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考夫卡与阿恩海姆,艺术观点如下:1、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尚未定型的艺术品就已经对艺术家存在着一种反作用力,它引导艺术家沿着某种方向去创作。2、表现性。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或者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风的意蕴。3、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历来反对将知觉与思维截然分开。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研究绘画时,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这一原则完全是以知觉的抽象性为基础的。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对象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什么是衡量作品是达到简化原则的标准呢?归根结底是作品的形式与作品所要表现的意义的结构之关系。4、视觉艺术的运动。第一,作品的运动性取决于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第二,倾斜也能够造成整个形状的运动感。第三,变形、频闪等手段所造成的运动效果。5、视觉艺术中的平衡。视知觉的平衡来自于的刺激使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的分页达到可以互相抵消的状态时心理上的感受。
三、拉康与文艺心理学。拉康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1、1936年提出了“镜像阶段论”。他认为,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也就是进入镜像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初次同化也意味着“自我疏异”,这时的我是一种具有逆反结构的、处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这第一次的镜像影响人将来的一切心理发展,包括俄狄浦斯情结。镜像说可以更加充分地凸现绘画观者、绘画和作者以及绘画本身的序列化意味,把隐藏于现象之后的复杂体验关系透明化。2、心理功能的三个概念:一是想像,镜像阶段形成的,其中只有我是中心。二是符号,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就转向更为复杂的现实。三是现实。

大学文艺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大学文艺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判断题:体验的美学功能名词解释:文艺心理学,审美体验,唤醒理论、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集体无意识,原型,知觉概念,高峰体验、艺术体验、体验生成、童年经验、崇高体验、超越体验、皈依体验、动机簇、艺术深思、内觉体验、形象范式、心理时空、心理治疗、批评意识、判断题:母题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因素:一个事件、一种手法或一种模式,它也指一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短语、一段描述或一组复杂的意象。

*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每个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超越体验是不是超越时空情感宣泄方式有哪几种?缺失性体验为何能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体验的核心:情感1、19世纪后半期,现代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地过心理学家费希纳,他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

2、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它建立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

3、20世纪,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他认为,视觉在外部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观看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中遵循一定原则,如简化原则。

4、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它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5、苏联的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心理学在美学领域中的运用。

其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6、王国维作为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在20世纪初九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并融入自己的创造。

7、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新的高潮,其代表人物是朱光潜。

朱光潜在1933年以《悲剧心理学》(英文)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变态心理学》,1936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他于1931年完成的《文艺心理学》一书。

这三本书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期末文艺心理资料

期末文艺心理资料

一、名词解释(一)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术语源于古希腊著名悲剧艺术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所犯的便是弑父娶母罪。

弗洛伊德认为男性普遍具有恋母情结,女性普遍具有恋父情结。

前者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后者被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

弗洛伊德显然更偏爱“俄狄浦斯情结”这个词,该词逐渐涵盖“厄勒克特拉情结”。

他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状况,伟大艺术之所以感动不同时代的人而流传千古,其根本原因正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这一“俄狄浦斯情结”。

在我们出生以前,神谕已把同样的诅咒加诸在我们身上了。

我们所有人的命运,也许都是把最初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而把最初的仇恨和原始的杀戮欲望指向自己的父亲。

”(二)集体潜意识:是在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淀物,是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

它同个体潜意识的区别在:一是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的;二是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荣格用岛打了一个比喻,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为个体觉知的意识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体潜意识;而岛的最底层属于广大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无意识包括本能和原型。

本能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生理驱力,原型则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心理驱力。

原型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原型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弗洛伊德主要文艺论著有:《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作家与白日梦》(1908)、《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米开朗琪罗的摩西》(1914)、《歌德在<诗与真>里的童年回忆》(1917)、《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行为》(1928)。

最新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最新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一、填空、选择、判断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朱光潜著作的有《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无意识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实验派心理学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和基泽。

费希纳被人尊为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著有《美学导论》;吉布森力图研究有关人知觉世界;贝里尼提出“唤醒理论”,《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基泽《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

20、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精神文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

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的主要理论观念有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的描述、原型说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

文艺心理学复习考试资料

文艺心理学复习考试资料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一、填空、选择、判断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朱光潜著作的有《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无意识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实验派心理学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和基泽。

费希纳被人尊为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著有《美学导论》;吉布森力图研究有关人知觉世界;贝里尼提出“唤醒理论”,《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基泽《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

20、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精神文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

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的主要理论观念有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的描述、原型说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

自考《文艺心理学》

自考《文艺心理学》

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作品来呈现的一种 框架结构”。
心理常态:是动态的,一种不断顺应和发展
进化的过程。是接受者能够主动地适应接受 对象从而可以理想地欣赏和获得审美愉悦。
异态:好多无以计数的思想深刻的艺术作品,
都可能不被充分地承认,有时接受甚至走向 极端的反面。

例如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被人误读,常人难 以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
同样,各种艺术也不可能没有自身特殊的惯
例形式,两者是互相呼应的。惯例经验在接 受活动中并非偶然性的心理现象,主体对艺 术惯例的了解程度和破译水平构成了接受的 一种心理基础。
在艺术接受中主体的惯例经验固然有无可否
认的意义,然而在其背后也可能潜伏着导向 非“具体化”或非审美化的因素。
特定的艺术惯例总是引发、塑造着接受主体
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定向性质是相当普通的
事实,所以不同方式,不同特征,不同素质 的情感主体具有千差万别的不相类同的需要 和态度,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扶择不同的体 验对象,以适应相应的情感条件。
同时,图式的选择倾向也是一种变化和发展
的势能,随着接受经验的递增,这一势能得 到强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也不是每一个题目都有批评效应和批评价值
的,但他们必须在某一些问题上显示出自己 的才能来,有所不言而有所言,他们相信自 己涉足的批评题目要比他们忽略的题目更有 意义,促使批评家这么行动的是强化和简化 的心理能力。
这是两种相反的能力,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当批评的意识之光照耀到它该照耀的地方时, 同时也就略过了某些领域处于黑暗之中。
它有稳定性、内在性、一致性、个体差异性
的特点。

心理时空: 康德认为客体所提供的感觉材料 与主体所具有的直观形式(时空)相结合, 才能产生现实的即经验的感性直观。它有超 越性、有机性、互渗性的特征。

文艺心理学资料

文艺心理学资料

一、填空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

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

“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

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

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

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1.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具体为:生产领域——1.艺术家的心理特征2.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文本领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接受领域(本学期的重点)——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文艺心理学研究内容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艺术家创作过程即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迹化过程)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2.移情:✧移情与投射移情是投射(projection)作用的一种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它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

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的说就是“以及推人”“以及之心,度人之腹”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

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

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

(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投射效应常发生的情况1.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一、阿尔波特的人格特征论,个人特质、群体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枢纽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形成于“四根说”的基础之上。

三、巴甫洛夫,脑神经说:直接刺激(语言艺术)、语言刺激(理智型)四、弗洛伊德:1、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学说:超我、自我、本我。

3,、《梦的解析》论梦(理解记忆)4、精神分析方法(自由联想、梦的解析、抗拒分析、领悟)(加罪情结)五、荣格:1、心理类型说:内倾、外倾。

2、人格有三种基本成分:自我(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3、人格面具:是对社会要求所呈现的公开面孔。

用于描述一个人公开的自身,是心灵的一部分,相当于公开的自我,自身通过其人格面具为他人所认识。

4、阴影:处于人格的最内层,阴影中所蕴涵的人的基本动物性比任何其他原型蕴涵的都多,是人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

5、阿尼玛: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女人的个人情结,既是男人向上的动力,也是堕落的诱惑力。

在男人的感情、反应和冲动中发挥某种既定作用,男人总会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形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阿尼姆斯则相反)6、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

原型从本质上完全属于无意识的存在,我们无从认识它本身。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一、柏拉图,迷狂说、灵感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

”灵感源泉:神灵附体灵感表现:迷狂灵感获得过程:灵魂回忆二、弗洛伊德,白日梦说。

三、虚静说1、老庄提出“虚静”的人生哲学。

2、“虚静”是一种摒弃私欲杂念的创作心境,亦是一种自由的心境。

虚静不仅是创作的心理前提,而且是激发想象、生发艺术境界的心理条件。

3、虚静的方法:①“心斋”,排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

②“坐忘”,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性分析活动。

简言之,“以无生有”、“以静制动”、“以虚求实”即是虚静的方法。

4虚静的作用:①虚心接纳万境。

②凝观照神本质。

③静气开发智慧。

四、格式塔心理学(对似动现象的研究基础之上)1、代表人物: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2、格式塔研究对象格式塔既研究经验,也研究行为。

苛勒认为直接经验有两类:①客观的经验,这是可证的,彼此取得一致的经验;②主观经验,个人的情感过程、思维过程等。

格式塔研究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整体行为,整体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如学生听课。

地理环境:指外界实际存在的环境。

行为环境:指个人心目中的环境。

3、知觉组织原则(惠特海默):①类似原则(相似律)②简单原则(求简律)③接近原则(就近律)④连续原则(连续律)⑤封闭原则(闭合律)⑥图形和背景4、格式塔与艺术:①表现性,即“格式塔质”:“通过塑造可见的艺术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或内在意蕴。

”②视觉艺术中的运动,即“异质同构”:每一个视觉基本上都包含有一种“力”,这种力有方向有大小,心理学家称之为“知觉力”,正由于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所显现的这种“力”使艺术家运用视觉语言传达意义成为可能。

五、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六、创作构思的心理发生过程1、过程(理解记忆)开始(刺激模式的获得,客体:唤情结构,主体:心理图式的不同)孕育(遗忘,无意识的思维活动)完成(艺术创造的物化阶段)2、静态唤情结构:由色彩、线条、块面、声音、静态关系等因素构成,也称之为“材料感情”。

3、动态唤情结构: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唤情特性。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心理特性一、作品的艺术生命特征“这就是它的生动性、不可侵犯性、统一性、有机性、节奏性和不断生长性。

这些特征也就是一种生命的形式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二、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特征(荣格)1、①心理型作品。

荣格认为心理型的作品是从生活的外表中撷取素材表现人的意识和情感,是读者容易理解的作品,是靠读者明晰表现主体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的任务是解释和阐发意识的内涵,提示生活的经验,表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喜怒哀乐。

(安娜·卡列尼娜)②幻觉型作品。

荣格认为幻觉型作品则与心理型作品恰恰相反,其为艺术表现提供素材经验,不再是人们所熟悉的了,这种经验来自人类心灵深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而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

幻觉型作品需要深层心理分析。

(浮士德)三、心理时空法国柏格桑提出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概念。

1、心理时间:是经过作家的想象对物理时间重新锻造的结果,包括对时序的重新锻造、时差的设置和对时值的重新锻造。

2、心理空间:对物理空间的主观感知,对作家幻觉空间的摹写。

四、心理逻辑:情感逻辑、意愿的逻辑、智慧的逻辑。

五、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㈠人物性格分析:在文学作品心理分析中,性格主要指人物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体现为对现实的态度倾向、独特的情结意志。

首先、把性格作为具备各种属性的整体,即作为个别人物来看,也就是就性格本身的丰富内容来看。

其次、这种整体同时要呈现为某种特殊形式,因为性格应显现为得到定性的。

第三、性格(作为本身整一的)跟这种定性(其实就是跟它本身)融汇在它的主体的自为存在里,因而成为本身坚定的性格。

1、关于性格的整体丰富性关于阿喀琉斯,高贵的人格的多面性2、关于性格的主导特征,黑格尔认为,人物性格“具有定性”,就是要有“特殊性和个性”,显出更大的明确性,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基本的突出的性格特征”,即所谓“定性”。

(朱丽叶,为爱痴狂)3、关于性格的矛盾统一性,黑格尔认为,复杂性格处在种种矛盾冲突之中,“必须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融会在一起”,成为“本身坚定的统一体”。

(摩西)㈡人物心理系统的动态构成1、人物心理矛盾人物的心理是充满着矛盾运动的生命张力场,人的欲求的矛盾和冲突带来人的心理矛盾。

文学作品对人物内心冲突的刻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奇特的心理世界。

2、人物心理流程人的心理具有流动性,作品中人物也有其心理流程,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艺术的展现出人物的心里流程。

3、人物的心理系统凡是成功的人物形象,其心理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一个既复杂又有序的整体。

(红楼梦)4、人物之间的心灵感应人的心理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心灵的感应,使人的心理不断进行着与他人的交流,并随之变化、流动和更新。

人物之间心灵感应与渗透的三种形式:认同、反省、吸引㈢关于哈姆雷特形象的心理分析(理解记忆)1、泰纳论哈姆雷特泰纳对哈姆雷特的分析重生平传记和历史文化因素,三因素说:种族、环境、时代。

“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

”他不能支配自己的行动,而只能听凭机缘的摆布;他不能有计划的去杀人,而只能仓猝从事,过分活跃的想象由于积累了各种意象和热衷于专注的思考以致消耗了一切活力。

你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善于幻想而不善于活动的人,他沉醉在自己心迷幻影的冥想里面,他把想象的世界看得太清晰了,以至无法在现实的世界里担负起自己的使命。

2、精神分析学中的哈姆雷特俄狄浦斯情结——男孩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恋母恋父情结。

哈姆雷特能够做所有事,但却对一位杀害掉他父亲,并且篡其王位、夺其母后的人无能为力。

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之实现,于是对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遣不安所取代,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其实比这杀父娶母的凶手好不了多少。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3、神话原型中的哈姆雷特英国学者墨雷,1914年作《哈姆雷特与俄瑞斯特斯》的讲演中,将哈姆雷特称为一种“献身英雄”的原型。

4、别林斯基评价哈姆雷特㈣自恋情结与作品分析1、什么是自恋情结①希腊神话:纳西斯情结(水仙花情结)②1898,英霭理士提出了自恋现象,并借此加以分析。

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中说广义的自恋包括一切性冲动经过抑制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这种表现有病态的也有常态的,如艺术与诗文的表现。

③弗洛伊德《论自恋》,认为自恋型的力比多当然也是性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首先将爱的力比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

母亲是最初的投注者,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因而成了最早的爱的客体。

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则返回自我,这种现象称之为继发性自恋。

④荷妮认为,自恋欲是指“喜爱个人的理想化影像。

更确切地说:个人认为自己就是理想化的自我,而且羡慕它。

”2、心理分析的范例:冯小青的自我恋潘光旦,运用精神分析学的自恋说分析文学作品卓有成就,著有《冯小青:一间影恋之研究》。

“影恋无他,自我恋之结晶体也。

”——潘光旦《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示》《小青事传》、《小青之分析》(自我恋,影恋,中滞,回流)“瘦影自怜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自思自解自商量”3、自恋情结与人物分析⑴林黛玉《葬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落水流红,愁情万种”《秋窗风雨夕》自哀自吟自赏自伤东方的自恋,不同于西方神话纳西斯的自恋。

这是纯情的自恋、人格的自恋,并不排除异性的爱,是一种带有痴情的自我追求、自我欣赏和自我怜爱。

⑵屈原余光中《水仙操——吊屈原》“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洁癖”精神的自恋,《离骚》自恋的艺术表现4、自恋的诗性升华(常态的自恋)“对影成三人”李白㈤自卑情结“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第四章文学作品的心理分析一、文学作品语言特征:情境性、贴切性、独创性、曲指性。

(详细分析)1、情境性,艺术活动中的所谓“情境”、“意境”或“意象”,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浸透了情绪的形象,或一种深寓于形象之中情感。

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贴切性,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特征的认识、感觉和体验,其中既包含客观的尺度,又包含主观的尺度,与“准确性”不同,她是一种在一定范畴内犹疑、流动着的近似。

①文学语言是高度艺术化的语言,是一个发现与再创造的心理旅程。

②文学作品蕴含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不与客观事物完全一致,符合心理时空、心理逻辑,就是“贴切。

③文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模糊性的语言”。

3、独创性,在个性心理学家看来,语言几乎是一个人个性的标志。

4、曲指性,文学语言含蓄蕴藉,往往是言在此意在彼,话中有话,蕴含弦外之音。

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㈠文学接受发生时的心理基础:先结构与期待欲、接受心理动机、接受心境、隐含读者与现实读者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所谓“先结构”是指阅读者进入接受过程时的一种先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