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三
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九

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九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九
第九章清
内三院的组成:内国史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内秘书院:负责掌管起草敕谕和收录各政府机构的奏疏;内弘文馆: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
内三院初置八承政掌管内三院事务。
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期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
后来事权逐渐扩大,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取代了议政王的大臣会议的权力,政务的裁决、官吏的任免、用兵的方略悉由军机处掌握,其实权远远超出内阁之上,成为国家中枢机构中的核心机构。
军机处工作内容有:1、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和皇帝谕旨的撰拟;2、其次,撰拟皇帝谕旨;3、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4、广泛的人事决策权。
军机处地位显赫,但没有丝毫的独立性,只是皇帝的附庸,只是皇帝的御用秘书机构。
清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清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中央行政体制的形式和内容。
同时也糅合了本民族的传统:1、议政王大臣会议;2、同。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
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6.简述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制在体制上的差异?汉代相府诸曹分曹理事的内容与隋唐六部的分工已基本相同,但两者从体制上讲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畈苋嗽辈皇枪艺焦叭嗽薄6逄屏吭蚴侵醒胫饕姓澳懿棵牛可惺槭浅⒚ 伲嵌际“旃嵋榈姆ǘú渭诱撸簟⒈ 讲可惺樵谔瞥趸钩<嫒卧紫唷?/P> (2)相府诸曹仅是丞相的秘书班子,诸曹人员仅协助丞相处理公务,其分曹的方法因时代.社会需要.机关结构调整以及主官政见不同而发生变化。
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十三

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十三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十三
第十三章抗战前的南京政府
国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及其职权的变化:国民政府主席既是政府首脑,又是国家元首,在训政初期,拥有较大的权力。
由******************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对外代表国民政府,主持国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有权签署公布法规、发布命令,提请任免五院院长、副院长、陆海空军副司令及各部、会长官。
******************四届一中全会修订《国民政府组织法》,大大地削减了主席的权力,使之成了虚位元首,不再成为政争目标。
军事委员会:设于1925年,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机关,由
******************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选任委员长1人,委员若干名,委员长由蒋介石担任。
军事委员会地位十分重要,实际上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同时居于党政领袖地位,蒋介石正是利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职权左右朝政,控制南京国民政府的党政大权。
国民政府内部直属机构:有秘书处、副官处、参事处。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1章引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的原因:1、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这些也当是原始民主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的区别:1、形成了一套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三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三龙耒为你整理:第三章秦汉皇权的内容: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的考察权。
丞相权力的内容:1、立法上负责起草或组织草拟法律;2、在司法上有劾案百官及执行诛罚权;3、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
特别是在不设立太尉期间更是如此;4、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
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把丞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即改宰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一分为三,一相制为三相制所取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皇帝尊号的独占性和至尊性: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王认为古代三皇五帝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至尊性,因而以自己“德过三皇。
功高五帝,于是就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尊号集于一身,号称皇帝。
到汉高祖时,又对皇帝尊号的独占性作了明确的规定,皇帝的父亲”不豫治国“,只能称为太上皇,而不能称为皇帝。
在行政体制上确立了皇帝一人独揽国家大权的原则。
中外朝制: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在组织上实行的一种制度。
中外朝制指的是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汉武帝时提拔一批中下层官员充当自己的高级侍从,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从此,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转到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退居到执行政务的地位。
中外朝制起到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
领或录尚书事的制度:即用内廷高官领或录尚书事,总揽朝政,以使尚书台所做出的决策在三公府得以顺利执行。
这样,领或尚书录事成为真正的宰相,三公仅是名义上的宰相而已。
列卿的名称和职责:九卿:1、奉常:西汉称太常,掌宗庙礼仪;2、郎中令。
西汉改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3、太仆。
2010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4)

61、馆选:是明代开始采取的⼀种考试制度,明代进⼠⼀甲三⼈被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之职,⼆、三甲进⼠可参加翰林院庶吉⼠考试,称馆选。
馆选考取后称庶吉⼠,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学成后授职。
明中叶后形成⾮进⼠不⼊翰林,⾮翰林不⼊内阁的局⾯,凡经馆选⽽成为庶吉⼠均被认为是储相。
庶吉⼠虽晚三年授官,且学习期间待遇微薄、⽣活清苦,但许多进⼠都乐于此道,因为庶吉⼠在未来仕途上处于易飞黄腾达的优越地位。
62、内三院:是清代中央机构。
天聪⼗年,皇太极改⽂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内秘书院负责掌管起草敕谕和收录各政府机构的奏疏;内弘⽂院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
此时内三院⼤部分职责仍是⽂书事务,还不能算是决策或执⾏机构。
清军⼊关后,内三院权责进⼀步加重,成为和六部同秩的三品衙门。
顺治⼗五年,清朝记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品秩也降为正五品,这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害怕内阁权⼒过⼤⽽加以压抑的结果。
康熙初年,内阁⼜被改名为内三院,但其由于辅政⼤⾂专权⽽形同虚设。
康熙帝亲政后康熙九年再次改内三院为内阁,将⼤学⼠品秩升为正⼆品,⼤学⼠分兼殿阁衔,⾃是内阁基础基本奠⽴。
63、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称“总署”或“译署”,是清朝政府于1861年1⽉20⽇设⽴、共存了40年的中央机构。
总理衙门实际上总揽了清政府外交、防务和洋务⼤权,是⼀个既有买办性⼜有近代性的⾏政管理机构。
64、中华民国军务院:是护国战争开始后为统⼀西南护国讨袁军政事务,各省护国军于1916年5⽉8⽇在⼴东肇庆正式成⽴的具有全国性质的临时中央军事政治机关。
它事实上是⼀个松散的联合体,各省都督府和护国军各⾃为政,并没有严格的统属关系,⽽且军务院⼀开始就不是以新政府⾯⽬出现,仅以黎元洪任总统的国务院的代理者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这就削弱了它应起的作⽤。
1916年6⽉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并恢复了国务院,7⽉14⽇唐继尧等通电撤销了军务院。
65、专员公署:全称是⾏政监察专员公署,它不是抗⽇民主政权⼀级政权组织,各地专员公署的具体设置和组织机构也因地⽽异。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1 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然在西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战国时期变法运功的内容是什么1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2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3 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4 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5 奖励耕战战国七雄时期各国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 各国君主名号的升级上2君主对权力结构控制方法的调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机构中设置文武分职制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是什么?作用: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得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什么?1 确立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2确立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
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诏令,门下省掌管封驳。
宋代科举考试的规模和范围有哪些扩大1 录取范围较唐代大大增加,且殿试及第后不再经过吏部考试直接可以做官2 宋代科举的门第限制较少,广泛吸收了各阶层读书人,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宋代皇帝控制行政执行的监督网络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规范化作用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诏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3 由于宋代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能较快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代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元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 以出身作为做官的资格,名门、儒吏等出生均可作为条件2 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 读书做官,一是贡授,二是科举4 承荫制度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以五项内容为标准:1 户口是否增加 2 荒地是否开垦 3诉讼是否公正4治安是否良好5 赋税是否公平简述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是平行机关,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
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行政史绪论(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1.理解: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
2.应用:评价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以德治国”。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1.理解:简析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
2.应用:分折中国古代“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应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识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
2.理解:(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狙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应用:(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
(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2.应用:(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1.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1.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杜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1.识记:(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
(2)禅让制度。
(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
(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
2.理解:(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
(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
(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3.应用: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三第1章概论一、填空1.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它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
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生产技术装备;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要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必须对人在系统中的认识的两种对立观点:机器中心论和人中心论。
3.人机系统指在劳动和工作中人与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就是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划分方法:⑴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
串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都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并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并接,两者可互相替代。
⑵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
区别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
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人和机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两者在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
人和机的活动都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
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
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R表示身体反应。
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⒋人机配合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在构形与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⒌泰勒被认为是最早对人与工具匹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
他开创了“时间研究”与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步。
⒍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首先把实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方法为企业选拔、培训工人和改善工作环境。
1912年前后,出版《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心理技术原理》,是发展的工程心理学的先驱。
⒎工程心理学兴起后的最初10年,主要集中于研究开关、按钮、操纵杆等控制器和表盘指针式仪表设计中的人的因素问题,五十年代是工程心理学的“开关――表盘”时代。
二、简答及论述1.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工程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⑴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的工作能力限度。
在人机系统中,人机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特性匹配。
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就需要对人的身心特点进行全面了解,才可能把机具设计得适合于人使用。
⑵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和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
在人机系统中,人机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显示装置和控制装置实现。
通过显示装置,人获得工作状态的信息;通过控制装置,人把指令信息传给机器,人机之间才能有效地可靠地进行。
⑶工作空间的设计要求。
在人机系统中,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与控制器的位置、工作台的高低、座位的尺寸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系统的安全发生影响。
⑷工作环境的要求。
人机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对照明、噪声、温度等环境因素控制不当,不仅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绩,而且还会危害人的健康。
⑸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人的智能活动的模拟。
人工智能的心理学研究,将是工程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工程心理学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⑴提高效率。
设计任何人机环境系统都必须首先考虑工作效率。
人机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人或机各自的效率,同时也依赖于人、机、环境三者的配合和协调。
⑵防止事故,保障安全。
⑶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
健康舒适是评价生活、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身心健康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求效率高,事故少,而且还要无害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3.机器具有人所不及的功能特点有哪些⑴强度大。
机器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并随需要而提高,而人则受固身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的限制,只能承受有限的压力。
⑵速度快。
电子开关的速度以微秒计,高速计算机完成一次运算的时间不到亿分之一秒,而人对简单信号的反应速度很难短于0.1秒。
⑶精度高。
机器在感受和操作精度上可以做得比人高。
⑷具有某些人所缺少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人不能感受到超声和微波辐射的作用,而机器能够灵敏地接收它们。
⑸能够长时间地连续工作。
人若连续工作超过一定时间,容易疲劳,特别做单调而重复的动作更易疲劳。
第2章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填空1.科学研究就是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加以预测与控制。
搜集材料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搜集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搜集?向什么人搜集?2.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涉及行为变量,这种变量有两个主要的维度:定量维度和定性维度。
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先对一些行为变量定性,然后在定性的基础上做定量的比较。
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有时候还会遇到控制变量。
3.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
相关分三种: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在心理学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的程度经常是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的。
4.信度是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
信度有三种: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分半信度(用某个测验对被试加以施测,把测验分成对等的两部分,求这两部分得分的相关)。
5.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
效度有三种:⑴内容效度:测验所涵盖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所要测定的心理特征,涵盖的范围越广,内容效度越高。
⑵预测效度:用测验的结果去预测被试今后实际绩效的程度,预测效度越高,这种预测就越准确。
⑶构想效度:测验结果与某种理论构思或概念相符合的程度。
6.观察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感知客观对象的过程,通过观察获得感性材料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科学的观察与常识的观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而常识的观察往往是随机性的。
观察常常有两种: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以人的感官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借助仪器或其它手段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7.在研究中对自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大原则”即使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尽量增大;实验中对干扰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小原则”即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干扰变量的影响要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满足最小原则,需要采用以下方法:⑴消除法:指将干扰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⑵限定法:通过使某种干扰因素保持恒定状态;⑶纳入法:是指把某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⑷配对法:常常被用来控制与被试有关的干扰因素。
具体做法是把条件相等或相近的被试对等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⑸随机法:是把参加实验的被试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配到控制组和实验组中,从概率统计上讲,通过这种随机的安排可以消除来自控制组和实验组被试因素所引起的系统误差。
8.准实验研究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
由于准实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有许多条件无法控制,因此在实验设计方面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准实验设计有以下三种:⑴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设计这种设计要求在实验现场中选取两个条件尽可能相同的作用组,然后随机把它们命名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⑵等时间取样设计这种方法要求在同一组被试作业过程中取两个时间相等的时间段,在一个时间段内让被试接受实验处理,而在另外的时间段内则不接受实验处理。
⑶时间系列设计这种设计是在作业过程中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一系列的测定,在时间系列的中间对被试组进行某种实验处理,然后从整个时间系列结果中分析实验处理前后结果的变化。
9.模拟研究也是实验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
模拟通常有物理和数学模拟:其中物理模拟要通过与实体类似的物理模拟来实现;数学模拟则是一种较抽象的模拟方式。
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用的较多的是物理模拟。
10.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测量一般针对以下几方面:物理量测量、因变量测量、心理特性测量。
第三章人的感觉和知觉系统一、填空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
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化学感觉及皮肤感觉等。
外部环境中有许多物质的能量形式,人体的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如眼的适宜刺激为可见光,听觉的适宜刺激为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
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性:△I/I=K称韦伯定律3.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感觉的适应。
这种适应现象几乎在所有感觉中都存在。
4.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是人与世界相联系的最主要的途径。
物体依赖于光的反射映入眼睛,所以光、对象物、眼睛是构成视觉现象的三个要素。
人们得到视觉信息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的,二是间接的。
5.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
视力=1/临界视角波长小于380nm紫外线、大于780nm红外线。
各种颜色的标准波长及波长范围颜色标准波长波长范围(nm) 颜色标准波长波长范围(nm)紫?420?380-450?黄?580?575-595蓝?470?450-480?橙?610?595-620绿?510?480-575?红?700?620-780?6.三原色学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锥细胞,分别感受红、经、蓝三种基本颜色。
7.视野是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察觉到的空间范围,通常用角度表示。
8.视觉适应是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量的变化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暗适应是人由明亮的环境转入暗环境,在暗环境中视网膜上的杆细胞感受弱光的刺激,使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暗适应过程的时间较长,最初5分钟适应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