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标准

《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名称:饮食文化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高职二年级学生总学时:36学时一、课程性质《饮食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一方面注重知识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知识和能力既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餐饮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二、参考学时及学分36学时;2学分。
三、课程目标(一)能力目标1.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
2.掌握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与途径。
3.能从文化的视野解读烹饪发展的不同现象。
4.能把内在的文化素养在创新菜肴中体现出来。
(二)知识目标1.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研究的现状。
2.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
3.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
4.感知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
(三)素质目标传承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设计思路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适应,行业发展”为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以适应当代餐饮专业岗位需求的发展需要。
以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点与技能点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本课程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跨越理论与实际间的鸿沟,以达到融汇贯通的水平。
五、课程内容(学习情境设计)1、学习情境设计思想《饮食文化》突出了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
即以高等职业学校饭店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学生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日后从事酒店行业相关岗位提供必要的知识积淀。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饮食文化是指在饮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特定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形态。
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独特的,它与该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习俗传统、气候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教育是传承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为题,阐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饮食文化传递给学生,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文化的独特性。
一、探究课题:中国的饮食文化1.研读文献资料,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2.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3.制作“中华美食地图”,介绍全国各地的著名美食和饮食特色。
二、体验课堂:学生自己动手做1.带领学生现场亲自体验制作中华小吃,比如包子、馄饨、煎饺等。
2.请学生带着父母或亲朋好友,共同体验中华美食的魅力。
三、交流学习:分享各自的饮食文化1.学生们分组分享自己家乡的饮食文化,介绍家乡著名美食和吃法。
2.开展“饮食文化传承人”评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扩展拓展:走近饮食文化的源头1.组织学生参加食品生产厂家、农业合作社等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饮食文化的源头。
2.进行“厨艺大赛”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创新、设计餐点,体验食品加工和烹饪的乐趣。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这样的课程设计是从很多角度和维度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饮食文化,它不仅仅教了学生如何品尝美食、如何烹饪美食,还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学生们对各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通过亲身体验、实地考察和交流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饮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希望能够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下,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饮食文化的魔力,从而愿意自发地将其传承下去。
中国饮食文化 大纲(选修课30课时)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高职院校各专业提高学生素质素养教育目标而制定的。
二、适用范围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我院理工科各系、文科除旅游酒店类各专业学生。
三、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任选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食常识,。
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一)前导课程及主要知识:中学语文、历史等基础知识。
(二)后续课程及主要知识:艺术欣赏等课程及其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设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自制的课件,也采用现成的VCD等音像材料,通过对各种饮食文化形态的文字介绍、形象展示,使同学们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考核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课程教学总学时30学时。
1.5个学分。
全部为课堂讲授。
二、主要教学过程与学时分配:三、考核考核采用论文形式。
第四部分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一、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广义的饮食文化为中心组织教学,涉及烹调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习俗、医学、旅游等的结合。
通过课程学习,重在使同学们树立大文化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掌握相应的的饮食文化理论知识,对未来生活与人生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饮食文化的含义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第四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色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的形成第三章中国烹调文化第一节中国烹调文化的起源第二节中国烹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中国烹调文化的特色第四章中国茶文化第一节茶史溯源第二节茶文化的发展第三节中国茶叶的种类第五章中国酒文化第一节饮酒溯源第二节中国酒的分类第三节中华名酒第六章年国饮食支化礼仪与习俗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礼仪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习俗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与医学第一节饮食养生文化第二节中医食疗第三节现代饮食健康第八章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九章当代饮食消费文化第一节饮食消费文化概述第二节饮食消费行为第三节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饮食消费文化第十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发展第一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第二节西方饮食文化发展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第五部分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赵荣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中国饮食文化史》,马健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3.《中国饮食文化》,乔淑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4.《烹饪学概论》,马健鹰,薛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5.《中国饮食文化》谢定源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2.掌握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
3.掌握中华传统食物的烹饪方法;
4.掌握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理念;
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6.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7.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
8.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
1.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况
2.开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
3.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理念
4.介绍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特征
5.深入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6.开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烹饪
7.开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服饰文化
8.探究深层次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课:结合典籍读本、示范、讨论等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况;
2.小组活动:在小组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常见课件等,深入学习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理念、特征、烹饪技巧、服饰文化等;
3.趣味游戏:采用探索式、排除式、博弈式等多种游戏形式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4.小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完成自己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
《饮食文化》课程教学--.7.16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9034P1 英文名称:C hinese Food Culture学分/学时:32 适用专业:各专业本科生开课学院:文理教学部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为全校学生开设的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一门课程。
通过系统介绍中国的饮食历史、饮食特征和饮食观念,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目标1:了解中国饮食的主要特征。
目标2:了解中国饮食的核心理念。
目标3:树立合理、健康的饮食观念。
目标4:了解食俗、食礼、食器等饮食文化的具体形态。
目标5:了解茶、酒等文化形态的精神内涵和功能。
二、课程内容(一)绪论:饮食与文化(3课时)1.1文化与饮食1.2人类与饮食1.3中国饮食与世界(二)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3课时)1.1中国饮食的发展1.2中国饮食的基本特征1.3中国饮食的核心观念(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3课时)1.1中国饮食的区域特征1.2四大菜系的特色(四)药食同源与养生思想(4课时)1.1养生思想1.2药膳1.3健康饮食与养生(五)本味主张与五味调和(4课时)1.1本味与五味1.2调和与中庸(六)食俗与节庆(3课时)1.1 节日、节气食俗1.2人生礼庆食俗民族、宗教食俗(七)食器与礼仪(3课时)1.1 食器艺术1.2 饮食礼仪与等级观念(八)中国茶文化(4课时)1.1茶的种类与历史1.2茶文化的物质形态与核心精神(九)中国酒文化(2课时)1.1酿酒技术与酒的品种1.2酒与中国艺术三、课程教材(一)课程教材《中华饮食文化》,都大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二)参考教材:1、《中国饮食文化》,谢定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饮食与文化》,庞毅,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3、《饮食与中国文化》,王仁湘,青岛出版社,2012年。
4、《饮食与文化》,高成鸢,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教学对象高职高专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是涉外文秘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作为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饮食文化,这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知识,它可作为其他专业课程强有力的补充,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1、基础知识要求: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与结构,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章节内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在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与内容整体性的意义与作用。
2、素质要求:对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把握,能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3、实践操作要求:对饮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具备学生对与饮食文化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比较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
通过比较,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在了解并掌握四大原则与五大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区域间饮食文化的通融性。
教学重点:1、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研究体系2、掌握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及五大特征教学难点: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及五大特征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一、饮食文化的定义二、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一、中国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第二章中国菜概述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饮食文化区域理论的形成与意义,同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区位历史概况有所认识,了解菜品文化表述方法的理论意义。
教学重点:八大菜系教学难点:八大菜系第一节中国菜系的形成与发展一、饮食文化区域二、中国菜系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八大菜系二、川菜三、苏菜四、粤菜五、徽菜六、湘菜七、闽菜八、浙菜九、其它菜系介绍第三章中国茶文化教学目的:认识茶文化的研究内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了解茶的形成与发展,掌握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从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消费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饮食风味特色和民俗风情;着重探讨了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对相关知识作了较全面地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后,能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进入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之门,并起到怡神冶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1章饮食文化绪论(1-4周)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是饮食与文化的导言,它概述饮食与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如食材的抉择、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等。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饮食与文化的概况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灿烂的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食材的抉择;食材的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
本章重点、难点:食材的加工法演变;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本章参考文献:《饮食文化》,林胜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吴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第2版。
《中外饮食文化》,何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1日第2版。
本章思考题:1、“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3、世界主要宗教饮食禁忌有哪些?4、请简述中国烹饪技法一一炒的分类和特征。
导语:中国饮食文化一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第一节食材的抉择主要内容简介:1、资源物产影响食材抉择2、民族偏好影响食材抉择3、饮食禁忌影响食材抉择4、节庆时令影响食材抉择第二节食材的获取与烹饪主要内容简介:1、如何获取食物2、如何烹饪食物第三节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主要内容简介:1、主食神圣化现象2、食物命名法则3、盛食与摆盘第四节食器与食法主要内容简介:1、食器与文化圈层2、进食法则与习俗第二章中国饮食风味源流与发展(第5周)本章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历史源流,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发展趋势,识记主要风味菜系的名称和特点。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从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消费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饮食风味特色和民俗风情;着重探讨了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对相关知识作了较全面地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后,能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进入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之门,并起到怡神冶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1章饮食文化绪论(1-4周)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是饮食与文化的导言,它概述饮食与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如食材的抉择、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等。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饮食与文化的概况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灿烂的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食材的抉择;食材的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
本章重点、难点:食材的加工法演变;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本章参考文献:《饮食文化》,林胜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吴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第2版。
《中外饮食文化》,何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1日第2版。
本章思考题:1、“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3、世界主要宗教饮食禁忌有哪些?4、请简述中国烹饪技法——炒的分类和特征。
导语:中国饮食文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第一节食材的抉择主要内容简介:1、资源物产影响食材抉择2、民族偏好影响食材抉择3、饮食禁忌影响食材抉择4、节庆时令影响食材抉择第二节食材的获取与烹饪主要内容简介:1、如何获取食物2、如何烹饪食物第三节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主要内容简介:1、主食神圣化现象2、食物命名法则3、盛食与摆盘第四节食器与食法主要内容简介:1、食器与文化圈层2、进食法则与习俗第二章中国饮食风味源流与发展(第5周)本章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历史源流,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发展趋势,识记主要风味菜系的名称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教学对象
高职高专空中乘务专业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是涉外文秘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作为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饮食文化,这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知识,它可作为其他专业课程强有力的补充,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与结构,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章节内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在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与内容整体性的意义与作用。
2、素质要求:对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把握,能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3、实践操作要求:对饮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具备学生对与饮食文化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比较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
通过比较,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在了解并掌握四大原则与五
大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区域间饮食文化的通融性。
教学重点:1、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研究体系
2、掌握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及五大特征
教学难点: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及五大特征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二、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第二章中国菜概述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饮食文化区域理论的形成与意义,同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区位历史概况有所认识,了解菜品文化表述方法的理论意义。
教学重点:八大菜系
教学难点:八大菜系
第一节中国菜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饮食文化区域
二、中国菜系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八大菜系
二、川菜
三、苏菜
四、粤菜
五、徽菜
六、湘菜
七、闽菜
八、浙菜
九、其它菜系介绍
第三章中国茶文化
教学目的:认识茶文化的研究内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了解茶的形成与发展,掌握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中国名茶的种类与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中国名茶的种类与相关知识
第一节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茶文化发展史
二、饮茶史
第二节名茶简介
一、绿茶
二、红茶
三、青茶
四、白茶
五、黄茶
六、黑茶
七、再加工茶
第三节茶艺
一、茶具
二、茶道
第四章中国酒文化
教学目的:认识酒文化的研究内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了解酒的起源与发展,掌握酒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中国名酒的种类及其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中国名酒的种类及其相关知识
第一节酒的起源与发展
一、酒的历史
二、酒的发展
第二节名酒简介
一、黄酒
二、白酒
三、果酒
四、啤酒
五、药酒
第三节中国饮酒艺术
一、酒联
二、酒诗
第五章中国饮食民俗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饮食民俗、年节食俗特点,人生仪礼食俗基本内容和掌少数民族食俗的特殊性。
教学重点:宗教信仰食俗与少数民族食俗
教学难点:宗教信仰食俗
第一节年节食俗
一、春节食俗
二、元宵食俗
三、清明食俗
四、端午食俗
五、中秋食俗
六、重阳食俗
七、腊八食俗
八、中元食俗
第二节宗教信仰食俗
一、佛教食俗
二、伊斯兰教食俗
三、基督教食俗
四、道教食俗
第三节少数民族食俗
五、西南少数民族日常食俗
六、中南少数民族食俗
七、东北、华北少数民族食俗
八、西北少数民族食俗
第六章中国饮食礼仪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现代饮食中各种场合的礼仪。
教学重点:现代食礼
教学难点:现代食礼
第一节中餐礼仪
一、饮食礼仪的产生与发展
二、现代中餐相关礼仪
第二节西餐礼仪
一、席次安排
二、餐具的排列
三、上菜的顺序
四、餐具的用法及用餐礼仪
第七章中华民族筷子文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筷子文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了解筷子形成演变的历史过程,用筷子礼仪与正常的执筷方法;执筷与汉字书写的关系;西方世界对
中国筷子文化的认识等。
教学重点:筷子使用禁忌
教学难点:筷子使用禁忌
第一节筷子的发明与发展
一、筷子的发明与发展
二、筷子的传说
第二节筷子使用礼仪
一、筷子使用十二忌
二、其他筷子使用礼仪
第八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向交流
教学目的: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交流的结果,体会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其他国家饮食特色
教学难点:其他国家饮食特色
第一节法国与土耳其饮食文化
一、法国菜
二、土耳其菜
第二节其他国家饮食特色
一、亚洲国家
二、欧洲国家
三、美洲国家
第三部分实践环节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加深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学时分配及学分
本课程为36学时,2学分。
第五部分考核方式及必要说明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
第六部分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徐文苑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美食中国》三叶编著中国城市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刘军茹著五湖传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