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重点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总论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20、甘澜水:又名劳水21、头眩:头晕目眩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24、脚挛急:脚,小腿。

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26、白饮:即米汤水27、烦渴:指口渴难忍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第三讲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第四讲 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 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3)第七讲 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8)第八讲 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 治痞诸方的应用 (22)第十讲 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5)第十一讲 关于六经辨证 ............................................................................................................ 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总论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20、甘澜水:又名劳水21、头眩:头晕目眩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24、脚挛急:脚,小腿。

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26、白饮:即米汤水27、烦渴:指口渴难忍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提纲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

症候: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袭表,卫外失职,分肉失温。

发热——1、发热与恶寒并见,才称之太阳表证2、太阳中风、伤寒均有发热——卫气抗邪,阳盛于外。

意义:反映外感疾病初期的共性规律的症候特征,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规律。

二、太阳病的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风邪袭表,正分邪争,阳盛于外。

汗出——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处泻。

恶风——外邪袭表,卫外不固,分肉失温。

脉缓——汗出肌疏,血脉舒缓。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意义: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的主要辨证依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5)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竭,营卫淤滞。

症候:或已发热——感邪较轻,正气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正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恶寒——卫阳被竭,分肉失温。

体痛——寒邪束表,卫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呕逆——寒邪束表,卫竭营郁,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收引,劲急。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因病机: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津液损伤。

症候:发热不恶寒——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

口渴——内有津伤。

意义:温病过程中总的症候表现和集中概括。

伤寒论重点

伤寒论重点

一、桂枝汤证主要症候: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鼻鸣干呕,脉浮缓或浮弱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调卫强营弱)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及组成: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辨证用药:详见表格麻黄汤证主要症候:恶寒(风),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喘,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及组成: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麻黄汤禁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病人有寒,复汗发,胃中冷,必吐蚘(8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虚表里实,津液自合,便自汗出愈(4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五、表郁轻证三方六、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证比较七、小柴胡汤证主要症候:往来寒热,胸胁苦闷,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治则:和解少阳,通达枢机方药及组成: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八、乌梅丸证主要症候:时静时烦,呕吐、腹痛、时作时止、与进食有关,痛剧时手足厥冷,常自吐蛔,脉微而厥。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肠寒胃热治则: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滋阴泄热方药及组成: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以苦酒渍乌梅一宿九、四逆散证主要症候:四肢厥逆为主,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病机:少阴阳气郁遏不达治则:舒畅气机,透达郁阳方药及组成: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加减运用:咳——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入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分。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扶正为主Biblioteka 三阴病攻补兼施八法俱备: 汗—麻黄汤 吐—瓜蒂散 下—承气汤 和—小柴胡汤 温—四逆汤 清—白虎汤 补—小建中汤 消—抵当汤
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内服外用,汤、 散、丸、栓、含剂,始终贯穿了扶阳气,存津液精 神。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太阳病的病理特点
太阳病: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 营卫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为特点的一类证候,由于病位在表,又称为表证。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病位:表 病性:表寒证
• 太阳病的证候类型及治法
1.本证 (发生在足太阳膀胱本经本腑的病变) (1)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及其兼证)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 表证 (2)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及其兼证) —辛温发汗 祛风散寒(麻黄汤) (3)太阳表郁轻证 —辛温解表,小发其汗(桂枝麻黄各 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分析】 恶风,发热—风寒侵袭,卫阳被郁,正邪相争 头痛 身疼 腰痛 骨节疼痛—风寒侵袭太阳,经气 运行不畅(寒主收引) 无汗而喘—风寒外束,腠理闭塞,肺气不宣,上 逆而喘 脉应为浮紧(第3条脉阴阳俱紧)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也 称“直犯”。 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阳病入阴:病情加重,阴病出阳—病情减轻。
• 六、六经病证治则治法
太阳病—汗法
三阳病
阳明病—清下法 少阳病—和解法
太阴病—温中法 少阴病—温阳育阴 厥阴病—寒热并用

伤寒论重点

伤寒论重点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3.头项强痛:项颈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4.脉缓: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7.喘家:素有喘证之人,呼吸急促困难的病症.8.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9.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0.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12.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13.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候,是蓄水重证的表现1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指无形的邪热。

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16.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17.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18.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19.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20.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21.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23.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24.脏寒:脾与肠中虚寒.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桂枝汤证: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麻黄汤禁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病人有寒,复汗发,胃中冷,必吐蚘(8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虚表里实,津液自合,便自汗出愈(4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桂枝汤加葛根汤证:太阳饼,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

(38)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主之。

(40)病机:风寒束表,里停水饮.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太阳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主之。

(71)太阳蓄血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

(106)太阳病变证: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热证:栀子豉汤类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76)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63)葛根芩连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甘草黄芩黄连)主之。

(34)证候:下利不止,利下丑秽,便质粘稠,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热邪内传,下迫大肠。

治则:清肠止利。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病机:脾虚水停。

症候: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小建中汤证: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主之(102)病机:心脾亏虚,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则:温中补脾,调和气血。

证候: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肾阳虚证:真武汤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主之。

(82)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

治则:温补肾阳,划气利水。

证候:心下悸,头眩,身体筋肉跳动,欲扑倒于地,或见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痞证: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阳明病: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栀子豉汤证: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忄农,舌上苔者,栀子豉汤(栀子豆豉)主之(221)证候: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忄农,饥不能食,手足温,但头汗出,舌上薄黄苔或黄白相兼苔.病机:胃热留扰,胃气郁滞.治则:清热宣郁,和胃除烦.白虎汤证: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主之(176)症候:发热汗出口渴,甚则腹满,口不仁,身重面垢,谵语遗尿,大便通畅,脉浮滑.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治法:辛寒清热。

白虎加人参汤证:伤寒脉浮,发热无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证候:发热,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由阳明病热证兼气津两伤症状组成。

病机: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治法:清邪热,益气津。

猪苓汤: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主之(223)证候: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治则:清热滋阴利水.润导法:麻子仁丸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白蜜枳实厚朴大黄)主之(247)证候: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趺阳脉浮而涩或脉见浮芤.病机:肠燥津亏,胃热脾弱.治则:泻热润肠通便.茵陈蒿汤证: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主之(236)证候:目、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尿色深黄,口渴,腹微满.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治则: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柏皮汤证: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栀子甘草黄柏)主之(261)证候:目、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而色黄.病机:湿热结合,熏蒸肝胆.治则:清泻湿热退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生姜甘草大枣)主之(262)证候:目、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发热恶寒无汗.病机:风寒束表,湿热内蕴.治则:解表清里,利湿退黄.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主之(96)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病机: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治法:和解少阳.加减:1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2若渴:去半夏,加人参量、栝楼根3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4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6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7若渴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少阳病禁例: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

桂枝汤各半量: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主之(146)证候: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苔薄白,脉浮弦.病机:邪犯少阳,表证未解.治则:和解少阳,兼解表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主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口不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