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习惯性无助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2.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各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3.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4.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5.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6.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

7.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

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9.性别角色认同:个体对自己作为男性或女性所具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10.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11.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12.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看作外部(学生本人、学校等)或内部(自己)的原因的倾向。

包括有内归因教师和外归因教师。

13.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之间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的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

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

斗志也随之丧失。

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数。

习得性无助的来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以狗为对象做了下列一组实验。

程序一:把一条狗放进一个笼子里,锁住笼门使狗无法轻易从笼子里逃出来。

而笼子里装有电击装置,通过这一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刚好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使狗毙命或受伤。

塞里格曼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地挣扎,想逃出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它发现无法逃脱后,挣扎的强度就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把这只受过电击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实验者发现,这只曾受过电击的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

绝望地忍受着电击的痛苦,根本不去尝试有无逃脱的可能。

程序三:把没有经受过电击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这些狗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塞里格曼把上述实验中,狗的绝望心理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塞里格曼为了找到防止“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办法,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之苦。

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

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简介

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简介

1、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2、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3、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鸟笼逻辑鸟笼逻辑被认为是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是由一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

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因为这比无休无止的解释和说明要轻易得多。

社会心理学——精选推荐

社会心理学——精选推荐

社会⼼理学西费尔,《集合⼼理学》提出群众为“原始社会的原⽣质”勒朋,“⼼理的群众”“群众”四种特征:1失个性或恃众性2传染性3被诱性4 极端性冯特,⼼理学实验室像⼀块敲门砖麦独孤,本能“是遗传⽽来的或是本有的⼀种⼼理⽽兼⽣理的倾向”⼈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1.情感上的“亲疏”2.地位上的“尊卑”“尊卑”维度上互补性,“亲疏”维度上对等性= 双⽅关系和谐,反之容易紧张社会关系四种模式: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上下级关系3.对等互惠——双⽅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基于理性,进⾏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克拉克,⽶尔斯:区分了“交换关系”——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和“共享关系”——关⼼对⽅幸福,讲究需求法则,⽽不期望对⽅做出对等的回报⽹络⼈际交往特点:1.匿名性,个⼈往往不披露⾃⼰的真实⾝份。

减少交往时的压⼒和焦虑;降低了道德约束2.单⾯性,⼤多通过⽂字进⾏,缺乏⾮⾔语线索。

“⽹恋”、“见光死”的原因3.浅层性,熟悉和信任很难稳定的建⽴起来4.随意性,随机的、短期的,很少约束,彼此没有责任和义务5.⾃主性,兴趣团体互动频繁,参与者享受⾃由交往的乐趣6.⼴泛性,⼈们可以朋友遍天下,天涯若⽐邻影响⼈际吸引的三因素:1.相貌2.正⾯的交往3.相似性和互补性2.正⾯的交往良好的交往⾏为:主动替别⼈着想,倾听别⼈的谈话,热情帮助他⼈等不良交往⾏为:勾⼼⽃⾓,欺骗等交往满⾜的基本⼼理需求:帮助⼈掌握外部世界;找到联系感和归属感。

熟悉本⾝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就这就是“曝光效应”增进⼈际吸引的有效途径:对他⼈表达赞美、表现出喜欢“得失效应”:决定对赞美者的喜欢程度的,不只是赞美的总量,还有赞美的变化量3.相似性和互补性导致吸引原因:“物以类聚⼈以群分”;相似的⼈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持;⼈们倾向于喜欢与⾃⼰相似的⼈;性格的互补可能产⽣吸引⾃我表露:“敞开⼼扉”,把有关⾃我的信息、⾃⼰内⼼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适当的⾃我表露可以增加他⼈对你的喜欢,过分的表露会让⼈不舒服阿特曼,社会渗透理论。

心理学定律和效应大全

心理学定律和效应大全

心理学定律和效应大全心理学定律和效应大全1、心理迁移效应(The Transfer Effect):这个定律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训练,我们会将之前学到的习惯和技能用于新的环境中。

这个定律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熟悉老街,却不认识新开发的街区。

2、快乐原则(The Pleasure Principle):这个定律认为,人们总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是最重要的心理力量。

举例来说,在购物时,消费者会追求购买一种可以让自己变得快乐的东西。

3、强迫定律(The Compulsion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对满足自身需求的渴望无法抑制,因此他们会表现出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通常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机制,它会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自己原有的行为。

举例来说,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不能控制自己,会一次又一次地检查自己的外观。

4、拖延定律(The Procrastination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总是无意识地拖延重要的任务,以免给自己带来不舒服的情绪,尤其是紧急任务。

这个定律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你要做一件重要的但是没有太多激励的事情时,你会拖延它。

5、自我激励定律(The Self-Motivation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在他们的行为中,会寻求自身的刺激以及满足感。

这种激励可以来自于奖励或夸奖,也可以来源于自身的感觉、情感和思想。

6、冲动定律(The Impulse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情绪上的冲动影响,即即时的欲望和行为。

冲动是一种迅速的心理力量,它可以支配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7、自我实现定律(The Self-Actualization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会不断尝试超越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自己最深层的渴望和理想。

人们会抱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8、对立行为定律(The Oppositional Behavior Law):这个定律认为,人们会受到自身内在驱动力的压力,而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时,这种内在驱动力会导致行为上的对立。

最全各种心理学效应

最全各种心理学效应

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这些你都明白吗?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

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

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在教育领域,心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教育心理学旨在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以提高教育效果。

在实践中,教育心理学揭示了许多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十大常见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自我实现预言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在预期中出现的方式下,改变了他们自身的行为和观念,从而实现了这一预言。

例如,老师对一个学生有低期望值,这种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对学生的回应,最终导致学生的表现也符合这种低期望。

这种现象在教育中很常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至关重要的。

二、集体效应集体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受到群体因素的影响。

在教育中,集体效应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整体环境和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学生可能会受到同学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念。

教育者应重视集体效应,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三、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通过持续的失败或挫折体验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消极的预期,并认为外界的控制因素是不可改变的。

这种现象在学习者中很常见,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

教育者应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镜像效应镜像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目光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教育环境中,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观察下可能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

这种现象使得教育者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是否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或影响。

五、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在教育中,学生会将自己与同学进行比较,从而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学习动力。

教育者应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差异,并以个人进步为导向,而非与他人竞争。

六、迁移效应迁移效应是指在学习一个任务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或观念对其他任务的学习和应用产生影响。

教育者可以利用迁移效应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场景中,提高学习的效果。

七、激励效应激励效应是指个体受到外界激励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学习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反应。

心理效应解读

心理效应解读

1、认知地图效应老马识途所利用的经验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实际上是有科学道理的.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认知地图.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2、法厄同行为3、投射作用4、习得性无助行为5、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

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

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

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

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

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

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上也卓有成效。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陈哲)6、虚假一致偏差7、视网膜效应8、延迟满足9、叶克斯—道森定律10、归因偏差11、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12、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3、心理帐户14、直觉决策15、卡尼曼风险定律16、小数法则17、定势理论18、杰奎斯法则19、津巴多实验20、补偿作用21、睡眠效应22、反馈效应23、补偿效应24、培哥效应25、迁移效应26、酝酿效应27、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惯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绝望的情绪体验,下面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来引出对这个术语的解释。

将一条狗放在一个笼子里,笼子底面是可以导电的金属制成,笼子中间竖着一块隔板。

当狗在隔板的左边时,笼子底面接通电源,给狗相当痛楚的电击。

这时,出于本能,狗会跃过隔板,跳到隔板的右边,如果笼子右边底面也给以电击,狗会跳回左边……如此反复多次,狗不再主动跳跃,而是宁愿放弃所有的努力,绝望地待在某一边,默默地忍受痛苦。

狗在多次挫折后产生的无能为力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它描述了包括人在内的动物,在多次受挫折以后,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

“习得性无助”有几个明显的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狗就是在这样连锁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与命运抗争的心理能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不仅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实验中也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某次无法控制的噪音情形后,第二次经历有可能逃避的噪音时比没有经历过噪音的人更难学会逃离噪音。

在现实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十分普遍。

人们在一生的岁月中,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失败与挫折,甚至是不幸。

如先天性疾病、学习成绩差、升学考试屡屡失败、失恋、夫妻感情破裂、工作失误或下岗失业、不良人际关系,甚至患上绝症等种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形。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破罐子破摔”、“我再怎么努力也不行了”、“我听天由命吧”……这些常常就是当人处在无能为力的情形下表现出来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习得性无助”状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跳出“无助”,重拾信心,投入学习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