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主要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之关系
211128081_湖南省“红层”边坡失稳地质灾害分析探讨

价值工程0引言湖南省范围内分布丰富的晚白垩系及早第三系陆相沉积泥质粉砂岩、泥岩等地层,因岩石为红色、褐红色等,工程领域将其统称作红层。
由于其是在干燥炎热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又经过强烈风化及氧化作用,具有特殊的工程特性,是岩石地层较为典型的易滑地层,在暴雨等外界条件影响下极易引发的滑坡灾害。
因此,深入研究建设场地边坡红层的边坡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强的各种防治措施,可达到防灾、减灾和治灾的目的。
1红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红层地区边坡失稳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
分内因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因包括红层地区边坡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及特征等,其影响是持久且缓慢的,也是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条件,它们直接决定了边坡破坏的类型和规模;外因包括工程建设对自然边坡的破坏、暴雨引起的地下水位改变、岩层风化等,它们对边坡的变形破坏影响强烈而迅速。
外因也是通过内因影响边坡稳定的,或推动着边坡失稳的发生与发展。
1.1红层地区边坡稳定内在因素的研究1.1.1地层岩性、岩层产状边坡岩体地层岩性特征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非常重要,不同岩石因所含矿物成分不同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变形破坏方式。
因岩石组成矿物成分不同,其物理特性和力学强度等特征不同。
含粘土矿物较多的泥岩、泥质粉砂岩等,易风化,且在遇水后易膨胀、崩解,水稳性很差,而由硅质、铁质胶结的砂岩强度较高,水稳性较好。
不同岩性组合也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在红层地区的边坡岩体上,最常见以下几种岩性组合类型:①巨厚层砂岩边坡;该类边坡较稳定。
②上部巨厚层砂岩,底部为泥质岩石、砂岩互层的边坡;该类边坡底部泥质岩石易风化形成软弱结构面,可造成崩塌和顺层滑坡。
③以泥岩为主,夹有砂岩、粉砂岩的边坡。
该类边坡易风化,易形成崩塌和圆弧滑坡。
④强风化砂岩、泥岩或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软弱互层的红层岩质边坡,易发生沿软弱结构面的滑坡。
⑤上部为较厚的黏土层,下部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等软岩的边坡。
湖南地灾的惨痛记忆

余 吨 、 水 泥 1 0 余 吨及 其 它 大 量 矿 山设 20 备 和 物 资 ; 19 年 6 8 ,枝 柳 铁 路 麻 91 月 日
阳 县 大 垅 南 木 底 三 号 隧 道 口发 生 滑 坡 ,
一
道 县 风景 名 胜 之 月 岩 即算 一 例 。
另 一 类 是 人 为 形 成 ,主 要 是 矿 产 采 空 区塌 陷 ,其 中 以沉 积 岩 产 如 煤 矿 、 盐 类 矿 产 最 严 重 ,几 乎 所 有 的 这 类 矿产 的
五都 点 滑 坡 ,覆埋 了 一 个 村 寨 ,7 人 被 4
矿 尾砂 。
历 史 上 的湖 南 。 地质灾害造成惨重损失
根 据 有 关 记 载 ,湖 南 省 历 史 上 曾 发 生 过 许 多 损 失 惨 重 的地 质 灾 害 ,如 1 8 76 年 ,张 家界 市 茅 岩 河河 岸 崩 滑 ,伤 亡 1 8 0 人 ,崩 滑 体 堵 塞 了 河 道 ,造 成 澧 水 河 断
航 百 年 之 久 ;1 2 年 ,溆 浦 县 小 江 口乡 91
三 是 诱 发 因 素 ,它 可 分 两 种 :一 种 是 暴 雨 ,另 一 种 是 人 工 建 筑 的切 坡 和 不
牢 固 的尾 砂 坝 。
泥 、瓦 斯 爆 炸 、煤 层 自燃 等 3 余 种 ,其 O 中 ,分 布 广 、影 响 大 、易 成 重 灾 的 主要 是 滑 坡 、崩 塌 、泥 石 流 、地 面 塌 陷 等 4 种 ,属 于 常 见 地 质 灾 害 ,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滑 坡 为 6 . ,地 面塌 陷 为2 .%、 38 % 08 崩 塌 为 9 %、泥石 流 为 6 %。 . 2 . 2
论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杂、 气候因素繁多的国家 , 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以百亿元计的。 总体
生存的基本而又重要 的物质基础 , 这种支撑主要体现于组成地质环境的 各要素为人类生存 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优劣条件 。 如前所述 , 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过 了地质环境的 自 适应能力 , 就会
产生某种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来看,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 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 中国这样—个地域辽阔、 地质条件复
20 06年
第 1卷 6
第 1 期 5
收稿 日 : 0 - 3 2 期 2 60— 0 0
论 地 质 灾 害 与 地 质 环 境 的 关 系
孙石磊 段 玉贵 ,
(. 1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 山西太原 ,3 0 4 2金昌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 0 0 2 ;. 甘肃金 昌,3 10 770 ) 摘 要: 分析 了地质 灾害和地 质环 境的特征 , 比较 了地 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之
维普资讯
科3 2 0 )5 04 - 2 1 5 6 3 ( 06 1 - 1 3 0 0
S IT C F R A IND V L P E T &E O O Y C-E HI O M TO E E O M N N C NM
失、 泉水干涸、 地下含水层疏干 ( 地下水位超常下降 ) 。 等
12 地质环境 . 地质环境有广义 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 的概念同地理 环境一词 , 指
由岩石 、 水和大气物质组成 的体系。狭义 的概念仅指岩 石团及其风化产 物。 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 的产物。亿万年来 , 岩石团与水圈 、 岩石团与大 气圈 , 以及大气 圈与水 圈之 间 , 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 , 建立了地球 物质 的 相对平衡体 系。 在地球演化 的后期出现了生命 。 人类所处 的地质环境是
湖南省炎陵县地质灾害与防治浅谈

维普资讯
L
中国 高 技术企 业 新
湖 南省 炎 陵 县 地质 灾 害 与 防治 浅 谈
葛钢 铁
【 要】 摘
湖 南 省 地 质 工 程 勘 察 院
炎 陵 县 为 湖 南 省 地 质 灾害 高发 区之 一, 着 经 济 的发 展 , 质 灾 害更 加 频 繁 发 生,0 6年 随 地 20
炎 陵 县 主 要 分 布 为 黑 云 母 花 岗 岩 和 浅 变 质 岩 , 总 面 积 占
的 8 %。 1
炎 陵 县 位 于 罗 霄 山 脉 中 段 偏 西 , 要 为 低 山 一中 山 地 貌 , 主 群 山 起 伏 , 坡 陡 峻 , 形 切 割 较 深 , 表 水 系 发 育 , 呈 树 枝 山 地 地 多
南面 一般 海 拔 高 7 0 3 0 0 —10 m。
3. 质 灾 害 类 型 地
据 资 料 统 计 , 陵 县 地 质 灾 害 绝 大 部 分 都 发 生 在 降 雨 的 炎 当天 或 强 降 雨 过 后 , 时 间发 生 , 突 发性 和偶 然 性 。 瞬 具
( 地 质 灾害 可监 测性 : 5)
治措 旌 和 对 策 。 2 地 质 环 境 条 件 .
5
94 .
变贲岩类
花 岗岩 类 1 1 5 8 9 1
2 1
5 . 73
5 地 质 灾 害 发 育 特 征 .
通 过 资 料 整 理 和 统 计 分 析 , 陵 县 地 质 灾 害 发 育 有 以下 炎
特点 :
关 。 对地 质 灾害 发展 趋 势进 行 了预 测及 提 出相 应 的 防 治 措 施 。 并
【 关键 词 】 地 质 灾害
防治
发展 趋 势
地形地貌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影响

地形地貌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影响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无可避免的一部分。
然而,地形地貌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规模。
地球上的不同地形和地貌,如山脉、河流、沿海地区等,都会对灾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山脉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山脉通常位于地壳板块的边缘,这使得地震和火山喷发在这些地区特别频繁。
山脉上的地势陡峭,容易发生滑坡和山体滑坡等大规模地质灾害。
此外,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流动的大气条件,增加暴雨、暴雪和风暴的发生概率。
这些天气现象可能导致山洪、泥石流和雪崩等灾害。
其次,河流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
河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形成河谷的能力和泛滥引发洪水的可能性。
河流流经弯曲的地形时,其水流速度会加快,腐蚀作用增强,河谷便随之形成。
在河流流经平坦的地势时,堆积作用显著,可能形成滩地和三角洲。
在河流流经更加平坦的地势时,水量的积累可能引发洪水。
洪水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沿岸居民和农田带来巨大的破坏。
另一个关键的地形地貌是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常常承受海啸、飓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沿海地区的地形地貌通常是平坦的,海平面升高也会增加海啸和风暴潮对沿岸地区的破坏力。
此外,沿岸地区的河流和冰川融水流入大海,形成了较为特殊的湿地和滨海沙丘等生态系统。
虽然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对缓解风暴潮和海啸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但频繁的海平面的上升和气候变化对这些生态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每种地貌都对自然灾害发生具有不同的影响。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地球的地貌,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研究地貌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设规范来降低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建设房屋和基础设施时,我们可以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避免在易发生滑坡或洪水的地区建造。
此外,政府和公众也应加强自然灾害的教育和预警系统,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总而言之,地形地貌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规模具有明显的影响。
湖南省邵阳新邵外貌地形天文地理概况

自然环境概况1.1 地理位置新邵位于湘中邵阳盆地与新涟盆地之间。
东北靠涟源市,东南临邵东县,南抵邵阳市、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连新化县、冷水江市。
地理坐标:东经111°18′-111°50′,北纬27°15′-27°38′,东西长68.6公里,南北宽43.6公里。
龙山金锑矿位于新邵县城北东约45°方向35km处,行政区划属新邵县龙山林场管辖,西北 1.2公里处为龙山水库,矿区面积17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3′15″—111°43′20″,北纬:27°29′30″—27°30′45″。
龙山金锑矿有县级公路经太芝庙、陈家坊与新邵县及邵阳市相连,距离均为50km左右,转乘铁路或高等级公路直达全国,交通方便。
1.2 地形、地貌、地质新邵县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谷兼具。
龙山金锑矿区属侵蚀构造高中山地貌类型,山高坡陡,V型谷发育,北部岳坪峰海拔1513.5m,南西莫家冲海拔500米,切割深度达千余米,地形坡度30o左右。
龙山金锑矿区位于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与祁阳山型前弧北翼的截接复合带上,东西向构造是由一连串的穹隆(短轴背部)所构成,龙山矿区在龙山短轴背斜的中心部位。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下统江口组上段地层,为一套浅变质绿色岩系,总厚度在2330m以上,由老至新分为四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Z a j2-1)为灰绿色含砾砂质板岩,厚度大于441米,第二岩性段(Z a j2-2)为含砾粉砂质板岩,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厚为439米,第三岩性段(Z a j2-3)为暗灰色,灰黑色含砾砂质板岩,夹灰色、灰绿色含砾砂质板岩及少量的灰色绢云母板岩透镜体,厚416米;第四岩性段(Z a j2-4)为灰绿色含砾砂质板岩夹绢云母板岩透镜体,厚512米。
1.2.1矿区高中山地貌龙山短轴背斜是矿区的主要褶皱,呈椭圆形,背斜轴向30o-40o,向两端倾伏,倾伏角6o-25o。
地质灾害条件描述

地质灾害条件描述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下面是对地质灾害条件的描述:
1. 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与地壳运动、岩石性质、地下水等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地震灾害受地壳运动影响,山体滑坡受岩石性质和地下水的作用影响,泥石流和地面塌陷与地下水的关系较为密切。
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震容易在构造活跃或地震带地区发生,山体滑坡多发于陡峭山坡,泥石流多发于陡坡、沟谷和山区,地面塌陷多发于地下岩溶区。
3. 气候水文条件:气候和水文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降水量、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会影响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地下水位的升降和水文过程对地面塌陷有影响。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加剧也有一定影响。
过度开采地下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良的工程施工等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和掌握这些条件对于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双峰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

湖南省双峰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湖南省双峰县多为丘陵地貌,其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规模小、危害大等特征,因此,双峰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布规律1概况双峰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县境东西长61km,南北宽59.2 km,总面积1711.51 km²,人口约96万,人口密度为560人/km²。
境内历年共发生地质灾害点350处,其中滑坡261处,不稳定斜坡28处,地面塌陷30处,崩塌21处,泥石流10处,共造成死亡14人,毁房5010间,毁田1611.5亩,毁路4600m,毁渠1370m,直接损失17407万元;潜在威胁人口15728人,房屋18647间,农田5795亩,公路9900m,水渠3700m,潜在经济损失63108万元。
双峰县人口密度大,地质灾害造成的灾情、险情严重,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
图1 双峰县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密度统计图2地质灾害分布规律2.1空间分布规律(1)区域集中性县内地质灾害区域集中性较明显,主要分布在:蛇形山镇南西部-洪山殿镇-走马街镇西部-甘棠镇北部滑坡、地面塌陷、崩塌地质灾害分布区(Ⅰ)、杏子铺镇南部-梓门桥镇-走马街镇东部-永丰镇北部-印塘乡-三塘铺镇滑坡、地面塌陷、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分布区(Ⅱ)、沙塘乡-永丰镇东部-石牛乡-锁石乡-花门乡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分布区(Ⅲ)、井字镇-荷叶镇中部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分布区(Ⅳ)。
(2)沿河流水库沿岸分布双峰县水系极发达,全境长5km以上的河流49条。
在溪河两岸的斜坡地段,由于水位升降变化对坡脚的浸润、冲刷,形成剪出口临空条件;另一方面河道处地势低洼,多为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流通较为迅速,极大的软化了岩土工程力学性质,促进滑动面的形成进程,易引发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
(3)地面塌陷分布相对集中,周边滑坡群发育全县地面塌陷为30个,采空地面塌陷为26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 害 学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Vol122 No13 Sep12007
湖南主要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之关系 3
阳岳龙 1 , 周 群 2 , 林 剑 1
(11湖南科技大学 地理系 , 湖南 湘潭 411201; 21湖南省华容县第二中学 , 湖南 岳阳 414200)
湖南地质灾害频发 、灾情严重 , 以往文献多 集中于对 主要 地质 灾害 的发 育特 征 、形成 原因 、 时空分布的分析研究 , 对主要地质灾害与地貌之 间的关系研究很少 。据此 , 本文根据已知的 176个 主要地质灾害点 , 分析了湖南主要地质灾害与地
形地貌之间的关系及其原因 。
1 湖南省地貌类型概况
低中山
Ⅰ1 - 3
800~1 200
慈利县北部 , 张家界武陵源区 , 永顺北部 , 桑植县西北部 , 龙山南部 , 古丈东部 , 保靖县北 部 , 安化北部 , 新晃全部 , 怀化南部 , 绥宁全部 , 通道东南部 , 城步县西南部 , 双牌县全部 , 江华西北部 , 炎陵东北部 , 平江东中部 , 衡阳南岳区 , 常宁南部以及新田大部
湖南侵蚀剥蚀地貌表现为丘陵 (表 2) , 主要受 外营力塑造而成 , 受地质构造影响次之 。全省丘
3 收稿日期 : 2007 - 04 - 01 基金项目 :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06C317) 作者简介 : 阳岳龙 (19642) , 男 , 湖南衡阳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 、地质地貌教学和研究. E2mail: yh771@1631com
中低山
Ⅰ2 - 1
500 ~800
石门部分地区 , 桑植南部 , 慈利东部 , 永顺西南部 , 安化县资水北部 , 沅陵北部 , 溆浦东部 , 祁东西部 , 祁阳东部 , 汝城东南部 , 攸县中部 , 醴陵北部 , 浏阳东北部
低低山
Ⅰ2 - 2
500 ~800
桑植中部 , 沅陵中东部以及西南部 , 泸溪北部 , 凤凰的东部 , 麻阳全部 , 怀化溆浦 、洪江的沅 江以东地区 , 会同北部 , 绥宁东部 , 通道中西部 , 江华东南部 , 炎陵中部 , 衡东南部 , 醴陵东 北部 , 平江西部 , 临湘东南部 , 双峰东部 , 衡阳西北部 , 安化东北部 , 湘阴西南部
38
表 4
成因形态亚类 喀斯特中山 喀斯特低山 喀斯特山原
代号 IV1 - 1 IV1 - 2 IV1 - 3
喀斯特丘陵
IV1 - 4
连座峰林 喀斯特准平原
IV2 - 1 IV3 - 1
灾 害 学
22卷
海拔 /m > 800
400 ~800 > 500
< 500
基座 > 300 < 300
喀斯特地貌在湖南有较大面积的分布 , 约占 全省总面积的 19102% , 湘西北 、湘中和湘南广泛 发育喀斯特地貌 , 而湘西 、湘 东仅 有零星 分布 。 湘西北 、湘中 、湘南的喀斯特地貌具有明显的差 异 , 湘西北以喀斯特山原最发育 , 多幼年期地貌 ;
湘中以喀斯特准平原和喀斯特丘陵为主 , 老年期
体上 , 在雪峰山以东和洞庭湖西侧的红岩丘陵多 发育为浑圆状丘陵 , 其中以低丘分布最广 ; 雪峰 山以西的红岩 , 因构造的上升运动较强烈 , 形成 高丘和低山 , 多呈浑圆形 。
表 1 成因形态亚类 代号
海拔 /m
湖南侵蚀剥蚀构造地貌分布表 分布情况
高中山
Ⅰ1 - 1
> 1 600
石门县西北部 , 城步县西南部 , 分布面积小
0 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 (或 )人为地质 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 , 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 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 [1] 。
现今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 一方面是从工程地质角度来分析研究地质灾害的 成因机制和工程治理 [ 2 ] ; 其二是研究方法的发展 , 由以前传统的按静力平衡原理建立的力学方程发 展到现在引入非线形动力学力学理论分析地质灾 害问题 , 作为非 线形 科学 的支 柱的 耗散结 构论 、 突变论和分形理论 [ 3 ]已开始被引入地质灾害研究 中 , 理论上更合理并且成为一个新的方向 ; 第三 则是一些新技术手段 ( GIS和 RS)被利用到地质灾 害研究中 。例如对某区进行地质灾害分析 , 可以 建立一个实用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 该系统将 GIS 和 RS引入到该地区的环境地质应用领域 , 以 GIS 为技术手段 , 主要研究该区滑坡 、泥石流和崩塌 等的空间分布 、发育规律 、稳定状态以及可能带 来的经济损失 。这种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的图形 、 图像 、文字 、数据的统一管理 , 使分析结果反映 在各种专题图件上 , 快速 、准确地输出 [ 4 ] 。
地貌占优势 , 主要分布于邵阳地区西部 , 娄底地
区 、郴州部分地区 ; 湘南除有喀斯特丘陵和喀斯
特平原外 , 连座峰林和峰林发育也很好 , 以壮年
期地貌占优势 [ 6 ] (表 4) 。
表3
湖南堆积地貌分布表
成因形态亚类 代号 相对 1
< 80
洪积冲积台地 Ⅲ1 - 2
图 1 湖南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
从图 1可以看出 , 全省主要地质灾害点分布密 集的是湘西北 , 湘西以及湘东南地区 。主要地质 灾害发生最多的县是沅陵县 , 其次是石门县 、桂 东县 、慈利县 、炎陵县 、安化县 、溆浦县 、新邵
县 、张家界市 、郴州市 , 总共有 54 个县市发生了 地质灾害 , 占全省总县市的 4413%。其中 , 滑坡 发生规模最大的是 1971年 1月 26日在桑植县洪家 关乡花园村阎家台 , 滑动体积达 2 500 m3 , 诱发因
中中山
Ⅰ1 - 2
1 200~1 600
石门县中部 , 桑植县西北部 , 桃源县西部 , 凤凰县南部 , 通道县南部 , 绥宁县西部 , 溆浦县南 部 , 新化县西部 , 城步县北部和新宁县的大部 , 祁阳县南部 , 常宁西部 , 江华大部 , 蓝山南 部 , 宜章南部以及桂东全部 , 汝城西部 , 炎陵南部 , 攸县东部 , 浏阳北部以及平江东北部
湖南处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 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 , 地势变化比较大 , 地貌类 型复杂多样 [ 5 ] 。
依据文献 [ 6 ]关于湖南地貌类型划分的标准和 指标 , 结合本文分析讨论的需要 , 将湖南地形地 貌类型介绍如下 。 111 侵蚀剥蚀构造地貌
湖南侵蚀剥蚀构造地貌表现为山地 (表 1) , 受 地质构造控制 , 分布面积较大 , 主要分布于湘西 北 、湘西 、湘南以及湘东地区 。总体上 , 省区东 、 西 、南三面为高耸的山地环绕 , 武陵山和八面山 斜列于北西部 , 海拔多在 800 ~1 200 m , 最高达 2 098 m; 雪峰山斜贯西部 , 北段海拔多在 500 ~ 1 000 m , 南段多在 1 000~1 500 m , 最高 2 021 m; 幕阜山 、连云山 、武功山 、罗霄山 、药姑山 、大 围山 、万洋山 、诸广山等斜列于东部 , 主峰多在 1 000 m以上 [ 5 ] ; 南岭山脉的主干及阳明山等为东 西走向的脉状山 , 南岭山脉的支脉萌渚岭 、都庞 岭及泗洲山等则为近南北走向的脉状山 。山地中 河溪发育 , 切割深 , 多峡谷 , 山坡陡峻 , 山间还 形成一些岭间盆地和谷地 。 112 侵蚀剥蚀地貌
摘 要 : 湖南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 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利用以往的资料 、野外调查及 GIS技术 , 结合 湖南省地貌图 , 对湖南主要地质灾害进行分析 , 绘出灾害点分布图 。结果表明 : 湖南主要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湘 西北 、湘西 、湘南和湘东地区 ; 与低山 、低中山 、中中山和喀斯特山原等地貌类型关系密切 。 关键词 : 地质灾害 ; 地形 ; 地貌 ; 湖南 中图分类号 : P642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811X (2007) 03 - 0036 - 0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喀斯特地貌分布表 分布情况
张家界西南部至凤滩水库北岸 , 慈利县澧水南部 慈利中部 , 桑植的西北部 , 张家界澧水沿岸 , 沅陵西北部 慈利的西北部 , 龙山的大部 , 永顺东部 , 张家界西南小部分地区 , 保靖大部 , 吉首北部 吉首南部 , 娄底北部和东南部 , 邵阳西南部 , 隆回南部和西部 , 洞口东部 , 武冈北部 , 永 州道县 、宁远大部 , 宜章中部 , 郴县西南部 , 临武东北部和西北部 , 耒阳西南部以及湘乡 西南部 吉首西南部 , 宜章东部 , 江华西部 , 武冈西南小部分地区 东安大部 , 嘉禾大部 , 临武南部 , 祁东北部 , 邵东邵阳大部 , 常宁中部和西部
2 湖南主要地质灾害概况
211 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 在一幅已经矢量化的湖南省县级行政图上 ,
利用 M ap info软件 , 在 地图 上添 加两 个图 层 , 一
个图层存储各个县市的名称 , 在各县市州具体位 置标注各自的名称 ; 另一个图层存储 176 个地质 灾害点 , 在图上标出这些灾害点在图上的具体位 置 , 两个图层同时显示 , 通过在文档中插入 “M ap info地图 ”对象 , 得到湖南主要地质灾害分 布图 (图 1)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 期
阳岳龙 , 等 : 湖南主要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之关系
37
陵面积约占 10135% , 其中红岩丘陵最为发育 , 主 要集中在 湘江 中下 游 、沅 江中 游和 洞庭湖 西侧 , 其他地区有零星的小面积分布 ; 其次是花岗岩丘 陵和变质岩丘陵 , 多分布于湘东和湘西北 [ 6 ]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