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 第一章 货币

合集下载

《金融学基础(第2版)》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金融学基础(第2版)》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2
本章小结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 物,同时也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 果。 货币形式的变化经历着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 过程,主要有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 过程,主要有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等。 电子货币等。 货币层次的划分主要是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 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 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 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它的基本内容包括:货币金属 与货币单位、货币的发行与流通、黄金准备制度等。 与货币单位、货币的发行与流通、黄金准备制度等。 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银本位制、 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 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本位制四个阶段。 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本位制四个阶段。 我国的货币制度目前采用的是人民币制度。 我国的货币制度目前采用的是人民币制度。
13
概念回顾
货币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纸币 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 银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 不兑 现的信用货币本位制 人民币制度
14
课后习题
1.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 货币的形态有哪些? 货币的形态有哪些? 3. 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4. 货币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货币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5.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
9
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以 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一 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二)货币的发行与流通 二 货币的发行与流通 (三)黄金准备制度 三 黄金准备制度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金融学
和它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
典型的足值货币——贵金属
本质:(1)足值货币本身是具有十足内在价值的商品;
(2)足值货币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实际价值同商品 世界
的一切商品相交换;
第一节 什么是货币
2.代用货币
即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且承诺可随时 兑现为金属货币的一种纸质符号。
代用货币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 过渡性的货币型态。
(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法定货 币)。
(4)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 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 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一节 什么是货币
4.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是信用货 币与电脑、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货 币形态,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用电磁信号对信用 货币实施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
➢ 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法定的、基本的计价通 货。
➢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 币金属按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铸造的铸币,其面值与市场金属价值一致。
➢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只是流通中的商 品价值符号,货币当局要尽力保证本位币 代表的价值是稳定的。
第二节 货币制度
➢ 特点:
1. 本位币自由铸造和熔毁的规定。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二)确定货币单位 ➢ 货币制度要明确货币的单位及其划分。
例如,英国的本位币单位为“镑”,镑以 下为“便士”、“先令”等;我国人民币 的单位为“元”,元以下为“角”、 “分”。 ➢ 货币单位又被称为价格标准,是货币标示 商品价格的基准。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三)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及流通。 1.本位币

货币金融学基础(第一章)

货币金融学基础(第一章)
发展: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各个领域(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和其他劳务收支等) 使货币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不一致; 改变了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支付手段
作用:
积极的: ○ 支付抵消,节约流通费用; ○ 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 利用。
消极的: ○ 使买卖环节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 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 出现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的可能性。
金银复本位 制
双本位制
○ 金币和银币按照国家规定 的固定比价进行流通和交 换
“格雷欣法则”:
○ 劣币驱逐良币
金银复本位制
跛行本位制
金币和银币都规定为本位货 币,并有国家规定的固定兑 换比例,但是金币可以自由 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
○ (跛行本位制实际上使银币成为 事实上的辅币)
金本位制
货 币 金 融 学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22% 了解货币的起源 38% 深入理解货币的本质
40% 深入理解货币的职能
学习要点:
68% 了解货币制度的演变
展 第 货 货 问
币币题
的的: 发起 展源 过与

程什
Hale Waihona Puke 是么 怎有 样关 的?节

货 币 的 起 源 与 发
(一)货 币的起源:
货币的产生是和商品交换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含义: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 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时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贮 购 度 调 作 本 用 管 方 金 发 为 付 目
藏 买 下 节 用 , 途 式 属 展 预 作 的

金融学第五版第1章货币

金融学第五版第1章货币

PPT文档演模板
金融学第五版第1章货币
•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货币是什么
•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本质之“谜” •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并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四、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
PPT文档演模板
金融学第五版第1章货币
•一、马克思科学地解开货币本质之“谜”
货币从一般商品 中分离出来
社会劳动分工和 私有制出现
劳动者相互交 换劳动产品
私人劳动向社 会劳动的转化
劳动者产品品种 的单一性与消费需 求多样性的矛盾以 及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
PPT文档演模板
金融学第五版第1章货币
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 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米 或10捆烟
叶 或其他商 品
=1只羊
⑷货币价值形式
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 种特殊商品来表现,它是价值形 式的最高阶段。
金融学第五版第1章货币
3.具体的历史分析法
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 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
原始社会不存在 商品和货币
商品生产和整个 社会分工体系
PPT文档演模板
金融学第五版第1章货币
货币是表现一些商品价值的工具; 货币具有直接同一些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 总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表现、衡量和实现 商品价值的工具。
PPT文档演模板
金融学第五版第1章货币
•(3)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货币的共性; 货币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生产关系,这是一定社会 形态下货币所具有的特性。

金融学黄达第一章货币知识点总结

金融学黄达第一章货币知识点总结

导论•金融学科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金融的范畴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汇率等•(二)金融的微观分析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等•(三)金融的宏观分析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利率形成与汇率形成、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货币概述•二、货币的职能•三、货币制度•四、我国的货币制度•五、国际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概述一、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universal equivalent)二、货币的特征1、价值稳定性(Stability of value)这是货币重要的特征。

正像尺子衡量长度,需要自身的长度固定一样。

2、普遍接受性(General Acceptability)3、供给富有弹性(Elastic Supply)金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供给缺乏弹性4、可分割性(Divisibility)5、易于辨认和携带三、货币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四、货币形式的演变历史(一)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人类早的货币形态•如:米、布、木材、贝壳、家畜等,都曾在不同时期扮演过货币的角色。

•缺点:1、质量不一,不易分割成较小的单位;2、体积笨重,携带运输极其不便;3、容易磨损、变质,不易作为价值储藏手段;4、供给不稳定,导致价值不稳定。

(二)金属货币由实物货币逐渐过渡到贱金属(铁、铜等)和贵金属(银、金)货币。

•优点:一是价值比较高;二是易于分割;三是易于保存;四是便于携带。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

(金银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需要一种固定的等价值商品作为交换媒介,叫一般等价物,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

)2、“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就具备充当货币的属性,它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优点。

金融学-货币理论

金融学-货币理论

31
二、货币需求理论
三)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必要量是一定时期内保证生产和货币流 通正常运行的数量。 1、金属货币流通 M=PT/V M代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P代表商品价格水平(与M成正比 正比) 正比 T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数量(与M成正比 正比) 正比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是单位货币一定时期内在 商品交易者之间的转手次数,与M成反比) 比
29
二、货币需求理论
一)我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中国古代就有货币需求思想的萌芽。 那时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归结为: 人口*人均所需钱币数量=应铸造的钱币总量
30
二、货币需求理论
二)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 就模糊地提到了货币需要量的问题。 2、货币金属论者亚当·斯密也指出:一国流通所必需的 货币量,取决于该国每年所流通的商品的价值。同 时他还发现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可以使流通中所 需货币量减少或增加的问题。 3、货币数量论的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依据他的劳动 决定价值论提出:"一国所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 于其价值,如果只用黄金来流通商品,其所需的数 量将只等于用白银流通商品时所需白银数量的十五 分之一。"
32
二、货币需求理论
2、纸币流通条件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流通才能作为金的代 表。由于流通所能吸收的金量是客观决定的, 所以无论向流通中投入多少纸币,所能代表 的也只是客观所能吸收的金量。纸币投入越 多,每一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量越少,即 纸币贬值,物价就上涨。
33
二、货币需求理论
四)现金交易数量说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 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 MV=PT 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人们的支付习惯、 社会信用制度等因素决定, 短期内可视 为常数。

货币金融学第一章货币PPT课件

货币金融学第一章货币PPT课件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使个人之间的

交换日益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参加交换的物
品总类越来越多,一种商品可与多种商品交换。 行

2. 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货 3. 一般等价物的交换

社会发展,交换频繁,物物交换要求对方都需要对

方的物品,交换才能成功。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人
们在长期中找到了以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的办法。 行

2. 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4.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商品上,就出现了货 币形式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性质
货 2. 货币的本质
币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是一种商品

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稳定性

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通过等价交换实现了社会上的私人 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
A. 22000元 B.2650元 C.1650元 D.450元
2020/11/15
13
第三节、货币形态
货 1. 货币形态变化的原因

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是决定货币形态 发展的主要原因。
银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货币形态变化的技术

支撑。
学 三.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是货币形态发展的 重要条件。
2020/11/15
学 A.小王到银行取回10000元存款的本息
B.1台洗衣机标价1500元
C.李四在工厂里领回了当月工资和奖金800元
D.小陈在商场用100元钱买了一副球拍
3. 06年,宁夏某公司枸杞酒换回一车皮俄罗斯钢材。商品交易方 式属于()

金融学教案第一章货币概述

金融学教案第一章货币概述

金融学教案第一章货币概述货币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对货币的研究是人类有史以来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

但是只有马克思根据“货币源于商品”的原理,用抽象的逻辑分析和具体的历史分析相结合,解开了货币产生之谜,后人在此基础上对此进行了不断研究。

货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基本职能,在充分发挥其职能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后果,也就是货币的作用。

要使货币起到积极作用,保持货币币值稳定至关重要,这要靠货币制度来保证。

这一篇我们主要就货币、货币制度进行探讨。

第一节货币“质”的规定性货币“质”的规定性解决“什么是货币”的问题。

一、马克思科学学说马克思是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分析的。

人类总是组成社会进行活动,人类的活动首先是生产劳动。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是直接根据整个群体的需要并在群体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在此情况下,没有商品也没有货币。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每个生产者只生产一种或有限的几种产品,而整个社会的需求是由所有生产者用不同的具体劳动所生产的多种多样的产品来满足。

这样,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分工的体系;而每个生产者所从事的特定的具体劳动是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劳动。

一、马克思科学学说在商品交换中,为了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必须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而价值是一种抽象概念,只存在于商品交换关系中,只有在交换关系中才能得到表现。

价值表现的过程实质上是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过程,起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则成为社会劳动的具体体现者。

通过交换,价值取得了可以捉摸的外在形式,就是产品的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直至货币形式。

等价交换原则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必须遵守两个原则:①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②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相同的价值。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产生于原始公社阶段。

这种价值形式中的交换带有偶然性,它是一种不充分的胚胎形式,是价值发展过程中的原始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一、货币形态变化(一)货币形态变化的趋势1、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货币形态的变化是对商品生产、交换不断扩大的适应。

交换发生的前提是相互交换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商品交换的数量比率遵循等量价值交换的原则。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偶然的、个别的,并且以物物交换的方式出现,因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只能是与之交换的其他商品,即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众多商品中分离出一种比较稳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2、货币形态变化的一般趋势货币形态变化的一般趋势是由具有实际使用价值(指可以用于生产或者消费)的一般等价物向没有使用价值的货币形态,由具有价值的实物形态向不包含价值的货币符号转化。

结合一般趋势与大致的历史线索,可以将货币分为四种类型做初步分析即: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各种货币形态1、实物货币(1)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被称作实物货币。

(2)理想的交换媒介需要具备下述特征: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价值均质可分、轻便和易于携带。

(3)各国在一定历史时期究竟用何种金属作为法定货币,既要依据该国的矿产资源情况,又受到商品交换的规模、习俗等因素影响。

2、代用货币(1)代用货币是实物货币的替代物。

它一般是纸制的据以换取实际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的凭证。

早期可以兑付金银货币的银行券是代用货币的一种。

(2)代用货币的价值实际上取决于所替代货币的价值。

(3)以黄金作为保证或准备的代用货币为什么最终退出了流通领域,这样就诞生了现代纸币,代用货币从而是金银货币向现代纸币过度的中间环节。

3、信用货币(1)信用货币是不以任何价值实体为兑换承诺和基础的纸制货币符号。

(2)信用货币又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形态: ①辅币;②现金或纸币;③银行存款。

4、电子货币(1)电子货币指计算机或贮值卡所记录、转移的代表一定价值量的电子符号形式的货币。

(2)有人提出电子货币的出现意味着货币消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二、货币的本质(一)货币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对货币的本质可以有两种分析思路。

第一种从商品货币关系本身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发挥一系列功能——交易媒介或者流通手段是其中之一,能够很好地疏导交换,从而使商品物尽其流,这既是对商品生产、交换扩大的一种适应,又从一定意义上为商品生产、交换的扩大开辟道路。

从货币的起源和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观察,货币最初具有实物商品的形态,例如金和银,但以后的发展证明货币进入流通可以既不依赖于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不依赖于其具有价值,而是由于其具有“普遍可接受性”。

(二)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第二种思路是从经济的社会基础出发,无论对“商品”与“货币”的分析都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物质意义的商品或者货币,以物质意义的商品与货币为介质产生各种生产、交换关系,它们自身不过是“玩偶”或者“道具”,一旦被赋予社会意义,主使者是幕后或前台的参与者“人”,所以就需要探讨,在将生产、交换真正的主体人引进来之后,货币体现什么关系?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商品种类难以计数,每一种商品背后有更多的生产者,从使用价值意义上讲这些生产者几乎都是为别人生产,从而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全体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网络。

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由货币衔接为一个整体,货币成为价值流动的载体。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货币职能指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用途。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货币关系时讲到有五种货币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一般而论,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分别是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三种职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一、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指用某物作为一般等价物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

如果使用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货币就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人们可以在观念形态上用货币衡量商品的价值,并不需要现实货币的存在。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各种商品价值量不同,用货币表现的价格也不同。

为了便于比较,就需要规定一个货币计量单位,称为价格标准。

2、物物交换条件下缺少一个可以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的单位,或者说价值尺度。

假如有三种商品,一个交易者用A 商品交换B 商品,他怎样权衡A 、B 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是否体现等价原则,或者他心目中没有“等价”概念但朦胧中觉得要“划算”,就会分别观察市场中A 与C 以及B 与C 的交换比例,由之换算出按照市场上神秘的“看不见的手”所确定的A 商品交换B 商品的合理比例。

当有N 种商品时两两商品交换的信息总计有: 1(1)2Q n n I =-3、商品交换价值具有“记忆”特征。

由于大多数商品的价值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目前集市中商品两两之间交换的比率对以前已经发生的交换比率有一定依存性,由于信息流动性低以及交易双方收集信息的困难,他们仅仅掌握诺大市场中“记忆”信息的不同部分,在商品集合N 中双方虽然恰好持有各自愿意交换的商品i和j,但对i和j合理的交换比率的判断可能不一致,从而使交换无法实现。

引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对于N 种商品(不包括货币)人们需要掌握的交换信息数量锐减为n 。

4、货币购买力是一个有些抽象的概念,是许许多多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倒数,用其可以综合地衡量货币所代表价值量的变化。

实际中的价格变化有两种情况:其一,货币相对商品增加过快,单位货币代表价值量下降,价格上升;其二,货币增加落后于商品生产扩大,价格水平下降,单位货币代表价值量增加。

由于各种技术变化和市场供求短期波动,以及货币当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伸缩没有完全的定规,价格水平在一定范围变化是必然的、正常的。

价格变动若超出一定范围就会引起消极的经济后果。

二、流通手段1、流通手段职能又称交易媒介职能,指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疏导和加快商品流通、交换。

2、莫林与隆贝拉继承了门格尔的货币起源分析方法,将货币的产生看作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物物交换附加的交易成本→货币的产生→交换(贸易)扩展→劳动专业化和分工细密化程度加深→经济规模扩大和产出扩张。

3、在物物交换状态下双方要达成交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产品;第二,双方持有商品数量按价值衡量恰好能全部交换完结。

4、结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节约了两种交易成本,即信息成本与搜寻成本。

三、贮藏手段1、当人们将货币作为贮藏财富的一种形式时,货币即承担着贮藏手段职能。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必然衍生出贮藏手段职能。

3、社会剩余的增加使大量货币贮藏成为可能。

4、货币贮藏还能够起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经济体系中实际的流通货币数量在一定范围较好地适应对流通货币的需要量。

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是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典型的货币制度包括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等内容。

(一)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1、货币制度的基础条件之一是要有确定的币材。

世界上许多国家曾经长期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确定用什么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就成为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

具体选择什么金属做货币材料受到客观经济发展条件以及资源禀赋的制约。

2、货币单位也是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具体的政权背景下,货币单位表现为国家规定的货币名称。

在货币金属条件下,需要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量。

规定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有了统一的价格标准,从而使货币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

(二)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1、将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通货)可以区分本位币和辅币。

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主币。

辅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

2、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3、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但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在一定限额内。

辅币仅具有限法偿性,但可以与主币自由兑换。

辅币不能自由铸造,只准国家铸造,其铸币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当代纸币条件下,辅币与贱金属铸造的主币经常标示国家名称或者可以体现国家权威,但与历史上金属货币体系中将主币与辅币铸造发行权分别授予不同部门比较,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

4、银行券和纸币是贵金属储量以及相应的金银货币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扩大的需要而出现的产物。

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

早期银行券流通的前提和背景是持券人可随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属货币。

(三)准备金制度1、准备金制度分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金属货币与银行券同时流通条件下,为了避免银行券过多发行、保证银行券信誉,发行机构按照银行券的实际规模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另一种情况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发行纸币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维持一定规模的黄金。

2、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黄金储备主要有三项用途:第一,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准备金,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第二,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3、各国中央银行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国际支付手段,除了持有黄金之外,还可以选择储备外汇资产,具体选择何种外汇资产,既取决于该外汇资产所对应的外国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可接受性,也要考虑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变动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由于面临汇率风险,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应考虑持有适当的外汇资产组合而不是单一外汇资产。

二、货币制度的演进将历史上至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制度可以分为两类,即金属本位与纸币本位。

(一)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其主要形式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

2、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3、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的相同处在于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流通银行券,没有铸币流通。

4、布雷顿森林体制各国政府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制定兑换比率,这样使各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

(二)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中银本位的历史要早于金本位。

银本位制的运行原理类似于金本位制,主要不同点在于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

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一致。

银本位分为银两本位与银币本位。

(三)复本位制复本位制指一国同时规定金和银为本位币。

复本位制从表面上看能够使本位货币金属有更充足的来源,使货币数量更好地满足商品生产与交换不断扩大的需要,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货币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