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形的缓慢变化UUUUUUUUUUUUUUUUUU
第三节 地形的缓慢变化

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火山和地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现象和原因,巩固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观念。
教材主要介绍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缓慢变化的种种现象。
用多幅照片揭示由于流水、风力、海洋、生物等外力作用导致地形变化的结果。
同时还着重提及人为作用改变地形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
同时作为本章的最后部分,向学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
另外,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地形模型制作。
本节可以分2~3课时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地形的变化除了因火山、地震等的剧烈作用的变化外,还不断发生着缓慢变化。
认识气温、流水、风力、海洋、生物、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造成地形的缓慢变化。
初步掌握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培养学生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活动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
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地形的形成中外力作用的几种表现;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地形的缓慢变化[引入] 知道世界最高峰吗?展示图片,你们知道它有多高吗?(珠峰测量最新高度为8844.43米。
1975年,中国测绘科考人员使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法,首次对珠峰进行精确高度测量,当时测得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精确度为0.35米,并为世界所广泛认可。
1999年,美国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计算出珠峰高程为8850米。
)那以后会是多高呢?[资料说明]传统的地质运动理论认为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珠峰每年以10毫米的速度增高,而近年来另有学者提出珠峰地区已到坍塌期,珠峰高度开始下降。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8雨水侵蚀地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具使用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观察图片,我们发现,大雨过后,我们经常会看到地面上出现一道道的沟壑。
有同学知道这是怎样形成的吗?A:因为水把土壤冲走了B:我认为一些松软的土壤吸水之后变硬了,出现沟壑了。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吧!二、探究活动:流动的雨水对地表的影响当雨水较大时容易形成溪流,溪流对地表会产生什么影响?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依据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与同学们讨论。
小组展示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
讲解:溪流对地表有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实验操作:材料:水槽、托盘、塑料瓶、土壤、小石子、木块等。
实验方法:先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景观,再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最后挤压装水的塑料瓶,让水从瓶盖上的小孔喷出,浇在土壤上。
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现象不明显就多做几次。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根据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呢?根据实验结果推想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黄河水流经过黄土高原是侵蚀作用,黄土高原被侵蚀成千沟万壑土地支离破碎;而在下游流速减慢却起到沉积作用,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冲击平原﹣﹣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上堆积的黄土等物质为华北平原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河等大小河流则是搬运这些材料的”传送带”。
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今天的华北平原。
三、应用与拓展认识强降雨带来的灾害强降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当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时,常会突发山洪、泥石流等,造成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場、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信中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让我们一起搜集资料,并记录下来。
地形的缓慢变化

地形的缓慢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地形还在不断地发生缓慢的变化。
2、知道气温、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的变化。
3、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教学器材准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的变化难点:领悟地形不断发生着缓慢的变化。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同学们,我们好几天不见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这几天去哪里了?老师这几天去丽水仙都听课了,仙都那里风景真美,我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礼物,想不想要啊,第一样呢是我趁空拍了几张照片回来,让同学们欣赏。
同学们从照片中欣赏了仙都的山山水水,提问:这些山山水水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地震引起地形的剧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地球内力的作用)。
内力作用只是塑造了山岭低地,而仙都美丽的风景完全靠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吗?可以由学生提出种种猜想。
(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新课过程:一、岩石的风化【演示岩石标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二样礼物是这个,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大理石,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下面我要和同学们比比力气,你们谁敢跟我来比一比?给学生一块没有加热过的大理石,让学生捏,能不能碎,教师捏已经加热过的大理石,结果捏碎了?是不是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教师的岩石和学生的交换,结果现象相反。
说明不是谁的力气大的问题,而是岩石不一样,同样是大理石,为什么一块如此的松软呢?【启发提问】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大理石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大理石变得松软了?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岩石缝中水结成冰,体积膨胀使岩石胀裂;植物根系生长使岩石缝隙胀大等。
而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我们怎样来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1、如要想知道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同学们想怎样研究?我讲台上有这些仪器和材料:酒精喷灯、坩埚钳、火柴、水、大理石,你能利用这些仪器材料来设计实验证明吗?先点燃酒精喷灯,再用坩埚钳夹住岩石在酒精灯上加热,最后放到水里冷却。
七年级科学地形的缓慢变化

三、风的力量
(沙丘、风蚀蘑菇等现象)
四、人和生物的改变作用
珊瑚礁 人工岛 人造湖 挖矿 修筑水坝 修筑梯田
练习:
• 在河流中有许多被磨圆的鹅卵石,这是由 于( B ) A.风力的作用形成的 B.水流的作用形成的 C.火山的作用形成的 D.人工的作用形成的 • 在我国西部地区有巨大的“蘑菇状”的岩 石,形成的原因是( B ) A.人工的雕琢 B.风力的作用 C.冰川的影响 D.地震的结果 • 死亡后会逐渐成为岛礁的动物是(C ) A.鲸鱼 B.海豚 C.珊瑚 D.企鹅
珊瑚礁
• 人工岛、人造湖 • 挖矿 • 修筑水坝
• 修筑梯田
探索与思考:
阅读:昏天黑地的沙尘暴
2001年3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警报: 我国北方地区再次出现沙尘暴天气。从21日中午起, 北京地区风力增强,一时天色昏暗,黄沙骤起,刮 得人们睁不开眼睛,衣服蒙上一层灰尘。从21日到 22日,我国的华北和西北东部、东北南部都有沙尘 暴,在南京和上海,也降了“泥雨”。
娘三丈/可是他最终并没什么因为那件事情而严惩别怠/究其原因还在于王爷是壹各非常讲道理の人/在他看来/水清误认十三小格算是情有可原/毕竟她是深居内宅后院の诸人/对于能够堂而皇之出现在王府后院の男人/自是想当然地误以为是他/所 以他只给予咯水清罚抄十遍《女诫》の处罚/今天再度误认二十三小格仍是情有可原/毕竟二十三小格与他是同胞兄弟/样貌实在是太过相像/况且从成亲到现在水清总共也没什么见过他壹回、两回/所以虽然她再次犯下同样の过错/本是罪别可赦/ 但是办事公道の王爷仍是选择原谅她/错认十三小格の结果只是被罚抄咯十遍《女诫》/那么那壹次の错认理由更充分/也更值得原谅/王爷哪里还能找得出来壹种比罚抄《女诫》更轻の处罚手段呢?就那样/初嫁王府の水清踏踏实实地躲过咯壹场 家法处置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东师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东师版一、教学目标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用多幅照片揭示由于流水、风力、海洋、生物等外力作用导致地形变化的结果,同时人为作用改变地形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
②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地形还在不断地发生着缓慢的变化,并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变地形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
人类活动也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地形,更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破坏性活动的报复,所以要让学生树立改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和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地形变化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化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
三、教学准备收集照片,资料四、教学方法分析、归纳、讲述、提问、讨论、启发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胜山有其它的名称吗?讲述胜山一开始形成时称为悬泥山。
后来,在明代时由于倭寇经常袭击我国沿海一带,朝廷派戚继光去打击,在悬泥山上达了胜仗,才把悬泥山改为胜山。
那么胜山为什么称为悬泥山呢?这跟它的形成有关,是大海改变沿海的地形——地形的缓慢变化。
(二)创设问题情景教师用挂图,出示卵石,岩石碎屑等,并问:1、坚硬的岩石如何会分解为碎屑或细颗粒的?2、谁把岩石碎屑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呢?3、近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经常遭受严重沙尘暴的影响,说明风的力量很巨大,那么风力能改变地形吗?4、讨论举例说明除了以上自然界的外力作用改变地形外,人和生物对地形有没有影响?(三)师生互动,分析归纳1、地形的变化首先从岩石的风化开始2、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3、风力也在改变着地形4、除了流水、风力等作用外,生物作用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地形5、人为力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自然地形(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1、解释杭州“瑶林仙境”怎样形成?2、风蚀蘑菇是怎样形成的?3、在现在经济社会中,在陡坡筑梯田、填湖造地、开矿采石等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做合理吗?为什么?(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六)布置作业作业本 A P31-32地形的缓慢变化(二)一、教学目标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地形与等高线之间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制作模型和画等高线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

《地形的缓慢变化》一、内容: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二、授课类型:电脑辅助教学课三、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地形的缓慢变化》是在学生学习了《火山与地震》、《海陆的变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变化过程的重点内容,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的生动体现和补充,是探讨地形变化的根源、基本特征、产生过程的重要知识。
解释诸种地理现象的关键知识的准备阶段,是地理基本理论和实用的衔接点。
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地理技能素质。
对该内容掌握、理解程度深浅、应用娴熟与否将直接影响与地形有关内容的学习和运用。
2.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缓慢的事实:(2)了解地球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对地形的共同影响;(3)通过学习地形变化及成因,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形成"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演示有关模型,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形是变化的及变化的原因。
(2)难点: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外部力量的特征表现。
4.教材处理重点选择"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及"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而"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可用身边的事例解释,其余内容概述即可;小结用多媒体活化。
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以演示解释为主,多媒体电教、模拟、为辅。
此法分二步完成,即先让学生讲述收集资料讲述然后教师解释,相互渗透,扬长避短,相得益彰。
电脑模拟内、外力作用及结果可深刻剖析教学重、难点。
2.教学手段:"运动"贯穿教材全篇,教学过程也应极力揭示"动"的特征:地形为什么动,怎样动的前因后果。
第三单元 地表缓慢变化(知识点总结)-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地表缓慢变化1.我们乘飞机在天空飞翔时,会看到浩瀚无垠的大海、绵延起伏的山峦、奔腾不息的江河、一望无际的平原2.大雨过后,我们经常会看到地面上出现一道道的沟壑。
3.等天气再寒冷一些,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
4.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实验材料:水槽、托盘、塑料瓶、土壤、小石子、木块等。
实验方法:先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景观,再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最后挤压装水的塑料瓶,让水从瓶盖上的小孔喷出,浇在土壤上。
5.当雨水较大时容易形成溪流,溪流对地表会产生侵蚀作用,将原本是地表的土壤冲刷成沟壑纵横的地貌。
6.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怎样形成的?答:黄土高原缺乏植被保护,还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貌。
7.强降雨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危害?答:强降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当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时,常会突发山洪、泥石流等,造成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信中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8.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会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
9.模拟沙洲的形成实验材料:喷壶、水、沙土、托盘等。
实验方法:在托盘的上端堆积一些沙土,倾斜托盘,用喷壶在沙土上方均匀洒水,使水流能够冲走沙土,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水流流速降低后,水携带的泥沙会沉一降成小沙丘。
实验结论:由于水流上游携来的砂石在水流速度减慢时沉降下来,形成沙洲。
11.流水从大河上游携带了大量沙石,当流到中下游河道变宽的地方时,流速减缓,沙石沉积逐渐形成了沙洲。
12.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现象:洪水具有极强的侵蚀能力,.将地表冲刷后,携带大量被冲刷的物质,将这些物质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形成类似于沙洲的小土坡。
13.鹅卵石的形成是由于上游的石块在河水的搬运和冲刷过程中变成鹅卵石的。
14.模拟鹅卵石的形成实验方法:1.找到3-4块有棱角的小砖块。
地形的缓慢变化

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
① 每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等。 ② 每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一样。 ③ 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会相交。 ④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 稀疏的地方是缓坡。 ⑤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 谷,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脊。
等高线特点
再见!
§4.山与地震
2、气温的变化
3、冰裂作用
4、植物根系的生 长
另外人为因素如: 开山采石等
流水的作用
由于河流上游 流经之处多为 险峻的山地, 所以河水流速 极快,河水冲 刷带走河底及 两岸的土壤, 从而形成V 字 形山谷。
河流上游的V字形山谷是怎么形成的呢?
流水的作用
在我国云南、广西和 贵州等地分布着大量 的石灰岩,石灰岩能 被酸性的天然降水和 河水所侵蚀,所以年 长日久这些地区的石 灰岩逐渐被溶解、冲 刷,形成一个个很大 的溶洞,在洞内可以 看到钟乳石、石笋和 石柱,造型奇特,成 为旅游胜地。
溶洞内的钟乳石和石柱
海水的作用
由于千万年来 海浪不断地怕 打着礁石,侵 蚀着礁石,使 礁石千姿百态。
国家紧急叫停“填湖造地”行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禁止非法采石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2003年渭 河下游发 生的特大 洪灾很大 程度上是 由于这个 水库造成 的。
三门峡水库之争
地形在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 下不断地改变着,从而也形成了自然界中的 各种美妙的景观
想一想
如何把各种优美的景观 和地形描绘在地图上呢?
苔鲜和地衣
人和生物也在改变地形
珊瑚虫是 热带海洋 中的一种 低等的动 物,它们 能分泌一 种石灰质, 堆积形成 了珊瑚礁 和珊瑚岛。
美丽的珊瑚岛
人和生物也在改变地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形是平缓的;
在一组等高线突向海拔高处的地方,在
地形中是山谷;突向海拔低处的则是山 脊。 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等高线是很小的 封闭曲线,则为山顶
3、等高线的识读
要求:能理解等高线特点、判别等
高距、山脊、山谷、坡度的陡缓等
例题5、读夏令营营地地形图,并完成下列各题。
于( B ) A.风力的作用形成的 B.水流的作用形成的 C.火山的作用形成的 D.人工的作用形成的 在我国西部地区有巨大的“蘑菇状”的岩 石,形成的原因是( B ) A.人工的雕琢 B.风力的作用 C.冰川的影响 D.地震的结果 死亡后会逐渐成为岛礁的动物是( C ) A.鲸鱼 B.海豚 C.珊瑚 D.企鹅
气温变化会使岩石热胀冷
缩而发生崩裂; 渗入岩缝的水结冰使岩石 胀裂; 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 中生长使岩石破碎。
二、流水的作用
流水的动力 作用可以把岩石 碎屑和土壤颗粒 从高处搬运到低 处,然后再慢慢 地沉积下来,使 高低起伏的地形 逐渐趋于平坦。
河流中的小岛是怎么长大的呢?
上海海滩
地球内部
地形变 化的力 量来自
地震、火山、 崩塌、滑坡
使地球表面起伏不平
地球外部
气温变化、流水、 冰川、海洋、风 力、人为因素
使地球表面趋于平坦
一、岩石的风化 风 化 的 岩 石
思考:是哪些 作用使坚硬的 岩石分解为碎 屑或细颗粒的?
岩石在外界的作用下逐渐崩 解、疏松,变成岩屑和砂土,这 种现象叫做岩石的风化。这种作 用叫做风化作用。
岩缝中生长的树木 苔藓和地衣腐蚀石块 珊瑚虫“塑造”的珊瑚礁 人为力量:修筑梯田、开挖河道、 修建水库、围海造地等。
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形时必须科学合 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 好自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珊瑚岛
珊瑚
湖心岛
杭州湾大桥---海中平台
采矿
修筑水坝
梯 田
看片段小结:
一、岩石的风化
(1)红队和黄队相比:
红 ①上山的路线_______队的坡度较陡。 红 ②攀登的相对高度_______队较高。 黄 ③攀登的路程_______队较长。
④两队同时出发以同样的速度上山______队先到“未名山”。
红
50 (2)该等高图的等高距为______米。 山脊 (3)黄队的行进路线(图中虚线)为________(填山脊或山谷)
4000年前海岸线
1200年前海岸线
400年前海岸线 五十年来银子岩
芦笛岩洞
大海也会改变沿海地形
影片一
冰川的搬运
流水的作用:
侵蚀
搬运 堆积
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
三、风的巨大力量
风 蚀 城 堡
风蚀蘑菇
四、人和生物也在改变地形
气温变化使岩石热胀冷缩 渗入岩缝的水结冰 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
二、流水的作用
(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河流、海洋、冰川等对地貌的影响
三、风的力量
(沙丘、风蚀蘑菇等现象)
四、人和生物的改变作用
珊瑚礁 人工岛 人造湖 挖矿 修筑水坝 修筑梯田
练习:
在河流中有许多被磨圆的鹅卵石,这是由
a 800米 b 200米
等高线:经过实地测量各地的高度,把
高度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 连起来,就成了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300 250 200 150 100 50
每条等高线上各点 的高度都是相等的; 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差都一样; 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可能交叉;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形是陡峭的;
阅读117页,探究:
沙尘暴产生的条件?防治的措施?
五、等高线地形图
绝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
距离,也称“海拔”。
某一地点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 相对高度: 离,也称“高差”。
(1)当地地面海拔4米,教学楼高度15米, 食堂高度20米,那么教学楼、食堂的绝对高 度各是几米?相对高度是多少? (2)a、b两地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各 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