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地质作用与地貌规律
《地质作用和地貌》课件

生物风化
总结词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详细描述
生物风化通常表现为生物侵蚀和生物破坏, 是由于植物根系生长、微生物侵蚀等生物活 动引起的。植物根系的生长会对岩石产生压 力,使其形变或破裂;微生物则会分泌有机 酸等化学物质,对岩石进行溶解和侵蚀。此 外,动物活动也对岩石造成破坏,如穴居动
水流携带的物质在河流出口处或地势低洼地 区沉积下来的过程。
详细描述
沉积作用是指水流携带的物质在河流出口处 或地势低洼地区沉积下来的过程。随着搬运 距离的增加,水流能量逐渐减弱,导致部分 物质开始沉积下来。沉积作用形成了各种类 型的沉积地貌,如河滩、三角洲、冲积平原 等。沉积物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地质作用,逐 渐形成各种矿产资源。
火山活动过程
火山活动包括岩浆形成、 上升、喷发和堆积等阶段 ,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和独特的地貌景观。
地震作用
地震定义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累积到 一定程度后,地壳破裂引起的地
面震动现象。
地震类型
根据成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人工地震等 类型。
地震波传播
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会因为介 质性质和地形的变化而发生折射、 反射和干涉等现象。
主要地貌类型
山地
地壳上升强烈、岩层倾 角大于30度的地区,形
成山峰高耸的地貌。
丘陵
地壳上升较缓、岩层倾 角在10-30度之间的地 区,形成起伏和缓的地
貌。
平原
地壳上升微弱、岩层倾 角小于10度的地区,形
成平坦广阔的地貌。
盆地
地壳下沉或坳陷的地区 ,四周被山岭或高地所 包围,形成相对低洼的
地貌。
03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思维导图】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与地貌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与地貌5.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6.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答题模板]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方法技巧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

3)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冰川下游入海继续 刷深、拓宽冰床,形成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 为峡湾或峡口。 4)羊背石和鲸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 成群分布。 鲸背石是迎冰面与背冰面均作流线型的冰蚀丘陵。 二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碛地貌 1 冰川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有巨大的侵蚀力,而且 还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岩屑物质,不加分选地随冰川一 起向下运动。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其中 巨大的石块叫漂砾,冰碛物一般没有分选,大小混杂。
三 、冻融作用 1 冻融作用:随着冻土区温度同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 冻土层中水分相应地出现相变与迁移,导致岩石的破 坏,沉积物受到分选与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 冻胀、融陷和流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它包括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作用。 2 冻融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作用 1)冻融风化:冻土中的水分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 冻结和融化的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土(岩)层破碎松 解,这种作用称为冻融风化。 作用:冻融风化,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并可产生冰 楔、土楔、沙楔。
石河是以细粒土或碎土为中心,边缘为粗粒的围 绕的石质多边形土。多发育在较平坦而湿润的地形部 位,如河漫滩、洪积、扇边缘等。 3 、冻胀丘与冰丘 冻胀丘是活动层内的地下水,在冬季汇聚并冻结膨 胀时所隆起的小丘。其表层为冬冻的泥沙层,中间是 纯冰透镜体,基底为永冻层。 冰丘是结冰的小丘,形成过程与冻胀丘相似。 4 、热融地貌 常见的有热融漏斗、融陷浅洼地、融陷盆地(积水 后成热陷湖),在山坡上有热融滑坡,泻流等地貌形 态。
五 冻土工程建设与冻土退化问题
1 冻害
2 冻土工程建设中冻害防治、排水、冻结法施工、悬 空法建筑、高路堤
3 冻土退化问题
地质地貌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能源主要来自地球本身,能促使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
河谷阶地:就是由于河床的下切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大部分河流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河床是不断下切的,就会形成在河床与河的两岸形成类似阶梯状的阶地。
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潜蚀作用: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产生的化学溶解作用和机械冲刷作用的过程。
泥石流:山区大规模的沟谷流水有巨大的侵蚀与搬运能力,能携带大量泥沙,岩屑和石块,甚至近似一种固体的径流,当固体物质的体积大于10%--15%时,旧叫做泥石流。
洪流(沟谷流水):介于片流和河流之间的一种流水类型,又称暂时性洪流。
河流:来源充足,具有固定流路的流水。
坡流(片流):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汇聚成的沿斜坡表面流动的网状细流。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变化且晶体构造不变的现象。
同质多像:指相同的化学成分所形成的矿物,由于矿物晶体内质点的排列不同而形成不同矿物的现象,岩浆的同化作用:岩浆侵入过程中,直接融化围岩或与围岩的某些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围岩成分加入岩浆中,从而改变岩浆成分的作用岩浆的分异作用;岩浆在侵入途中,原始岩浆分化成不同组分岩浆的现象。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一温度变化和空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地质作用

(二)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分为:浅成侵入和深成侵入。 1、浅成侵入作用:在地壳浅部(3—6km以上)地 层承受的静压力较小,脆性大,在断裂发育的部 位,由于层间结合松散,岩浆以机械力为主挤入 围岩的过程。 由其所形成的岩体叫浅成侵入体。常见的浅成侵入 体有:岩床,岩饼、岩盘、岩墙(岩脉)
(二)侵入作用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15%,多为浅源);
• 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地震带(多为6级以下); • 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带。
• 我国地震分布:
• 我国夹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形成的 三角区内,地震频繁,且以浅源为主,烈度大。主要有: • 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 • 郯城→庐江地震带(郯庐大断裂); • 华北地震带(北起燕山经山西到渭河平原); • 横亘我国的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横越秦岭、过甘肃文 县、沿岷江、经川西达滇东); • 西藏→滇西地震带。
2、深成侵入作用:发生在地壳较深处(3-6km以下) 由于压力和温度较高,岩浆以热力熔化围岩,且 自身缓慢冷却的过程。 由其所开成的岩体叫深成侵入体。主要成岩基、岩 株。深成侵入岩矿物为金晶质等粒的粗中粒结构。
3、岩浆在侵入围岩的过程中岩浆与围岩之间发生 的作用: 1.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地下深处的原始岩浆在 向地壳浅部的运移过程中部分地熔融围岩并使围 岩成分混染于岩浆之中的过程。 由于同化、混染作用的存在,原始岩浆的种类只 有数种,却可以形成多种不同成分的岩石。 混入岩浆中未熔化的围岩碎块称为捕虏体。 2.结晶分异作用 指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 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1、火山的结构: 火山堆: 火山喉管:火山颈: 火山口:火山湖:火山口的熔浆冷凝收缩成 的凹地积水。
地质学原理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貌

VS
河流地质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河谷地 貌和沉积物。河谷地貌包括峡谷、河 漫滩、阶地等,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 与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密切 相关。沉积物则是指被河流搬运并在 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包括泥沙、砾 石等,这些沉积物可以形成各种类型 的沉积地貌。
02 河谷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河谷地貌的定义与分类
河流沉积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河流水量、流速、搬运能力以及河床地形和 岩性等因素。
04 河谷地貌的类型与特点
V型河谷
01
02
03
04
特点
河谷狭窄,两岸陡峭,形如 "V"字。
形成过程
河流在初期发育阶段,侵蚀作 用强烈,河谷不断加深和拓宽
。
常见地区
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代表河流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段、雅砻江 等。
河流地质作用还对水资源的形成 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人类 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地质作用的过程与产物
河流地质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侵蚀、 搬运和沉积三个阶段。侵蚀阶段主要 是通过水流对地表岩石的冲刷和溶解 来破坏地表形态;搬运阶段则是将侵 蚀产生的物质输送到下游;沉积阶段 则是在水流速度减缓时,被搬运的物 质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表形态。
岸、河滩等地貌。
河谷地貌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地形坡度
河谷的地形坡度影响河水的流速和冲 刷能力,从而影响河谷地貌的形成和 演变。
岩石性质
河谷内岩石的硬度、成分等性质影响 其抗侵蚀和搬运能力,从而影响河谷 地貌的形态。
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貌的影响
水利工程
修建水库、水坝等水利工程,改变河流水位、流速等条件,影响 河流地质作用和河谷地貌。
地质学原理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 貌
地质作用归纳总结图

地质作用归纳总结图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和现象对地壳的作用和改变。
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貌变化、岩石变化和矿产资源形成等方面。
通过对各种地质作用的归纳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岩石的形成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地质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图示展示其相关关系。
一、构造运动类地质作用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地壳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地震、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震动的现象,可以分为火山地震和地震两种类型。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的抬升、下沉、侧向推移等变动。
火山活动是指地球表面喷发出岩浆、气体和热水蒸汽等现象。
二、地貌变化类地质作用地貌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冰蚀、海蚀和抬升等地貌过程。
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的磨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
水蚀是水流对地形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
冰蚀是冰川对地表的削蚀和改造,形成冰蚀地貌。
海蚀是海水对海岸线的蚀刻和侵蚀作用,形成海蚀地貌。
抬升是地域性地壳的隆升,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
三、岩石变化类地质作用岩石变化是指地球的岩石在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
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从地壳深部上涌,并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岩浆岩或火山岩。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作用下发生结构和成分上的改变,形成变质岩。
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岩石、矿物和土壤在风、水、温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四、矿产资源形成类地质作用矿产资源形成是指地质作用导致矿物、矿石等自然资源的形成和聚集。
主要包括岩浆、变质和沉积作用。
岩浆作用是指岩浆活动和岩浆岩形成时带来的矿产资源。
变质作用是指变质过程中产生的矿物和矿石,如金、银、铜等。
沉积作用是指沉积过程中矿物和矿石的沉积和堆积,如煤、石油、铁矿石等。
通过以上对不同类型地质作用的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地球的演化和资源的形成。
地壳运动与地貌

【解析】第 (1) 题,从条件中的峰林可知此地为喀斯特 地貌,苏 ( 江苏 ) 、湘 ( 湖南 ) 、新 ( 新疆 ) 、内蒙古无大面 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滇(云南)、黔(贵州)、桂(广西)是典型地区,故C选项正 确。第(2) 题,甲处为流水溶蚀形成,从图中可以看出 乙地为侵蚀最强烈的地方,因为乙地顶部的整个石灰 岩层都被侵蚀掉了,故A选项错误;乙处是砂岩,为外 力堆积形成的沉积岩,但变成谷地说明受到了外力侵 蚀,故B选项错误;丙处位于背斜山山顶,容易受到外 力侵蚀破坏,且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现象,故C选项 正确;丁为典型的向斜山,故D选项错误。
使坡面地表破碎
沟万壑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 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 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 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在干旱地区,风 扬起沙石,吹蚀 侵蚀 地表;侵蚀形成 风 大片的戈壁和裸 力 岩荒漠 作 风在搬运途中, 用 当风速减小或气 堆积 流受阻时,导致 风沙堆积
【2—2】(苏北四市2013届9月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 剖面图,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岩环境、 变质环境,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回答问题。
【2—2】(苏北四市2013届9月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 剖面图,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岩环境、 变质环境,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回答问题。 若岩石c 为大理岩,则岩石d形成的地质环境和过程 是( )
2.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 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由洪积 — 冲积平原、河漫滩 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它们的差异比较如 下:
【考点3】
地壳组成、运动与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岩石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地质构造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最新发生的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2.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3.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地壳物质循环图判读方法,如下图所示:(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4.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5.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6.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
河漫滩的形成: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1.C 2.B 3.B【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且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冲积扇集中连片分布。
故选C。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流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
故选B。
3.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
故选B。
(2017•天津卷)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答案】4.B【解析】4.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B正确、D错误。
故选B。
(2017•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B.2C.3D.4【答案】5.B6.B【解析】5.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
6.图中共形成了4次侵蚀面,其中下面3次由于受挤压与表层侵蚀面不平行,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而中间两次侵蚀面平行,说明属于同一次褶皱过程。
因此,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次。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7.C 8.B 9.D【解析】7.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时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A项错了;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0—11题。
10.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11.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10.D 11.C【解析】10.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
其他因素都不需要考虑了。
11.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
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
故选C。
(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12—13题。
12.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13.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2.C 13.B【解析】12.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故选C。
13.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
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乙点所在阶地面积较大,沙和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处沉积物为黏土,丙和丁地位置高。
故选B。
(2018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三诊考试)漫湾水库是澜沧江上第一座以发电为单一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回水可达60km,建成后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
自1993年水库开始蓄水发电以后,库区实际泥沙淤积量埠大于设计泥沙淤积量。
洲滩位于水库坝前约30km处。
下图为洲滩附近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洲滩形成的原因是A.河流携带泥沙在凸岸堆积B.河流携带泥沙在左岸堆积C.陆地断裂下陷与河岸分离D.水面上升淹没周围的低地2.漫湾水库“蓄清”的适宜时间是A.1月B.4月C.7月D.10月3.漫湾库区泥沙淤积量大,最可能导致A.流域水土流失加剧B.水库防洪能力下降C.回水淹没范围增大D.河口海岸崩塌后退(2018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是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冲积扇,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
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
下图示意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发展演变。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地势由南向北倾斜B.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C.耕地分布南多北少D.扇体边缘有大量地下水溢出5.从各期冲积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推测,诱发该冲积扇发生Fl至F4四期演变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A.风力搬运、沉积作用B.变质作用C.冰川搬运、沉积作用D.地壳运动6.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耕地上的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A.东北流向西南B.西南流向东北C.东南流向西北D.西北流向东南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