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皖南(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写生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宏村写生实践报告

宏村写生实践报告

宏村写生实践报告安徽宏村是大学第一次写生的地方,也是平身第一次去那里。

以前听说个过那地方,想到马上要去,心理难免有点激动。

对于我来说,这次安徽宏村、西递写生之行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使我的速写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使我了解了宏村、西递的特色文化,见识到了它们独具的气息风格,还能对中国南方的文化有些些许的了解,对我以后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

我们在车上坐了将近30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一路上,从大西北南下至江南之地,从干燥到湿润,从苍黄到冷绿,从塞上之风到江南美景.变化纷多,目不暇接,我想这也是中国南北文化差异的一部分吧!坐车绕过几个曲陡的山路后,终于到了宏村。

我们到是已经比较晚了,于是我们打算先休息一晚,明天一早再去村子里看看。

第二天,天刚刚亮,我们就被组织到村子里看看.清晨的宏村,薄雾朦朦,远处的山水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有着仙气一般,吸引我们去探索。

我们按原计划参观了村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点,之后我们各自绕着村子细细参观品味,同学尽情的享受着宏村的自然风景和古色古香的徽派传统建筑风光。

在这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同学们三三两两的参观于其中,大家一起参观一起分享各自的感悟。

宏村的建筑主要是徽派建筑,它也是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皖南西递宏村调研报告

皖南西递宏村调研报告

西递、宏村实习调研报告皖西学院环旅学院地理科学0902班史学光借着人文地理实习的机会,我们有幸游览了中国徽派建筑的典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和宏村。

由此,我对西递、宏村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

古黟桃花源——西递,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距黄山风景区约40公里。

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

西递村呈船形,占地16公顷。

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

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取村中三条溪水由东向西流之意;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至今尚保存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砖、木、石雕等艺术佳作点缀其间。

目前,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仁堂、追慕堂等古建筑。

这个村子的兴衰都与胡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

胡家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

在17世纪中叶,胡家中有人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使村庄得到发展。

18世纪到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

西递村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与其两侧各一条与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过很多窄巷。

在敬爱堂、履福堂、刺史牌楼等公共建筑之前有小广场。

今天,主要旅游景点包括124幢保护完好的明清建筑,大多数民居都对公众开放。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黄山市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宏村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安徽宏村写生考察报告

安徽宏村写生考察报告

安徽宏村写生考察报告篇一:宏村写生考察报告宏村写生考察报告——徽派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写生时间:5月23至30日写生地点:安徽宏村考察题目:徽派建筑中的环境设计学院:南昌大学共院指导老师:王胜枫学生:郭斌一写生与美感的培养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我们的绘画水平~还可以搜集各种素材~为我们的绘画或设计提供灵感。

生活在缤纷的现代社会里,特别是数码科技的普及后,我们的生活里有了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数码产品,我们可以快速的记录美丽的景色~而通过写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培养各种艺术感知。

如下是两种不同风景的记录方法。

两种之间有明显的共同点~比如取景~但是从绘画的角度来讲~速写可以更好的培养我们的美感。

写生是一项非常艺术和趣味的事情。

摄影与速写的效果对比二宏村简介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

它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宏村是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学建造的~具有独特造型的“牛型村落”——“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

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月诏三宏村徽派建筑特点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皖南写生实习报告三篇

皖南写生实习报告三篇

皖南写生实习报告三篇篇一:皖南写生实习报告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安徽南屏﹑西递、屏山﹑宏村实习形式:写生实习实习目的:通过写生,提高同学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

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性。

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

从大自然中领悟色彩的光与色的变化与魅力。

要求大家在实习中遵守实习纪律,争取从大自然中和民族建筑文化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并在风景写生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十月二十二日,风和日丽。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徽州这片神奇的土地进行写生实习。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安徽这个古老的村庄吸引游客的独特之处,来到安徽的这一周多时间,我们尽情的享受着自然和前人给我们带来的这种艺术的气息。

在这黑瓦白墙、小桥流水之间,随处可见支着画架、凝神挥笔的学生。

第一站我们去的是南屏,因为南屏离我们住处只有1000米,所以南屏是我们写生和考察的第一站,第一次进入是在导游的带领下,从指定路线开始参观,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简单的了解了南屏的历史和古建筑的历史意义。

上午跟着导游。

下午的时候就是我们自由的写生时间,我们几个三五成群的在南屏的小巷里穿梭者,领略着南屏的古村气息,南屏这桃花源般的村落,恰逢细雨绵绵。

初秋的乡村,雾状的细雨把村庄隐藏在朦胧的抽象中,远山虚无,白墙黛瓦被雨水包围,黑白并不分明,恰似水墨诗境。

入得近处时,人却在画中。

接连几天,毛毛细雨不断,偶尔也会露出一片灰暗的天空或短暂而血红的夕阳。

村落不断变换着色彩。

雨停时,出去写生。

沿着村落巷陌,踏着田埂野草,感受着乡村的宁静。

弯弯的小河顺着村落的地势穿过田野蜿蜒而去,河床不深,岸边野草不浅,点缀着高低错落的林木,牧童牛群隐没其间。

河水泛着凉意,映着天色,或潺潺而流,似歌;或平流如镜,似睡。

眼前看到的是一幅色彩凝重而深远的风景画。

第二站我们安排在西递村。

上午从大巴下来,步入村中。

西递,位于安徽省县东南部,村中以胡氏宗族为主。

西递写生实践报告

西递写生实践报告

西递写生实践报告随着大二学年的结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写生实践活动,这次写生实践我们选择了安徽西递,我认为出外写生既是一种实践的教学方式,也是对我们学业进行考察的一种方式。

对于我来说,这次安徽宏村、西递写生之行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使我的速写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使我了解了宏村、西递的特色文化,见识到了它们独具的气息风格。

安徽宏村、西递是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写生之前,老师陪同我们先领略了宏村、西递的古文化建筑以及优美景观。

在我们初进入宏村之时就被它复古的建筑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成片的油菜花海深深的吸引住了,再加上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当时真感觉自己犹如进入世外桃源一样。

进入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湖的优美景色,南湖中间的石拱桥最为显眼。

听着讲解员给我们介绍这个古老的村落以及古代官商的事迹,了解到宏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

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

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

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其中宏村百幢古建筑中以“承志堂”最为有名,它是清代盐商营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房。

此房气势恢宏,工艺精细,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

在对宏村、西递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后,我们开始了写生之旅。

安徽宏村设计考察报告(共14页)

安徽宏村设计考察报告(共14页)

安徽宏村设计考察报告篇一:安徽黄山市西递宏村考察报告考察报告1.考察地点:安徽省黄山市西递、宏村、屏山、南屏、呈坎。

2.考察目的:通过对考察地人文符号等信息的深入了解,提高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专业意识。

3.考察方向:(1)历史遗留符号考察,历史感的来源。

(2)现代符号与现代历史遗留符号的融入与碰撞。

(3)考察地的历史遗留符号与你所了解的其他地区的比较。

10月15日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黄山市。

来到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坐着大巴我们来到了第一个考察点—屏山。

拖着沉重的皮箱,迈着同样沉重的脚步,行走在村间的小路上,我开始被这里独特人文气息所吸引。

奇特的房屋造型,灰白斑驳的墙面,村间穿过的小溪,西边青石上的青苔,还有忙碌中的村民,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奇特很独特。

我们住在了万春旅店,躺在床上,感觉自己还在火车上晃晃荡荡,这是我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火车,有点不适应,不过感觉挺好,心想,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现在书没读几本,总算是行了几千里路了。

吃过早饭,由导游带我们参观村子,穿过小巷,来到舒秀文故居。

据说他以前是一个很有名的演员,还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这里的陈设很有意思,靠墙放着一个几案,案上左放一个花瓶,右放一面镜子,意喻平静,中间放一个钟摆,寓意终生平静。

地也很有讲究,据说是用吃的东西调和在一起铺成的,真是煞费苦心。

院子里种着几棵竹子,远看是圆的,上前一摸却是方的。

这一方小院虽然不大,却给人一种很舒适很亲近的感觉。

由于景点很多,我们没有过多停留。

出了舒秀文故居,来到下一个景点,村口的绣楼和小溪上的凉亭。

这个绣楼很小,不过很精致,楼檐上有不少木刻,楼上开一扇小窗,据导游说这里就是抛绣球的地方。

回想那个年代,这里应该是多么的喜庆热闹。

小溪上的凉亭据说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看上去很破旧,但很结实,亭子上柱子与柱子之间有几幅画,画着菩萨童子等吉祥图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安徽西递考察报告

安徽西递考察报告

安徽西递考察报告安徽西递考察报告篇一:西递、宏村调研报告民族艺术考察报告考察人:学号:指导教师:考察时间:考察地点:西递、宏村、南屏、樘越牌坊、屯溪老街等考察目的:较为系统的了解安徽一带的民族艺术精华,包括传统民居建筑、传统装饰图案、民族文化历史遗迹以及传统艺术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提炼、升华与运用等。

考察过程XX年5月10日我们充满期待的坐上了前往安徽的汽车,在经过5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此次考察的对象之一西递,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民族艺术考察。

当天我们就开始了对西递的考察,通过导游的解说和之前查阅书籍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西递的历史。

我了解到西递村名的由来,这里的河水在村的西边流过,而古时候这里有驿站,故因此的明西递。

村子座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

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第二天我们又去考察了宏村,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

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以“承志堂”最为杰出,它是清代盐商营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房。

此房气势恢宏,工艺精细,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

据史料记载,“承志堂”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

此外宏村的水设计的很巧妙,它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皖南写生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皖南写生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安徽皖南写生学号:姓名:实践时间:2012/7/1-2012/7/11 实践地点:安徽省黄山市西递、宏村关于安徽皖南写生之西递、宏村摘要:这次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安徽皖南黟县。

黟县是黄山市下辖的一个县,徽州六县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和祠堂,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素有“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缩影”之美誉。

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西递、宏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写生活动。

重重叠叠的青瓦,飘逸随性的飞檐,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关键词:清新、自然、古老、质朴、小桥、流水、人家、飞檐、青瓦、马头墙一、实习过程:7月1号早上8点,我们在南航大西门外集合,整装待发。

坐上开往安徽的大巴车,心中充满无限的激动和幻想。

这是我们在大学里的第一次集体去户外写生。

在乘车将近五个小时以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西递,这时已经过了中午了。

当看到远处那一座座连绵的大山,我们就被那绿色天然的景像深深地吸引住了。

从大巴车上下来,步入村中,走进提前预定好的饭店,顿时感觉周身清爽自然,城市的喧嚣和路途的尘土顿时涤荡而去,未来几天的写生也变得更加诱人。

放下行李,吃过午饭,老师安排大家短暂的休息。

西递是安徽省南部黟县的一个村庄,2000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后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

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后来由于他们经商成功,便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当天下午,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村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皖南徽派建筑,这些建筑的主要特色就是建筑的两边都建有马头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皖南写生考察报告
一、写生考察时间:2012年10月22日——2012年10月26日
二、写生考察地点:安徽黟县南屏、西递、屏山、卢村、宏村
三、写生考察人物:建筑设计学院师生
四、写生考察内容:风景写生(速写、摄影)、建筑
五、写生考察目的: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3、锻炼自己的表现技法,加强对色彩风景的掌握能力
4、增加班集体的荣誉感
10月22日,早上8:00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开往安徽的长途汽车,当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兴奋,窗外一栋栋高大的房子划过视角,带着小小的疑问我们走进了徽州。

与我们生活的景致完全不一样,但却在个体的差异间辉映着整体的共性,彰显的是自然的魅力,是人文的多彩,是历史的回顾!高高的房子,并不规整的水田,满山遍野的茶树,以及让人并不适应的盘山路成为了最初的南方印象。

可是漫长的等待对于当时兴奋的我来说成了一种煎熬。

九个小时的漫漫之旅把我的兴奋和激动一点点的消磨殆尽。

我们终于在下午五点多到
达了我们第一个目的地,安徽黟县的南屏村。

找到学校事先给我们预定好的饭店,疲惫的我们到宿舍便倒头大睡。

南屏
南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原名叫叶村,后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更名南屏村至今。

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庄始建于元、明年间,有1100多年历史。

聚居着叶、程、李诸姓家庭的上千号人口,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族势力的古祠堂,有着族祠、家祠和支祠之分,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特色建筑——祠堂群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筑应属祠堂群。

“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

”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

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所有的“家祠”。

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颇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

南屏村大姓叶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古祠。

大门上端悬挂着“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的金字匾额,显示着先祖的勋业,也使子孙蒙受荣光。

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对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
十分精致。

4根大石柱托着额枋,上面雕刻着古鼎宝瓶类的祭器。

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厅。

一进大门,就见有80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这座宏伟的建筑,柱子上挂着“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木制对联。

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褒奖之类的横匾。

下厅是吹奏鼓乐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戏。

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上厅为享堂,楼上放臵本族的祖宗牌位。

中厅和上厅可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

序秩堂大门以往只在重大节庆才开,平时走边门进出。

其大门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

序秩堂就是张艺谋拍摄电影《菊豆》的主要场地,至今仍保持着拍摄《菊豆》时的原貌。

墙上张贴着《菊豆》剧照,祠堂中摆放着染布、晒布的台架、绞车、染池等,“老杨家染坊”的横匾也高悬在序秩堂大门上方,成了游人欣赏的佳景。

小小的南屏,更新着我的南方印象……讲述着一个朝代,一段历史……我慢慢的走近了你……体味着你……
是非牌坊留青西递
我们写生的第二站是西递。

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去游览西递,这一天却感悟颇深。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

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

村落以一条纵向
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牌楼
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

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天井和绣楼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

天井的设臵,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

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

设臵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
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

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

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

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

上午,跟着导游参观完西递后,我们小组开始了我们的任务;测量民居建筑及局部建筑的拍摄。

首先是,组长先分配好任务,哪些同学测量、哪些同学记录数据、哪些同学负责拍摄建筑、那些来搬运画板、板凳及背包等物品。

组长分配好之后,我们小组开始了井然有序的测量工作。

经过一上午的努力,把桃李园的一些东西测量完毕,因为一些原因我们无法进去测量里屋,所以测量桃李园就到此结束。

通过一个小小的测量小组我深深感受到了大家一起努力工作、一起流下汗水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

在这一刻,之前所有的埋怨与不满都在这宁静的小巷子间渐行渐远……
屏山
翠笋萌。

在中国桃花源--黟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素有“小桥流水,田园人家”美称的九都舒村,以其独具的风水村落特色和悠久的古黟风情历史,向世人展示着无穷的魅力。

卢村木雕楼
卢村位于黟县北部,距宏村仅二公里,是以卢姓为主聚居的古村落。

卢村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的木雕楼群而著称,木雕楼享有中国木雕第一楼之誉。

木雕楼是卢氏三十三代传人卢邦燮于清道光年间所建。

卢邦燮早年经商,家富百万,后转入仕途,累官至奉政大夫、朝政大夫。

志诚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精致优美,取材既热闹喜庆,又朴实优美,既是主人真实情趣的反映,又是古代民俗生活劳作的再现。

卢村最具典型、最有特色的是木雕楼,它体现出徽派民居的精华。

卢村木雕楼是由七家里民居组成的木雕楼群,主要包括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厅等宅院。

思济堂又叫官厅,非常大气,并且与宏村的承志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

据说承志堂还是仿官厅而建,因为官厅比它早建50多年。

玻璃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房主卢百万经商时出使德国,后来就按照德国的风格建了这所宅子,大家看,这里的玻璃也是从遥远的德
国进口来的。

宏村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900余年。

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
“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村中两个古树,白果树和红杨树是“牛角”。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
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

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

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

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

南湖书院位于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兴建的六座私塾,称“倚
乐叙堂是汪氏的宗祠,位于月沼北畔的正中,是村中现存唯一的明代建筑,木雕雕饰非常精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