故事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每年端午节都会有人包粽子吃。

那么,粽子的由来
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粽子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屈原
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多次劝告国王不要听信奸臣的谗言,但是国王却不听他的劝告,反而被奸臣所害,屈原只好离开了国家。

离开国家后,屈原感到非常伤心和失望,于是他来到汨罗江边,写下了《离骚》、《天问》等著名的诗篇。

后来,屈原在五月五这一天,悲愤绝望之下,抱石投江,以身殉国,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之情。

当地的百姓们得知了屈原投江的消息后,都非常难过和愤怒,于是纷纷划船下水,想要打捞屈原的尸体。

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在江中撒下糯米,并用粽叶包裹,投入江中。

他们还敲锣打鼓,吓走鱼虾,并且在江中撒下雄黄酒,以驱赶毒虫。

后来,人们发现,撒下的糯米并没有被鱼虾啃食,而是变成了一种新的食物。

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包裹糯米,用粽叶包裹,再蒸煮而成,这就是后来的粽子了。

从此以后,每年五月五这一天,人们都会包粽子吃,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而五月五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粽子的由来,是一个凄美而感人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
的传承,一种爱国情怀的表达。

每当吃到粽子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这份美味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情感。

愿我们能铭记历史,珍爱传统,传承文化,让粽子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端午节包粽子的含义和寓意

端午节包粽子的含义和寓意

端午节包粽子的含义和寓意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被定为端午节。

这个节日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包括包粽子的活动。

端午节之所以要包粽子,不仅是因为它是一种传统美食,更是因为粽子背后有着深刻的含义和寓意。

本文将详细介绍端午节包粽子的含义和寓意。

端午节包粽子其实是一种缅怀历史的仪式,它起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干政不力,被贬到汨罗江边。

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和思念,百姓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都会下河把粽子扔到江中,以示纪念。

另一种说法是,五月初五这一天是蛇精出没的日子,而人们从古代开始就认为蛇精是会带来灾难的,所以人们开始将草叶捆成粽子,绑在门口或者挂在黑色的旗杆旁边,以驱赶蛇精的侵扰。

无论是哪种说法,粽子始终扮演着一种祭品的角色。

在古代,粽子里的粽叶象征着屈原的身体,而其中的包裹着糯米和肉类的馅料则象征着对他的深切怀念和纪念。

这种祭品的形式不仅传统悠久,而且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

不同地区的粽子做法和馅料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希望通过食物传承家庭的习俗和文化。

除了作为祭品的象征外,端午节包粽子也具有象征丰收和祈求安康的寓意。

在农业社会中,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正值春耕夏种的关键阶段。

此时的粽子也是以五谷杂粮及时蔬菜等丰富的食材为主,象征着丰收和季节的好景。

此外,粽子在形状上也寓意着团圆与安康。

长长的粽子象征着团结和合作,代表着家庭和睦相处;而且它的包裹也强调了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也被视为一种祈求平安和健康的方式,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随着时代的进步,端午节的庆祝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包粽子这个传统习俗仍然保持着足够的魅力。

如今,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在这一天精心做好粽子,让孩子和家人一起欢度这一传统节日。

虽然粽子在现代已经成为美食的象征,但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仍然为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都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几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罗江自杀,为了不让江中的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几千年来就有了吃粽子这个习俗。

下面是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的内容,欢迎阅读!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

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

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粽子的历史典故
导读: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

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
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
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
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
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上文是关于端午节粽子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