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常见病,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到:
一、严格控制热量、脂肪的摄取:日常饮食中要注意保持低盐、低热量、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尽量严格的控制热量、脂肪的摄取,防止身体发胖以及血脂升高。

注意多食富含钾的食品。

忌食生冷、辛辣的具有一定刺激性的食物,严禁吸烟、浓茶、浓咖啡、烈性酒、辣椒等。


二、不搬抬过重的物品:因为搬抬重物时需要弯腰屏气,此类状况对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都有很大的影响,与用力屏气大便类似,此为中老年人患冠心病而诱发心梗的常见原因之一。

三、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精神的放松,生活的乐观、积极。

保证进行安全、有效的有氧运动,像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打太极拳等。

心肌梗死发作时自救方法:立刻就地休息;积极与急救站和医院联系,忌扶患者勉强步行;有条件者,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消心痛,亦可含服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

急性心肌梗塞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塞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塞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急危症之一。

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并可出现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休克、心脏破裂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为了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次数,避免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再发生,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是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入院宣教:患者入住后,护士应主动细心地接到患者,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向患者介绍监护室环境,监护仪器、设备。

相关工作人员帮助患者熟悉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的前提下,选择性的告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以便更好地实施治疗和护理。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1、休息、活动:第一周内绝对卧床休息,日常生活由他人照顾。

第二周在床上做肢体活动。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童鸿第三周在床边活动。

第四周在室内活动。

2、饮食:急性期给予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不宜过饱,不宜进食产气过多的食物,避免因果报而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增加心脏好氧量,急性期过后可给冠心病饮食,既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忌烟限酒,忌咖啡、浓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如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应适当控制钠盐、水分的摄入量。

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当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3、保持大量通畅:因活动受限及疾病的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和肠胃蠕动功能差,排便习惯会改变,告知患者勿过度用力排便,或在排便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预防心绞痛发作。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防止过度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耗氧而诱发性心律失常。

应予足够重视,大便时勿屏气,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导致附壁血栓脱落,如排便不畅时请告知护理人员协助解决。

4、保持情绪稳定:心肌梗死的实发性,疼痛剧烈等不适症状持久不缓解,活动能力被削减,心理依赖性大大增加。

同时应入住重症监护室,亲属不在身边,监护室环境、监护设备、抢救仪器等会使患者焦燥不安。

另一方面,频繁的治疗、观察、护理造成的紧张节奏气氛,患者的紧张恐惧感亦增加,治疗效果不明显亦可使患者烦燥不安,产生焦虑、忧郁或因家庭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产生悲观抵触的情绪。

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指导

对疾病认知的需求
疾病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通 常伴随剧烈的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
疾病诱因
疾病预防
了解并采取措施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 发生,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 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缺 乏运动等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诱 因。
对心理支持的需求
01
02
03
情绪管理
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和焦虑 等负面情绪,如通过冥想 、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 式来缓解情绪波动。
心理疏导
接受心理疏导和支持,帮 助患者面对和克服疾病带 来的心理压力和困难,增 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社会支持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分享感受和经验,获得 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对生活方式改变的需求
饮食调整
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食物 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脂
和血压,减少心脏负担。
运动锻炼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 强心脏肌肉,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保护心 脏健康,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

紧急呼叫医疗急救
当怀疑自己或他人发生急性心肌 梗死时,应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
话或呼叫120。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场的过程中, 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简要向急救人员描述症状和病史 ,以便他们更好地准备治疗方案

就地休息等待救援
立即停止任何剧烈活 动,就地休息,避免 加重心脏负担。
如无严重并发症,不 要随意自行前往医院 ,等待急救人员的到 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范本模板】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范本模板】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入院宣教:1、心理指导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伴有心前区不同程度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后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感,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目前的治疗进展、良好的预后等进行介绍,使患者信任医护人员的治疗而主动配合.发病6h内采取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医护人员经验丰富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患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度过危险期.1周内严禁探视,避免情绪激动。

2、饮食指导2。

1饮食上宜遵循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少食多餐的原则,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注意。

前3d要给予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米汤、果汁、菜汁等,待症状减轻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普食。

2。

2戒烟、酒,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可促使冠状动脉血管收缩致缺血心肌进一步缺血缺氧;酒中的乙醇直接损伤肝脏,影响脂肪代谢使血中甘油三酯增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

3、休息指导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一定要保证充分休息,在安静休息时,患者处于基础代谢水平,心脏负荷减少,有利于心肌供氧和耗氧达到平衡,可避免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安静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可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还可减少因不适当的体力活动而诱发室壁瘤的发生,以致心脏破裂;休息时间一般来说在6周~8周,一般认为,血流阻断后心肌因严重缺血发生凝固性坏死,表现为心肌间质充血、水肿,24h后炎细胞浸润,3d~7d后出现肉芽组织,1周一2周肉芽组织开始被纤维组织代替,3周~4周肉芽组织基本被纤维化,6周~8周形成瘢痕愈合.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处经8周瘢痕形成后,才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且每次活动以20min为最大极限.4、排便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排便时因屏气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脏负担加重,便后易突然发生心搏骤停或室颤而致死。

因此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所致。

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不仅对患者躯体组织器官损坏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促进疾病康复起积极作用。

1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健康宣教1.1 做好心理疏导患者认为自己病情严重,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抑郁、悲观心理。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病情与情绪的利害关系,安慰患者不要悲观失望,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使其树立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觉、主动配合治疗,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1.2 休息发病后24 h内,绝对卧床休息。

病房应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

休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一环,以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一切日常活动,如: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翻身等均有他人协助完成。

对于那些心肌梗死发作时疼痛并不剧烈的患者更应强调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绝对卧床期后可根据患者病情、耐力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在第一周若生命体征稳定可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洗漱、自己进食,开始为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24h后,可让患者坐在床旁椅上15~20min。

1.3 氧气吸入急性期患者应给予高流量(4~6 L/min)氧气吸入。

病情稳定或疼痛减轻后,间歇给予(3~4 L/min)氧气吸入。

维持1~2 d。

吸氧可以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缩小梗死面积,提高血氧含量,减轻疼痛。

鼓励患者坚持氧气吸入。

1.4 保持情绪稳定急性期谢绝探视,避免情绪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1.5 饮食与大小便饮食应少食多餐、低热量、保证足够的维生素等,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餐。

为防止便秘、腹胀,保持大便通畅,急性期3~4 d内给予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果病情稳定,可以半流质饮食,也可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病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

除了医疗治疗外,合理的健康指导也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导:1.减轻心理压力心理因素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其中一个原因。

因此,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病人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避免情绪波动并减轻心理压力。

可以尝试做一些放松的活动,如瑜伽或冥想。

此外,病人可以加入心理咨询,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解决精神问题。

2.保持健康的饮食病人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胆固醇和钠。

应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麦食品,并在每餐中适量摄入蛋白质。

此外,病人应该减少饮酒、咖啡和茶的摄入,以防止心脏受到过度刺激。

3.定期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病人降低血压、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

但是,在开始锻炼之前,病人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情,制定适合病人的锻炼计划。

4.避免吸烟吸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病人应该停止吸烟,并避免二手烟的影响。

如果病人无法戒烟,可以通过使用尼古丁替代品或药物治疗来帮助戒烟。

5.按医生的嘱咐服药病人应该按照医生的嘱咐,准确地服用药物。

有些药物可能需要在固定时间内服用,例如每日早上或晚上。

病人应该遵守医生的嘱咐,不要随意停药或改变药量。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需要综合治疗,包括医疗治疗和健康指导。

通过注意心理健康、保持健康的饮食方式、定期锻炼、戒烟和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促进病人的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宣教

01.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宣教(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宣教一、何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管持续痉挛或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闭塞,相应心肌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所致。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哪些?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1、不可控的因素:家族史、年龄、性别;2、可控因素:心理因素、吸烟、高脂肪、高钠饮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等;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可出现哪些先兆表现半数以上病人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心绞痛(初发心绞痛)或原发的心绞痛加重(恶化型心绞痛)最为突出。

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同时心电图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由倒置变为直立(“假性正常化”),说明有进行性心肌缺血,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四、急性心肌梗死后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1.ECG检查: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心电图检查时都能记录到心电图动态变化,标准12导联心电图仍然是临床上心肌梗死进行检出和定位的方法。

2.心肌标志物检查:肌钙蛋白的出现和升高是反映心肌急性坏死的指标。

1.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程度,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2.超声检查:可通过超声心动图上所见的室壁运动异常对心肌缺血区域作出判断。

5.实验室检查:起病的24-48小时,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血沉加快均可持续一周,BNP或PRO-BNP升高提示心功能不全。

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哪些典型的临床表现?1.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疼痛得强度不一。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宣教
1.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其焦虑、恐惧等不良
情绪,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保存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减少家属探访,避免紧张和刺激。

3.饮食原则:前3日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
到低盐(2g/d)低脂半流质饮食。

忌食油炸、腌渍食物,少食动物内脏、蛋黄、鱿鱼等高胆固醇食物。

宜少量多餐,禁食过冷、过热或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心脏负担。

4.运动原则:发病后前3天要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病人,协
助病人床上进食、排便等,满足病人生活需要。

无并发症者,第4日可床上活动,无不适可床边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疲劳、无不适症状为宜。

(PTCA支架术后,根据病情可适当提前运动)5.天气寒冷时,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

病人有汗时,及时擦干
汗液,更换衣物。

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6.保持二便通畅,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利
于通便。

必要时常规每次给病人服用缓泻剂,避免排便用力而发生意外。

7.告知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

胸痛持续不缓解,及时告知医生、护
士,并绝对卧床、停止一切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
入院宣教:
1、心理指导
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伴有心前区不同程度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后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感,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心理。

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目前的治疗进展、良好的预后等进行介绍,使患者信任医护人员的治疗而主动配合。

发病6h内采取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医护人员经验丰富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患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度过危险期。

1周内严禁探视,避免情绪激动。

2、饮食指导
2.1饮食上宜遵循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少食多餐的原则,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注意。

前3d要给予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米汤、果汁、菜汁等,待症状减轻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普食。

2.2戒烟、酒,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可促使冠状动脉血管收缩致缺血心肌进一步缺血缺氧;酒中的乙醇直接损伤肝脏,影响脂肪代谢使血中甘油三酯增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

3、休息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一定要保证充分休息,在安静休息时,患者处于基础代谢水平,心脏负荷减少,有利于心肌供氧和耗氧达到平衡,可避免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安静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可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还可减少因不适当的体力活动而诱发室壁瘤的发生,以致心脏破裂;休息时间一般来说在6周~8周,一般认为,血流阻断后心肌因严重缺血发生凝固性坏死,表现为心肌间质充血、水肿,24h后炎细胞浸润,3d~7d后出现肉芽组织,1周一2周肉芽组织开始被纤维组织代替,3周~4周肉芽组织基本被纤维化,6周~8周形成瘢痕愈合。

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处经8周瘢痕形成后,才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且每次活动以20min为最大极限。

4、排便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排便时因屏气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脏负担加重,便后易突然发生心搏骤停或室颤而致死。

因此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询问并观察患者的排便习惯,准确记录每日的排便次数,保持每天排便1次。

对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应正确指导和训练定期床上排便的习惯,防止过度用力和屏气。

给予易消化、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清淡低脂食物及水果,易于排便,防止便秘;同时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常规服用缓泻剂,如有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或必要时低压肥皂水灌肠。

5、用药指导
5.1镇静止痛,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首选药物,硝酸甘油0-3mg舌下含服或10~15mg静脉滴注,如疼痛症状仍未缓解,给予地西泮或哌替啶肌肉注射。

5.2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等可出现头昏、头胀痛、面红、心悸、血压下降引起晕厥,服药后应平卧片刻,或在医护人员监护下用药。

5.3应用抗凝、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肝素等药物后要告知患者及家属要注意观察,若有鼻衄、牙龈出血、黑便、局部皮肤有出血点、瘀血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5.4应用抗心律失常药,钙剂治疗可预防性地减少心律失常发生,利多卡因可以控制室颤,胺碘酮对顽固性心律失常有显著疗效,同时严格防范其不良反应。

6、出院指导
1.嘱患者定期复查心电图,观察缺血心肌恢复情况;
2.坚持抗凝药物、调脂药物、控制血压药物的严格按时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自我急救药物随身携带并标明用法以备他人施救方便;
3.以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为主,戒烟、酒;生活要有规律,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保暖,防止寒冷刺激;继续坚持康复锻炼,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逐步恢复日常活动,生活规律,3个月可恢复部分工作,6个月可恢复正常生活;
4.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简单的救护知识,如发现患者可疑心绞痛发作,先给予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先平卧床休息,再每3min~5rain1片硝酸甘油,有条件者给予吸氧同时拔打“120”急救,应用担架或平车护送,勿让患者步行。

针对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自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源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而斑块的形成起源于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中除去如年龄、种族、性别、地域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外,还有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嘲,使患者明确这些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心肌梗死再次发生的关键。

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就能够按时服用调脂药物、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药物剂量、控制饮食与加强运动来控制血糖、自觉地进行戒烟限酒、坚持不懈地低强度锻炼来控制肥胖等。

通过有效的自我干预能够逆转动脉硬化,预防心肌梗死恶化,避免复发,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