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精品PPT)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参考PPT

12
❖ 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罗斯福“新政”到 60年代初肯尼迪的繁荣,在一定的限度内, 都是运用这套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的结 果。
❖ 但是60年代后期以来的“滞涨”局面(即 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局面)的出现, 让人们对这种政策提出了怀疑。这说明斟酌 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
13
❖ 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地抑 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
❖ 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8
1、自动稳定器 ❖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
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 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 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 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⑴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⑵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⑶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9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 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如投资支 出和政府购买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 因此虽然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 作用毕竟有限,特别是对剧烈的经济波动, 自动稳定器更难以扭转。
❖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 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 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 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 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 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财政政策的有力手 段。
4
❖ 与政府购买不同,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 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 务的交换产生,因而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 分。
❖ 但转移支付同样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
民收入,只是乘数效应要小于政府购买的乘数效
❖ 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罗斯福“新政”到 60年代初肯尼迪的繁荣,在一定的限度内, 都是运用这套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的结 果。
❖ 但是60年代后期以来的“滞涨”局面(即 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局面)的出现, 让人们对这种政策提出了怀疑。这说明斟酌 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
13
❖ 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地抑 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
❖ 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8
1、自动稳定器 ❖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
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 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 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 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⑴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⑵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⑶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9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 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如投资支 出和政府购买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 因此虽然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 作用毕竟有限,特别是对剧烈的经济波动, 自动稳定器更难以扭转。
❖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 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 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 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 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 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财政政策的有力手 段。
4
❖ 与政府购买不同,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 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 务的交换产生,因而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 分。
❖ 但转移支付同样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
民收入,只是乘数效应要小于政府购买的乘数效
宏观经济学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精品PPT课件共26页)

许多交易不用现金或支票支付,而是用 信贷来进行(与收入有关,但不增加货币 需求)
对传递机制的质疑
(2)利率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货币采用活期存款的形式,而且 有利息,因此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低, 利率变动对人们的货币需求影响不大
通货膨胀的变动可能会抵消名义利率的 变动
其他传递机制
(1)增加信贷的可获得性:扩大货币供给时, 利率未必发生变化,但企业获得信贷变得容易, 从而有利于增加投资
(2)诱使人们调整资产组合:通过改变货币供 给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诱使 人们调整资产组合,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
(3)使汇率下降,增加出口:在资本市场开放 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会使汇率立即下降, 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
贷款利率r S S’
无法成功获得贷 款的企业/个人
图示
i
LM
IS1 IS0
Y
挤出效应
i
LM
挤出效应
IS1 IS0
Y
流动性陷阱与零挤出
i
IS0 IS1ຫໍສະໝຸດ LM Y古典情形与完全挤出
i
LM
国民收入不
变,但国民
收入的结构
变化,G变
IS1
大,I变小
IS0
Y
三、政策对产出构成的影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I较高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扩大政府开支:G较大,I较小 减税:C较大 投资补贴/投资税减免:I较大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第11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一、货币政策
1、传递机制
利率传递机制
实际货 币供给 的变动
利率 调整
对传递机制的质疑
(2)利率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货币采用活期存款的形式,而且 有利息,因此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低, 利率变动对人们的货币需求影响不大
通货膨胀的变动可能会抵消名义利率的 变动
其他传递机制
(1)增加信贷的可获得性:扩大货币供给时, 利率未必发生变化,但企业获得信贷变得容易, 从而有利于增加投资
(2)诱使人们调整资产组合:通过改变货币供 给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诱使 人们调整资产组合,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
(3)使汇率下降,增加出口:在资本市场开放 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会使汇率立即下降, 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
贷款利率r S S’
无法成功获得贷 款的企业/个人
图示
i
LM
IS1 IS0
Y
挤出效应
i
LM
挤出效应
IS1 IS0
Y
流动性陷阱与零挤出
i
IS0 IS1ຫໍສະໝຸດ LM Y古典情形与完全挤出
i
LM
国民收入不
变,但国民
收入的结构
变化,G变
IS1
大,I变小
IS0
Y
三、政策对产出构成的影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I较高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扩大政府开支:G较大,I较小 减税:C较大 投资补贴/投资税减免:I较大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第11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一、货币政策
1、传递机制
利率传递机制
实际货 币供给 的变动
利率 调整
第十三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ppt

第一节 财政政策
2、直接性与间接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一般不是直接去从事某种经 济活动,而主要是通过诸如预算的制定和调整,财政支出 规模、方向和结构的安排,税种、税率的确定,以及财政 转移支付、国债等间接性手段来影响经济,并实现宏观调 控的目的。 但有些财政政策工具也具有直接性,如财政投资,从项目 的选取到资金的拨付,一般都是由政策主体直接负责。 财政政策是以间接性为主、直接性为辅的宏观经济调控手 段。
第一节 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 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 应。按照这一政策财政支出根据收入多少来安排,既 不允许大量的盈余,也不允许大量的赤字,也就是说 不干预市场的政策。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20 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 用的政策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使用中性的财政 政策是比较少见的。在经济萧条时,如果坚持财政的 年度预算平衡,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 提高税率,其结果是加深衰退;在经济过热、出现通 货膨胀时,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出,其结 果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
第一节 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协调功能的特征 ⑴ 多维性,财政政策所要调节的对象以及实现的目标不是单一
财政预算对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政策目标均能发挥 重要作用。
第一节 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
能,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 中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刺 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在存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借助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大社会总需求,使社会总供求之间的矛盾得以 缓解;扩张性财政政策也被称为赤字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PPT课件

乘数效应影响总需求变动。 ❖ 转移支付 虽然不能算作直接的总需求,但它通过影响人
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总需求。 ❖ 2、政府收入 : 税收和公债。
公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公债又是货币政策工具。
12
第12页/共72页
二、自动稳定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
1、自动稳定器
❖ (1)自动稳定器的含义:经济体系中内在的能自动减 轻国民收入波动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 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减轻经济衰退。
3
第3页/共72页
经济增长
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 人均收入的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GDP 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通常,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相互一致的。
4
第4页/共72页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 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通过汇率的变动,会对国内 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国内就业水平、价 格水平和经济增长。
第25页/共72页
挤出效应大小取决于以下因素
1、支出乘数(KI)。同方向变化
Y KI .I
❖ KI越大,利率上升使I减少所引起的Y减少越多。 L1 kY
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k)。同方向变化
❖ k越大,G增加所引起的Y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的增加也越大,
3、因投而资使需利率求上对升利也率越变多,动从的而敏“感挤程出效度应(”i)也越。大同。I方向I0变化ir。
❖ 当Y>Yf时,实行紧缩性性财政政策。 ❖ 功能财政思想为斟酌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
第20页/共72页
第三节 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 二、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 三、财政政策效果的几何分析 四、财政政策的特例
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总需求。 ❖ 2、政府收入 : 税收和公债。
公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公债又是货币政策工具。
12
第12页/共72页
二、自动稳定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
1、自动稳定器
❖ (1)自动稳定器的含义:经济体系中内在的能自动减 轻国民收入波动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 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减轻经济衰退。
3
第3页/共72页
经济增长
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 人均收入的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GDP 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通常,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相互一致的。
4
第4页/共72页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 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通过汇率的变动,会对国内 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国内就业水平、价 格水平和经济增长。
第25页/共72页
挤出效应大小取决于以下因素
1、支出乘数(KI)。同方向变化
Y KI .I
❖ KI越大,利率上升使I减少所引起的Y减少越多。 L1 kY
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k)。同方向变化
❖ k越大,G增加所引起的Y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的增加也越大,
3、因投而资使需利率求上对升利也率越变多,动从的而敏“感挤程出效度应(”i)也越。大同。I方向I0变化ir。
❖ 当Y>Yf时,实行紧缩性性财政政策。 ❖ 功能财政思想为斟酌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
第20页/共72页
第三节 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 二、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 三、财政政策效果的几何分析 四、财政政策的特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课件

O
Y1 Y2 Y3
Y4
Y
学习交流PPT
13
2、LM曲线斜率不变
IS曲线斜率越小,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效果 越小
r
LM1 IS2
IS1 E
E’’
E’
LM2 当IS斜率越小,d越大,利率稍有变 动,会使投资变动很多,因而,当 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利率下降时, 投资增加很多,国民收入增加很多, 货币政策效应大。
一、宏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有特点。 1、 它们的猛烈程度不同 2、 政策效应的时延也不一样
3、政策所受到的阻力也不一样,
二、相机决择: 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 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措施和哪几种措施。
有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配合使用,如刺激总需求的同时,不致于 引起太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将扩大的财政政策和收缩的货币政策配 合使用 。
1.赤字财政 赤字财政:积极增加财政支出,使之超过财政收入的财政称为赤字财政。
2.发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可能性 (1)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 (2)只要政府不垮台,公众的债权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3)政府债务总额与国民收入总是保持一定比例。
学习交流PPT
8
六、运用财政政策中的困难
(1)不同的政策会遇到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反对。 (2)有些政策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任何财政政策都有一个“时延”问题 (4)整个财政政策的实施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O
Y0
Y1 Y2 Y3
Y
学习交流PPT
14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凯恩斯陷井处,货币政策无效。 2、货币政策的作用的大小还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3、时滞问题。 4、利率一般只影响企业的透支金融资产,对自有部分不影响,如企业自有资金 越多,货币政策越无效。
第十三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PPT课件

IS1
•
•
O Y1 Y2 Y3 Y 2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 的政策效应
24
不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 不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会产生不同的
经济效果。
• 1.双紧搭配: 会使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下降, 经济过热时用。
• 2.双松搭配:会使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上升, 经济过冷时用。
26
1.货币供应不变
•
r
LM
•
•
•
•
O
IS1 IS2
Y
27
2.利率不变
•
r
LM2
•
LM1
•
•
•
O
IS1 IS2
Y
28
3.收入不变
•
r
•
LM1 LM2
•
•
•
•
O
IS1 IS2
Y
29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挤出效应越小。 •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d越大
挤出效应越大。 • 以上4因素中,前两者一般稳定;挤出效应
大小一般取决于后两者。
15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
•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
• 货币政策的变动主要反映在LM 曲线的移动上,凡是扩张性的货币 政策,都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凡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 (四)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效果还要因为资金 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课件

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
为了稳定市场预期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 透明,及时向市场传递政策意图和预期目标。
国际合作加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共 同应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挑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发展前景
协调配合
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协调配合,共同应对经济周期 波动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课件
目录
• 财政政策概述 • 货币政策概述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践应用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
01
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的定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 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实现宏观经济 调控目标的策略和措施的总称。
绿色财政政策
社会保障政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财政政策将 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加大对养老、医 疗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财政政策将更 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清 洁能源、环保产业等的支持力度。
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
利率市场化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利率的市场化改 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 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实现充分就业等。
财政政策的目标
稳定物价
通过调节总需求来抑制或稳定物 价波动,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
实现充分就业
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劳动力市场 的供需平衡,增加就业机会,减 少失业率。
货币政策的目标
物价稳定
保持物价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增长。
为了稳定市场预期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 透明,及时向市场传递政策意图和预期目标。
国际合作加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共 同应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挑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发展前景
协调配合
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协调配合,共同应对经济周期 波动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课件
目录
• 财政政策概述 • 货币政策概述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践应用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
01
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的定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 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实现宏观经济 调控目标的策略和措施的总称。
绿色财政政策
社会保障政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财政政策将 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加大对养老、医 疗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财政政策将更 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清 洁能源、环保产业等的支持力度。
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
利率市场化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利率的市场化改 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 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实现充分就业等。
财政政策的目标
稳定物价
通过调节总需求来抑制或稳定物 价波动,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
实现充分就业
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劳动力市场 的供需平衡,增加就业机会,减 少失业率。
货币政策的目标
物价稳定
保持物价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16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PPT课件

15
第15页/共25页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如果投资对利率 变动很灵敏,即IS 越平坦,则中央银 行变动货币供给对 投资和国民收入变 化的影响就大,即 货币政策效果就大。
16
第16页/动很灵敏-- h越大, 即LM越平坦,那么利率只要有很小幅度下跌, 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央 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会引起利率下降幅度很小, 从而投资增加幅度就不大,国民收入增加也不 多,即货币政策效果小。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3、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央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变
化去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市场利率变动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调 整。货币政策的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 会充分发挥。
20
第20页/共25页
主题内容
• 第一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 第二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本章将在前面几章的基础 上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以及它们的效果。
1
第1页/共25页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第一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 第二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2
第2页/共25页
主题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 第二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 问/答
• 当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可采取紧缩性财 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种组合,会使总需 求减少,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 当经济发生严重萧条时,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 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这种组合,会引起总需求 增加,从而促使经济的复苏高涨。
23
第15页/共25页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如果投资对利率 变动很灵敏,即IS 越平坦,则中央银 行变动货币供给对 投资和国民收入变 化的影响就大,即 货币政策效果就大。
16
第16页/动很灵敏-- h越大, 即LM越平坦,那么利率只要有很小幅度下跌, 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央 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会引起利率下降幅度很小, 从而投资增加幅度就不大,国民收入增加也不 多,即货币政策效果小。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3、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央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变
化去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市场利率变动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调 整。货币政策的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 会充分发挥。
20
第20页/共25页
主题内容
• 第一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 第二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本章将在前面几章的基础 上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以及它们的效果。
1
第1页/共25页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第一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 第二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2
第2页/共25页
主题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 第二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 第三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 问/答
• 当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可采取紧缩性财 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种组合,会使总需 求减少,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 当经济发生严重萧条时,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 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这种组合,会引起总需求 增加,从而促使经济的复苏高涨。
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在非充分就业经济中,即存在着失业, 没有完全的挤出。因为LM曲线实际上不是垂 直的。财政扩张提高利率。但也增加收入。因 此挤出是程度问题。
第三,在非充分就业经济中,当政府支出增加 时,如果不想产生任何挤出,就要保证利率不 提高。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实现 这一点。在财政扩张过程中。当货币供给增加, 防止利率提高时,就是货币调节。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因而LM曲线 几乎是水平的,财政政策变动对产量有比较大 的效应,而货币政策变动对均衡产出水平几乎 没有什么影响。
古典分析与挤出
如果LM曲线为垂直的,则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 衡收入没有影响,只会提高利率。
如果政府支出提高而产出无变化,则私人支出 必然抵消性减少。
货币调节也称为预算赤字货币化,其意义是联 邦储备系统(中央银行)印制纸币购买债券,政 府用债券弥补其赤字。
财政扩张的货币调节
LM
i
E
LM
E
i0
E
IS
IS
Y0
Y Y
11.3 产出构成与政策配合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产出与利率的影 响不尽相同。
对收入与利率的政策效应
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厂商计划投资支出下降, 因此总需求下降。
增加政府支出的效应
LM
i
E
E
i0
E
G G
IS
IS
Y0
Y Y
挤出
增加的政府支出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利率。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涨,从而减少私
人支出,特别是投资支出时,就发生挤出情况。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利率提高得越高,挤出程
第11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教学要求
(1)掌握货币政策 (2)掌握财政政策与政策配合 (3)掌握产出构成与政策配合 (4)理解实践中的政策配合
11.1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一个国家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 银行运用其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1990-1991年的衰退
衰退开始于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前。 同时,石油价格暴涨,通货膨胀抬头。
联储只是采取适度扩张性货币政策,让利率缓 慢下降但下降不多,因为,为了打击通货膨胀。
当时,财政政策不能正常运行。因为,预算赤 字已经很大了,并且,政府和国会对采取何种 类型的财政政策有分歧。
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政府大范围地支出于教育、环保、 职业培训与重建等类似工作都是正确的,因此赞成增 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政策与提高税收以遏制过度繁荣。
有增长意识的人们以及建筑业、游说团体,则主张通 过降低税率或投资补贴进行扩张性政策。
11.4 实践中的政策配合
像降低货币增长率或政府支出那样的降低总需 求的政策,除降低产出水平外,还会降低通货 膨胀。
28日
高到5.85%。
2005年03月 17日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2004年10月 29日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1993年07月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
11日
10.98%。
1993年05月 15日
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
2.18% 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和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
央行宣布上调利率与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2007年6月5日
由11%调高至11.5%
2007年5月15日
由10.5%调高至11%
2007年4月16日
由10%调高至10.5%
2007年2月25日
银行不情愿贷款吗?
第二个例子是银行不愿意增加其贷款。如果银 行不愿意贷款给厂商,则联储公开市场买入, 与总需求和产出之间传递机制的重要部分就停 止发生作用。
古典分析
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完全无反应时,LM曲线是 垂直的。
M kY hi P
货币需求对利率完全无反应,意味着h为零。 M k(P Y)
虽然利率上涨,但投资提高了。
利率增加的抑制作用并没有逆转投资补贴的影 响。在这个例子中,较高收入引起的消费与投 资支出两者都增加了。
各种财政政策
削减所得税 政府支出 投资补贴
利率 + + +
消费 + + +
投资 +
GDP + + +
政策配合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政策配合,使一个失业经济 趋向于充分就业产出?
根据总需求的变 动,调整产出。
但是,如果资产组合的不平衡,不管什么理由 未引起利率的显著变动,或者如果支出对利率 的变动不作出反应,则货币与产出之间的联系 就不存在。
流动性陷阱
第一个例子是流动性陷阱:在既定的利率情况 下,货币供给多少,公众就打算持有多少。
这意味着LM曲线是水平的,而且货币数量的 变化不会使其移动。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 策无力影响利率。
政策 货币扩张 财政扩张
均衡收入 + +
均衡利率 +
货币政策通过刺激总需求中对利息敏感的组成 部分,主要是投资支出,发挥作用,如住宅建 筑。
财政政策起作用的方式,取决于政府采购的是 什么商品,变动的是什么税种以及什么样的转 移,包括像国防花费之类的政府采购的商品与 服务,或者削减公司所得税,销售税,或者是 变动社会保障分摊额。
i0
i
LM
1 (M / P)
E
k
E
E1
LM
IS
Y0
Y
LM表越陡峭,收入变化越大。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即相对平直的 LM曲线,货币存量的一定变动,只要利率些 微的变动,就可为资产市场所吸收。因此,公 开市场购入,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很小。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不敏感,即相对陡峭 的LM曲线,货币供给的一定变动将使利率产 生大的变动,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也大。
扩张性政策增加通货膨胀与产出水平。
美国1980年代的衰退与复苏
当时的情况: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出现 了高通货膨胀。为了抑止高通货膨胀,货币政 策紧缩,引起经济衰退,投资支出减少,失业 率提高。
采取的措施:宽松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的 组合,对投资进行补贴。
政策效果:利率与投资一同增加。
从13%下调到8%
中国人民银行历次调整利息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2007年05月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
19日
准利率0.27% 上调贷款利率0.18%
2007年03月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
18日
率0.27个百分点。
2006年08月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
19日
0.27%。
2006年04月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
由9.5%调高至10%
2007年1月15日
由9%调高至9.5%
2006年11月15日
由8.5%调高至9%
2006年8月15日
由8%调高至8.5%2006年7来自5日由7.5%调高至8%
2004年4月25日
由7%调高至7.5%
2003年9月21日
由6%调高至7%
1999年11月21日
由8%下调到6%
1998年3月21日
投资补贴
削减所得税与增加政府支出都会提高利率与降 低投资支出。
政府有可能通过投资补贴增加投资支出。 政府补助投资,实质上就是为每一家厂商的投
资支付部分成本。
投资补贴使投资曲线移动
LM
i0
E
E
i0
G I
IS
IS
Y0
Y0
i
i0
E
E
i0
I
I
I0
I
0
I I
在每一利率水平,厂商现在计划更多的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增加,挤出的私人(特 别是投资)支出量等于政府支出增加量。因此 LM曲线为垂直的,则发生完全的挤出现象。
完全的挤出
i
i0
LM
E
E
IS
IS
Y0
i
E
i0
E
IS
I
I0
挤出重要吗?
第一、在充分就业中,增加需求将引起价格水 平上涨.价格上涨,降低了真实余额(增加 P 降低 M 比率),真实货币供给减少,使LM 曲线向左P移动,从而提高利率直到初始增加的 总需求完全挤占为止。
传递机制
传递机制: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总需求的影响过 程,有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真实余额增加,产生资产组合的 失横。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改变,使利率发生 变动。
第二阶段的传递过程发生于利率的变动,影响 了总需求。
传递机制
真实货币供给的 变动
资产组合的调整 引起资产价格与
利率的变动
根据利率变动, 调整支出。
度越大。
流动性陷阱
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因而LM曲线 为水平的,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收入水平产 生充分的乘数效应。
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利率不因政府支出的变 动而变动,因而投资支出不会遭到削减。增加 政府支出的效应不会受到抑制。
如果LM曲线为水平,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均衡 状态并无影响,而财政政策的效应却是最大的。
1990年末,联储开始积极降低利率。到了 1991年末,利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了。
1990-1992年的德国政策组合
东德与西德统一,这需要立即增加政府支出, 用于东德的挤出设施与用于前东德居民的转移 支付。
德国联邦银行普遍被认为是最反通货膨胀的一 个中央银行,它不会通过增发货币来调节增加 的政府支出。
第三,在非充分就业经济中,当政府支出增加 时,如果不想产生任何挤出,就要保证利率不 提高。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实现 这一点。在财政扩张过程中。当货币供给增加, 防止利率提高时,就是货币调节。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因而LM曲线 几乎是水平的,财政政策变动对产量有比较大 的效应,而货币政策变动对均衡产出水平几乎 没有什么影响。
古典分析与挤出
如果LM曲线为垂直的,则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 衡收入没有影响,只会提高利率。
如果政府支出提高而产出无变化,则私人支出 必然抵消性减少。
货币调节也称为预算赤字货币化,其意义是联 邦储备系统(中央银行)印制纸币购买债券,政 府用债券弥补其赤字。
财政扩张的货币调节
LM
i
E
LM
E
i0
E
IS
IS
Y0
Y Y
11.3 产出构成与政策配合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产出与利率的影 响不尽相同。
对收入与利率的政策效应
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厂商计划投资支出下降, 因此总需求下降。
增加政府支出的效应
LM
i
E
E
i0
E
G G
IS
IS
Y0
Y Y
挤出
增加的政府支出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利率。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涨,从而减少私
人支出,特别是投资支出时,就发生挤出情况。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利率提高得越高,挤出程
第11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教学要求
(1)掌握货币政策 (2)掌握财政政策与政策配合 (3)掌握产出构成与政策配合 (4)理解实践中的政策配合
11.1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一个国家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 银行运用其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1990-1991年的衰退
衰退开始于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前。 同时,石油价格暴涨,通货膨胀抬头。
联储只是采取适度扩张性货币政策,让利率缓 慢下降但下降不多,因为,为了打击通货膨胀。
当时,财政政策不能正常运行。因为,预算赤 字已经很大了,并且,政府和国会对采取何种 类型的财政政策有分歧。
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政府大范围地支出于教育、环保、 职业培训与重建等类似工作都是正确的,因此赞成增 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政策与提高税收以遏制过度繁荣。
有增长意识的人们以及建筑业、游说团体,则主张通 过降低税率或投资补贴进行扩张性政策。
11.4 实践中的政策配合
像降低货币增长率或政府支出那样的降低总需 求的政策,除降低产出水平外,还会降低通货 膨胀。
28日
高到5.85%。
2005年03月 17日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2004年10月 29日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1993年07月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
11日
10.98%。
1993年05月 15日
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
2.18% 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和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
央行宣布上调利率与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2007年6月5日
由11%调高至11.5%
2007年5月15日
由10.5%调高至11%
2007年4月16日
由10%调高至10.5%
2007年2月25日
银行不情愿贷款吗?
第二个例子是银行不愿意增加其贷款。如果银 行不愿意贷款给厂商,则联储公开市场买入, 与总需求和产出之间传递机制的重要部分就停 止发生作用。
古典分析
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完全无反应时,LM曲线是 垂直的。
M kY hi P
货币需求对利率完全无反应,意味着h为零。 M k(P Y)
虽然利率上涨,但投资提高了。
利率增加的抑制作用并没有逆转投资补贴的影 响。在这个例子中,较高收入引起的消费与投 资支出两者都增加了。
各种财政政策
削减所得税 政府支出 投资补贴
利率 + + +
消费 + + +
投资 +
GDP + + +
政策配合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政策配合,使一个失业经济 趋向于充分就业产出?
根据总需求的变 动,调整产出。
但是,如果资产组合的不平衡,不管什么理由 未引起利率的显著变动,或者如果支出对利率 的变动不作出反应,则货币与产出之间的联系 就不存在。
流动性陷阱
第一个例子是流动性陷阱:在既定的利率情况 下,货币供给多少,公众就打算持有多少。
这意味着LM曲线是水平的,而且货币数量的 变化不会使其移动。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 策无力影响利率。
政策 货币扩张 财政扩张
均衡收入 + +
均衡利率 +
货币政策通过刺激总需求中对利息敏感的组成 部分,主要是投资支出,发挥作用,如住宅建 筑。
财政政策起作用的方式,取决于政府采购的是 什么商品,变动的是什么税种以及什么样的转 移,包括像国防花费之类的政府采购的商品与 服务,或者削减公司所得税,销售税,或者是 变动社会保障分摊额。
i0
i
LM
1 (M / P)
E
k
E
E1
LM
IS
Y0
Y
LM表越陡峭,收入变化越大。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即相对平直的 LM曲线,货币存量的一定变动,只要利率些 微的变动,就可为资产市场所吸收。因此,公 开市场购入,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很小。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不敏感,即相对陡峭 的LM曲线,货币供给的一定变动将使利率产 生大的变动,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也大。
扩张性政策增加通货膨胀与产出水平。
美国1980年代的衰退与复苏
当时的情况: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出现 了高通货膨胀。为了抑止高通货膨胀,货币政 策紧缩,引起经济衰退,投资支出减少,失业 率提高。
采取的措施:宽松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的 组合,对投资进行补贴。
政策效果:利率与投资一同增加。
从13%下调到8%
中国人民银行历次调整利息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2007年05月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
19日
准利率0.27% 上调贷款利率0.18%
2007年03月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
18日
率0.27个百分点。
2006年08月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
19日
0.27%。
2006年04月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
由9.5%调高至10%
2007年1月15日
由9%调高至9.5%
2006年11月15日
由8.5%调高至9%
2006年8月15日
由8%调高至8.5%2006年7来自5日由7.5%调高至8%
2004年4月25日
由7%调高至7.5%
2003年9月21日
由6%调高至7%
1999年11月21日
由8%下调到6%
1998年3月21日
投资补贴
削减所得税与增加政府支出都会提高利率与降 低投资支出。
政府有可能通过投资补贴增加投资支出。 政府补助投资,实质上就是为每一家厂商的投
资支付部分成本。
投资补贴使投资曲线移动
LM
i0
E
E
i0
G I
IS
IS
Y0
Y0
i
i0
E
E
i0
I
I
I0
I
0
I I
在每一利率水平,厂商现在计划更多的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增加,挤出的私人(特 别是投资)支出量等于政府支出增加量。因此 LM曲线为垂直的,则发生完全的挤出现象。
完全的挤出
i
i0
LM
E
E
IS
IS
Y0
i
E
i0
E
IS
I
I0
挤出重要吗?
第一、在充分就业中,增加需求将引起价格水 平上涨.价格上涨,降低了真实余额(增加 P 降低 M 比率),真实货币供给减少,使LM 曲线向左P移动,从而提高利率直到初始增加的 总需求完全挤占为止。
传递机制
传递机制: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总需求的影响过 程,有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真实余额增加,产生资产组合的 失横。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改变,使利率发生 变动。
第二阶段的传递过程发生于利率的变动,影响 了总需求。
传递机制
真实货币供给的 变动
资产组合的调整 引起资产价格与
利率的变动
根据利率变动, 调整支出。
度越大。
流动性陷阱
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因而LM曲线 为水平的,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收入水平产 生充分的乘数效应。
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利率不因政府支出的变 动而变动,因而投资支出不会遭到削减。增加 政府支出的效应不会受到抑制。
如果LM曲线为水平,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均衡 状态并无影响,而财政政策的效应却是最大的。
1990年末,联储开始积极降低利率。到了 1991年末,利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了。
1990-1992年的德国政策组合
东德与西德统一,这需要立即增加政府支出, 用于东德的挤出设施与用于前东德居民的转移 支付。
德国联邦银行普遍被认为是最反通货膨胀的一 个中央银行,它不会通过增发货币来调节增加 的政府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