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公路隧道的设计与展望
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探讨

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探讨篇一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探讨摘要:隧道盾构施工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地下工程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领域。
本文首先介绍了隧道盾构施工技术的概念和优点,然后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最后探讨了其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一、隧道盾构施工技术概述隧道盾构施工技术是一种集机械、材料、地质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它利用盾构机械在地下推进,通过盾构外壳的支撑作用和刀盘的切削作用,开挖和拼装隧道。
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高效:盾构机械的推进速度较快,可以实现快速施工,缩短工期。
安全:盾构机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减少施工风险。
环保: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环保性能。
二、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隧道盾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直径盾构的应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和大型管道等工程的需要,大直径盾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直径盾构可以满足更大断面、更高使用要求的隧道施工需求。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如软土、砂卵石、岩溶等地质条件下,盾构施工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研发和应用相应的盾构技术和设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盾构施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盾构施工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引入传感器、监控系统等技术,实现对盾构施工的实时监控和智能控制,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绿色施工: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在绿色施工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通过优化施工方案、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等手段,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三、隧道盾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隧道盾构施工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由于城市环境复杂,盾构施工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在铁路方面,盾构施工可以满足长距离、大断面的隧道施工需求。
隧道工程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3.水利(国策)
东线
南水北调
中线
西线
其它调水工程及水电工程
四 长大隧道工程概况
➢太行山隧道
太行山特长隧道位于石太客运专线孤山车站和盂县车 站之间,是本线的重点控制工程,隧道通过该段太行山 山脉的主峰越宵山,越宵山最高高程为1320m,隧道最 大埋深445m,太行山隧道设计为双洞单线隧道,两线 线间距35m。隧道左线进口里程为DK69+276,出口里 程为DK97+168,隧道全长27892 m;隧道右线进口里程 为右DK69+286,出口里程为右DK97+163,隧道全长 27877 m。
3.地下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地下商场,地下车 库,地下仓库等地下建筑物以及各大中型平战结合 工程相继建设。
地下共同管沟:如石家庄同其他城市一样供电 线路基本要穿行于地下隧道中。
(二)技术状况
1.长大隧道
钻爆法施工(大瑶山隧道、秦岭铁路隧道平导、秦 岭公路隧道)
快速掘进(月进尺500m,已达世界水平) 出碴运输系统 通风系统
h≥(2~2.5)hq
深埋隧道
山岭隧道
按所处的地理位置 水底隧道 城市隧道
交通类隧道
水工隧道
按隧道的用途
市政隧道
矿山隧道 人防隧道
铁路隧道 公路隧道 地下铁道 人行通道
引水隧道 尾水隧道 导流隧道 泄洪隧道 给水隧道 排水隧道 管路隧道 采矿巷道
运输巷道
二、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的现状
(一)规模
大瑶山一号隧道、二号隧道和三号隧道共3座隧道 组成,长度分别为10081m、6024m和8387m。双线 隧道,线间距5m,最高时速350km/h,有效断面积
长大公路隧道的设计方案与展望

长大公路隧道的设计与展望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曹文宏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大型越江过海通道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以大深度地下空间的开发、大断面跨江过海通道需求的增长、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契机,相应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的不断突破,都为超大、特长跨江过海通道进一步高效综合利用开拓了新的前景。
交通建设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业已证明,快速通畅的网络交通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跨江过海通道的建设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一批大型跨江越海重大工程工程的建成和正在建设,将我国的通道工程的技术领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创新、安全环保、绿色节能等众多新理念的挑战。
目前,我国已建成及在建的重要跨江过海交通隧道有上海崇明过江通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青岛海底隧道、南京纬三路隧道、上海的中环线二座隧道、外环线隧道、港珠澳大桥隧道等。
其中隧道长度最长的为崇明越江工程中的长江隧道,其工程总长约9km,盾构隧道一次穿越长度约7.5km。
而琼州海峡通道、渤海湾通道工程也已处于规划阶段,以琼州海峡为例,其海域长度最短达20km左右,采用隧道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的研究将是隧道行业所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本文将根据我国现有隧道设计、施工方面的最新技术,来展望隧道设计的新发展。
一、跨江过海隧道设计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采用水下隧道跨江过海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少,有不受通航净空限制和航空空域的限制,运营时不受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比桥梁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集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建隧道满足跨江过海、天堑变通途的需求将成为一种趋势。
而大断面、长距离水下隧道的建设既有其特点和优势,同时也伴随一些复杂的技术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就如下一些问题作综合考虑,如:土建实施方案、隧道工程的防水、通风方案、防灾减灾、降温措施等。
长大隧道长距离通风方案研究

长大隧道长距离通风方案研究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设施,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地铁等领域。
由于隧道内空间狭小、通风困难,对于隧道的通风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长大隧道长距离通风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隧道通风的意义成功的隧道通风方案不仅能够减少污染物的积聚,提高通行安全性,还能够提高隧道内的舒适度。
隧道中的车辆尾气和烟尘会积聚在内部,如果没有适当的通风系统,将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甚至影响人们的健康。
同时,隧道通风还能够有效散发隧道中的热量,降低温度,保证隧道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隧道通风的技术方案1.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通风方式,利用自然的气流来进行通风。
在隧道的入口和出口设置适当的开口和通风井,利用自然气流的上升和下降,实现空气的流动。
该方式的优点是运行成本低,但适用于较短距离的隧道,对于较长隧道效果有限。
2.强制通风强制通风是通过机械通风设备来实现隧道通风。
可以采用离心风机、轴流风机等设备,将新鲜的空气从隧道的一端进入,将污浊的空气排出到另一端。
同时可以结合管道布局和风机的合理选择,改善通风效果。
该方式的优点是通风效果好,适用于长距离隧道,但运行成本较高。
3.组合通风组合通风是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的结合,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通风模式。
可以根据隧道的长度、形状和周边环境等因素,灵活地调整通风系统的设置。
该方式的优点是在保证通风效果的同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
三、长大隧道长距离通风方案1.环境调查首先要进行对长大隧道及周边环境的环境调查,了解隧道的长度、形状、周围道路情况、周边建筑物等因素。
依据调查结果,确定通风设备的种类、数量和布局。
2.风机选择根据隧道的长度和形状,选择合适的风机设备。
可以采用轴流风机、离心风机等类型,根据需要选择单吸式或双吸式的风机。
同时,根据通风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风机数量,实现通风效果的最大化。
3.通风井设置根据隧道的长度和形状,在隧道的适当位置设置通风井。
我国长大公路隧道建设的有关技术问题

我国长大公路隧道建设的有关技术问题夏永旭杨忠黄骤屹(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西安,710064)(陕西省公路局,西安,710068)(中交一院,西安,710068)摘要:详细论述了我国长大公路隧道建设的有关技术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亟待研究的相关课题。
关键词:长大,公路隧道,建设,技术,问题。
Some technologic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of long highway tunnel inChinaYongxu Xia(College of highway of Chang’an university,Xi’an,710064)Zhong Yang(Department of road administer of Shannxi Xi’an,710068)Zhouyi Huang(First highway survey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Xi’an,710068) Abstract: The some technologic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of long highway tunnel in China are related. The problems which must be studied are given.Keywords: long; highway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 problems1 引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00年底通车里程已达15000多公里,公路隧道的建设,也随着道路等级的提高不断向长大发展。
自从1989年七道梁隧道(1560m)首次突破千米大关后,先后又建成了中梁山隧道(3165m)、木鱼槽隧道(3610m)、二郎山隧道(4610m)等十数座长大公路隧道。
而最近开工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设计长度达到18004m。
我国长大公路隧道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长大公路隧道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1 前言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公路等级不断提高,通车里程逐年攀升,公路建设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山岭和丘陵地区乃至越江过河的公路建设中,隧道方案以能缩短行车里程,提高线型标准,保障运营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得到普遍应用,并且越修越长,规模越来越大。
许多特长隧道、大跨度扁平隧道、双层隧道、沉管隧道、盾构隧道、高海拔隧道、寒区隧道相继建成。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和有限土地资源的战略指导下,长大隧道的建设必然任务越来越重,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通车3km以上的隧道有7座,在建的6km长以上隧道有5座,国家正式立项批准建设的湖北省8.67km的龙潭隧道等竣工以后,我国的隧道建设技术水平将有更大提高。
2 公路隧道建设项目的特点公路隧道工程和一般的公路工程、桥梁工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建设管理较为复杂,难度更大。
其主要特点是:a.不可预见因素多公路隧道属于地下工程,围岩地质变化对施工影响极大。
地质的不可预见性是隧道施工的主要特点。
施工前往往不可能对地质情况准确掌握,对围岩的变化、地下水、溶洞、泥石流、涌沙及瓦斯地层等不良地质无法预见。
b.工程风险性大由于隧道地质的变化无法事先准确预报,所以施工过程中塌方事故发生几率较大,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较多,工程风险性大。
因此,国际隧道协会(ITA)曾经提出:地质风险由业主承担,施工风险由承包商承担。
c.隐蔽工程多隧道是地下工程,由于隧道结构的特点和工程的时效性,绝大部分的后一道工序都是在前一道工序的基础上立即进行,隐蔽部分较多。
如果内在质量出现问题,事后很难发现,并且也很难采取措施补救。
d.施工时效性强由于隧道施工中围岩多变,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并且大多不可预见。
所以,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必须当机立断及时变更,进行现场处治,工程时效性较强。
长大公路隧道消防设计探讨

长大公路隧道消防设计探讨摘要:根据多年来对长大公路隧道消防设计的实践经验,对长大公路隧道(1000m以上)消防设计常规做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长大公路隧道;自救;火灾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日益延伸,公路隧道随之增加,其火灾也日益增多。
国内缺乏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日本在1986年进行了统计,其分析结果为:高速公路隧道内的火灾事故比率为每1亿车公里发生0.5起。
这个比率与昭和40年代后半期的每1亿车公路发生0.4起相比,没有多大变动。
另外,德国对汉堡连接联邦高速公路的易北河隧道初期运营情况也进行了统计,报告表明隧道中平均每月发生一次车辆起火事故。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隧道火灾事故随着高速公路的延伸而增多,其机率随着隧道长度和通行车辆的增加而增加。
从另一方面看,虽然公路隧道发生火灾次数不多,但火灾后果严重,尤其是长大公路隧道。
这在国内外具有血的教训,就近几年而言:1995年4月10日奥地利Phaender隧道车祸并起火造成3人死亡,1996年3月18日意大利Palemo隧道油罐车爆炸造成5人死亡,1999年3月24日法国至意大利Montblanc隧道(单管双车道,11.6km)一辆载重车起火造成39人死亡,1999年5月29日奥地利Tauem隧道(单管双车道,6.4km)撞车并起火造成12人死亡。
显然,长大公路隧道消防愈来愈重要。
1火灾的起因与特点日本在1986年隧道火灾起因统计结果表明:火灾起因主要为纵火、汽车装载物起火、汽车本身起火、汽车相撞起火等。
据德国GMT现场火灾实验表明:轿车失火后不到10min就会形成大火,从中可以看出,隧道内从失火到大火的时间相当短。
并且隧道内部空间狭窄,随着火灾扩散,大量高温有毒烟气很快充满隧道,温度可达1200℃左右。
从消防角度看:公路隧道一般远离市区,一旦发生火灾,城市消防队很难及时到火灾现场,更不要说穿过充满大量高温有毒烟气的隧道抵达火源点。
隧道加宽工程方案设计标准

隧道加宽工程方案设计标准一、前言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现有的隧道往往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进行隧道加宽工程已成为市政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隧道加宽工程不仅能够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也能提高通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
然而,隧道加宽工程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地质条件和交通流量等因素,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隧道加宽工程的方案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二、隧道加宽工程的必要性1. 交通需求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需求逐渐增加。
原有的隧道往往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车流量和行人流量,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对隧道进行加宽工程势在必行。
2. 提高通行效率隧道加宽能够提高交通的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缩短通行时间,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益。
3. 保障交通安全原有隧道的承载能力有限,加宽隧道后可以有效提高隧道的通行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行车人员的安全。
三、隧道加宽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因素隧道加宽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土地利用、交通水平等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各种因素的影响,合理确定隧道加宽的方案。
2. 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顺利性在设计隧道加宽工程方案时,需重点考虑施工的安全性和顺利性。
设计方案应合理,施工工艺应先进,确保工程能够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3. 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隧道加宽工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要符合城市规划,适应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
四、隧道加宽工程设计的流程及具体内容在进行隧道加宽工程设计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前期调研工作,包括地质勘察、水文勘测、交通流量调查等,以深入了解隧道的现状情况和周边环境条件。
2. 方案设计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师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隧道加宽工程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需要考虑隧道加宽的位置、加宽的幅度、结构设计、挖土支护等内容的具体设计。
3. 施工图设计在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进行施工图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建设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业已证明,快速通畅的网络交通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大型越江过海通道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以大深度地下空间的开发、大断面跨江过海通道需求的增长、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契机,相应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的不断突破,都为超大、特长跨江过海通道进一步高效综合利用开拓了新的前景。
与此同时,对跨江过海通道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长大公路隧道的设计与展望杨志豪(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235)高,特别是一批大型跨江越海重大工程项目的建成和正在建设,将我国的通道工程技术领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创新、安全环保、绿色节能等众多新理念的挑战。
目前,我国已建成或在建的重要跨江过海交通隧道有上海崇明过江通道长江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青岛海底隧道、南京纬三路隧道、上海中环线二座隧道、外环线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等。
其中隧道长度最长的为崇明越江工程中的长江隧道,其工程总长约9k m,盾构隧道一次穿越长度达7.5k m。
而琼州海峡通道、渤海湾通道工程也已处于规划阶段,以琼州海峡为例,其海域长度最短达20km左右,采用隧道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将是隧道行业所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本文以对我国现有隧道设计、施工方面的最新技术的探讨,来展望隧道设计的新发展。
1 跨江过海隧道设计需考虑的主要问题采用水下隧道跨江过海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少,不受通航净空限制和航空空域的限制,运营时不受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比桥梁有更好的抗震性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满足集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隧道满足跨江过海、天堑变通途的需求将成为一种趋势。
而大断面、长距离水下隧道的建设既有其特点和优势,同时也伴随一些复杂的技术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就一些问题作综合考虑,如:土建实施方案、隧道工程的防水、通风方案、防灾减灾、降温措施等。
1.1 土建实施方案水下隧道是实现跨江过海的一种方式,常用的有钻爆法、盾构法和沉管法3种类型。
采用钻孔爆破或臂式掘进机施工,适用于基岩中的地下工程。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长大隧道施工中往往须采取超前导坑、声波探测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查清前方地质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进出两个工作面,实施速度相对较慢,但其实施的长度不受限制。
如要增加工作面,则必须在水域中增设人工岛,而这往往又是一个困难的、风险较大的工程,同时地下施工环境也较差。
(1) 钻爆法。
钻爆法隧道由于实施技术的不断提高,隧道长度也越来越长。
著名的有日本的青函隧道、挪威的拉德尔隧道、我国的终南山隧道、厦门东通道、翔安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等。
(2) 沉管法。
自1910年美国首次用沉管法隧道建成穿越底特律河的铁路隧道至今,全世界范围内建成的沉管隧道超过150座。
2000年厄勒海峡大通道正式通车,其中沉管隧道全长3.5k m。
2003年,我国规模最大的外环隧道通车,最大埋深33m。
2004年开工建设的韩国釜山隧道最大埋深达50m。
香港已建成5座越海隧道。
我国目前在建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沉管法隧道全长6.766k m,管顶最低点标高在平均水位下33m。
随着沉管技术的不断发展,沉管隧道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所以车道向数量更多、宽度更宽、长度更长的方向发展。
同时功能也多样化,从单一公路交通用途向公路、铁路、市政共用等多用途方向发展。
对不同地基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
沉管法隧道埋深较其它隧道浅,具有与两岸的接线较容易、断面利用充分等有优点。
但工程地区河势不稳定、工程区域水流较急、水环境保护上海长江隧道纵断面挪威拉德尔隧道厄勒海峡大通道英法海峡隧道效果图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接。
2009年9月,用2台直径15.43m 泥水平衡盾构机顺利建成了上海崇明越江通道,达到了一次推进最长(7.5k m)、开挖直径最大、克服水头压力最高的纪录。
1.2 通风方案长大隧道的通风方案有3大类方案,即纵向通风、半横向通风方案和全横向通风方案。
全横向通风方式适用于对向交通,土建结构上须提供较大的风道断面,工程造价将会大幅上升。
但由于土建结构断面增大而加剧了工程实施风险,所以目前在长大隧道实施方案中不宜采用。
而对于送风型、排风型半横向通风方式虽各有所长,但它同样需要较大的风道面积,增加工程造价和实施风险。
同时它和全横向通风同样有一个弱点,关键就是能否在隧道内形成等量的送、排风。
而在长大隧道的风道内依靠调节风阀的开度来形成隧道内的送排风,技术难度非常大。
纵向通风方案又可分为全纵向通风方案和诱导性纵向通风+重点排烟。
纵向通风+重点排烟,充分利用汽车行驶时产生的活塞风进行通风,若在交通阻滞队列中发生火灾时,该方案即可就近将烟气排除、控制烟气蔓延,以利于乘行人员疏散和救援。
上海崇明越江通道长江隧道即采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要求高、通航密度大等均不利于沉管隧道的实施。
且从隧道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如埋深超过50m将受阻于目前的机械施工条件。
(3) 盾构法。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盾构法隧道的设计、施工技术日趋成熟、盾构法隧道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亚欧地区,跨江过海的交通隧道大量采用大直径盾构建造。
盾构法隧道适合的土层较为广泛,如遇岩石,亦可采用混合盾构来应对。
同时对周边的环境影响较小,并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实施精度高、防水条件好、工程质量易于控制等优点。
1993年建成的英法海峡隧道采用双护盾盾构机创造了单向掘进21.1km 的最长掘进记录。
最大埋深约100m,成功解决了深层高水压下的密封防水技术、钢筋砼管片结构和防水、长距离掘进的运输等技术难题。
日本东京湾海底公路隧道全长9550m,最大埋深约60m,最大水压0.6MPa,采用8台直径14.14m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
穿越土层为软弱冲积和洪积粘土层,中间采用对接方案实施,1997年12月建成通车。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建成上海打浦路隧道后,又建成了大连路隧道、上中路隧道、武汉长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杭州庆春路隧道等一系列工程。
2004年,荷兰采用当时世界最大直径的泥水平衡盾构(Φ14.87m)推进了7.2k m的单孔隧道,2005年又用于上海的上中路隧道建设。
已完工的长10.8k m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盾构隧道也是采用江中对上海长江隧道以15m的直径,一次掘进7.5k m的长度,可居目前世界隧道之最。
正是通过数十年的工程实践,针对长大隧道结构、通风、降温、防灾系统设计,及盾构机制造、快速施工工艺等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为盾构法隧道建造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进一步攀登的坚实基础,就目前设计、施工、管理水平来看,盾构法隧道完全可得到更高水平更快的发展:(1) 隧道断面的增大,隧道功能的复合性。
从盾构直径来看,通过总结国内外已有经验及盾构大轴承的设计制造经验,直径大到19m左右亦不成问题。
国际各大盾构生产厂商对于大直径盾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也使得超常大直径隧道的建设成为可能。
现在,直径19m的混合型盾构的生产已经成为现实。
(2) 隧道长度的增长,最长可超过20km。
盾构主要部件大轴承的设计寿命已达1万h,一次推进10km亦不成问题。
通过采用日本东京湾隧道和狮子洋隧道地中对接的方法,隧道的总长度应该可以达到20km左右。
(3) 超长隧道通过另建服务隧道,可有效解决隧道的通风、冷却难题。
资料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掘进机械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国掘进机械发展论坛报告文章[关键词] 长大公路隧道;设计;展望用诱导性纵向通风+重点排烟方案,通风区段达7.5k m。
为验证该系统的可靠性,建造了长100m、断面相同的试验隧道,配备了与工程设计相同的结构防火、通风排烟、消防救援、火灾报警、安全疏散、应急标识、中央监控设备等。
通过试验验证了隧道抗灾体系的可靠性、能有效地控制火灾的发展;重点排烟系统功效显著,能有效控制烟气流动、排除烟气,减少烟气在隧道内的影响范围。
1.3 降温系统长期以来,隧道内通风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稀释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以达到卫生标准,以及火灾情况下的通风排烟。
大多数短隧道的安全运营,说明通风系统的上述功能已完全满足隧道交通功能的要求,但是随着隧道长度的增加、交流量大,热季隧道内部空气温度高,高温区段长,也会成为影响超大特长隧道运营安全需要着重解决的难题之一。
隧道内的温升会对乘行人员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隧道的正常使用。
常用的降温方式一般有通风降温、制冷降温、喷雾降温。
通风降温对隧道工程限制多、造价高;制冷降温代价高,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不强。
由于公路隧道内干球温度高、相对湿度低的空气环境具备了良好的喷水降温条件,水的汽化潜热大,在隧道内喷淋少量的水,若能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蒸发,降温效果将非常明显。
在上海长江隧道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全比例的喷雾降温试验。
确定了喷雾设计的关键技术指标及运行控制要求。
然后将此方案正式用于工程设计中。
通过隧道运营期间的系统检测,证明降温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效果良好。
2 展望伴随着多年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大容量、长距离、便捷、舒适交通的渴求与日俱增,隧道有越建越大、越建越长的趋势。
而盾构法隧道受建设工艺条件制约,其规模与长度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上海长江隧道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