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赏析
收藏世界十大名画《西斯廷圣母》

收藏世界十大名画《西斯廷圣母》
作者拉斐尔桑西意大利著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
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
《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
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故得此名。
现为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古代艺术大师馆收藏。
拉斐尔:(1483-1520)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 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油画家.
画面上,帷幔向两边缓缓拉开,圣母马丽亚怀抱婴儿基督,脚踩祥云,神风徐徐送她而来。
圣母体态丰满,面容端庄、秀丽而文静,眉宇之间隐忧,为了拯救全人类,她将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爱子,来拯救这苦难深重的世界。
前来迎接圣母的是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轻的圣徒渥娃拉及两位小天使。
迎接圣母时,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双膝跪地,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虔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救苦救难!并用手指指着告诉圣母要去的地方。
命运多舛的《西斯廷圣母》

命运多舛的《西斯廷圣母》原标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奇迹般幸存!命运多舛的拉斐尔名画之前世今生。
历史的强人们纷纷从墙上取下这幅画。
五百多年来,它流离失所,命运多舛,从修道院的墙上,到奢华的宫殿中,在不同的年代,仅有少数人能感知它的存在,目睹它的真容。
在 16 世纪,它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然而,到了 19 世纪它又成为世上最受欢迎的画作之一。
在动荡的 20 世纪中叶,它又躲过了世界大战的轰炸,得以幸存于世。
拉斐尔作品《西斯廷圣母》拉斐尔,1513-1514 油画265x 196 cm,德国德累斯顿这些曲折的经历便是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拉斐尔的一副旷世名作——《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自画像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齐名这位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被称为“圣母像的诗人”。
拉斐尔画像始终环绕着一位母亲怀抱婴儿的主题。
圣母与圣子《西斯廷圣母》局部圣母一边信任,一边紧张地看着我们。
她的伟大和朴实显现在抱着最挚爱的儿子给人民的那一刻,圣母的自信让她得以在云中赤脚漫步。
圣母与圣子《西斯廷圣母》局部圣母的外观是一个平凡的乡下人,而这位平凡的母亲却是圣母。
圣西斯笃《西斯廷圣母》局部一位穿着教皇仪式袍子的老人——圣西斯笃弯着膝盖,崇拜的眼神看着圣母。
圣芭芭拉《西斯廷圣母》局部童贞女玛利亚(即圣母)显现在他面前,她伴随着为了减轻死亡男子痛苦的圣芭芭拉而来。
两个小天使《西斯廷圣母》局部画面下方,是两个小天使。
艺术评论家认为,《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在他的恩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死后才创作完成。
拉斐尔作品《尤利乌斯二世像》因此圣西斯笃就是尤利乌斯二世。
教皇头饰(位于左下角)《西斯廷圣母》局部而护墙上的教皇头饰则是象征尤利乌斯二世。
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拉斐尔的恩人是一个任性的人,他会用拐杖打艺术家,并毁掉他不喜欢的壁画。
而且尤利乌斯二世不愿花钱装饰宫殿和教堂,他命令拉斐尔替罗马新的宫殿画壁画。
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拉斐尔作品《圣体的辩论》拉斐尔作品《博尔戈火灾》拉斐尔作品《帕纳索斯山》拉斐尔创造了许多皇室壁画,像是《雅典学院》,《圣体的辩论》,《博尔戈火灾》,《帕纳索斯山》等等。
《西斯廷圣母》分析及评价

《西斯廷圣母》分析及评价\摘要《西斯廷圣母》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艺术风格、艺术界对该作品的评价及地位、个人运用所学造型和色彩理论对该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包括该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与典故、构图、色彩、技法与创新)关键词:西方造型艺术文艺复兴作品评析造型和色彩理论正文一、造型和色彩理论概述形态力是指由于构成形态而形成的在人心理上产生的作用力。
一个好的设计或者说组织一个好的形态就是要在冲突和完形、复杂和简单性之间建立起一对必要的张力。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在观察事物时有这样的特点:过于复杂的或规律性不强的事物形成心理张力过大,以至于人很容易就疲倦了(或者吓昏了);过于简单的或规律性过强的构成不能在人心理上引起足够的张力,过于平淡,达不到给人一定的刺激效果。
给人适宜心理张力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对形态要素进行操作的基本手法有积聚、切割和变形。
形态组织分为相似模式与统一性,接近性与连续性及趋合模式与立体感。
多维视角效果可以通过空间感、量感、生长感和运动感表现出来。
造型追求统一与变化的美学原则。
通过主与从的构图方法、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表现出来。
在色彩上,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
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
色彩具有明度、色相、纯度三要素。
以色相为主构成的色调有互补色、对比色、邻近色和同类色的关系。
要遵循色彩调和原理。
掌握色彩构图中的均衡、呼应、主从、层次、衬托及点缀色。
二、《西斯廷圣母》创作的历史背景《西斯廷圣母》是文艺复兴盛期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 14 世纪到 16 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它是继古希腊、罗马后的欧洲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 文艺复兴 "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当时的人们从古文献中发现了对自然和人体价值的重视,使他们对人和自然作出了新的评价。
《西斯廷圣母》欣赏

《西斯廷圣母》画像《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在十六世纪前期所创的作品是为罗马西斯廷教堂所绘制的,后人给予这幅作品极高的评价,被评为是圣母画中的极品只作。
作者简介拉斐尔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偏远山区,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从小的他就对画作敢兴趣,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早期的他在绘画室里苦练绘画并勤奋的钻研绘画中的奥秘,总结绘画技巧,渐渐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如果说技巧给予了他作品上的美观,那么灵感给予了他作品上的内涵,刻苦的他除了练习绘画外,还细心观察生活,研究大自然、社会关系,生活到处充满美只要每个人能够用心去观察,那些美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心灵上的,就是这些美激发了他创作上的灵感。
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他是一个对生活用心的人,因为他用心绘画、用心研究、用心感悟为以后的自己在艺术界开辟了一条道路。
《西斯廷圣母》画集结了拉斐尔所有的努力所做出的自己在艺术上的一个胜利结晶。
作品内容这幅画整体看来非常单纯柔和,画上方吊起的帷幕使画作像一个准备演出的舞台,从云中走下来的圣母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慈爱形体优美健康,头顶没有表示神圣的光环,衣饰简朴,像一位普通的母亲。
她紧紧搂住圣子,有一种不安,然而她的整个表情有一种对人类悲悯的慈爱。
画面左侧是教皇西斯廷二世,他身着华丽的教皇圣袍,代表着人间的权威。
他站立在圣母下方,取下桂冠,向圣母子做出欢迎的姿态。
画面右侧的年轻女子是大天使圣巴巴拉,她虔心垂目、略作跪姿,表示对圣母、圣子的憧憬恭顺。
在画的最下端,有两个小天使,他们张着小翅膀,正在朝上若有所思,似乎在等待奇迹。
圣母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
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
圣母的形象则是全画的中心。
作品结构《西斯廷圣母》长达2.65米,宽近2米的布面油画,画中的人物和真人的大小相仿。
形象逼真,给欣赏者以真实的场景,犹如我们走近画作中一样,去感受圣母那慈祥般的母爱。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拉斐尔《西斯廷圣母》摘要:本文将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分析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的社会学意义,以丹纳的社会学为鉴分析拉斐尔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背景环境以及种族时代因素,分析《西斯廷圣母》的内在含义,从作者拉斐尔本人到《西斯廷圣母》作一个大致分析。
关键词:社会学;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图在丹纳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每个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背后都存在“三因素”的指引,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也受到14-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种族、环境、时代的影响。
丹纳在阐述自己的研究方法是说:“我不是什么公式,只让你们接触事实”。
这种方法的原则是坚持以观察和经验为证,反对空洞的理论说教。
本文将从丹纳的社会学分析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图》,回归当时的文艺复兴时代。
一、从种族角度分析意大利人拉斐尔拉斐尔性格平和、文雅,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和谐、对称和恬静的秩序。
意大利画家之所以在绘画方面采用理想的人体,主要是在于民族的和永久的本能。
意大利人想象力属于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的一类,是拉丁式、古典式的。
意大利人在改变自己风格的时候仍然保持原来的趣味。
意大利人喜欢正规、和谐和端整的形式,重视外表超过了内容,爱好外部的装饰,他们多崇拜偶像,少宗教情绪。
这也是《西斯廷圣母》中为什么圣母形象接近普通平民形象。
他们了解人自身要比了解自然多得多,了解文明人要比了解野蛮人多得多,因此意大利人更富有艺术家气质,更善于掌握形象,其拿手借组就是处理那些诉之与感觉的形式,《西斯廷圣母》中圣母的形象气质是具有母性光辉的。
意大利人天生的这种才华在民族发源的时后就显示出来,贯穿到以后的全部历史中,待到15世纪末期,一遇到有利的形势就产生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其中包括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诞生于1512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Julius II,1503-1513在位)为了缅怀其叔教皇西斯廷四世(Sixtus IV,1471-1484在位),特约请拉斐尔在皮亚琴察的一座西斯廷教堂里作一幅祭坛画,拉斐尔接受任务后,很快就顺利地完成这幅画。
《西斯廷圣母》鉴赏

各位同学:今天我要给介绍的是《西斯廷圣母》。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幅他的代表作:《西斯廷圣母》。
这幅画作于1512年到1513年,是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所作的一幅装饰画,故得此名。
这幅画作长2.65米,宽近2米,画中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
装饰于为纪念教宗西斯笃一世而重建的皮亚琴察圣西斯托教堂,直到1574年为止。
现为德国德累斯顿的历代大师画廊(萨克森州立艺术博物馆的一部分)收藏。
这幅名画曾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乱惨遭破坏,丢失多年,1954年才偶然被人在一建筑物的地下室中发现。
它的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桑西。
拉斐尔生于公元1483年,死于公元1520,只生活了37岁。
他的一生虽然短促,却到达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尤以圣母像最为著名,是“文艺复兴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中最年轻的一位。
画中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教宗西斯笃一世代表权贵向圣母、耶稣做出欢迎的姿态。
而稍作跪状的圣芭芭拉,代表平民表示了对圣母、耶稣的崇敬和恭顺。
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
扒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著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
据说,这两个小孩是拉斐尔有一天在面包房前看到的,两个孩子曲肘作成天真的样子,拉斐尔敏捷地把他们速写下来,后来加在这幅画上。
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意义为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
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三角构图)。
她的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眉宇之间似有隐忧,为了拯救全人类,她将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爱子。
耶稣依偎在母亲怀里,他睁着大眼睛望着我们,目光里有一种不寻常的严肃感,似乎他已明白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和中世纪的圣像画完全不同,他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的健美完美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
西斯廷圣母赏析

圣母自己十分清楚自己孩子的命运。画中圣母的表情没有什么大的起伏变化,整体上显得很平静自然。但圣母的眼神微微向下,并斜视一方,给人的感觉圣母若有所思,似乎在忧愁些什么。圣母为了世人的幸福甘心牺牲自己的孩子,圣母的这一决定是坚定的。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将要为人世间的幸福而牺牲,圣母的心里也是万分痛苦。在这种情况下,神圣的博大的就是情怀和普通母亲的母爱就形成了强烈的冲突。纵使有令普通人艳羡的神圣的光环,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母亲,却连自己的孩子也保护不了,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悲剧。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一些皇帝为了国家的安定而和亲,将自己的孩子远嫁已过他乡,这大抵是同一种感情。画面中,圣母的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迈的步子非常小,这体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圣母又是一位极其不幸的母亲形象。因为肩负的使命,她甚至都不能将自己的情感像一位母亲那样彻底表现出来,从这一点让我们更同情圣母,同时也体会到她的伟大。画面中的圣子主动面向前方,圣子的表情显示除了与之年龄不相吻合的成熟。画中圣子的位置和大多数襁褓中的婴儿不同。大多数婴儿在母亲抱着的时候,往往是面向母亲,而圣子则不同。画中圣子目视前方,脸上的表情平静而淡一个小婴儿,但是他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将为普通人的幸福而牺牲。因此圣子自然与普通小孩不同。这与充满稚气的小天使的形象完全不同。因为人们认为,耶稣在自己还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最终将为了人世间的幸福而牺牲自己。
圣母是普通意大利妇女的形象。关于圣母的形象的原本,有许多说法。很多人认为是圣母的形象源于拉斐尔的情人韦拉塔。画面中圣母的衣着是当时典型的意大利女性的着装。圣母的头巾,衣服简单朴素,却又流露出一种高雅从容的美。神的形象世俗化是文艺复兴期间画作的最主要特点之一。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如果牛、羊也有自己的神,那么神将是它们自己的样子。神的形象的世俗化是文艺复兴时期画作的
为什么说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最美的圣母像

为什么说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最美的圣母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毫无疑问的世界著名的艺术珍品。
它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是几乎所有拉斐尔画作中最受欢迎的一幅。
这幅画已经成为了圣母像的代表之一,从古至今被人们所熟知,无论是艺术史家还是敬仰者都对它赞不绝口。
那么,这幅画作为圣母像的代表,它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被称为最美的圣母像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有着完美比例、和谐的色彩、周正的构图和逼真的细节。
在这幅作品中,圣母玛利亚以一种极其温柔、和善的面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她优美的仰面姿态以及抱着得孚安可修士手臂上的耶稣的慈祥神态,都与一般圣母像所呈现的表情大为不同。
与此同时,这幅油画的金碧辉煌的背景给人一种神圣和闪耀的感觉,整幅画都非常和谐美好。
这些特点让《西斯廷圣母》成为了毕生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其次,这幅画作为艺术品,它融合了大量人文主义的元素和基督教的文化。
拉斐尔虽是一个天才画家,但他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在这幅作品中,他以柔和的笔墨勾勒出来的圣母像非常让人感觉到和善。
这种感觉和当时的人文主义文化一脉相承。
此外,拉斐尔用油画的形式赋予了圣母的形象,传达了神圣与尊荣的感觉。
整幅画虽是基督教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怀念的特殊的文化符号。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艺术家,拉斐尔在制作这幅画的时候,可以说是找遍各种资料,以求更好地再现圣母的真实形象。
他敏锐而深刻的观察、仔细的凝神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对天然材料的运用,都是一种奇异的才华。
这幅画的制作,经历了严格构思、绘图彩稿、修整等环节,以便于更好地真实地再现圣母本真的形态。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因此呈现出真实、生动、传神的艺术形式,成为圣母常见形象之一。
最后,这幅画的标志性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整个世界的美术艺术宝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穆而高贵单纯而伟大
——浅析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
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
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
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
人们忍不住追随两位稚气未脱的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
画面的背景是画家精心安排的,是由许许多多的孩童的脸的形象化成的云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圣母做出这一伟大牺牲的重要性。
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
从天而降的圣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她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初看丝毫不觉其动,但是当我们注目深视时,仿佛她正向你走来,她年轻美丽的面孔庄重、平和,细看那颤动的双唇,仿佛听到圣母的祝福。
拉斐尔擅于塑造圣母形象,而这幅画中的圣母被世人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
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那种僵硬、麻木、冰冷、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的形象,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的救世主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身后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
在拉斐尔过去创作的圣母像中,总是极力追求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
而这幅《西斯廷圣母》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
这幅稀世之作画出了女性的温柔与秀美,歌颂了圣母把爱子献给拯救人类的伟大事业的崇高行动。
拉斐尔在她塑造的人物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尤其是圣母的形象,画家将人间所有的美和美好的品格都集中在她身上,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触到她就在我们身边。
不是吗?画中圣母头顶没有光环,穿戴毫不华丽,甚至赤着双脚,那样平易近人,纯朴可亲。
《西斯廷圣母》就像她的主人一样,温雅而多情,呈现自己的风情时同时张扬了时代的风貌。
在那个思潮澎湃的年代,她带着自己的想法走向了顶级的舞台。
呈舞台状的画面整体是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既符合宗教画肃穆的氛围,又一种和谐的形式将圣母子置于画面的中间。
画面人物的分配整体来看是对称的,使得画面更具稳定感,渗透出宗教题材本身的严肃气氛。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拉斐尔想用一种不同于中世纪的具有生命力的方式来表现过于严肃的宗教内容,画面下方的两位小天使起到了缓冲画面氛围的作用。
整体均衡的画面细节之处又有一些轻微的不平衡,比如教皇的法衣使画面左侧略显沉重,但右上侧低垂出问路的厚重布帘又弥补了这一不平衡感。
圣女渥瓦拉的头略高于教皇,下面两位小天使又以相反的高低平衡了画面。
这些轻微的不平衡,使得整幅画活泼可喜。
这幅画里的人物建立在细腻完美的素描基础之上,所以经得起反复推敲。
拉斐尔用他独特的艺术技巧灵活地处理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用一种和谐的声音破除了先前存在的僵化圣母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画面中的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圣母温和的表情体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
拉斐尔不仅在人物的造型方面做出了重要突破,就色彩方面而言,也有长足的进步。
人物衣着不再是呈现棕色灰色黑色等沉重的色调,而是加入了红色、蓝色、绿色、金色等亮色调,让画面中的每个人物都鲜亮起来,让画面中的生命力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
画家对所有画上的人物都作了认真的素描写生。
圣母似走非走的姿势、教皇侧面形体的线条透视感,这一切是以准确无误的素描为基础的。
每一个优美的造型有助于加深这一壮丽的主题,而它们又独自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观者神往。
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升华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