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第【1】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所需时间一分钟)二、作家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一分钟)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2、写作背景:(两分钟)《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播放日本侵略中国影片黑太阳的《南京大屠杀》前两分钟介绍)。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深情地诵读(八分钟)——第一环节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关联词后,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2、学生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思。
3、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情感4、朗读擂台赛。
找2-3名学生朗诵诗歌,教师点评。
四、细腻地感受——第二环节(一)揣摩意象:(十二分钟)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明确:土地、鸟、河流、风、黎明。
2、土地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3、“河流”、“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联系背景思考)明确:“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第2课《我爱这土地》目标导学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了解艾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其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诗歌主题思想:把握《我爱这土地》表达的家国情怀,理解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掌握艾青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朗读与表达:通过朗读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其次,在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方面,虽然我努力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象征、隐喻等手法,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难以掌握。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手法的讲解还不够生动、具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更多实际例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这些手法的作用。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紧张,表达不够流畅。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举例解释:
-在句子分析与词语理解方面,针对“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等典型句子,引导学生从语境出发,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在诗歌艺术特色辨识方面,通过具体例句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降低学习难度。
-在诗歌情感表达方面,教师可设计相关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诗歌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我爱这土地》学案设计(含答案)

《我爱这土地》学案自主预习试锋芒识日积月累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嘶.哑()喉.咙()腐.烂()吹刮.()汹涌.()羽.毛()jī()怒悲fèn() lí()明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①_________:声音沙哑。
②_________: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③________: a.形容程度深。
b.(声音)低沉。
c.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④:(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读·观其大略1“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有什么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点明本诗主旨的句子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作品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深沉的爱国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歌以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为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抒情的诗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诗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入《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呈现诗歌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教学内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部编最新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歌中爱国情怀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爱国情感。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爱国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3课《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03《我爱这土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了解作者与作品相关文学知识。
4.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1.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抒发情感的方式。
2.把握诗歌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爱国之情。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 ,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的、、。
第一部诗集《》、长诗《》是他的成名作。
2.背景资料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
作于1938年11月。
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嘶.哑(sī) 汹涌..(xiōnɡ yǒnɡ)黎.明(lí) 腐.烂(fǔ)(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声音沙哑。
(嘶哑)(2)(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汹涌)(3)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黎明)(4)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腐烂)4.默写诗句(1)假如我是一只鸟,。
(2)这的土地(3)这的河流(4)这的风(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四、整体感知1.试着给这几个长句标出重间和节奏:请用“/”标出节奏,有加点标出重音。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2.本诗两节分别写什么内容,简要用诗中词语概括?3.请找出诗中的意象?请写出意象的象征意义。
五、质疑问难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部编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我爱这土地学案 新人教版

【难点】
【学法指导】
【课安排】
共 2课时
总第13-14课时
预习指导《绩优学案》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诗人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诗中出现的“土地”、“河流”、“风”、“黎明”。
(3)熟读诗歌,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4)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
2.“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