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下册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下册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做一个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相信大家都知道对联是什么吧?没错,就是那种在新年的时候贴在门上的一对对押韵的对句。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说,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过年的时候就会在门上贴一些吉利的话,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后来这种习俗就渐渐演变成了对联的形式。
对联一般都是用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的,上下联要合起来意思才完整。
而且上下联要用同一种词性、同一个读音结构的字作押韵。
这就需要作对联的人有很高的语文修养和创作能力呢。
好的对联不仅要押韵工整,而且上下联的意思要吉利美好、内涵丰富。
比如"春江花月夜,秋林叶丝风"这一联,就把大自然的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寓意诗情画意。
再比如"四海钟声齐,万国尧风动"这一联,就充满了祝福全世界和平安康的吉祥寓意。
我最喜欢的一联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对联写得太好了,既鼓励我们要刻苦学习,同时又启发我们要博览群书,补充知识。
这些至理名句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值得我们时刻铭记。
除了对联本身的内容很有意义之外,贴对联这个习俗也蕴含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比如重视团圆、尊老爱幼、祈求吉祥平安等等。
所以,对联不仅是语文知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呢。
通过这次对联的研究报告,我更加了解和热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虽然我还是个小学生,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将来也一定能创作出动人的佳作。
以后过年的时候,我也要贴对联,和家人一起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总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
谢谢大家!篇2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小的五年级学生。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常由上下两行对仗的句子组成。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对联的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对联是一种以字为媒介,以对仗、对偶、对法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社会各个领域。
然而,对联的研究在现代学术界相对不足,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对联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形式和艺术价值,对对联的推广和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研究对联。
四、研究内容1.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研究将对对联的起源、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2. 对联的形式与特点:对联具有一定的形式规则,包括对仗、对偶、对法等。
本研究将通过对大量对联的分析,总结其形式和特点。
3.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研究将探讨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对联的推广与创新:针对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研究将探讨如何推广对联以及对联的创新形式,以保持其活力与吸引力。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包括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形式与特点、地位与影响、推广与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结论。
通过本报告的发布与传播,有望为对联的研究与传承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六、研究意义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传承对联的传统文化,推动对联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七、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历时一年,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分析整理、报告编写等环节。
将与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展开交流与合作,力争取得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
八、参考文献1. 李敖. 对仗诗之对联,相如对,联想式对仗和对仗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1-165.2. 王勇. 对联的几个文化视角与审美规约[J]. 异端与戏言,2006,9(3):1-9.3. 张三丰. 中国文化的象征之美探析[J]. 中国文化研究,2008,(2):198-208.。
一篇对联调查报告[工作范文]
![一篇对联调查报告[工作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ae2055a98271fe910ef9e7.png)
一篇对联调查报告篇一:候年对联大全后年对联大全上联:羊随新风辞旧岁下联:猴节正气报新春横批:万象更新上联:猴喜满园桃李艳下联:岁迁遍地月光明横批:家和万事兴上联:羊歌盛世方报捷下联:猴舞新春又呈祥横批:猴年大吉上联:辞旧岁三羊开泰下联:迎新春六猴送安横批:五福临门上联:羊随新风辞旧岁下联:猴节正气报新春横批:欣欣向荣上联:羊歌盛世方报捷下联:猴舞新春又呈祥横批:万事如意上联:羊献银毫书捷报下联:猴挥金捧迎新春横批:新年快乐上联:辞旧岁三羊开泰下联:迎新春六猴送安横批:吉星高照上联:金猴奋起千钧棒下联:玉宇澄清万里埃横批:财源广进上联:勤羊辞旧千家同喜下联:顽猴闹春万户皆福横批:喜气盈门上联:花果飘香美哉乐土下联:猴年增色岂换人间横批:幸福人家上联:勤羊辞旧千家同喜下联:顽猴闹春万户皆福横批:四海同春上联:大鹏展翅蓬雀心惊下联:金猴骋日魑魅难藏横批:鹏程万里上联:神羊献瑞羊年吉祥下联:金猴举棒猴年如意横批:花好月圆上联:辞群羊送来千里鹅毛下联:迎金猴燃起万家灯火横批:春意盎然上联:羊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下联:猴年九州欢歌四化辉煌横批:国泰民安上联:三羊开泰人膺五福趁春去下联:万猴维新天降大运随日至横批:时和岁好上联:羊毫饱蘸浓墨重彩酬壮志下联:猴棒劲舞实事兴邦竞风流横批:大展宏图上联:黄龙竞舞为大地回春祝福下联:金猴挥棒给神州奋起壮威横批:国泰民安上联:三羊开泰人膺五福趁春去下联:万猴维新天降大运随日至横批:万事如意上联:金猴跳晓下联:钱豹嬉春上联:柳梅放彩下联:猴羊争春上联:群羊辞旧岁下联:金猴闹新春上联:猴啼洞庭树下联:人在木兰舟上联:羊衔嘉穗往下联:猴护真经来上联:古木鸣寒鸟下联:空山啼夜猿上联:古渡临祠庙下联:行人说皮猴上联:羊舞丰收过下联:猴吟财源来上联:羊辞玉乾坤下联:猴奔花果山上联:鸟语喧花果下联:猴声啼水帘上联:百业农为本下联:万灵猴占先上联:羊舞丰收岁下联:猴吟锦绣春上联:申年梅献瑞下联:猴岁雪兆丰上联:九州同辞旧岁下联:两岸共庆猴年上联:玉兔棵日观新征下联:金猴捧桃笑丰年上联:金猴玉兔弄春色下联:紫燕黄莺弹妙音上联:羊阵聚云天降玉下联:猴足踏雪露星云上联:梅花点点千山秀下联:猴岁家家四季春上联:两岸猿声啼不住下联:轻舟已过万重山上联:羊献银毫书捷报下联:猴挥金捧迎新春上联:大圣光临扬正气下联:小康喜过蔚新春上联:大圣迎春图改革下联:新风遍地倡文明上联:大圣重来寰宇净下联:小康正享万家欢上联:子夜羊随爆竹去下联:晓晨猴驾春风来上联:子时羊伴烟花去下联:春晓猴乘爆竹来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猴献蟠桃鹿献芝上联:火眼金晴开玉宇下联:红梅绿柳报新春上联:丰年瑞雪宴华夏下联:猴岁良宵乐纪元上联:玉羊毫多添文采下联:金猴棒大鼓雄风上联:玉宇清明春色好下联:金猴奋起国光新上联:玉宇澄清浮正气下联:金猴奋起树新风上联:玉羊捷足归栏去下联:大圣腾云降福来上联:玉燕迎春春永驻下联:金猴降福福常存上联:禾生嘉穗家家乐下联:猴献蟠桃处处春上联:民颂金猴澄玉宇下联:岁迎紫气送灵羊上联:紫燕展翅腾柳浪下联:金猴攀援上春山上联:满园春色关不住下联:两岸猿声报喜来上联:雪消门外千山绿下联:猴到人间万户春上联:猴去鸡来胜利年下联:莺歌燕舞腾飞岁上联:金猴献瑞财源广下联:紫燕迎春生意隆上联:紧握羊毫留青史下联:奋挥猴棒辟征程上联:银树呈祥花果硕下联:金猴献瑞国民殷上联:金猴献礼家家顺利下联:喜鹊闹春事事吉祥上联:神羊献瑞羊年吉祥下联:金猴举棒猴年如意上联:大鹏展翅蓬雀心惊下联:金猴骋日魑魅难藏上联:花果飘香美哉乐土下联:猴年增色岂换人间上联:羊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下联:猴年九州欢歌四化辉煌上联:羊毫饱蘸浓墨重彩酬壮志下联:猴棒劲舞实事兴邦竞风流上联:黄龙竞舞为大地回春祝福下联:金猴挥棒给神州奋起壮威上联:镰运锤挥万古江山开盛世下联:龙骧虎奋九州儿女创殊荣上联:羊岁去矣应记取亡羊教训下联:猴年来兮当发扬金猴精神上联:绿酒金樽万户共渡佳节良宵下联:春风拂人间善良门第春常在上联:喜雨洒大地忠厚人家喜永存下联:春光秀色收眼底看人间幸福上联:春色满人间九万里风鹏正举下联:朝霞遍宇内五千年云雀长鸣上联:赋诗奏乐颂扬华夏辉煌业绩下联:泼墨挥毫描绘祖国锦绣江山上联:改革出盛果神州处处新气象下联:开放见华章祖国家家富康强上联:华夏五千年经天纬地文明史下联:新春九万里丰衣足食幸福家上联:九州瑞雪飞颂扬斗地征天汉下联:四海欢潮涌呼唤搏风击浪人上联:翘首望京华多谢春风常送暖下联:深情连海宇应凭红豆记相思上联:大地簇繁花新元盛纪宏图灿下联:中天呈瑞彩广厦琼楼翰墨香上联:党政抓科学精研趣理酬大地下联:工农重生态普种仙桃慰神州上联:精明机遇多智慧功成求幸福下联:敦厚是非少勤劳果硕乐康宁上联:问如画江山九州壮锦谁铺就下联:听由衷赞语万里春风党引来上联:喜色最宜人花海人潮平地起下联:心声常入耳欢歌笑语满天飞上联:党和日同辉昭万里金光大道下联:民与时俱进建千秋幸福天堂篇二:小学生关于春联的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小学生关于春联的寒假社会调查报告目的:调查春节对联的起源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可是春联的历史有谁知道呢?过程:20XX年的寒假我和姐姐一起对住在奶奶家附近的老人们进行了调查内容: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关于春联的研究报告

引言: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对春联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起源、发展历程、承载的文化价值以及如何制作春联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传统。
概述:春联,亦称为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其内容通常由两句互补、意义相关的对偶词语组成,一般用红纸书写于对联梁的两侧。
春联常被用来迎接新年,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联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正文:一、春联的起源与发展1.春联的起源:春联起源于中国的民间传统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2.春联的发展历程:春联经历了从简单的吉祥话语到文学创作的演化过程,到宋代时才开始流行于民间。
3.春联的地域特色:中国各地的春联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如南方春联偏重于吉祥寓意,而北方春联则更注重文学性和书法艺术。
4.春联的传承与创新:春联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和审美需求。
5.春联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的扩大,春联也逐渐走向国际,成为世界各地庆祝春节的重要元素。
二、春联的文化价值与意义1.文化传承: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传承与弘扬。
2.祝福与美好寓意:春联的内容常常表达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和祝愿,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3.人文情怀:春联中蕴含着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情感表达,强调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4.艺术价值:春联的制作过程需要一定的书法和美术功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5.社交交流:春联不仅是为了自家门神、招财进宝而设,还是与邻里、亲朋好友交流的重要方式。
三、春联的制作与书写技巧1.纸张与墨水的选择:选择适合书写春联的纸张和墨水是制作春联的重要一步。
2.字体与颜色的搭配:春联的字体和颜色的搭配要根据春联的内容和氛围来决定,以达到美观和吉祥的效果。
3.制作工具和书写技巧:春联的制作需要一定的工具和技巧,如毛笔、砚台、字帖等,同时需要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笔画结构。
对联研究报告总结

对联研究报告总结
【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对联的历史和发展
三、对联的种类和形式
四、对联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五、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对联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对联的历史和发展
对联起源于汉代,最早的对联是刻在竹简上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对联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诞生于此时。
三、对联的种类和形式
对联按照内容和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多种类型。
在形式上,对联有上下联、横批、抱边等组成部分。
对联通常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寓意深刻为佳。
四、对联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对联通常寓意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对联还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创作对联需要遵循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寓意深刻的原则。
在技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2.注意上下联意境的和谐统一;3.注重横批和抱边的搭配;4.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
六、结论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由两句相对称、呼应和对称的词句构成,一般有七言、五言、四言等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对联不仅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还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报告将从对联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是一种祭祀祖先的文化活动中常见的形式。
随后,经过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独立形式,成为诗文艺术的一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和传递文化内涵的工具。
二、对联的艺术特点1. 平仄对称:对联的两句词句的平仄关系要相对称,既要求字数上的平衡,又要求声调上的协调。
2. 意义呼应:对联的两句词句之间要有意义上的呼应,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和联系。
3. 巧妙翻译:对联通常采用翻译、对仗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富有诗意。
三、对联的分类及应用对联按照字数的不同可分为七言、五言、四言等。
七言对联以显得庄重和雄壮,常用于官场、学堂、寺庙等场合;五言对联以平易近人和流畅为特点,常用于家庭、商店等场合;四言对联则以简洁明了和活泼轻快见长,常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
对联的应用十分广泛,既用于书法和绘画的装饰,又用于对联鉴赏和比赛。
人们常在节日、喜庆场合挂对联,以寄托美好祝福和表达情感,对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之一。
四、对联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联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韵味,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对联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联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增加文化知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
总之,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联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对联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联研究报告

对联研究报告对联研究报告一、引言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对联的形式特点、造诣水平以及韵味,以推动对联的传承与发展。
本报告将对对联的研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联发展的建议。
二、对联形式特点对联是一种形式上呈现对称结构,内容上呈现意义对偶的文体形式。
根据韵脚的不同,对联可分为平仄对、平平对、仄仄对等形式。
对联的行数可以有两行、三行、四行等不同的排列形式。
对联在形式上注重对称,追求字义上的对偶。
对联中的字数一般相等,每行的字数也要相等。
在内容上,对联追求在对偶的基础上达到意义上的对仗。
对于平仄对,要求两句的韵脚相同,如“荒漠无人行,烟波浩渺云”。
而对于平平对,两句的韵脚都是平声,如“杯中物色百花香,天下闻名挹一尝”。
仄仄对则要求两句的韵脚都是仄声,如“山河万里粤东销,晓月一轮江南闲”。
对联除了形式上的对称外,还强调意义上的呼应。
通过冷暖、柔刚、动静等方式,对联在意义上达到对仗的效果。
如“风生水面慢,雪融林中迟”。
三、对联研究的造诣水平对联研究的造诣水平在我国古代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古代,许多文人学士都以对联为乐,并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他们不仅能够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和内容上的对偶,还能够运用各种技巧来增加对联的韵味和艺术感。
他们通过运用典故、联想、比喻、对仗等手法,在对联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对联更富有意味和情感。
对联研究到了近现代,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
近现代研究对联的学者通常注重从古代文献中寻找对联的源流和演变,分析对联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探究对联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同时,近现代研究重视对联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推动对联的创新和传承。
四、对联的发展建议为了推动对联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增加对联的普及力度。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来普及。
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联教学,组织对联比赛和交流活动,增加对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联调研报告

对联调研报告对联调研报告一、引言: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初年。
对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在中国长久地流传并发展,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研究旨在调查对联对于中国人民的现实意义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大众对于对联的评价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成功回收有效问卷400份。
三、研究结果:1.对联在中国人民眼中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对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联以其精炼的语言、富有智慧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2.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应用对联的机会相对较少,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读写对联。
然而,对联在新年、喜庆活动、横幅宣传等方面的应用仍然较为广泛,不少受访者表示对联给予活动带来了欢乐和亮点。
3.对联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调查结果显示,对联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对联的知名度和应用范围相对较窄,对联的创作和推广力度不够,需要在教育和社会宣传方面加强。
同时,一些受访者对于对联的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希望对联能够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四、研究结论:通过本次对联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受到了大部分中国人民的喜爱和认可。
2.对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少,但在特定场合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对联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对联的创作、推广和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五、研究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联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对联的知名度和应用范围。
2.鼓励对联创作者进行创新和变革,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对联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3.推动对联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如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对联,提高对联的传播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我们应了解其中的知识并发扬传承,我们以对联为主题进行此次研究性活动学习。
经过四天的研究学习和实践调查,我们对对联的文化有了基本了解,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与蕴藏的文化与知识。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工进行研究学习:
目的:了解对联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对联的形式、类型和特点。
具体内容:
⑴访谈老师,采访社区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
⑵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
⑶整理和讨论收集到的资料。
目的:搜集自己家附近的对联及对联故事,并将搜集到的对联分类整理成册。
具体内容:
⑴到家附近的社区、工厂、整理机关单位、商店、寺庙、旅游景点等地搜集对联及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⑵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⑶在组内交流展示。
目的: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幻灯片结合几天的工作写出研究报告。
(1)将幻灯片在班级交流展示
我们对对联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
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可见对联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周边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就成为了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他们一旦流行就会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的开始。
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它的简单易懂的通俗性也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愿望以及社会评价态度等的有力手段。
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对于对联我们仅停留在庆祝佳节帖挂对联的一种庆祝形式,虽然仍有一部分人喜欢对联,但是由于社会背景,大多是一些讽刺社会现象调侃和趣味性较强的对联,失去了古代对联的那种深意和文采。
许多人喜欢对而不喜欢学,缺乏了解其中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泛泛的喜欢学习对联格律而不喜欢学习相关的知识。
平仄律、马蹄韵之类的当然要学,因为这是对联的基础知识,不学习就写不出合格的对联。
但对联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仅仅懂得这些还是不够的,要把学习的面扩得更宽一些,比如诗词知识。
有些人喜欢造境而不喜欢写境。
都是写实的手法,但感到粗俗。
这
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多学些知识为好。
我们首先分好组一起选择主题,定好基本研究的各个方面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进行分工然后一起讨论并完成开题报告。
然后第一天搜集组制定搜集线路和对象进行初步踩点,常识组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对对联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认识。
第二天大家进行聚会学习常识组整理的相关知识并对幻灯片内容进行交流,搜集组开始进行街拍等搜集活动。
第三天整理汇报组开始进行幻灯片制作和相关安排并整理搜集组的图片资料,搜集组继续补充调查,常识组完善相关内容。
最后一天大家通过语音方式进行最后总结,每个人熟悉自己的内容,整理汇报组将幻灯片制作完毕进行最后调整,开始完成论文,大家为汇报做好准备。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在这次社会调查实践中有不少的收获:我们懂得了写报告的方法和技巧;领略我国对联文化的精彩;学会了和别人沟通的技巧;体会到了“团结力量大”这句话的含义。
这次活动有伙伴们的合作,我们才能很快地了解到对联历史、特点。
在成果汇报会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
原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对联息息相关,只是我们没有真正去了解它。
我们有幸参加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感受到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