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芭-泰戈尔
小说《素芭》的艺术特色

小说《素芭》的艺术特色泰戈尔的《素芭》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小说。
主人公素芭出生在印度农村一个财运亨通的家庭,仅仅因为语言障碍不能自由嫁人,被种姓驱逐、被迫到外地草率嫁人,后来被婆家遗弃了。
这实在是一曲人间的悲剧!其悲剧冲突则是善良人性与狭隘种族生育观念的冲突,是强悍与弱小的冲突。
作为一个有道德良心的人,读了它一定会在心里为素芭流下伤心的泪水。
除了内容原因之外,作者调动他那娴熟高超的创作技巧,为作品增添了一种自然、纯朴、率真、浪漫的悲剧之美。
下面就写作技巧方面谈谈《素芭》的艺术特色。
一、震撼心灵的细节描写。
作品写“素芭虽然缺少说话的能力,却不缺少一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
她心里有什么想法,她的嘴唇就像一片树叶一样地颤动着反应出来”,表现她的聪明灵活。
写古赛家的儿子帕勒达帕向她道别,说“素芭犹同中了箭的牡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仿佛在怨恨地唠叨个没完‘我什么地方得罪你’”,表现她对帕勒达帕爱情的绝望与伤心。
这样的描写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二、别出心裁的对比衬托。
也许人的出生具有很强的自然属性吧,作者总是把素芭放在优美可爱的自然环境中,给读者纯朴灵秀之美。
如文中写“一条孟加拉小河犹同家里可爱的小女儿,流经村旁。
它的流程虽然不漫长,但它不倦地带着自己纤细的身子,为保护着两岸而工作着,仿佛它与两岸村落的所有人,保持着无法言说的亲密关系”;写“除了两头牛,还有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也是她的朋友。
尽管素芭对它们施以的友情并不是一样的,但它们对素芭都相当亲热,都十分依念”。
作品写主人公对故乡河流、村庄、牛羊猫的感情,衬托她的善良、孤独,达到了鞭笞种姓家族狭隘、自私与丑恶的效果。
从整体上来看,作品写素芭美丽、聪明、勤劳、善良,与她仅仅因语言障碍的缺陷而不能自由嫁人的悲剧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引发读者深切的同情与深思。
三、意味深长的虚实相生。
作品设想素芭是一位水神公主,把蛇王额上的宝石置放在岸埠上,让帕勒达帕放弃自己低贱的工作,拿着宝石潜沉水底,在水晶宫里看到,那金床上端坐的那位公主正是素。
行走在泪水中—细读泰戈尔《素芭》

珠, 那是天使的眼泪 。 天使 的眼泪 , 落入正在张壳赏月 的蚌体 内,
变成 了一粒珍珠 。” 泪水似乎是那 么的晶莹剔透 , 集结 了所 有的 苦难与美好 , 最终孕育 _ r幸福。 又有人说 : “ 生命总是在 自己的啼哭 中开始 ,于别人 的泪水 里抵达终点 。 ” 医学上 . 为, I t I  ̄ N有清洁 眼球 的作用 , 是对外 界刺
簌落下” 。“ 不止” 这个词语将素芭 当时的心声形 象地传 达出来 。 也就印证了当她被当成祭祀牲 品时 , “ 泪水格外流得凶” 的情景。
“ 凶” 这个及 其强烈 的字眼的运用 , 我 们 也 就 能 够 理 解 了。 这 时
候, 无声无形 的泪水 “ 发酵 ” 成洪水 , 狂泻而 出, “ 泛滥成灾” 。 泪水贯穿了素芭 的一 生 , 泪水 中出生 、 成长 、 生活 , 结尾又预 示 着将 在泪水终 老。泪水 这个具有典型意义 的意象似乎就代表 了素芭或者说 就是素芭本人 。而泪水 的描写则成 了素芭 的命运
一
边面带笑容问素芭 : ‘ 喂, 素, 我 听说 , 你有了未婚夫 , 你准备赴
而在 《 素芭》 中, 素芭 的泪水却兼 而有 之 , 既有喜悦 , 又有 悲
加尔各答结 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 干二净 !’ 说罢, 他又凝视水 面” , 帕勒达 帕漫不经心 的回答让饱含温情 的素芭“ 犹同中 了箭 的牝鹿一般 , 怀着令人怜悯 的目光望着猎人……” 。 仅有的温存 , 让素芭骄傲 的她以为的爱慕 瞬间化 为泡影 , 彻底 的绝 望 , 仿佛被 打入十八层 地狱 , 永无 出头之 日。 所 以“ 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 , 簌
@ 鹤 ⑨ 禽 岛 @
2 0 1 4年 第 3 O期 ( 总第 2 5 8期 )
泰戈尔《素芭》内容简介

泰戈尔《素芭》内容简介
泰戈尔《素芭》内容简介
《素芭》
〔印度〕泰戈尔
《素芭》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写在印度独立之前。
一个长有一双黑黑的大眼睛、长长睫毛的温柔美丽的沉默忧伤的哑女素芭的悲惨命运。
小说虽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也没有众多的人物,看似平淡中却蕴藏了丰富的社会内容,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小说中没详细写素芭婚后生活情景,在结尾只画龙点睛地写道:“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
简短、突兀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通过真实可信、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展示了哑女素芭的内心苦闷与孤独,控诉了封建等级制度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她们无论在婚前,还是婚后,也无论哑与不哑都同样没有说话的权利,她们都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只有不停地默默地流泪。
哑女的命运是当时许多妇女命运的缩影。
小说情调朴实动人,语言简洁明快。
外国小说欣赏 《素芭》【印度】泰戈尔

感受人物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说: 素芭是一个 的姑娘,她 。
(要求:第一个横线上填特点,第二个填理由)
解读结局
小说以这样一段文字来结尾: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 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 的姑娘。 你怎样理解这个结局,喜剧还是悲剧? 谈谈你的理由。
背景资料
• 据说在印度嫁女儿是要给男方家里送彩礼的 。没有钱的人家是嫁不出去女儿的。所以女孩子 生下来就被看做是一种负债。而且几乎没有任何 地位。印度男人在娶老婆的时候,不仅能够得到 一大笔财产,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奴隶。他们还可 以随时休掉自己的妻子。 • 以前的印度也会发生男人把自己的老婆放火 烧死,或者杀死,以便能够不断再娶老婆,再得 财产的事情。法律对此类事情经常会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而女人则要在男人死去的时候陪葬。 这个习俗甚至十年前还发生在印度的一些偏远地 方。
拓展思维
缺憾美,我拿什么来呵护你?
作业
1、妙笔生花:
请挥笔书写下你的感悟。
2、亲近大师:
阅读并摘抄泰戈尔的经典诗句。
泰戈尔
走
近
泰
翁
泰戈尔(1861—1941),
印度著名诗人、哲学 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走
近
泰
翁
50多部诗集(《吉檀迦利》
《园丁集》《飞鸟集》等)
30多种散文著作 12部中长篇小说 近百篇短篇小说 20多个剧本 2000多幅画 2000多首歌曲(印度国歌) 大量理论著作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
;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素芭》优秀ppt课件

8
• (3)朋友:帕勒达帕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 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 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这句话暗示了素芭的 可悲命运,她的唯一的朋友并不真正理解她。
“其实,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 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 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的孩子帕勒达帕 感到惊奇。”素芭千方百计想获取朋友的关注却不能。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 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 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 有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 先天就受歧视。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 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 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 深入民间,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这样的结尾,是喜剧性的,还是悲剧 性的?你以为呢?
11
明确:
小说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尾声里,待嫁的素芭被父母 打扮得薄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颜变了样,悲 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的身价的标志,没有人理解她流泪的 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丈夫,而是 “考官”。
而含蓄的最后一节,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 弃的命运,写得轻,读得却沉重无比。这个悲剧人物形象 可以说是泰戈尔对她的生活背景下女性形象的一个概括, 女性被歧视,被侮辱,出嫁需要用尽心机,破费钱财,在 素芭(包括她姐姐)身上都有体现,她应该是那个时代, 那个地方的女性的缩影。
《素芭》教案完美版

《素芭》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背景介绍素芭是泰戈尔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他的小说集《夜间行车人》中。
故事发生在一个乡村小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素芭与周围人的交流与互动。
素芭是一个聋哑女孩,她用自己的方式感受世界,与动物和自然建立深厚的联系。
1.2 作者简介Rabindranath Tagore(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作曲家和哲学家。
他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印度人。
泰戈尔的作品主题广泛,包括宗教、哲学、爱情和自然等。
第二章:故事情节概括2.1 素芭的背景素芭是一个贫穷家庭的第三个女儿,因为父母想要一个儿子而感到失望。
素芭从小被遗弃,由奶奶抚养长大。
2.2 素芭的特殊身份素芭是一个聋哑女孩,她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她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和身体语言与周围的人交流。
2.3 素芭与自然的联系素芭与动物和自然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她能够理解它们的需求和情感。
她经常与一只小鹿和一条狗一起玩耍,并与它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素芭与自然的联系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素芭的观察和体验,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和谐。
3.2 社会的排斥与接纳素芭在社会中遭受排斥,因为她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
她通过与自然的联系和与动物的互动,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第四章:文学技巧分析4.1 叙述视角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来描述素芭的世界。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素芭的感受和经历。
4.2 象征手法泰戈尔在小说中使用了象征手法,如素芭与小鹿的关系象征着纯洁和善良。
这些象征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深度和意义。
第五章:讨论与写作活动5.1 讨论问题学生讨论素芭与自然的联系对他们的启示。
学生探讨社会对不同身份的人的接纳与排斥问题。
5.2 写作活动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和与动物的互动。
素芭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还要操持一个四代 同堂,上百口的大家庭,无力照看孩子。14岁的泰戈尔 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母爱,母亲就病逝了。母亲病逝后, 泰戈尔由五嫂照顾。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 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讨 论文学。当泰戈尔成为诗人后,她是他的第一个有见识 的评论者。她对泰戈尔的一切作品都要仔细地审阅,使 他免除了文艺家们常常容易产生的弊病——虚荣和缺乏 缺乏自我批评。但是,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1902年, 泰戈尔的那一场不以恋爱始却以十分恩爱的婚姻结束了。 比他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两个月, 泰戈尔日夜守护在侧,但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 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果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 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 着绿荫的。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要错 过群星了。 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哪里找到朋友,我就在哪里重生。 如果吧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 也要被关在门外了。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侧面烘托
作者几乎用了两章的篇幅,把 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 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在这里, 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还有无 言的欢乐。
反面衬托
素芭身边的人们是一群普通的劳动 者,但是对素芭表现得极为冷漠和 麻木;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 的负担,因而得不到更多的爱护, 在这里,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 欺骗和交易。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 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 态度感到悲哀。
感情丰富:心理描写。 善良:与动物、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命运悲惨:是亲人的负担、让朋友冷 漠、被丈夫抛弃。
《素芭》课件2

06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启发后来的文学作品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思考
通过《素芭》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描绘,后来的文学作品开始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 系,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推动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
《素芭》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鼓励更多作家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
《素芭》作为一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被列 入世界文学经典之列,成为了世界各地大学文学 课程的重要教材之一。
为作者带来了崇高声誉
由于《素芭》的成功,作者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 认可和赞誉,成为了印度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故事高潮
总结词
素芭的自我救赎
详细描述
故事的高潮部分是素芭为了寻找自由和幸福,勇敢地离开了乡村,开始了自我救赎的旅程。在这个过 程中,素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并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
故事结局
总结词
素芭的成长与蜕变
详细描述
故事的结局是素芭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实现了自我成 长和蜕变。她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还帮助周围的人 认识到生命的真谛和价值,成为了一个更加坚强、勇敢和有 爱心的人。
02
故事情节分析
故事开端
总结词
平静美好的田园生活
详细描述
故事从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开始,描述了素芭和她的父母在乡村的简单生活, 他们一起劳作,共享天伦之乐,展示了素芭纯真无暇的性格特点。
故事发展
总结词
素芭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详细描述
随着故事的展开,素芭因为自身的缺陷而遭受周围人的歧视和嘲笑,她开始感到内心的痛苦和挣扎。然而,素芭 并未放弃,她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据说在印度嫁女儿是要给男方家里送彩礼的。没 有钱的人家是嫁不出去女儿的。所以女孩子生下来 就被看做是一种负债。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印 度男人在娶老婆的时候,不仅能够得到一大笔财产, 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奴隶。他们还可以随时休掉自己 的妻子。 • 以前的印度也会发生男人把自己的老婆放火烧死, 或者杀死,以便能够不断再娶老婆,再得财产的事 情。法律对此类事情经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女人则要在男人死去的时候陪葬。这个习俗甚至 十年前还发生在印度的一些偏远地方。 •
素芭有朋友吗?都是哪些朋友?他们通过什么样的 方式交流? 作者为主人公安排了几个朋友,两头牛,一头 山羊,一只小猫,在人类面前,他们是弱者,是受 役使的,但是素芭却和它们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 彼此依恋,彼此关怀,也彼此理解,用只有他们自 己才懂得的语言——眼神、拥抱、爱抚来传达感情。 温馨的画面让读者几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因为她似 乎拥有着更多的东西。
• • • • •
硕大 毫无顾忌 聪颖 万事大吉 沮丧 浑身解(xiè)数 黑眸 毗(pí )邻 岸埠(bù) 磨蹭(ceng) 摩挲(suō) 舐(shì 充盈 ) 怜(lián)悯 丧失殆尽
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 丽动人的大眼睛。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里, 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 陪伴她。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 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 境。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 的一户人家。与其说是嫁,不如说是骗了一户人家。 新郎家事先完全不知道新娘是哑巴,而自私的素芭 父母,为了保住自己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竟狠心 的将素芭留在了外乡。而素芭的丈夫在发现自己的 妻子是个哑巴之后又娶了一个妻子。
问:那么,村人们呢?他们是怎样对待素芭的? (2)村里的人们——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 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 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 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问:那么,父母的担忧、人们的议论纷纷,不 会说话的素芭能感觉得到吗?她的心里是怎样一种 感觉? 素芭虽然不会说话,却有一颗聪颖、敏感的心 灵,这一切都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终于把素芭嫁出去之后,素芭的父母是怎样的态度?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 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 姓和美好的来世。 反映了亲人之间的冷漠,没有人性的美好、亲情的 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
小说以这样一段文字来结尾: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 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这样的结尾,是喜剧性的,还是悲剧性的?为什么? 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 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 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 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
“朋友‛的话显得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 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面对即将出嫁这件事,素芭是怎样的表现? 素芭犹同中了箭的牝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 光……她没有坐在合欢树底下。 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泪水不 止地从她眼里,簌簌落下。 那天又是月圆之夜,素芭从自己屋子步出……别 赶走我! 没有人能理解素芭的无奈与无助,可怜的素芭只好 向无言的动物朋友和大地母亲倾诉。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 月集》《飞鸟集》等; 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 《素芭》 《摩诃摩耶》等; 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 姐妹》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 《俄罗斯书简》等。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还要操持一个四代同堂, 上百口的大家庭,无力照看孩子。14岁的泰戈尔还没有充分享 受到母爱,母亲就病逝了。母亲病逝后,泰戈尔由五嫂照顾。 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 语言。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文学。当泰戈尔成为诗人后, 她是他的第一个有见识的评论者。她对泰戈尔的一切作品都要 仔细地审阅,使他免除了文艺家们常常容易产生的弊病——虚 荣和缺乏自我批评。但是,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1902年, 泰戈尔的那一场不以恋爱开始却十分恩爱的婚姻结束了。比他 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泰戈尔日 夜守护在侧,但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 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 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 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素芭有一个缺陷,就是天生不会说话。对这样一个不幸 的女孩,素芭的父母和她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的呢? (1)素芭的父母——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 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 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 不堪‛ 问: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 有给予更多的怜爱? 没有。‚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 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母 对她的归宿的担心,但从母亲的表现来看,他们没有 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负担。
2、通过塑造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哑女 素芭的形象,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呢? 主题归纳: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她 ‚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 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 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 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 达了对以素芭为代表的印度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 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除了动物之外,素芭在人类中有朋友吗? 帕勒达帕
这个朋友是不是真的理解素芭呢?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 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 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 这句话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命运,她的唯一的朋友并不真正 理解她。 ‚她从内心祈求造物主赐予她非凡的力量,她借此一念咒 语,就会出现奇迹,让帕勒达帕一看到就会惊呼起来:‘哎呦! 素有这么大的本领!我真的没有想到,小看了你!’‛ ‚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 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 古赛家里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 这些语句写出了素芭渴望得到友情,千方百计想获得朋友 的关注却不能够的可悲。她可以和小动物亲密无间,却不能让 人们对她投来关注的目光,她所认为的那个朋友,也只是对她 的称呼显得亲昵一些而已
赏析第一章中的人物肖像描写
问:从第一章中的文字来看,素芭长得漂亮吗? ‚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 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 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 已。‛ 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 有没有的东西。 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是介绍她的一条 捷径。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 运用排比和比喻,细致而生动地刻画出素芭 美丽而迷人的眼睛。
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正面 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的 方法有:概括介绍、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 写、心理描写。而侧面描写则 包括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 物描写。 在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 的时候,泰戈尔除了正面的肖 像描写之外,还用了景物描写 和环境描写进行了侧面烘托。
思考: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 的特点? 作者写素芭生活的环境,为我 们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这 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 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描写素芭生活的这么一个美丽 的小村庄,对刻画素芭这个人物 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在那样一个热闹的忙忙碌碌的 世界里,素芭显得那样的孤寂, 反衬出素芭的孤独。
素 芭
印 度 泰 戈 尔
走
近
泰
翁
20世纪初 的印度是英国殖民地, 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 剥削,使古老的文明之邦陷入 贫穷、愚昧之中。为唤醒这个 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 ----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圣雄”甘地,一位是印度近代 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
宾德拉特· 泰戈尔。
泰戈尔及其创作(1861~1941)
人物形象的塑造
素芭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
具 象
作者竭尽描绘之能事,对素芭的眼睛和嘴唇 进行了浮雕般的刻画,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一个 活生生的素芭恬静地站在我们面前。眼睛是心 灵的窗户,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就成了 介绍她的一条捷径。
对于哑女素芭,直接的心理描写更是不可或 缺。在对素芭的心理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她的 孤独,她的无奈,她奇幻的思想是她渴望打破 现状的心理暗示,随着心理描写的不断丰富, 素芭也就成了‚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 人”的双重身分出现的。 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 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 哲理意味;
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
对待素芭出嫁这一问题,素芭的父母和村子里的人分 别是怎样的态度?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 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 语,到处扩散着。 人们把这个哑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 个不祥之物。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 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 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 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 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 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 迅
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 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 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 回了。 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 个活物。
时代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 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 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 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 受歧视。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 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 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深入民间, 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 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 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 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 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 不勉力营治,女儿於是成为家庭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